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自主赏析 书愤
南宋风雨飘摇,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陆游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以爱国为主题的诗篇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总能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1.作家作品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生活在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夔州通判等职。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后官至宝章阁待制。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2.背景解读
《书愤》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3.文化常识
【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中国关中四关之一。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字音识记
①塞上(sài) ②衰鬓(bìn)
③谁堪(kān)
④伯仲(bó)
2.辨形组词
3.词语解释
(1)中原北望气如山:豪情壮志
(2)铁马秋风大散关:配有铁甲的战马
(3)塞上长城空自许: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
(4)出师一表真名世:名传后世
(5)千载谁堪伯仲间: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1.“世事艰”指什么?
提示:直接道出诗人早年经历的辛酸与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这也是诗人“愤”的根源。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他诗句吗?
提示:用了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颈联中的“空”字和“已”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悲愤之情。这种“愤”多么强烈,多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4.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
提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1.课文主旨
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感情复杂,起伏跌宕
这首诗紧紧扣住一个“愤”字,抒写出起伏跌宕的复杂感情,首联在激愤中又满怀豪情,颔联愤激辛酸,颈联沉痛感伤,尾联在悲怆中又抱有期待。
(2)对比手法,彰显主旨
这首诗对比手法运用得非常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3)用典明志,抒发情怀
这首诗在颈联尾联中化用“塞上长城”“出师表”的典故,分别点明了诗人的志向,表明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愿望。
(4)叙议结合,内容丰富
全诗以自己的经历为线索,以愤慨为基调,以典型材料作高度的艺术概括,或叙或议,内容丰富,形象鲜明,感情充沛。
4.课文译释
书 愤
鉴赏古诗中虚实结合手法
一、知识讲解
释义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类型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1)虚幻世界和梦境。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2)想象和回忆。例如《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出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作用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起到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有时能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二、答题步骤
步骤一,结合诗句详细阐述诗人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这种手法的。
步骤二,最后说明此手法的效果(直接效果和表达情感的效果)。
三、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干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
B.“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探亲之途渺茫的担忧,又透露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解析:D项,“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错,这里表达的应该是诗人目送友人远去,自己感到孤独寂寞。
2.诗歌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答:第三联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解析: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考查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注意答出实景“白马江头”的景色和虚景“黄牛峡”,然后分析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课内素材]
【素材积累】
陆游,生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他一生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他以诗文为武器,抒写抗敌御侮、恢复中原的激越情怀和有志难伸的忧愤,气势雄浑,感情奔放。他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报国之情至死不衰。当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时,他“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当被弃掷不用时,他依然“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甚至逝世前,还写下绝笔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运用示例】
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年老的诗人陆游咳嗽着从床上坐起来,点燃灯火,他的目光投射到很久以前:想当年金戈铁马,诗人也曾吞吐日月,但最终壮志难酬。此时此刻,失地未曾收复,而自己已经垂垂老矣。八百年后,我端坐在电脑桌前,仍能够听得到诗人苍老的咳嗽声与怦怦的心跳。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话——“理想不死”。
(优秀作文《理想不死》)
[拓展阅读]
千年深处读沈园
张大伟
倘若这个世界还有原先,倘若能推开岁月尘封的门,就让我走过清,走过明,走过元,一路走到南宋。就让我和着凄婉的宋词,踩着千年前的月光,悄然地走进沈园。
因了陆游和唐婉,沈园和爱情紧紧地缠绵着,在江南的烟雨里徜徉了千年,忧伤了千年。
十年后的那个春天,满怀忧伤的陆游一个人漫游沈家花园,他形影清瘦,独坐独吟。而恰恰唐婉和改嫁后的丈夫赵士诚相偕游园,一对拆散的人意外重逢。
尽管分离十年,陆游内心里对唐婉的眷恋却难以割舍。昔日的爱妻,分明是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即了。不能执子之手,只能泪眼相望,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陆游的心碎了。
而唐婉,却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霎时体会了唐婉的深情,长叹一声,一仰头喝下了这杯苦酒,两行热泪怆然而下。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满怀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陆游在沈园的墙壁上奋笔疾书一阕《钗头凤》,凄然而去。
凄然而去的陆游无法知道,唐婉孤零零地在粉墙下站着,将《钗头凤》一遍又一遍地看,最后失声痛哭。
直到四十年后,这个含泪北上、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男人,重新步入沈园,才发现残墙上竟有唐婉附阕的《钗头凤》!而唐婉,郁闷成疾,早已香消玉殒。
雨送黄昏花易落。吟读唐婉的《钗头凤》,字字句句扣打陆游的心弦。那杯酒啊,四十年了,还是咽不尽的苦涩。
四十年,一霎的轻别,半世的孤单。
一阕词,可以附,再附竟是爱情的绝唱;你可以重新步入沈园,可另一个人,却再也不能回来。面对唐婉的《钗头凤》,陆游啊,你何样的心情!
四十年,一霎的轻别,竟是生命无法弥补的错。
这一错,是春如旧,人空瘦;这一错,是桃花落,闲池阁;这一错,是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一错,是人成各,今非昨;这一错,是雨打病魂,咽泪装欢;这一错,是能听见心碎的声音,相逢无言;这一错,是相聚无期,阴阳永隔。
当年那个柳眉弯月、双眸含黛的唐婉,那个在沈园里失声痛哭、粉墙附阕、让陆游一生不能割舍的女人,却用死亡把这一切轻轻松松地割舍了。多么残酷的女人啊!
然而,这个女人又是多情的。也是她,曾用一双素手采下野菊,晒干了,细细地缝成菊枕,让影影绰绰的花香,芬芳着她和陆游的整个梦境。这兰心蕙质的女人,谁又冷落了她?漫山的野菊再开,哪里再寻她一双素手?
可那个风雨生涯的陆游呢?谁能心疼他疲倦的身躯?谁能读懂他蔓延千年忧伤的心?
花开千年,沈园年年草长莺飞,青藤爬满岁月剥落的墙,像一件青衣,轻柔地罩在陆游和唐婉的身上。
只有把所有的旧梦塞满沈园。这花还记得,“沈家花园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花是春天的见证;这柳还记得,“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树和人一起慢慢地老了;这水还记得,“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流水如泣如诉还在为他们悲哀。
断墙上,两首《钗头凤》相守相望,可相隔的岂止是行文间的距离啊,魂牵梦绕却阴错阳差,牵手只能在梦中。
这对痴情的人,说他们有缘,怎么不能牵手一生?说他们无缘,离散十年,又怎能在沈园重逢!这对啼血的杜鹃,原本是比翼齐飞的蝶。
四十年后重回沈园,六十七岁的陆游结束了漂泊的生涯,心里的凄苦和眷恋却没有完结。再以后,“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个骑铁马走冰河的男人,也走不出一个沈园,走不出一个唐婉。
沈园,是他心脏深处最柔软最温热的地方。唐婉,是灵魂深处一道长长的伤口,稍微一动,就有热血喷涌而出。爱一个人,好像是陈年的酒,芳香四溢。可一旦和着血泪在地下埋藏久了,那些煎熬,那些挣扎,那种深挚无告,足让一个人窒息。沈园和唐婉,是他能望见灯火、却一生回不去的家。
PAGE第6课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 一剪梅 今别离(其一)
一首首经典的诗词,演绎着一个个传奇的故事,展示着一幕幕动人的场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五首诗词,分别从不同角度表现着对人生的理解。请同学们以客观的态度走近这些诗人的心灵,感受他们的生命气息。
1.作家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忧惧苦闷的阮籍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博览群书,“尤好《庄》《老》”,为人狂放不羁,任情自适,鄙弃礼法,“竹林七贤”之一。晚年做过步兵校尉,又称“阮步兵”。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
险恶的社会现实和隐曲的诗歌创作
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其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期间曹魏政权与司马氏集团进行着尖锐的斗争。阮籍处在两大集团激烈斗争的政治旋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
阮籍这种避世远祸的政治态度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就形成了《咏怀八十二首》。这组抒情诗,主要抒写作者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嫉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曲折隐晦。
《杂诗十二首》(其二)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共有《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义熙十年(414),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杂诗十二首(其二)》写长夜难眠,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独善”与“不平”
陶渊明少年时代怀有兼济天下的壮志,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其理想难以实现。直到二十九岁他才出仕,但终其一生,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小官。三十九岁时,其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转向躬耕自给自劳自娱以求心灵的宁静与淡泊。后来他辞去彭泽令,回归田园。回归田园使陶渊明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写于回归后十年的本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越中览古》
“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越中览古》是一首怀古之作,是诗人游览越中(今浙江绍兴)时有感而发。早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结下了世代的仇恨。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此后他卧薪尝胆,发誓要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率领大军把吴国灭了。此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借古讽今抒怀的诗歌——咏史怀古诗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歌。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本诗是诗人游览越中,有感于其地所发生过的吴越争霸的历史事件而写下的。
《一剪梅》
“前逸后苦”的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恩爱和谐。晚年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前期词作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工致精巧的清愁吟咏
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诚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今别离》(其一)
“诗界革命”的旗手——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人。擅长写诗,有“‘诗界革命’的旗手”之称。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与传统思妇游子题材融为一体,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的昌明,又以新事物和科学技术的昌明,表现近现代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因此,《今别离》既是乐府旧题,又反映了近现代人别离的意识,是当时“诗界革命”和黄遵宪“新派诗”的代表作品。
2.文化常识
【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据《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曾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她的丈夫。后来就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信。这里是反用其义,指在外的丈夫寄给妻子的信。例如: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1.字音识记
①不能寐(mèi) ②孤鸿(hónɡ)
2.词语解释
(1)夜中不能寐:中夜、半夜
(2)薄帷鉴明月:照
(3)孤鸿号外野:哀号
杂诗十二首(其二)
1.字音识记
①万里晖(huī)
②掷人去(zhì)
③不获骋(chěnɡ)
2.词语解释
(1)白日沦西河:落下
(2)荡荡空中景:通“影”,月光
(3)欲言无予和:应和
(4)日月掷人去:抛开
(5)有志不获骋:驰骋,这里指大展宏图
越中览古
1.字音识记
①勾践(jiàn)
②鹧鸪(zhè)(ɡū)
2.词语解释
义士还家尽锦衣:华丽的衣服
一剪梅
1.字音识记
玉簟秋(diàn)
2.词语解释
(1)红藕香残玉簟秋:竹席
(2)云中谁寄锦书来:空中
(3)两处闲愁:指夫妻双方
今别离(其一)
1.字音识记
①须臾(yú)
②绸缪(chóu)(móu)
③万钧柁(duò)
④倏不见(shū)
2.词语解释
(1)一刻既万周:已经
(2)并力生离愁:合力,一起
(3)明知须臾景:片刻、短时间
(4)不许稍绸缪: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5)虽有万钧柁:即舵。这里是指轮船后面的发动机
(6)望影倏不见:疾速,忽然
1.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中是如何表达“忧思”的?
提示:本诗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含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言在耳日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2.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到了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愁,这首诗中却流露出痛苦和矛盾,这是为什么呢?
提示:陶渊明面对官场的黑暗,世俗的污浊,决心归隐田园,不再出仕。但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作看似悠然平淡,却饱含焦灼与悲愤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掷中矛盾不安的心境。
3.李白的《越中览古》结尾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提示:诗歌结尾句蕴含着作者对勾践的嘲讽,抒发了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忘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暂时的胜利和光荣,其结果只能使胜利化为乌有。
4.李清照这首词主要是抒写她的思夫之情,这种题材在宋词中为数不少,若处理不好,必落俗套。而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你是否也这样认为?
提示:是的。①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②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分;既像蜜一样甜,又像水一样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③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朗朗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很难做到。
5.《今别离》(其一)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提示:古人写离别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其一)“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1.课文主旨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本首诗歌通过叙写自己夜深不寐弹琴、徘徊忧思伤心的行为以及期间所见所闻的“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等一系列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杂诗十二首》(其二)
这首诗写诗人中夜不眠时的情怀,抒发了事业无成的感慨。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难酬的悲哀,是陶渊明咏怀诗的代表作。
《越中览古》
本诗是一首咏史怀古之作,是诗人游览越中有感于吴越争霸史实写下的。诗歌将越王班师后的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场景与眼前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的凄凉景象做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无限感慨。
《一剪梅》
这首词是李清照写给新婚不久、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在词中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流露出急切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心绪,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表达了对丈夫强烈的思念之情。
《今别离》(其一)
这首诗是近代诗人黄遵宪用旧体诗的形式抒写的新内容,是一首抒发男女离别苦痛的诗,以舟、车作为离愁别绪的抒情载体,使诗中的人生体验具有了时代标志。
2.写法赏析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1)以景写人,情景交融
中间四句写景,但是句句景中有人。如“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清风吹拂诗人的衣襟,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诗歌用象征手法,寄托一种绝对的孤独感,一种幽深而难以名状的愁绪。因此情景交融,意味无穷。
(2)动静结合
“薄帷”“明月”是静景,弹鸣琴、清风吹拂、鸿号鸟鸣是动景,以动写静。动,更衬托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这茫茫夜色笼罩着的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
(3)紧扣诗眼“忧思”的布局
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至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衬托出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杂诗十二首》(其二)
(1)悲戚意境的营造
诗歌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荡荡空中景”一句为全诗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用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凄寒的心境。“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倍显诗人之孤独。通过一系列意象的描绘,营造了悲戚的意境。
(2)诗意的深层内蕴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表现了生命深刻的孤独感,“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和理想成空的无限感慨,对此焉能不“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呢!时间交替,生命孤独;好戏还未上场,舞台已经撤走,诗歌的深层意蕴就在这里。
(3)独特的艺术构思
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恬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越中览古》
(1)场面描绘及作用
①义士凯旋“尽锦衣”,将越王及其义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神情烘托出来。②越王回宫,耀武扬威,荒淫逸乐。锦衣义士、如花宫女,渲染出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③“只今惟有鹧鸪飞”的眼前景,写尽凄凉之境。
(2)对比手法的运用
前三句为作者的推测想象之景,极力渲染出当时的热闹繁华。最后一句写眼前凄凉冷落的实景,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一剪梅》
(1)抒情独特,直抒胸臆
该词抒情独特,直抒胸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中,能够抒写自己的想法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李清照抒发的竟是男女相思之情,不能不让人为之叫绝!可她却将与丈夫的相思上升为一种精神世界的寄托,超越了男女之间的肌肤之亲,让人倍感清新、高雅、自然,可望而不可即。
(2)语言清新典雅
本词虽然语言通俗,明白如话,但在通俗中又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文辞典雅,富有情致。
《今别离》(其一)
(1)推陈出新,独具特色
诗人一反唐宋诗词中传统的诗歌意象,他的诗歌中很少用陈词套语“断肠”“天涯”“罗裳”“浮云”等意象,黄遵宪笔下的有关科技物象以及生活景观停留于对异邦风物新知的自然写真和客观描述上。
(2)对比手法,彰显主旨
诗中围绕着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火车离别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现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3.课文译释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
一剪梅
今别离(其一)
如何鉴赏诗词中的事物形象
一、知识讲解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诗”,这类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的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在全诗中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大自然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对这种象征性的物象的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他们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中“梅花”的形象,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竹”的形象。
二、答题步骤
三、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菊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生动逼真地刻画出菊花那淡雅的风姿。
B.第二联通过用典写菊花之美,写颜色说成同陶渊明东篱下的菊花一样,这赋予了菊花高贵的品格。
C.第三联对比鲜明,一“禁”一“怯”,写菊花害怕夕阳的来临,赋予了菊花软弱的性格。
D.这首诗锐意中有伤时,哀婉里有进取,突出的特点是状物新奇,物我交融。
解析:C项,“软弱”分析错误,这两句表面写菊,实则别有寄托。李商隐仕途坎坷,屡受挫折,但这并没有使他丧失信心,他最担心的是时间流逝,事业无成,虚度年华,这里有一种美人迟暮之感。
2.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①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②味香: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③品高: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菊花高贵的品格。
解析:淡紫的花心、嫩黄的花瓣,鲜明而和谐的色彩对比,写出了菊花的佳色神韵。罗含宅中菊的香味,说明了菊花的味香。诗人又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了菊花高贵的品格。
[课内素材]
【素材积累】
乱世中的美神
缠绵的爱情是李清照嫁为人妇之后创作的重要内容。她成功地塑造了“思妇”的形象,唱绝了“闺中情调”。在她的词中处处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争取男女平等的思想,这是其他“闺怨词”所不能比拟的。她与丈夫赵明诚在婚姻关系上琴瑟和谐,以词相悦,两人在新婚之夜约定,对词失败的一方要双手捧杯,为胜利的一方敬茶。这个约定在他们的夫妻生活中一直坚持了很久。两人“斗茶”的佳话更是为后世的人们津津乐道。一次,在外为官的赵明诚回到家,李清照却将他拒之门外。对他说:“你能对出下联,我才放你进来。”她出的上联是“冻冰酒,一点、二点、三点”。赵明诚苦想下联而不出,突然看到脚步下的一枝丁香花,他捡起来看了半天,突然灵光一闪,说出了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原来这支丁香花是用纸做的,是李清照提示丈夫而做的。赵明诚只得认输,心服口服地为李清照敬茶。两伉俪作词一比高下,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趣话。据《琅镮记》记载,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阕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夫妇二人勤俭度日,常典当衣物,“取丰千钱”,买来一些碑文古迹,回家研习,且全身心投入。她给自己立下规矩:不吃第二道荤菜,不穿第二件绸衣,更不置办贵重饰物。有时她在街市上碰见珍贵史料,宁肯脱掉身上的衣服典当,也要买回。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对考古学极下功夫,以《金石录》一书名满天下。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曾作宰相,山东诸城人。赵明诚和李清照同年,他们是二十岁结婚的。当时的赵明诚还是太学生,虽然是宰相之子,但却无纨绔之气,他们的闺房之乐在于学问方面的共同研究。赵明诚编著的《金石录》,便是由两人集先秦及汉唐彝器石刻等加以考诠而完成的,全书共三十卷,花去他们夫妇很长的时间。
【运用示例】
想起容若笔下“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绝妙句子,采撷了李清照与赵明诚亭前湖畔相对诵书,引茶为乐,泼染得一身茶香的小小生活片段。宦海沉浮的两代官家之间,李清照留有一种平衡,吟诗作画,夫唱妇和,何乐而不为呢?即使老来家境败落,颠沛流离之间,即便是不再有“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那般闲情,即便是“载不动,许多愁”,她也能在荒凉的生活中走出一片诗意的繁华来。她过着属于自己的一种平衡的生活,不怨不怒,不争不悔。有人说,李清照永远是那位“心似繁花艳照,身如古树不惊”的女子,是人们心中不灭的美神。
[拓展阅读]
读李清照
一考生
那一回,她顽皮,恰巧碰到了拜访的客人,于是便有了“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羞。
易安,你艳冠群芳。你文墨不输李白,相貌可比黛玉,才能不输苏轼。你饱读诗书,虽说调皮,却又不失大家风范,可说是世间罕见的女子。于是便有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伤春之情;于是便有了“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的悲伤;于是便有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思念。
我是多么的想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轻轻地走进易安的世界,告诉她,别为当权者昏庸而郁结;别因为丈夫的去世而过度的伤神,别因为自己和丈夫一起收藏的金石玉器的丢失而过分的自责,那都不是你的错!易安,你,无愧于人,无愧于心。
易安,你像每一个古人一样,羡慕陶潜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然而,我却为你感到悲伤,因为我知道,中国的文人总是在忧国忧民与隐居之间不停地徘徊。
易安,多少次叩响你紧闭的门扉,却没有看到你清月下的花影;多少次叩响你思念的檐铃,却没有听到徐风中你透明的笑声。
不过,江东也罢,绿肥红瘦也好,总归是情诗情句累积起来的一生。从顽皮到多情再到痴情,从寻寻觅觅到冷冷清清,走到苍凉沉郁,走到晓风流雨萧萧的回归路,却走不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一个“愁”字。
诗意的日子很清瘦。你执笔挥泪点血,造就了一篇篇留名青史的诗词。
相聚,在你的心中最美丽;分别,只有在你的诗词中才绝美的无双,连同那绵绵的恨意,也开出了犹豫之花。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你仰天长叹“恨非生男儿,不能跃马挥戈,驰骋沙场!”
那诗词中每一笔纤柔的笔画,都酝酿了你重重叠叠的愁绪。
易安,读你,我读到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欢愉;读你,我读到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凄惨;读你,我读到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刚毅。读你,我读到了一位千古的奇女子。
【赏析】 文章以一种散文的笔法,围绕李清照的经历及作品,表达了对这一传奇人物的深情的赞美。文中引用了大量词句,形象地表现出李清照身上具有的美好品质。而第二人称的表达方式,也使文章增添了一份亲切感和生动性。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