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四首2004-2011中考鉴赏试题一网打尽:22个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30.诗四首2004-2011中考鉴赏试题一网打尽:22个试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18 13:3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30. 诗四首(归,使,渡,登)2004—2010年中考语文鉴赏试题
一网打尽及参考答案:22个试题
(1)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5个)
(2)使至塞上·王 维(7个)
(3)渡荆门送别·李 白(9个)
(4)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1个)
(1)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1、南京市(06江苏省)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_______________的心境。(1分)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2分)
(1)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意同即可)(1分)
(2)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意同即可)(2分)
2、昆明市(2009年云南省)
诗歌赏析。(第7题,共2分)
品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外狭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7.请联系作者的生平与思想,说说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是什么。(2分)
答案:(一)(第7题,共2分)
7.(2分)诗中的“愿”指的是远离官场,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意对即可)
3、2010海南省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6~17题(4分)
归园田居
陶渊明(东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6.对本诗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生长的情况。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17,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倾向 (2分)
答:
答案:16.D(2分)
17.流露出诗人:①想隐居躬耕,向往田园生活;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情操。(2分,两方面都要点到方可满分,只答一方面只给l分)
4、2010四川攀枝花对下面这首诗解说或赏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A、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西晋著名诗人。“世外桃源”就出自其作品《桃花源记》。
B、“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C、“带月荷锄归”,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D、“但使愿无违”中的“愿”蕴含着诗人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里失去自我,要隐居归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
答案:A
5——05—09各地期末考试题整理
归田园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3、这首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地趣或理想?
4、试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所现的画面。
5、如何理解“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的含义。
6、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起得平淡,明白如话,好像一个老娓娓道来,透露了诗人热爱农村劳动的心情。
B、 三四两句写一早一晚:早起去锄草,直到黄昏月出后才扛着锄回家。截取两个片断,归纳一天劳动的苦辛,从“理荒秽”中可体现出来。
C、 五六两句承上句而来,描绘了道路狭隘、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写诗人垦荒南亩的劳动的艰辛。
D、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无违”是说诗人不怕劳动的艰辛,不怕露水沾衣,只怕朝廷又要他去做官的思虑。
答案:1、作者辞官归田,虽然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2、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第二问的答案是开放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归隐遁世是他消极的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现实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等。
3、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超然物外,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表明了他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尚情操。
4、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上的露水上,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5、“愿”字蕴含了作者要按自已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6、D(“愿无违”表明诗人愿意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短暂的生命)
(2)使至塞上·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连云港市·2011)(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题。(5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8.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答案:(一)(5分)7.(2分)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8.(3分)“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
2(遂宁市·2011)7.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答案:7.(3分)B 分析:B项中由“归雁入胡天”知道雁北飞,因此季节是春天。
3、昆明市(06云南省)
7.品读王维诗《使至塞上》,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2分)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本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对象,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势博大。
B.颔联写途中所见,既是叙事,也是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孤独惆怅的内心情感。
C.颈联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诵读时应该使用急促的节奏,低沉、悲凉的语调,表现劲拔、坚毅之美和苍茫之感。
D.尾联写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语透雄豪,既见军情紧急,又见诗人对战事的关心。
答案:C
4、铜仁地区(07贵州省)
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9——10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9.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4分)
答:这两句诗写
10.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2分)
9.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1分;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2分;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1分。
10.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答案不求同一,紧扣诗句,符合题意,描写境界阔大,气象雄浑、有文采,2分;“大漠”、“孤烟”、“直”、“黄河”、“圆”,少两个点扣1分,不计半分。)
5、玉林市、防城港市(08广西省)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6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答案:BD
6、百色市(2010·广西省)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下题。
使至塞上21世纪教育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 ,表达了 的感情。(3分)
(2)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21世纪教育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1分)
②美的具体表现: (2分)
【答案】(1)诗人自己(或“负有朝廷使命的人”)(1分) 诗人孤独、思乡(2分)
(2)(考生能选一个角度答题,赏析合理,即给3分,否则酌情扣分)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1分)21世纪教育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2分)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1分)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2分)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1分)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2分)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1分)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2分)
7——05—09各地期末考试题整理
1、“征蓬”表现了者怎样的心情?
2、诗中的“征蓬”比喻什么?诗人写征蓬归雁有何用意?
3、感情基调是:
4、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5、《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同意香菱的说法吗?仔细阅读全诗,说说你的观点。(3分)
1、诗人是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以没有根基,四处飘泊的“蓬草”自比,正是暗写自己内心飘零、孤寂、悲凉
2、比喻作者漂泊不定的行踪;以蓬雁自比,见枯蓬随风飘荡会产生身世浮沉这感,望秋雁南飞常引思乡之愁。
3、孤寂、悲凉。
4、“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字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写出了塞外开阔鲜明、气势雄伟的独特风光。
5.“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能自圆其说,符合大意即可。(3分)
(3)渡荆门送别·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济南市课改区(05山东省)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3分)
5、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2分)
4、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5、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
2、四川省课改区(05)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或“入”字好在何处。
答: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1、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一个“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2、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3、攀枝花(06四川省)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2分)
(2)、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
(1)选出字给1分。赏析1分。(如“尽”“入”“下”,“结”,“怜”等,选名词如国、月、楼不给分。赏析只要说明该字的表达效果即可) 示例:“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像奇特。 (赏析文字只要说明该字的表达效果即可。)
(2)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2分。故乡1分,惜别或怀念之情1分)
4、盐城市(06江苏省)
10.赏读古诗。(4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2分)
(2)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
10.(4分)(1)选出字给1分。赏析1分。(如“尽…‘入…‘下,,(“结”“怜”等,选名词如国、月、楼不给分。赏析只要说明该字的表达效果即可)
示例:“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下” 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像奇特。
(赏析文字只要说明该字的表达效果即可。)
(2)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2分。故乡1分,惜别或怀念之情1分)
5、乌鲁木齐市(08新疆)
2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21.C
6、曲靖市(2010·云南省)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2分)
【答案】
(1 )(1分)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分) 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7、2010湖北黄石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1.此诗想象奇特,颈联描绘出了两幅美丽的画面,第一幅是 ,第二幅是 。(2分)
12.此诗的尾联艺术地抒发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指出这种情感并简析其抒情的方法。(3分)

答案:11.水中映月圆(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1分)
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1分)
12.思乡惜别之情。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故乡的水不忍分别,将我送出万里之外的情景,诗句不直接写自己的惜别之情,用故乡之水送我远行,依依不舍之状,衬托我浓厚的思乡惜别之情。(共3分,指出情感1分,简析方法2分)
8(河池市·2011)(二)诗歌赏析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8.这首诗前六句着重________,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2分)
19.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2分)
答案:18.叙事写景 思乡19.此句为神来之笔,写出了天空中的云月瞬时变幻的奇景,富有浪漫之思。作者把月亮倒映在水中的样子比做是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夜晚,近景),把天上堆叠的彩云比做是海楼(白天,远景),写出了平原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彩,让诗人目不暇接。
9——05—09各地期末考试题整理
请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现出的画面。并简要分析句中“下”字用得好在哪里?
船轻快地顺流东下,月亮就像飞镜一样向西坠下去,倒映在江水中,晓雾云生,变幻莫测,好像传说中的海市蜃楼。“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4)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1、孝感市(2009年湖北省)
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一)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6.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______和_________融于一体。(2分)
7.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答案:6.家国之恨 身世之悲(意近即可,2分)
7.A(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