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积的变化规律
一、观察下面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5×20=300 24×3=72
15×40=600 12×3=36
15×120=1800 36×3=108
我发现: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也________________。
根据你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15×80= 48×3=
15×60= 120×3=
二、先算出每组中第1个算式的积,再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积。
15×5= 18×3=
150×5= 180×30=
150×50= 18×300=
15×500= 180×3=
三、我会选。
1.两个因数的积是100,一个因数乘2,要使积不变,另一个因数( )。
A.乘2 B.不变 C.乘4 D.除以2
2.一个算式中,两个因数都乘5,积( )。
A.乘5 B.乘10 C.乘25 D.不变
四、一条8米宽的人行道,占地面积930平方米。拓宽后,宽增加了16米,长不变。拓宽后的人行道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参考答案:
一、乘(或除以)几(0除外);乘(或除以)几;1200;144;900;360
二、75;54;750;5400;7500;5400;7500;540
三、1.D 2.C
四、拓宽后:长×(8+16)=2790(平方米)
答:拓宽后的人行道面积是2790平方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积的变化规律(教材51页例3、“做一做”、练习九1、2、4、6、10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复习导入】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新课讲授】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2)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课堂作业】
1.完成例3下面的“做一做”、练习九的1、4、6题。
2.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 (18÷2)×(24×2)=
(18×2)×(24÷2)=
105×45= (105÷5)×(45×5)=
(105×5)×(45÷5)=
3.完成练习九的2、10题。
做完第2题,全班集体订正,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做完第10题,请一位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小结: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索与交流,从而掌握规律,应用规律。
2.我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发现规律。让他们把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出规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