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熔化和凝固
一、选择题
1.冬天,道路结冰会使交通事故增多,研究者研发了一种新型沥青,即在沥青中加入适量的甲酸钾熔雪剂。这种沥青能持续释放甲酸钾,从而延缓道路结冰,原因是( )
A.甲酸钾使水的凝固点上升
B.甲酸钾使水的凝固点下降
C.甲酸钾使冰的熔点上升
D.甲酸钾能吸收热量,使冰熔化
2.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这种自然景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A.熔化和汽化
B.凝固和凝华
C.凝固和液化
D.汽化和升华
3.萘的熔点是80℃,则80℃的萘
A.一定是固体??????????????????
B.一定是液体
C.一定是固液并存??????????????????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4.把0℃的冰放入0℃的水中,(周围气温为0℃),过一段时间,则( )
A.有些冰会熔化成水
B.有些水会凝固成冰
C.冰和水的多少都没变
D.无法判定
5.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
A.白雾弥漫
B.大雨滂沱
C.霜打枝头
D.千里冰封
6.如图所示,是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50℃
C.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且温度升高????
D.该物质在第15分钟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7.小华尝试比较地沟油和花生油的物理性质,她将这两种油放入冰箱的冷藏室降温,发现当这两种油的温度都降到7℃时地沟油变成了固态而花生油仍为液态,这说明地沟油和花生油具有不同的(
)
A.温度
B.硬度
C.凝固点
D.沸点
8.如图是某网友在四月拍摄的某地雪景: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雪馒头”,甚为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气象专家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关于形成“雪馒头”景观的解释肯定不合理的是(
)
A.空气温度较低是“雪馒头”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是形成“雪馒头”景观的原因之一
C.太阳辐射导致条形砖上方的雪比方形地砖上方的雪更易熔化
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
9.两盆水里面都有没熔化的冰块,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阴凉处,在盆内冰块均未熔化完前,两盆水的水温相比
A.在阴凉处的那盆水的温度高
B.两盆水温度一样高
C.在阳光下的那盆水的温度高
D.无法确定
10.小明将一杯温水放入冰箱的冰冻室里,经过一段时间后,杯中的水发生了物态变化,下图所示中的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这杯水的物态变化过程的是(
)
A.
B.
C.
D.
11.下列各物质中,全部都是晶体的一组是( )
A.石英、玻璃、金属
B.冰、食盐、金属
C.松香、水晶、金属
D.海波、金刚石、沥青
12.沈括纪念馆要浇铸沈括纪念铜像.在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铜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先升华,后凝华
B.先凝华,后升华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二、填空题
13.冬天,在北方人们常常在储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样可以防止蔬菜被破坏,这是利用了水________时要________的缘故.
14.非物质文化遗产----画“糖人”,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其作画过程是:艺人先将红(白)糖放在热锅里,由于_______(选填“做功”或“热传递”)糖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而熔化.然后用小勺子将糖汁淋在玻璃上或刻画有戏曲人物、小动物等的造型模板上,待糖汁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后,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制成了.
15.冰箱内壁的霜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凝华过程中要______热量,市面上销售的“无霜”冰箱是通过加热系统短时升温,将霜______(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成水后马上恢复制冷因此“无霜”.
16.上物理复习课时,老师写下了一副热学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中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和_______,所反映共性是______________.
17.用质量相等的0℃的水和0℃的冰来冷却物体,_____的冷却效果较好.因为它在_____过程中要_____热量.
18.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刚同学发明了一种“神奇恒温杯”,他在双层玻璃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熔点为48℃的海波.开水倒入杯中后,水温会迅速降至适合人饮用的48℃左右,并能较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这是因为海波从水中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发生了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同时说明海波是一种________。(填选“晶体”或“非晶体”)
19.小天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时使用温水水浴法加热除了使得冰块受热均匀外,还具备的优点是______,实验中除了需要观察记录温度和时间外,还需要观察记录______。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属于______(晶体/非晶体),在图中AB阶段______(需要/不需要)吸热。
20.小刚吃冰糕时,把冰糕放在碗里,发现碗中的水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冰糕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他用手一摸碗壁,发现碗“漏水”了,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碗壁上发生的______(填一种物态变化)现象,在这一物态变化过程中,空气中的水蒸气要_______热。
三、综合题
21.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小明找到的实验器材有:①温度计、②石棉网、③装水的烧杯、④酒精灯、⑤装有冰的试管,还缺少一个重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
(2)该实验采用“水浴法”加热,
是为了使试管中的物质
_____(写出一种即可)。
(3)图甲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
(4)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第6min的冰的状态是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5)冰熔化时不断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2.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像如图所示:
(1)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从第_____分钟开始凝固,凝固过程用了_____分钟;
(2)凝固点为_____℃。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_____了(选填“高”或“低”);
(3)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_____(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答案
1.B
2.B
3.D
4.C
5.D
6.D
7.C
8.C
9.B
10.C
11.B
12.C
13.凝固
放热
14.热传递
凝固
15.放出
熔化
16.凝固
熔化
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17.0℃的冰
熔化
吸收
18.吸热
熔化
晶体
19.使得冰的熔化速度适中,便于观察和记录
物质状态
晶体
需要
20.熔化
液化
放热
21.钟表(秒表、停表也可
受热均匀
-9℃
固液共存
吸收
22.10
10
低
变多
试卷第4页,总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