24 唐诗三首——石壕吏 课件+素材(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石壕吏 课件+素材(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6 16:23:57

内容文字预览

(共30张PPT)
统编版
·
语文
·
八年级(下)
第1课时
24.唐诗三首
1.了解作者作品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重点)
3.赏析诗中名句,感悟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胸怀。(难点)
学习目标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时代,那么你们知道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
新知导入
安史之乱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叙事诗——《石壕吏》,看看诗人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助学资料
作者介绍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赴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吏》是杜甫投宿石壕村,对所遇吏卒深夜捉人一事的实录。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诗题交代了主要的写作对象。
文题解读
助学资料
叙事诗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和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古典诗歌中著名的叙事诗有《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并序)》《长恨歌》《琵琶行(并序)》等。
知识链接
助学资料
逾(

戍(

老妪(

·
·
·

shù

预习思考
学习字词
思考问题
初读课文
返回
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诗中有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分别是谁?
两个,老妇人和石壕吏。
2.差吏抓丁为什么在夜间进行?
表现差吏的冷酷,暗示战事紧张。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3)
第三部分(4)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写老妇诉说遭遇,并以老迈之身应征。
作者独与老翁告别的情景。
初读课文
精读课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投宿
译文: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前来抓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返回
精读课文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多么
译文:差役吼叫得多么凶恶!老妇啼哭得多么悲伤!
精读课文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防守
捎信回来
最近
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妇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精读课文
译文:(我)听到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生命已经结束!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男人,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无法出来见人。老妇我虽然年老力弱,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精读课文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译文: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精读课文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征兵”“招兵”而用“捉人”?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诗的总纲,“捉人”二字为诗眼。
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于如实叙写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思考探究
精读课文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两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两个“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老妇苦苦哀求、逆来顺受的形象,为下文老妇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气氛。
精读课文
3.老妇致词的内容,可分为哪几层意思?
三层意思
①战争惨烈,牺牲巨大
②家境困难,恳请开恩
③自请服役,尽早动身
精读课文
4.老妇“致词”是围绕“苦”字来写的,她苦在何处?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老年丧子之苦
贫困潦倒之苦
被迫服役之苦
老妇有三苦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战争惨烈
“出入无完裙”
生活之贫困、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百姓受害之重
精读课文
5.“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泣?你是怎么理解的?
诗人没有明说是谁在哭泣,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哭泣的或许是老翁,又或许是寡媳,他们旧伤添新痛,只能苟延残喘;哭泣的甚至也可能是“我”,“我”为这一家人的惨状而心酸、悲愤,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国家处于动荡不安而伤感、担忧。
精读课文
6.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
第一个“夜”字(“有吏夜捉人”),表明夜里有差役捉人。
第二个“夜”字(“请从吏夜归”),表明老妇希望跟着差役连夜赶回军营,如此急迫,既是为了掩护老翁,也是为了应唐军之急。
第三个“夜”字(“夜久语声绝”),表明夜已深,人被捉走了;夜已静,人心却无法平静。
这三个“夜”字联系在一起,表明整件事的发生与结束全在黑夜里,暗示了社会的黑暗。
精读课文
7.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词严地阻止,是否是个冷漠无情之人?
不是。这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对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悲痛,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感同情,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十分痛恨;但是,他既忧民又忧国,他支持朝廷的这场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他歌颂石壕老妇自请服役、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差吏的横蛮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精读课文
文本特色
1.虚实相间,构思奇巧
诗歌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只用“吏呼一何怒!”点出其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而明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诗中“暮投石壕村”“听妇前致词”的“我”,是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见证人、旁听者,是诗歌叙事的线索,“我”的出现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性。
精读课文
2.用语精练,感情深沉
全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句句叙事,无抒情议论语,而将深沉的感情融于具体的形象中。诗歌简洁洗练,却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如“老翁逾墙走”一句,透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之深,再现了当时民不聊生的惨况。
全诗通过叙述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含蓄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课文主旨
返回
课堂小结
返回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石壕吏
故事开端——有吏夜捉人
发展高潮——听妇前致词
同情人民
故事结局——独与老翁别
三子亡二子
有孙母未去
请从吏夜归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怒”和“苦”有什么表达效果?
“怒”和“苦”分别表现了差役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
跟踪检测
返回
2.“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诗中为什么略写差役而详写老妇?
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直接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策略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
跟踪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