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周《声声慢》导纲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2.解读词中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美。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重、难点】
1.解读词中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美。
2.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导学流程】
一、知识链接
1.词人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女词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李清照通晓金石鉴赏,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著有《李易安集》十二卷,现已失传。今有辑本《漱玉词》。李清照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结婚时,赵明诚21岁,是位翩翩公子,读书极博,酷好书画,尤其擅长金石鉴赏。他的父亲官至宰相,也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二人门当户对,意趣相投,时常诗词唱和,共同研究金石书画,有着说不尽的喜悦。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这妩媚娇憨的姿态是婚后的幸福,透出李清照内心的甜蜜。
公元1127年,北方金兵攻破汴京,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在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2.创作分期:以“靖康之变”发生,李清照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①前期:以《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为代表,词人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反映其闺中生活和离别相思之情,风格清丽秀雅。
②后期:以《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为代表,词人经历金兵入侵,朝廷南迁,李清照避战乱亦南下。遭遇国家巨变,又逢丈夫去世,她把个人的遭遇和时代的不幸交织在一起,多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之作,寄托亡国之思,其作品变得凄凉悲痛,更具深度和力度。
3.作品风格:词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
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号为“易安体”。主要特征:①以寻常语入词,语言明白省净、不求雕饰而富于表现力;②凄婉悲怆的格调;③以女性的身份写自我的真情实感,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女性自觉意识。
其他创作:在诗歌方面,如《夏日绝句》表现爱国之情,具有现实性。散文方面的代表作是《金石录后序》。著有文艺批评《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4.文学常识
婉约派:是宋词重要流派之一。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精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晏殊、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5.背景补充
靖康之变
是指靖康二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建庙称帝,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公元1138年,宋室迁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声声慢》写作背景
《声声慢》作于靖康之难以后,又题为“秋词”,是李清照后期的名篇之一,也是她晚年生活的缩影。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南渡辗转逃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词人由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变成了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于是在一个秋天的黄昏,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融入自己生活感受的词作。这首词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凉,一改前期作品的开朗明快,为婉约派代表作。
二、基础感知
1.听音频,正字音,品读课文。
2.《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腔愁绪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之色彩”《声声慢》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愁?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愁”?
意象
原因
作用
4.词中作者的愁情可谓浓重,其中包括哪些愁?这些愁情又是如何抒发的?
三、探究未知:学完本课,你还有哪些疑惑?
婉约词与豪放词特点比较
题材内容不同。婉约词在题材内容方面,以儿女情长、欢爱离别为第一主题,不太涉及民生大计;豪放词作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艺术表达方式不同。婉约词表达上侧重含蓄婉约,并不像豪放词那样直抒胸臆,这主要是与其题材内容有关。婉约词适宜合于音乐,演唱男女情爱的内容,婉转柔美,轻歌曼舞,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它的艺术美展示出来。而豪放词常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地切入主题。这两种表达方式,无所谓孰是孰非,都是为其主题而服务的,各有各的长处。
(三)意境味道不同。婉约词内容上强调对风花雪月,离别伤感,故国情怀的表达,使得婉约词必须敏感细致,崇尚艺术的美的境界,这样才有它的存在价值。豪放词给人的感觉就是大气磅礴,有气势,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它不像婉约词那样重视音律的谐婉,豪放词不拘守音律,内容比较充实。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领袖。(共11张PPT)
穿越时空之旅
——《声声慢》李清照
古典雅致
走近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父母多才,
她也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
与丈夫意气相投,一起收藏金石古玩,
生活幸福。
可是靖康之耻后的她逃难他乡,
金石收藏大半失散,丈夫离世,
生活孤独艰难。写了《漱玉词》的她倚窗独望,
低低吟唱着一曲千古断肠绝唱……
【学习目标】
导1min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2.解读词中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美。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重、难点】
1.解读词中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美。
2.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思
3min
阅读知识链接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圈画记忆重点知识。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基础感知
1.听音频,正字音,品读课文。
思+议+展+评:15min
思考基础感知第2,3,4题
答:巧用叠词。“寻寻觅觅”写动作,写出了寻觅无果,若有所失之感,“冷冷清清”写环境,写出了处境的冷清、心境的清净;“凄凄惨惨戚戚”写心理,写出了内心的沉痛凄厉。
这些叠词的使用体现了清照词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婉约动人的特点。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
2.《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展+评:3min
小组讨论
第3、4题
议+展:10min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腔愁绪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之色彩”。《声声慢》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愁?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愁”?
意象
原因
作用
淡酒
不是酒淡,是愁浓。
以酒味儿之淡更显愁绪之浓。
晚风
风急,身冷,心更冷。
渲染悲凉气氛,烘托愁情。
雁
离愁的象征。
体现思夫,思家,思国之愁
黄花
人老孤独,似花零落,更憔悴。
以花喻人,悲叹自己的命运。
梧桐
离情别恨、孤独忧愁的象征
梧桐落叶早,以叶黄叶落引愁绪。
细雨
哀伤、愁思的象征。
细雨绵长,如愁不断。
①亡国思乡之愁。北宋灭亡,作者飘零南方,内心充满了国破家亡、思念故土的悲苦之情;
②亡夫孤苦之愁。丈夫去世,过往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再,词人内心充满了孤独寂寞之情;
③感时伤今之愁。美好的时光一去不返,作者内心充满了容颜已逝、如今年老体弱的哀叹。
作者抒发愁情的方式有两种。
(1)直接写愁,直接抒情。开头通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抒发了作者斩不断的愁绪;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接抒发了作者愁绪满怀的心情。
(2)间接写愁,借景抒情。“满地黄花堆积”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具体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副愁苦、凄惨、哀伤难耐的氛围,抒发自己的愁情。
4.词中作者的愁情可谓浓重,其中包括哪些愁?这些愁情又是如何抒发的?
课堂总结
2min第七周《声声慢》导纲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2.解读词中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美。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重、难点】
1.解读词中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美。
2.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导学流程】
一、知识链接
1.词人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女词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李清照通晓金石鉴赏,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著有《李易安集》十二卷,现已失传。今有辑本《漱玉词》。李清照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结婚时,赵明诚21岁,是位翩翩公子,读书极博,酷好书画,尤其擅长金石鉴赏。他的父亲官至宰相,也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二人门当户对,意趣相投,时常诗词唱和,共同研究金石书画,有着说不尽的喜悦。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这妩媚娇憨的姿态是婚后的幸福,透出李清照内心的甜蜜。
公元1127年,北方金兵攻破汴京,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在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2.创作分期:以“靖康之变”发生,李清照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①前期:以《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为代表,词人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反映其闺中生活和离别相思之情,风格清丽秀雅。
②后期:以《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为代表,词人经历金兵入侵,朝廷南迁,李清照避战乱亦南下。遭遇国家巨变,又逢丈夫去世,她把个人的遭遇和时代的不幸交织在一起,多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之作,寄托亡国之思,其作品变得凄凉悲痛,更具深度和力度。
3.作品风格:词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
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号为“易安体”。主要特征:①以寻常语入词,语言明白省净、不求雕饰而富于表现力;②凄婉悲怆的格调;③以女性的身份写自我的真情实感,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女性自觉意识。
其他创作:在诗歌方面,如《夏日绝句》表现爱国之情,具有现实性。散文方面的代表作是《金石录后序》。著有文艺批评《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4.文学常识
婉约派:是宋词重要流派之一。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精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晏殊、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5.背景补充
靖康之变
是指靖康二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建庙称帝,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公元1138年,宋室迁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声声慢》写作背景
《声声慢》作于靖康之难以后,又题为“秋词”,是李清照后期的名篇之一,也是她晚年生活的缩影。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南渡辗转逃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词人由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变成了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于是在一个秋天的黄昏,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融入自己生活感受的词作。这首词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凉,一改前期作品的开朗明快,为婉约派代表作。
二、基础感知
1.听音频,正字音,品读课文。
2.《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答:巧用叠词。“寻寻觅觅”写动作,写出了寻觅无果,若有所失之感,“冷冷清清”写环境,写出了处境的冷清、心境的清净;“凄凄惨惨戚戚”写心理,写出了内心的沉痛凄厉。这些叠词的使用体现了清照词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婉约动人的特点。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腔愁绪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之色彩”。《声声慢》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愁?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愁”?
意象
原因
作用
淡酒
不是酒淡,是愁浓。
以酒味儿之淡更显愁绪之浓。
晚风
风急,身冷,心更冷。
渲染悲凉气氛,烘托愁情。
雁
离愁的象征。
体现思夫,思家,思国之愁
黄花
人老孤独,似花零落,更憔悴。
以花喻人,悲叹自己的命运。
梧桐
离情别恨、孤独忧愁的象征
梧桐落叶早,以叶黄叶落引愁绪。
细雨
哀伤、愁思的象征。
细雨绵长,如愁不断。
4.词中作者的愁情可谓浓重,其中包括哪些愁?这些愁情又是如何抒发的?
答:
①亡国思乡之愁。北宋灭亡,作者飘零南方,内心充满了国破家亡、思念故土的悲苦之情;
②亡夫孤苦之愁。丈夫去世,过往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再,词人内心充满了孤独寂寞之情;
③感时伤今之愁。美好的时光一去不返,作者内心充满了容颜已逝、如今年老体弱的哀叹。
作者抒发愁情的方式有两种。
(1)直接写愁,直接抒情。开头通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抒发了作者斩不断的愁绪;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接抒发了作者愁绪满怀的心情。
(2)间接写愁,借景抒情。“满地黄花堆积”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具体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副愁苦、凄惨、哀伤难耐的氛围,抒发自己的愁情。
三、探究未知:学完本堂课,你还有哪些疑惑?
【阅读】
1.李清照和“闺怨词”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2.婉约词与豪放词特点比较
词的婉约与豪放的特点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讨论。
题材内容不同。婉约词在题材内容方面,以儿女情长、欢爱离别为第一主题,不太涉及民生大计;豪放派词作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艺术表达方式不同。婉约词表达上侧重含蓄婉约,并不像豪放词那样直抒胸臆,这主要是与其题材内容有关。婉约词适宜合于音乐,演唱男女情爱的内容,婉转柔美,轻歌曼舞,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它的艺术美展示出来。而豪放词常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地切入主题。这两种表达方式,无所谓孰是孰非,都是为其主题而服务的,各有各的长处。
(三)意境味道不同。婉约词内容上强调对风花雪月,离别伤感,故国情怀的表达,使得婉约词必须敏感细致,崇尚艺术的美的境界,这样才有它的存在价值。豪放词给人的感觉就是大气磅礴,有气势,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它不像婉约词那样重视音律的谐婉,豪放词不拘守音律,内容比较充实。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