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诗经》二首 蒹葭 课件+素材(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诗经》二首 蒹葭 课件+素材(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6 16:44:58

内容文字预览

(共36张PPT)
第2课时
12.《诗经》二首
统编版
·
语文
·
八年级(下)
1.有韵律和节奏地诵读本诗,了解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重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重点)
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文章的主题,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难点)
学习目标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关雎》,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抒情的名篇——《蒹葭》。
学情回顾
精读课文
初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
返回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译文: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晨的露水凝结成霜。
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水的另一边。
品味诗歌
返回
芦苇
茂盛的样子
露水
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交代了主人公所思慕的对象和其所在的地点,写出了主人公的思慕之切和惆怅之情。“所谓伊人”似乎暗含“意中人”难以明言之意。
句解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就在水的中央。
逆流而上去追寻
艰险
顺流而下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追求“伊人”的道路艰险而漫长,但主人公仍不放弃,从侧面表现了主人公的痴情、执着和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句解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表现了追求者内心的交集
追求伊人之难,伊人行踪不定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译文: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
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河的岸边。
茂盛的样子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句解
“未晞”,营造了冷寂、落寞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高陡难登攀。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仿佛在水中的高地上。
(路)高而陡
水中小洲或高地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句解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道路又险又陡,表现了主人公追寻之路的艰难,衬托了主人公思念之深切与焦急。
伊人飘忽不定,主人公眼前出现了幻象,表现了主人公因水相隔无法与所爱的人相见的痛苦与无奈。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译文: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
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茂盛鲜明的样子
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水边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重。
句解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伊人行踪不定,既增加了追寻的难度,也表现出追寻者的执着。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向右迂曲。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仿佛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水中的小块陆地
向右迂曲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无论路途如何艰险,主人公始终不放弃对所爱的人的追寻。
句解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表现了主人公追寻“伊人”困难重重,突出了他想见“伊人”的急切心情。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1.《蒹葭》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开头两句以秋景起兴,交代了时令,展现了一幅萧瑟、冷寂(或凄清、凄凉)的秋景图,为全诗渲染了萧索凄迷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2.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请你结合本诗具体分析一下。
第一章“苍、霜、方、长、央”押韵,第二章“萋、晞、跻、坻”押韵,第三章“已、涘、沚”押韵,如此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调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之美。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韵脚的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化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再到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突出了主题。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3.诵读这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兴的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营造了一种若隐若现、如梦似幻、迷离凄婉的意境。用它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顺理成章,具有“起情”的作用。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4.《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明写时间的推移,暗写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的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写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踪迹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显抒情主人公执着思念、锲而不舍的精神。诗歌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伊人的身影却无处不在。“伊人”虽音容体貌均无,却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身影无处不在。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双声叠韵、比兴、重章叠句)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1)《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部分,都是当时的民歌;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抒发了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2)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
(3)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
(4)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合作探究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不同点:
(1)《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达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2)《关雎》叙事线索明朗,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精读课文
1.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写作特色
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可谓情景交融,意境凄清美丽。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难解难分;深秋苍凉的景象和主人公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主人公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寻之无踪的朦胧相互映衬;“伊人”高洁而又魅力无穷的气质被蒹葭白露、秋水澄明的景致生动细腻地烘托了出来。
精读课文
2.若即若离的朦胧美
本诗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容貌、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这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距离”和“朦胧”正是这首诗最动人之处。
精读课文
3.象征意象的含蓄美
主人公所追求的“伊人”,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意中人”,也可以是理想的象征。“水”也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象征意象,它既可以指分隔主人公和意中人的河流,也可以指横亘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无法逾越的障碍。含蓄的象征手法使诗歌内涵更加丰富,意味更加深远。
以深秋的芦苇起兴,通过描述访求“伊人”而难得的实际情景和想象之景,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课文主旨
返回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蒹葭
时间推移
道路艰难
飘忽不定,
伊人难求
地点变换
白露为霜
白露未晞
白露未已
苦苦追寻
道阻且长
道阻且跻
道阻且右
上下求索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若即若离
一、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
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
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
望情绪。
跟踪检测
返回
D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二、这首诗所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或相思之苦。
1.荇菜
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诗经》中通常用这种水生植物的形象来表现女子和其多变的心情。从形态来分析,荇菜在水中有柔嫩摇曳之姿,颇有几分袅袅而行的女子的形态。从心态来分析,植物的姿态随风而变,正契合了女子心绪的易变和捉摸不定。这就使荇菜成为一种带有暗示性的意象。这种引申含义的品读,会让阅读层次变得十分丰富。
积累拓展
返回
《诗经》中的经典植物意象
积累拓展
2.飞蓬
飞蓬,多年生草本植物。《诗经》中这种枯后根断、随风飘飞、漂泊无依的意象,在后世诗文中被广泛运用,常常用作天涯游子的象征。游子离开家乡,客居外地,恰似蓬草断根;游子行无定点,居无定处,又如同蓬草的漂泊无依。所以,当诗人思乡念友的时候,便时常用蓬草来寄托心曲。如唐代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李白《送友人》中的“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等。
汉字作为民族文化的承载工具,横竖撇捺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一起走近汉字,完成下面的任务。
1.【汉字起源】“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以下义项:
①摘(花儿、叶子、果子)
;②开采;③搜集;④选取,取;⑤精神,神色;⑥姓。结合字形和义项,你认为“采”的本义是
(填序号),理由是

课后作业

“采”的字形像手在树上采摘果实或叶子
返回
课后作业
2.【汉字风采】
请任选一句,说说下列诗句中的“采”包含着怎样的情味。
(1)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诗经·关雎》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我选
句,“采”包含的情味是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示例一:(1)
自由愉悦;天真美好;轻松悠闲。
示例二:(2)
悠闲自在;回归自然;向往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