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的刺》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教学背景分析
本单元《生物与环境》引领学生探究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方式及生态系统是如何保持平衡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进一步增强探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兴趣,切实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平衡)方式丰富多彩,还可为后续单元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奠定能力和知识的基础。本课主要以生物与环境中水的关系为主线,引领学生探究生物的形态结构方面与环境的适应(平衡)。我们要秉承“小学科学是培养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 的宗旨进行教学设计。
本课分为两个活动,活动1中的仙人掌和莲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植物,它们的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分析两种植物的生长环境与身体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分析植物的形态与环境的关系。活动最后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植物形态与环境关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活动2从学生的自身体验活动开始,切身体会到大拇指的作用后,组织学生讨论身体的其他结构是怎样适应生活需要的,进而研究鱼的身体结构与水的适应关系。拓展活动突出了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通过两年多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与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说明植物某些器官的结构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
(二)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观察结果或查阅资料,推测出动物某种形态结构与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相适应,并能为自己的推测说明理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发现比自己更好的解释。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 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小小手,长满刺,站在花园当卫士。请打一植物。
学生回答。
教师:你们知道仙人掌为什么长着这么多的刺?
学生回答。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仙人掌的刺。
(二)新课教学
活动1:仙人掌的刺
1.指导学生认识仙人掌与莲的外部形态特征。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书28页,观察这两幅图,然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问题①:仙人掌与莲分别长在什么地方?
问题②:仔细观察仙人掌与莲,比较这两种植物在形态上的区别。
学生观察并相互交流。
教师:请同学们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在课文28页的表格中。
学生记录。
2.汇报交流。
教师: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你的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教师:试分析仙人掌和莲的形态是如何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的?小组讨论。
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的对比试验,罩着仙人掌的塑料袋内水珠很少,罩着天 竺葵的塑料袋内的水珠很多,以此来受启发。
教师:哪位同学汇报一下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旱生或水生植物,分析它在形态上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教师示范分析后,学生小组讨论一种旱生或水生植物,然后班内展示交流成果。
3.讨论:假如将旱生和水生植物的生活环境对调,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活动2:身体结构的适应性
1.指导学生认识身体结构的适应性。
①小游戏:让学生把自己的右手大拇指与手掌紧贴在一起,试着做些简单的事。
②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让学生讨论:鱼、骆驼或其他动物适应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有哪些特点?
2.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归纳总结。
拓展活动:对狐狸的研究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三种狐狸头部特写的插图。
2.让学生推测它们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并用连线的方式表示出来。
3.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推测,并在班内展示。
4.教师总结。
(三)作业
课下选择一种动物分析其身体结构是如何适应生活环境的。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及反思
本课设计我曾经在五年级两个班进行教学,效果很好,特别是在小组探究活动中学生积极地思考讨论让我欣慰:
学生足够的活动时空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根本保证。如:在学生自己推测“仙人掌和莲是如何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时,我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进行展示,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再如:在“学生体验自己的身体结构是如何适应环境的”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尽情的动手体验。我想,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探究就无法落到实处,更没有发展思维的空间。
2、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生搬硬套的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经历“观察----推测假设——小组讨论——汇报得出结论”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就远胜过老师讲解十倍甚至百倍。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
回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中时,给科学教学活动带来的无限活力,更可以感受到小组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也许,这就是科学课程的魅力!但是,在本节课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尤其是学生汇报交流不积极等方面还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