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2课时
23.
马说
统编版
·
语文
·
八年级(下)
1.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重点)
2.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不平的情感。(难点)
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学情回顾
精读课文
1.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什么?
精读课文
①作用:提出中心论点,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②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性。
返回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用课文原句作答)
精读课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不以千里称也”中的“也”字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精读课文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就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精读课文
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反问,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愤懑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6.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不识千里马
愚妄无知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7.作者在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不知马”这个结论有什么含义?
①结尾“其真无马邪”是紧承上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则是紧承结尾段前三句,因此结尾这一设问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
②“不知马”的结论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强调了识别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合作探究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人才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精读课文
2.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
精读课文
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一食或尽粟一石”。而“食马者”不能识别千里马,不知晓千里马的这个特性,导致其“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最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无法日行千里。所以,强调这一特性,是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精读课文
3.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精读课文
千里马的遭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精读课文
4.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精读课文
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暗称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代称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精读课文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精读课文
主观因素
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
①要能遇到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
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
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良好的成长环境。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文本特色
1.托物寓意,抨击现实
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文章以“伯乐”比喻能够识别人才的人;以“千里马”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以“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深入分析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2.脉络清晰,中心突出
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作者先从正面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伯乐对千里马来说是如此重要,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并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辛辣的讽刺。最后以“其真不知马也”收束全文,点明文章的主旨。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味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课文主旨
返回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马说
怀才不遇
满腔悲愤
卒章显志
托物寓意
课堂小结
第1段
伯乐决定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第2段
食马者不知千里马,千里马被埋没
谴责食马者昏庸无知
食马者不正确对待千里马
痛斥统治者摧残人才
第3段
跟踪检测
返回
1.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有千里马
世有伯乐
食不饱
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跟踪检测
返回
2.下列有关《马说》一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
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言进行了辛辣的讽
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
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之人。
B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的无知
征辟制选士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后汉书·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积累拓展
返回
古代选官制度
科举制
科举制始于隋朝,在唐朝得到完善,明、清发展至顶峰转而走向衰亡,是我国古代使用最广泛、沿用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不同朝代的取士方式稍有不同。以明朝为例,科举考试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积累拓展
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0字。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记八》
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返回
课后作业
参考译文: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举荐一个人。唐太宗责问他,他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唐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这个朝代的人呢?”德彝惭愧地退下。
课后作业
看法示例:
阅读短文与课文后,我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主要有:
一是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马说》中的食马者、短文中的封德彝都没有善于发现人才的能力,这是导致人才被埋没、不受重用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作为领导者,应该像慧眼如炬的伯乐能够识别千里马的才能那样,要相信团队中不缺乏人才,要善于发现团队中杰出的人才。短文中的“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人身上的长处,取其长处而用之,这就要求领导者还要善于发现每个成员身上的独特才能,并让他们在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尽情
课后作业
发挥这种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是人才的自我成长。多元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每个人都可以成长为具有独特才能的“千里马”。我们既要努力让自己拥有过硬的本领与才华,又要积极创造机会,努力展示自己,万不可因为被忽略被埋没而怨天尤人,自甘堕落。(共30张PPT)
统编版
·
语文
·
八年级(下)
第1课时
23.
马说
1.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重点)
2.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难点)
3.背诵全文。
学习目标
新知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韩愈的《马说》,来进一步认识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新知导入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马”交代了本文议论的对象,“说”揭示了文体,意思是“说说,谈谈”。
“马说”即论马、谈马,题目点明了本文的讨论对象和文体。
文题解读
助学资料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
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知识链接
助学资料
说
骈死(
)
槽枥(
)
祗(
)
外见(
)
·
·
·
pián
lì
zhǐ
·
xiàn
预习思考
学习字词
思考问题
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返回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怎样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
阐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辛辣地讽刺了不知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
初读课文
朗读指导
初读课文
重点注意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梳理文章
精读课文
(和普通马)一同死
即使
同“袛(只)”,只、仅
马槽
日行千里的良马
返回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精读课文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精读课文
吃一次
有时
同“饲”,喂
表现在外面
犹,尚且
才能,本领
吃
同样,相等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精读课文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精读课文
用马鞭赶它
才能、才干
通晓
面对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握,拿着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精读课文
译文: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精读课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精读课文
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同“袛(只)”,只、仅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
)
同“现”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一食或尽粟一石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这样
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古今异义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
今义:平安,安全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食之不能尽其材(
)
词类活用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才美不外见(
)
策之不以其道(
)
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素质
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让……竭尽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一词多义
常
千里马常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常常,经常
普通的,凡庸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凭借
介词,按照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而
而伯乐不常有
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连词,表示修饰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代词,指代千里马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助词,的
代词,它,指千里马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2)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
文言句式
1.倒装句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也”前省略了宾语“之”)
2.判断句
其真不知马也
(“……也”,表判断)
3.省略句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跟踪检测
返回
C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骈死于槽枥之间
D.马之千里者
跟踪检测
B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跟踪检测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