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如图是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有关本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
B.
实验宜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
眼睛应从B一侧观察成像情况
D.
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像物不再重合
如图为玩具鸟在平面镜中的成像示意图。下列能改变像位置的是
A.
竖直上移玩具鸟
B.
竖直下移平面镜
C.
人向平面镜靠近
D.
像与镜间放一木板
小明身高为。站立在平面镜前2m处,他以的速度远离平面镜,2秒后,他的像到他的距离和像的大小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A.
,像变大
B.
2m,像变小
C.
,像不变
D.
,像不变
某同学站在平面镜前,在他远离平面镜的过程中,他在镜中的像
A.
逐渐变大
B.
逐渐变小
C.
与平面镜的距离逐渐变小
D.
与平面镜的距离逐渐变大
如图中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情况,正确的是
A.
B.
C.
D.
人从远处走近一直立的穿衣镜,他在镜中像的大小将
A.
不变
B.
逐渐变小
C.
逐渐变大
D.
都有可能,取决于镜子大小及视角
如图所示,关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实验用茶色玻璃板的目的是为了在玻璃板后成实像
B.
选择大小相等的蜡烛A、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
C.
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像会变小
D.
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位置,像会成在光屏上
如图所示,关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实验用茶色玻璃板的目的是为了在玻璃板后成实像
B.
选择大小相等的蜡烛A、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
C.
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像会变小
D.
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位置,像会成在光屏上
如图所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一支直立的铅笔从平面镜前40cm处,以的水平速度垂直向平面镜匀速靠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铅笔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不变
B.
铅笔的像相对于平面镜的速度为
C.
经过2s,铅笔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变为60cm
D.
若平面镜顺时针转至图中虚线位置,铅笔的像将与铅笔垂直
某同学在大街上闲逛,他从平面镜中看到对面的大型电子钟的显示的时间如图所示,那么实际的时间是
A.
10:21
B.
21:10
C.
10:51
D.
12:01
如图所示是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的潜望镜。它是世界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潜望镜。它的成像原理是
A.
光的直线传播
B.
光的反射
C.
光的折射
D.
光的色散
为避免司机低头观察汽车仪表,忽略路况造成事故,厂商开发出抬头显示器:汽车仪表安装在驾驶台上,显示面水平朝上,司机平视,借助透明挡风玻璃看到竖直的仪表显示的像,如图所示,则
A.
像是实像
B.
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
C.
像比驾驶台上的仪表显示要小
D.
司机前面的挡风玻璃与水平面的夹角应为
下列不是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来工作的是
A.
潜水艇上所用的潜望镜
B.
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
C.
古代妇女用来梳妆的铜镜
D.
医生用来观察患者牙齿背面的口腔
如图所示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该实验,正确的是
A.
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无论怎样改变玻璃板的位置,发现蜡烛B始终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
B.
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像会变大
C.
移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能得到蜡烛A的像
D.
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二、填空题
如图甲所示,玉林园博园的彩虹桥桥面距湖面3米,它的“倒影“距桥面______
如图乙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挂钟,挂钟显示的实际时间是______。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寒冷的冬夜,窗户的玻璃上会出现水珠,这是水蒸气______而成的,水珠出现在窗户玻璃的______选填“内”或“外”表面。
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用______的方法,使其变成液体后存储在钢瓶中的;在安全的前提下,若将液化石油气钢瓶的阀门打开,让液化石油气快速放出,则钢瓶内的温度将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司机要善于通过观后镜了解后车的位置及速度情况,汽车观后镜有平面镜的也有凸面镜的,若图示观后镜为平面镜,后车在镜中的像与后车大小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凸面观后镜______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如图所示在检查视力时,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________m,与不用平面镜的方法相比,这样安排的好处是________。
小红站在学校大厅衣冠镜前2m的地方,像到小红的距离为_____m;小红发现衣领处有一点污渍,便走近镜子,镜中的像将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由于大厅内光线较暗,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小明应将光源照向_____选填“衣领”或“平面镜”。
校医务室检查视力时,因房间太小而使用一个平面镜,让学生看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视力表到镜子的距离为,则视力表的像到视力表的距离为______m,如图所示,而体检要求人与视力表距离应为5
m,则该同学所在位置距镜子的距离应为______m。
三、作图题
如图是一辆轿车的后视镜示意图,O点为司机眼部所在位置,司机能通过右侧后视镜看到平面镜看到车位C点,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画出司机眼睛O看到C点的光路图。
作出图中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
四、实验探究题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小明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__.
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__________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若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也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此实验应在__________填“较暗”或“较亮”环境进行.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透明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在玻璃板两侧,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便于观察实验应选在______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
实验中,测得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为5
cm,移动蜡烛B,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为______cm。
实验中若移开蜡烛B,用白纸做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白纸,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选填“虛像”或“实像”
实验中,小红发现玻璃板后出现两个蜡烛A的像,其原因是她选用的玻璃板______选填“太厚”或“太薄”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放到铺在水平面的白纸上,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
有两块玻璃板,厚度分别是::5mm,实验时,应该选用
__________?“填字母”????????
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__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点燃蜡烛A并移动另一侧的蜡烛B,要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眼睛应该在蜡烛______选填“A”或“B”一侧观察;当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进一步实验观察发现,蜡烛A和蜡烛B的连线与玻璃板平面______,蜡烛B与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此时,如果把手指放在蜡烛B的“烛焰”上时,手指
_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被烧痛。
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只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并移动蜡烛B到像的位置进行观察。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答】
A、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验证像的位置和大小,所以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故A正确;
B、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在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故B正确;
C、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A一侧观察,在蜡烛B的一侧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故C错误;
D、平面镜所成的像,物像等大,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变短,像物不再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2.【答案】A
【解答】
A、竖直上移玩具鸟,鸟相对平面镜位置发生变化,成像位置相对原成像位置发生变化,故A正确;
B、竖直下移平面镜,玩具鸟成像位置相对原成像位置不发生变化,故B错误;
C、人向平面镜靠近,玩具鸟成像位置相对原成像位置不发生变化,故C错误。
D、像与镜间放一木板,成像位置相对原成像位置不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3.【答案】D
【解答】
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所以,由小明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m可得镜中所成的像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2m,则相距像与他之间的距离为;
由他以的速度远离平面镜运动2s,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可得,他远离平面镜的距离为,此时他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所以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此时他的像到他的距离为;
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所以像的大小将不会改变,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D
【解答】
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当人远离平面镜时,像也会远离平面镜,像的大小不变.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5.【答案】C
【解答】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等大,又关于镜面对称,所以物体成的像看起来是左右相反的。
A、选项中像与物体左右相同,不是物像对称,不符合题意;
B、选项中物体与像不是关于平面镜对称,因此也不合题意,
C、选项中物体与像大小相等,左右对称,因此符合题意,
D、选项中像是倒立的,所以也不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A
【解析】解:
平面镜成正立等大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同,所以人从远处走近一直立的穿衣镜的过程中,人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
7.【答案】B
【解析】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并不会成实像,故A错误;
B、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B正确;
C、通过玻璃板成的像是等大正立的虚像,只要物体大小不变,像就不变,像的大小只与物体本身有关,故C错误;
D、因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不能在光屏上接到,故D错误。
8.【答案】B
【解析】解:
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并不会成实像,故A错误;
B、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B正确;
C、通过玻璃板成的像是等大正立的虚像,只要物体大小不变,像就不变,像的大小只与物体本身有关,故C错误;
D、因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不能在光屏上接到,故D错误。
9.【答案】B
【解析】解:
A、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铅笔与平面镜的距离改变,铅笔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故A正确;
B、若铅笔以速度向平面镜靠近,同时像也以速度垂直向平面镜靠近,故B错误;
C、因像距与物距是相等的,当铅笔以的速度向平面镜靠近时,2s内铅笔通过的距离,2s后物距为,像距也为30cm,2s后铅笔与镜中的像相距,故C正确;
D、铅笔与平面镜的夹角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时平面镜将铅笔与像的夹角平分,所以铅笔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故D正确.
10.【答案】C
【解析】解:因为实际时间和镜子中的时间关于竖直的线成轴对称,
电子钟的实际时间应该是10:51,
故选:C。
11.【答案】B
【解析】解:因潜望镜内部装有两块平面镜,因此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且平面镜成等大正立的虚像,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现象。
12.【答案】D
【解答】
由题意可知,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且像与驾驶台上的仪表显示等大;故ABC错误;
D.车辆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由于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司机前面的挡风玻璃与水平面的夹角为如下图所示,故D正确。
故选D。
13.【答案】B
【解答】
A、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且平面镜成等大正立的虚像。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城市许多大楼采用玻璃幕墙进行室外装潢,玻璃外墙表面光滑,平行光线射到镜面上反射后仍然是平行光,这种光强度大,逆着光线看,很刺眼,大量使用这种玻璃外墙会造成光污染,这不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C、古代妇女用来梳妆的铜镜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牙医是通过观察口腔内的病状在小镜子里面成的像来确定病情的,所以这是利用平面镜成像,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答案】D
【解答】
A.如果改变玻璃板的位置,玻璃板前后移动,则像距物距不相等,所以会发现B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故A错误。
B.平面镜所成的像始终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因此,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大小不变,故B错误;
C.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因此,移去蜡烛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故C错误;
D.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故D正确;
故选:D。
15.【答案】6?
;7:25
【解析】解: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彩虹桥的像和彩虹桥到水面的距离相等,都是3m,所以它的“倒影“距桥面6m。
方法一: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即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平面镜中钟表指针的实际情况,如下图,可以看到钟表的实际时间是7:25。
方法二:把试卷翻过来,注意上下不要颠倒,直接从试卷的反面看钟表的实际时间是7:25。
故答案为:6;7:25。
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辨识平面镜中钟表的示数是常考问题,应予以重视。
16.【答案】液化
?
内
?
压缩体积
?
降低
?
相等
?
遵循
【解析】解:寒冷的冬夜,教室外温度较低,由于热传递,与室外相接触的玻璃温度较低,教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放出热量变为小水珠附着在玻璃内表面,这是液化现象;
液化石油气常通过加压的方法使其液化,这样易于储存;当气体排出时会对外做功,气体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液化气的内能减小,温度就会降低;
汽车观后镜如果是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后车在镜中的像与后车大小相等;当看到后车的像在镜中占据的空间变大时,说明后车离本车越来越近;汽车观后镜有的是凸面镜,凸面镜是靠光的反射成像的,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虚像,凸面观后镜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故答案为:液化;内;压缩体积;降低;相等;遵循。
17.【答案】;减小测试空间
【解析】解: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是,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视力表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所以人到视力表像的距离为。
与不用平面镜的方法相比,这样安排的好处是节省空间。
故答案为:;减小测试空间。
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关系判断视力表和视力表像之间的距离,求出人和视力表像之间的距离。
用常见的检测视力的方法考查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时,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8.【答案】4;不变;衣领
【解答】
小红站在距离平面镜2m前照镜子,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小红的像到小红的距离为。
当小红走近镜子时,小红的身高不变,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像大小不变。
光照射在平面镜上会发生镜面反射,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小明应将光源照向衣领。
19.【答案】;
【解答】
视力表到镜子的距离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视力表的像到镜子的距离为,则视力表的像到视力表的距离为;视力表的像到镜子的距离为,要求人与视力表距离应为5
m,则该同学所在位置距镜子的距离应为。
故答案为:;
20.【答案】解:先延长AB,然后作C点关于AB的对称点,然后连接即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光线的方向,再连接C点和反射点即入射光线,并标出光线的方向,如图所示:
【解析】先确定C点在平面镜中的像点,然后根据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确定反射光线,再连接光源和反射点,完成光路。
会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作光的反射光路图,熟练掌握光的反射光路图的画法。
21.【答案】
【解答】
作A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做对称点留下的作图痕迹是对应点的虚线连线和垂直符号
作B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
用虚线连接,就是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
22.【答案】确定像的位置;未点燃;像和物大小相等;玻璃板没有与平面垂直放置;不能;较暗
【解析】解:
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成的像和蜡烛大小相等;
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像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会偏上或偏下,所以如果无论怎样移动蜡烛都无法与像重合,则原因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当移去蜡烛B,在原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平面镜成像时,环境越黑暗,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物体越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越清晰.
故答案为:确定像的位置;未点燃;像和物大小相等;玻璃板没有与平面垂直放置;不能;较暗.
23.【答案】较暗;大小;;虛像;太厚
【解析】解:实验环境应选放在较暗的地方,这样增加烛焰、像与环境的对比度,使观察效果更明显。
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根据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同,故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同都为5cm
实验中若移开蜡烛B,用白纸做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通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白纸,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所以不能成在光屏上。
实验中,小红发现玻璃板后出现两个蜡烛A的像,其原因是她选用的玻璃板太厚,两个玻璃面都反射光成的两个像。
故答案为:较暗;大小;;虚像;太厚。
24.【答案】???
较暗??
确定像的位置?
?
A?
不变?
?垂直?
?相等?
不会?
?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难度一般。
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两个反射面都能成像。当玻璃板比较厚时,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比较远,实验时会出现明显的两个像,使实验比较复杂;当玻璃板比较薄时,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比较近,可以近似看成一个像,使实验简单化
用玻璃板进行实验时,不但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也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虚像,物像等大,物像等距,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
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得出实验的普遍规律。
【解答】
当玻璃板越厚,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越远,成两个像;当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越近,可以近似看成一个像,使实验简单化。所以选择A玻璃板;
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会使像更清晰,便于观察。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因为虚像无法用光屏承接,并且必须通过光学元件进行观察,因此眼睛必须在A蜡烛的一侧;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像等大,当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不变。
蜡烛A和蜡烛B的连线与玻璃板平面是垂直的;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发现:物像大小相等;因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若把手指放在蜡烛B处的“烛焰”上,手指不会被烧痛;
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所以应采取B操作。
故答案为:???
较暗??
确定像的位置?
?
A?
不变?
?垂直?
?相等?
不会?
?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