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这一广为流传的旋律经历了极其辉煌的历史变迁。从19世纪的英国开始,后传到了美国,进入20世纪后起了较大变化。美国作曲家A 波特将其主旋律作为主题,加入了大量的爵士音乐、流行音乐的元素,改变为《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之后杨鸿年将这首变奏曲带回中国,并在此基础上所变成我们现在听到的童声合唱《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音乐课的学习,已经具备视唱乐谱、打节拍节奏、音乐作品各种风格欣赏分析能力。对于现在的初中生而言,这一首《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无疑可以比其他较传统的作品更能吸引他们的听觉神经。因为歌曲中融入了许多爵士音乐的元素,这让整首歌曲充满了现代时尚的气息。在这《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一课教学中,老师需要学生将起以往音乐课堂学习的知识和经验,迁移到这首作品的学习当中。学习分析辨别各种风格特点,重点学习掌握华尔兹、爵士布吉乌吉风格的节奏特点。
三、教学目标:
1.能够以真挚的情感感受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了解歌曲中不同的音乐风格,感受内心的变化。
2.通过分段与完整的聆听,感受变奏曲中不同的音乐风格。
3.初步了解变奏曲和区分变奏曲中各种音乐风格,并能够掌握华尔兹风格、爵士布吉乌吉风格的节奏特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华尔兹风格和爵士布吉乌吉风格的节奏特点。
难点:学习掌握附点节奏。
五、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钢琴、乐谱。
六、教学过程:
(一)音乐片段导入
1.播放歌曲《铃儿响叮当》不同音乐风格演绎的两个片段。提问: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师生讨论。答:相同的旋律,不同的风格.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两个音乐片段,辨别音乐主题变化,为导入新课变奏曲做铺垫。
3.简介变奏曲。
变奏曲是指主题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
的乐曲。保持主题的基本骨架而加以自由发挥。
(二)分段聆听
简介歌曲背景及作曲家A.波特、指挥家杨鸿年。
1、欣赏主题
哼唱熟悉主题音乐。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哼唱主题音乐,加深对主题音乐的印象,体验主题音乐情绪情感。
2、变奏一 牧歌式的
①提问:这段音乐给你们带来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师生交流:无伴奏,旋律自由。
② 学生哼唱牧歌式的旋律,体验无伴奏的演唱形式。
设计意图:聆听体验牧歌式风格的音乐特点,明确变奏曲与主题音乐的联系。
3、变奏二 华尔兹风格
①提问:这段音乐在节拍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交流:三拍子,华丽多姿。
②学生哼唱感受华尔兹风格的旋律
③跟音乐及老师的舞步,拍手体验三拍子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哼唱、拍手,来体验华尔兹风格变奏特点,从而了解华尔兹舞曲的相关知识。
4、变奏三 狐步舞风格
①提问:这段音乐的节拍和华尔兹的节拍有什么不一样?
聆听思考狐步舞风格的音乐具有以下哪种特点?
学生交流:四拍子。旋律舒展流畅,伴奏轻快活泼。
②学生用脚板轻轻打拍子跟音乐体验四拍子节奏。
5、变奏四 爵士布吉乌吉风格
①提问:这段音乐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附点节奏频繁出现。
②体验学习附点节奏4/4 X. X X. X X. X X. X ︱ X 0 0 0 ‖0
③学生哼唱感受爵士布吉乌吉风格的旋律。
④随音乐打附点节奏。
设计意图:聆听、哼唱感受爵士布吉乌吉风格的旋律,学习体验爵士布吉乌吉风格附点节奏。
6、变奏五、六、七 摇滚风格
提问:以下哪种描述符合摇滚风格特点?
音乐中加入了哪些表现手段?
学生交流:旋律喧吵,带有侵略性。伴奏通常营造一种低音重金属的效果。
下滑音、拍手。
设计意图:跟随音乐律动感受摇滚风格,学习了解摇滚乐相关知识。
7、变奏八 尾声
提问:在音乐的尾声中,演唱力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交流:力度逐渐加强。
(三)完整聆听《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在音乐中加入各种表现手段,完整感受体验各种音乐风格。
提问:哪一种或者哪几种音乐风格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学生交流回答。
设计意图:随音乐律动,感受不同风格带来的不同感受。加深对每种音乐风格的印象。
(四)实践与创作
1、回顾总结各类音乐风格特点。
学生交流作答。(PPT展示)
2、将对应的音乐风歌用线连起来。
学生交流作答。(PPT展示)
3、播放一个音乐片段听辨音乐风格。
学生交流:华尔兹风格。
4、课后小创作(小星星):以1 1︱5 5︱6 6 ︱5-︱4 4 ︱3 3︱2 2︱1-‖为主题来进行一个变奏。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不同变奏风格的特点,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了解变奏去的兴趣。实践与创造为拓展变奏音乐视野,给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提高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