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统编版
·
语文
·
八年级(下)
第1课时
课外古诗词诵读
1.了解古诗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主旨。
2.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美、音韵美。
4.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内容展示
常建,生平不详,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常建的诗现存不多,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练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代表作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宿王昌龄隐居》《吊王将军墓》等。
助学资料
作者介绍
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题,写上,题写。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禅院,寺院。这是一首题壁诗,写了诗人游破山寺的所见所感。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诗词注释
诗词赏析
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山光:山中景色。
悦: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怡然自得。
空: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空。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万籁:指各种声响。
但:仅,只是。
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诗词翻译
诗词赏析
清晨走进这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着高高的树林。
弯弯曲曲的小径通向幽静之处,禅房就在花木丛林深处。
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各种声响在此时全部消散,只剩下回荡在山林中的钟磬音。
诗词品析
诗词赏析
这首诗首联交代了诗人来到破山寺的时间及所见。颔联和颈联写寺中清幽的环境。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构成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那山光水色、鸟语花香、清潭倒影,都会引起无限遐思,诗人仿佛在其中领悟到了禅意,摆脱了尘世的一切烦恼。其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思想内涵的深邃上,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尾联写诗人沉浸在这幽静的山光水色中的感受: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间的其他所有声响都消逝了,只有“钟磬音”回荡在这幽静的世界里。而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也随着这钟磬音起伏飘扬,袅袅不绝。
这首诗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院来写,描绘了寺院的清幽与洁净,抒发了诗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情怀。
主旨点睛
送
友
人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内容展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他最擅长乐府歌行,近体则以七绝和五律著称。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助学资料
作者介绍
本诗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送友人,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内容。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在城外送别友人的情景。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诗词注释
诗词赏析
郭:外城。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浮云:比喻游子行踪不定。
落日:比喻难舍之情。
自兹去:从此离去。兹,此。
萧萧:马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
诗词翻译
诗词赏析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缓缓流过。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要像孤独的蓬草那样随风飞旋到万里之外去了。
游子像天上的浮云行踪不定,落日缓缓而下,似乎有所留恋。
挥手作别,从此离去,你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
诗词品析
诗词赏析
首联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仗工整,别开生面。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中间两联写出了离别的深情。颔联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表达了对朋友深切的关心。颈联对仗十分工整。同时,巧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夕阳徐徐而下,似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诗词赏析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是写分离时的动作,诗人没有直说内心的感受,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载着友人的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诗人描写了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及嘶鸣的班马等,刻画了动人的送别场景,渲染了气氛,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意。
主旨点睛
1.下列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诗人出游的时间和地点及入寺所见。
B.
颔联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寺的美妙、幽深和清寂。
C.
颈联中诗人想借鸟儿之乐来排遣自己的苦闷。
D.
尾联中以有声衬无声,烘托山寺的宁静气氛。
C
跟踪检测
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而不是借鸟排遣内心的苦闷。
2.下列对《送友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山”“白水”描绘了色泽明丽的送别场景。
B.
借“浮云”“落日”,抒发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C.
借写“班马”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不舍之意。
D.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D
跟踪检测
本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3.《题破山寺后禅院》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好,还是“竹径”好?为什么?
示例:赞同“曲径”,因为“曲”字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象。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跟踪检测(共23张PPT)
统编版
·
语文
·
八年级(下)
第2课时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主旨。
2.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美、音韵美。
4.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内容展示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内容展示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他在诗、文、词、书、画等领域,均取得了极大成就。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助学资料
作者介绍
本词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卜算子,词牌名。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一家人寓居定慧院中。这首词就是他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诗词注释
诗词赏析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指深夜。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深夜壶水渐少,很难听到滴漏声音了,所以说“漏断”。
幽人:幽居之人。
省:知晓。
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诗词翻译
诗词赏析
残月高挂在枝叶稀疏的桐树上,滴漏声断了,夜深人静。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鸿之影。
它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又频频回头,心里有怨恨却无人知晓。挑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栖息在寂寞荒冷的沙洲上。
诗词品析
诗词赏析
词的上片写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开头两句营造了一种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渲染出一种孤高寂寞的境界,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后两句先是描写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重重的“幽人”形象,随即又引出“孤鸿”这一形象。这两句中的人、鸟形象极富象征意味,“孤鸿”的掠影更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使其孤独的形象更具体可感。
诗词赏析
下片紧承上片,着力描写“孤鸿”。前两句写“孤鸿”惊飞又回头寻觅的姿态和有“恨”却无人知晓的心理,突出表现了它没有知音、孤苦难耐的心境。后两句写“孤鸿”挑遍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表现了“孤鸿”的清高,也表现了词人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本词作者描写了深夜所见景象,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主旨点睛
内容展示
卜算子·
咏梅
内容展示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高宗时应礼部试;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政治上主张抗金。
他一生创作颇丰,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其中《剑南诗稿》收录九千多首诗,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爱国。著名篇目有《示儿》《书愤》等。
助学资料
作者介绍
本词选自《放翁词编年笺注》下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陆游生活在日益衰败的南宋,他的一生充满坎坷: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一群小人所排挤;在王炎幕府时筹划平定中原,又受到统治集团的压制,不得遂其志。读这首词,联系陆游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梅花是他的缩影。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的咏怀之作。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诗词注释
诗词赏析
驿:驿站。古代官道上设有驿站,供传递文书的人及官员、行人往来歇息。
断桥:残破的桥。
无主:无人过问。
着:遭受。
苦:苦苦,极力。
一任:任凭。
零落:凋谢。
碾:碾轧,磙压。
诗词翻译
诗词赏析
驿站之外残玻的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放,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受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苦苦争春斗宠,任凭百花嫉妒。即使凋谢了,化成泥,被碾轧成尘土,依然和花开时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诗词品析
诗词赏析
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从生长环境的恶劣、无人欣赏的寂寞、暮雨黄昏的愁苦,写出了梅花处境的悲凉。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精神,托梅寄志。梅花生在世上,无意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更不与争艳斗宠的百花争夺春色,只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对于“群芳”的误
诗词赏析
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只求灵魂的纯洁与升华。此中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者的无耻行径。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表现出作者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谄媚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被碾成尘土,但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
。
这首词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坚贞自守、矢志不渝的高贵品质,表现了其虽遭遇不幸、命途坎坷却坚持正义的品格,虽粉身碎骨却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主旨点睛
1.下面对《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句写月缺桐疏,夜深人静,这初静、微明的环境是为幽人、孤
鸿安排的。
B.
词的上阕中,“缺月”“疏桐”“静”“幽”“独”“缈”“孤”
等词,反映了作者当时感到苍茫大地身无所寄的惆怅心境。
C.“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是说人鸿互惊,相顾却不能体察各
自的隐恨深愁。
D.“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写孤鸿甘愿栖于寂寞荒冷的
沙洲而不栖于高处寒枝之上,这是作者品格的寄托。与“我欲乘
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的笔法相似。
跟踪检测
C
这两句是写孤鸿因受惊而飞起,回过头来,心里有怨恨却无人知晓。写出了孤鸿的孤寂、凄苦。
2.下列对《卜算子·咏梅》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无意苦争春”,“无意”二字突出表现梅花谦虚博大的胸怀。
B.“一任群芳妒”是写“群芳”的狭隘心胸和忌妒心理,以反衬梅
花的虚怀若谷。
C.“零落成泥碾作尘”是写梅花受到环境的摧残,即使成了泥和尘,
也是“香如故”,始终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
D.
陆游是南宋爱国词人,主张抗金,但屡遭投降派的打击,所以
情绪愤懑抑郁。词中的梅花寂寞凄凉但高洁品格不变,正是诗
人自身的写照。
跟踪检测
B
词中并无批评“群芳”的意思,作者只是用“群芳”来衬托梅花。
3.《卜算子·咏梅》是陆游的自喻之作。请结合你对陆游的了解,谈谈《卜算子·咏梅》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跟踪检测
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坚贞自守、矢志不渝的高贵品质,表现了其虽遭遇不幸、命途坎坷却坚持正义的品格,虽粉身碎骨却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