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达标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下列物体属于晶体的是( )
A.钢铁
B.玻璃
C.蜡块
D.沥青
2.下列关于温度的描述中符合实际的是( )
A.发高烧时人体温度可达39
℃
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10
℃
C.饺子煮熟即将出锅时温度为50
℃
D.加冰的橙汁饮料温度为-20
℃
3.如图是邵阳市新宁崀山八角寨美景:峰峦浓雾缭绕,若隐若现,令人心旷神怡。其中雾的形成是( )
A.汽化现象
B.液化现象
C.凝华现象
D.凝固现象
4.下列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A.雪化成水
B.湿衣服变干
C.放在衣柜中的樟脑球变小了
D.夏天从冰箱内取出的瓶装饮料,稍停片刻,瓶子外壁常附着一层小水珠
5.下列关于热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放热
B.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热
C.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热
D.云的形成是汽化现象,吸热
6.如图所示,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上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像是( )
7.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给湿头发吹热风
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C.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D.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8.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图示的四幅图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其中主要用来降温的是( )
9.我国北方秋、冬两季,有时地面和房顶上会出现霜、窗的玻璃上出现冰花、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 )
A.液化现象
B.凝华现象
C.汽化现象
D.升华现象
10.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水中。当固态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碘附着在试管内壁上。关于物质碘的物态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先放热升华后吸热凝华
B.先吸热升华后放热凝华
C.先放热熔化后吸热凝固
D.先吸热熔化后放热凝固
11.牙科医生在给病人检查时要用到一个小的平面镜,在放入病人口腔之前总是先放到酒精灯上烤一下,再放入病人口中,这样做是( )
A.为了卫生,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下,能杀死病菌
B.为了让病人不感到太凉,所以要放在火焰上烤一下
C.纯属职业习惯,其实不烤也行
D.防止水蒸气液化
12.市场上有一种“55
℃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数分钟后,水温降为55
℃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物质”在55
℃( )
A.一定处于固态
B.一定处于液态
C.一定处于固、液混合态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3.如图所示,是体温计和寒暑表的一部分,其中______图是寒暑表,在甲、乙两图中分度值较小(精确度较高)的是________,甲的示数是________℃,乙的示数是________℃。
(第13题)
(第14题)
14.2018年春节,小明去北方看雾凇,在公园看到温度计如图所示,其量程为________℃,当时气温为________℃,温度计内测温液体是表格中的________。
15.在某些干旱缺水的地区,人们常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收集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水分接触塑料薄膜前发生了__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水蒸气在塑料薄膜下凝结成水珠过程中,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第15题)
(第18题)
16.小付买了盒“雪月饼”,为了保持低温,工作人员在月饼包装盒内装入了一定量的“干冰”。回到家中,打开包装盒,发现周围空气出现了“白雾”,这是因为干冰在________过程中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成了小水滴。(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7.日光灯管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因为管内钨丝中的钨先________后________(两空均填“升华”“凝华”“汽化”或“液化”)而形成的。钨是晶体,它的熔点为3
410
℃,则它的凝固点为________℃。
18.如图是A、B两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像,其中________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________℃,在第8
min时,这种晶体处于____________状态。
19.晓月同学看到在沸腾油锅中取铁球的表演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
℃,醋的沸点只有60
℃,当温度达到________℃时液体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________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题(每空2分,共28分)
20.如图甲是“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大烧杯的水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1)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进行加热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为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______(填“A”“B”或“C”)。
(3)该固体熔化的图像如图丙,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化过程用了______
min,BC段该物质处于________态。
21.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1)安装好实验器材后,为缩短实验时间,小强在烧杯中倒入热水,热水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
(2)当水温接近9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了图乙所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强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________(填“A”或“B”)图。
(4)小强同学想提高水的沸点,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__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
22.一天,小熊在实验室里进行了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活动。
(1)如下是部分操作过程:
①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A、B上,同时滴上________(填“等量”或“不等量”)的酒精;
②使玻璃板A上的酒精表面积变大,玻璃板B不进行处理,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③观察两块玻璃板上酒精蒸发的快慢。
(2)上述活动是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____________(填“液体温度”或“液体表面积”)的关系。会观察到玻璃板________(填“A”或“B”)上的酒精蒸发得快些。
(3)小熊在进行实验时不小心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了酒精中,将其拿出后,温度计的示数会暂时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这是因为酒精蒸发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造成的。
四、综合应用题(每题8分,共16分)
23.欣赏如图所示的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
(1)小朋友误认为冒烟的冰棒就像冒着“白气”的开水一样很烫,故不要冒“烟”的。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请解释冰棒为什么会冒“烟”。
(2)小朋友要结霜的,冰柜中为什么会出现霜呢?请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24.有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刻度线不准。用它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读数为5
℃,用它测量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读数为95
℃。
(1)如果实际气温为20
℃时,这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多少?
(2)当外界实际温度为多少时,温度计的示数等于实际温度?
答案
一、1.A 2.A
3.B 点拨: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4.D 点拨:雪化成水是固态转化为液态,是熔化现象,A错误;湿衣服变干是液态转化为气态,是汽化现象,B错误;衣柜中的樟脑球变小是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是升华现象,C错误;较冷的瓶子外壁出现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了小水珠,D正确。
5.C 点拨: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放热形成的小冰晶,A错误;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的小液滴,B错误;空中的云是水蒸气上升到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液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形成的,液化和凝华都是放热现象,D错误;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放热形成的小冰晶,C正确。
6.D 点拨:舌头被“冻”在冰棍上的过程中,水发生了凝固现象,其凝固点为0
℃,与这一过程对应的图像是D。
7.B 点拨:给湿头发吹热风、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目的都是使蒸发加快;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目的是使蒸发减慢,B符合题意。
8.A
9.B 点拨:霜、雾凇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10.B 点拨:试管中的固态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吸热,放入凉水中试管中的碘蒸气又变为固态碘则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放热,故B正确。
11.D 点拨:当冷的平面镜放入温暖且水蒸气非常多的口腔内,水蒸气遇冷会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平面镜上,导致医生看不清口腔内部情况。给平面镜加热一下,可以防止水蒸气液化。
12.D 点拨:由题知这种“神奇物质”是一种晶体——晶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温度保持不变;这种晶体能使水温降为55
℃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故其熔点为55
℃,则55
℃的这种物质可能处于固态(达到熔点尚未熔化),可能处于液态(刚刚熔化完),也可能处于固液混合态(熔化过程中)。
二、13.乙;甲;38.5;-7
14.-40~50;-16;酒精
15.汽化;放出
16.升华;液化 点拨:
“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升华,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从空气中吸热,导致空气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白雾”(“白雾”是水的液体形态)。
17.升华;凝华;3
410 点拨:日光灯管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在高温下,升华为钨蒸气,钨蒸气遇到冷的灯管壁又凝华为固态的钨附着在灯管的内壁上造成的。钨是晶体,凝固点与熔点相同。
18.A;80;固液共存 点拨:由图可知,A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其对应的温度即熔点为80
℃,在第8
min时,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因此处于固液共存状态;而B物质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因此它属于非晶体。
19.60;不会;60 点拨:由于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醋的沸点是60
℃,故锅中的液体温度达到60
℃时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因此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不会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60
℃。
三、20.(1)固体受热均匀 (2)B (3)晶体;8;固液共存
点拨:(1)将装有固体物质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受热均匀。(2)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不能俯视或仰视。(3)图像上BC段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是晶体;该物质的熔化从第7
min开始,一直到第15
min结束,熔化过程共用时8
min。
21.(1)68 (2)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3)A (4)不可行
点拨: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换用更大火力的酒精灯,只能加快水的汽化,不能提高水的沸点。
22.(1)等量 (2)液体表面积;A (3)变小;吸热
点拨:(3)酒精蒸发吸热,能使温度计的示数暂时变小。
四、23.解:(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棒,温度降低而液化成小水珠。
(2)冰柜中的水蒸气,在温度降得非常低的情况下,直接凝华成霜。
24.解:(1)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t1=
℃=
℃。
实际气温为20
℃时,这支温度计的读数t20=
℃+5
℃=23
℃。
(2)设外界的实际温度为t,温度计的示数等于实际温度,则×(t-5
℃)+0
℃=t,则t=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