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新人教版语文八上课内课后古诗词
2001—2011中考鉴赏试题一网打尽:37个试题
(1)长歌行·汉乐府(1个试题)
(2)野望·王绩(1个试题)
(3)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2个试题)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5个试题)
(5)黄鹤楼·崔颢(4个试题)
(6)送友人·李白(3个试题)
(7)秋词·刘禹锡(8个试题)
(8)鲁山山行·梅尧臣(2个试题)
(9)浣溪沙·苏轼(4个试题)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7个试题)
课后古诗词背诵10首
(1)长歌行·汉乐府
长 歌 行
汉乐府民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5—09各地期末考试题整理
1、诗中写大自然中的景物目的是什么?
2、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
3、这首诗在说理方面有什么特点?
4、品读下面这首古诗,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朝露待日晞”中的“晞”可理解为“晒干”;“焜黄华叶衰”中的“衰”可理解为“衰败”。
B.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盛衰规律来警示
我们要珍惜时光,及时努力。
C.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点睛之笔,它精炼醒目,与岳飞的《满江红》中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是千古名句。
D.作者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冬葵、百川,赞美万物的勃勃生机。
答案:1、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寿命有限。
2、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说明光阴一去不复返。
3、用联想和一连串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4、D
(2)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05—09各地期末考试题整理
1、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展现的画面。
2、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哪几个词用得好?
3、“长歌怀采薇” 一句引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
2、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句中的儿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准确,这种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远景与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3、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以后,伯夷和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3)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05—09各地期末考试题整理
1、本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说说“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一句写景的妙处。
答案:1、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2、诗人捕捉到了当时带有典型情的事物,点明季节,描写早寒。树叶渐落,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单是说秋,还不能表现出早寒,诗人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诗人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2007年乐山市市中区二调:
1、全诗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2、诗的首联是如何写早寒的?
答案:1、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2、诗人捕捉到了当时带有典型情的事物,点明季节,描写早寒。树叶渐落,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单是说秋,还不能表现出早寒,诗人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诗人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1、咸宁市(05湖北省)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案:“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只要意思相符即可)
2、襄樊市(06湖北省)
8.对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视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A.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洞庭湖八月水涨,水天浑然一体的景象。
B.诗的三、四句中的“蒸”字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C.诗的七、八句以“钓”为喻,表达了诗人因出仕无望而产生的归隐之意。
D.这首诗借景抒情,前半部分写景是为后半部分的抒情做准备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欲济”“羡鱼”的比喻,委婉表达诗人的愿望。
答案:C
3、自贡市(06四川省)
阅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完成17——18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坐现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7.解释下面的词句。(2分)
①太清:
②端居耻圣明:
1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 ( )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写景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 )
C.“欲济无舟楫”写涛人想渡湖水却没有渡湖的车辆和船只。 ( )
D.“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两句是比喻诗人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 )
答案:17.①指天,天空。②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2分,一小题1分。
18.A√,B√,C×,D√。4分,一项1分。
4(2010上海市)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4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7、诗中“太清”的意思是 。(2分)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答案:7、天空;8、D。
5——05—09各地期末考试题整理
1、概括这首诗的主旨,不超过20字。
2、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洞庭湖的特点,并简要说明景物描写在诗中的作用。
(1)洞庭湖:
(2)作用:
3、你对作者不甘于隐居山林,而希望得到引荐,突出他出仕愿望是怎样看的,并说出理由。
4、试分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蒸”和“撼”字好在哪里?
5、尾联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
1、委婉表达了入朝为官的愿望,希望张丞相引荐。
2、(1)烟波浩淼,气势雄伟。(2)用了比兴手法,由洞庭湖广大无边,引出希望张丞相引荐的心情。
3、赞成。作者希望出仕为国效力的精神值得肯定。不赞成。应该像陶渊明那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做一个不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不是更好吗?
4、“蒸”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 “撼”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5、表达了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
(5)黄鹤楼·崔颢
1、泸州市(03四川省)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8分)
黄 鹤 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十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1分)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萋萋”描绘出了什么景致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①“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诗写得好,好在哪里 (2分)
②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此联相同,请选出一例写在下面。(2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C。(2分)
5.描绘出了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景致。(意思大致相同即可)(2分)
6.①“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引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或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愁绪;或由景生情,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愁。意思大致相同或言之成理皆可。)②如:“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其他符合要求的诗句皆可。(每问2分,共4分)
2、咸宁市(05湖北省)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 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
答案:“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只要意思相符即可)
3柳州市(2009年广西省)
三、古诗词鉴赏(共2分)
10.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答案:B
4——05—09各地期末考试题整理
1、诗的前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概?
2、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诗情、景交融,试想象烟波江上日暮之景,体会其中融入的乡愁之情。
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萋萋”描绘了什么景致?
5、诗中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此相同,请选出一例写在下面。
7、“晴,芳”中的“历历”“萋萋”描绘了什么景象?
8、诗中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
9、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此相同,请选出一例写在下面。
10、试赏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1、解释下面的词语。
(1)历历:
(2)乡关:
1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 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13、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15、写出诗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16、写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案示例:
1、蕴含着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2、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3、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染红了长江,天色愈来愈暗,何处是我的家乡?等待我的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长江上烟雾笼罩,波涛浩淼,更引起作者无限的乡愁。4、描绘出了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景致。
5、情景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愁。
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景象。
8、情景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抒发人诗人的思乡之愁。
9、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0、该联描绘的江面已是一片暮霭 ,仿佛笼罩着烟雾一般 。“烟” 字能表现出一种朦胧、弥漫、飘忽的景象。为许多诗人喜用 。崔颢在这里用了一个“烟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 。它与“日暮” 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 ,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11、分明的样子;故乡。
12、愁;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13、思乡。
14、悲苦凄凉哀愁
15、“历历”“萋萋”这两个词以繁茂艳丽的景物烘托出了思乡之情。
16、“日?烟”这两句诗即景抒情,把作者因这夕阳西下烟波涌动的景色而引发的思乡之情自然地流露于字里行间。
(6)送友人·李白
1(2010云南西双版纳)(3分)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1)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 诗。(1分)
(2)自选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2分)
答案:(3分)9.(1)送别(1分)
(2)(2分)答案提示:从修辞,词语,思想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2(2010湖北恩施)古诗欣赏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
23.请将首联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4. 请简要分析尾联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案:古诗欣赏 23.(2分)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景!说明:意近即可。
24.(2分)离别时挥手告别的动作表现了依依惜别的心情;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说明:意近即可。
3——05—09各地期末考试题整理
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并赏析“横”与“绕”两字的妙处。
2、颈联是情景交融的佳句,请结合送别的情景,阐释该联的句意。
3、诗人骑马与友人送别。请简要分析本诗的“萧萧班马鸣”落笔的妙处。
答案:1、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横”字勾勒青山的静态,“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十分准确传神。
2、天上的白云随风飘浮,就像即将远行的友人行踪难定,漂流他方;一轮夕阳缓缓下沉,似乎不忍突然落山,就像诗人对朋友依依难舍的心情。
3、诗的最后写诗人与友人挥手告别,两匹马仿佛理解主人心情,禁不住萧萧长鸣。马尚且如此,人的感情自然不言而喻。不写人而写马,将离别之情渲染得更加动人。
(7)秋词·刘禹锡
1、西宁市(04青海省)
二、 古诗文阅读。
8、阅读下面的诗与散曲,按要求填写相关文字内容。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上面的作品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而马致远却抒发了______________。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______________。
答案:8、 豪放、热情 凄愁 借景抒情
2、荆门市(06湖北省)
诗词赏析。(9分)
【甲】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乙】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0、【甲】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郎州后写的一首______________;【乙】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写的一首________,它是散曲的一种,散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因此,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可把它们称作________________。
1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甲】、【乙】诗中的景象。(2分)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乙】诗各表达了什么感情?(2分)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找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甲】诗一、二句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表露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B、【乙】诗将枯藤、老树、昏鸦等肃杀的秋景与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安适的景象纳入同一画面,更烘托出天涯沦落之人的妻苦之情。
C、【乙】诗悲秋是因为作者只看到秋天肃杀之景,而【甲】诗颂秋是因为他喜欢秋天的壮阔景色。
朗读时,【甲】诗后三句应愈来愈高亢,【乙】诗后两句愈来愈低沉。
答案:10、七言律诗、小令、抒情诗
11、甲:描绘了一幅开阔辽远而富有生机的秋景图。乙: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的秋景图。
12、甲:表现了诗人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乙:表现了词人长期漂泊异乡的寂寞和游子思想的感情。
13、C
3、恩施州(06湖北省)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3、“晴空一鹤”这一意象表明什么?
24、这首诗为古代咏秋别具新意之作,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
答案:23、(2分)乐观明快豪迈高远的心境。说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均给2分。
24、(2分)打破了以往文人悲秋的惯例,表达颂秋的情意。说明:意近即可给2分。
10、该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郎州后写的一首______________;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可把它称作________________。
1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该诗中的景象。(2分)
12、该诗表达了什么感情?(2分)
答案:10、七言律诗、抒情诗
11、 描绘了一幅开阔辽远而富有生机的秋景图。
12、表现了诗人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4大连市(08辽宁省)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5.赏析加点的字,说说它们各自的妙处。(2分)
答案:15.“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字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2分)
5、乌兰察布(08内蒙古)
6 、对下列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 秋词》 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 秋思》 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万物更新的春景。
C、《 秋词》 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秋思》 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D
6、(2010云南楚雄州)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请说说第一句诗突出作者对秋有什么样的独特体验?(1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2分)
答案:
7(2010江苏盐城)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8—9两题。(6分)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 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9.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C 9.《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8——05—09各地期末考试题整理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本诗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4、本诗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5、(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3分)
答: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
6、该诗是写秋景,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7、《秋词》一词一反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为秋天谱写出一曲欢畅、明丽的赞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怀?
答案示例:
1、乐观昂扬
2、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3、对比或议论兼抒情
4、是颂秋、乐观豁达、昂扬向上或乐观明快、豪迈高远
5、(1)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
(2)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6、豪放热情。
7、诗人开阔的视野和乐观的情怀。
(8)鲁山山行·梅尧臣
1、无锡市(06江苏省)
7.对下列占涛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A.首联总写“山行”所见所感,先写所感再写所见,突出了诗人爱山的情趣。
B.颔联用一“改”字写山的千姿百态,用一“迷”字写诗人游兴之浓,两字十分传神。
C.颈联采用互文见义的写法,写“山行”所见的动景,可见诗人内心非常闲适。
D.最后写云外传来一声鸡呜,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她友疆很远很远,。诗人内心陡生隐隐懊恼之情。
答案:D
2——05—09各地期末考试题整理
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改”, “迷”妙在哪里?
2,这首诗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3、说说“迷”字在诗中有哪两个作用?
4、尾联写得好,请分析它好在哪里?
5、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答案:
1、“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2、主要运用了动中有静的写作手法。山林空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 尤其“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3、点明幽深的小路,独自行走,很容易迷路;点明诗人游山的兴趣很浓,对大自然很迷恋和热爱。
4、以声衬静,反衬出鲁山幽静清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闲适惬意的情怀。
5、对大自然的迷恋和热爱之情。
6、闲适愉悦。
(9)浣溪沙·苏轼
1、南洋英文学校毕业卷(06广州市)
阅读苏轼的《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回答16——17题。(4分)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6、“黄鸡”的本意是:,诗中是指:
17、把词上阕的“溪边风光图”用现代汉语描绘出来。
答案:16黄鸡:指黄鸡报晓。 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17略
2、乌鲁木齐市(06新疆)
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女唱黄鸡。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答案:C
3、河池市(2009年广西省)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一)浣溪沙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下面是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表现了环境的清幽。
B、“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萧萧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以声衬静,更显静谧。
C.下阕抒情,为了表现时光易逝、青春难留的思想,作者用河水西流的现象阐述了人生不可以重来的道理。
D.全词语言浅显,音韵和谐,情、景、理交融。
7.词的下阕抒写了作者 的看法,表现作者 的生活态度。
答案:6、C
7.老当益壮,要奋发进取(2分) 虽身处困境,仍旷达、乐观(1分)(共3分,意思相近即可。)
4——05—09各地期末考试题整理
1、描绘上片所展现的画面》
2、理解“休将白女唱黄鸡”的意思。
3、文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1、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2、不要因为年老而唱起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老的悲观消极的的调子,表达了诗人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从而展示出他对人生乐观向上的态度。
3、此诗表现了诗人虽身处困境却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1、河南省(02)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歌首句中的一个“僵”字,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________。(1分)
(2)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诗抒发了强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凄凉(悲凉)(1分)
(2)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岌岌可危; 爱国(或抗金保疆)情怀。 (每空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内江市(05四川省)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4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0.诗中“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什么样的处境?(2分)
答:
11.风雨与战争本来没有联系,作者却能将它们巧妙地勾连起来,你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答案:10.年老久病,无所作为(2分,意思对即可)
11.因为实现祖国统一是陆游梦寐以求的强烈愿望,所以一场暴风雨触动了他的(爱国)情思,由此风雨声在他听起来就好像当年战场上铁骑奔突之声。(2分,只要扣住“爱国”或“渴望祖国统一”,即可)
3(四川省内江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①本诗作者是(人名),诗中表现诗人处境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表现诗人情怀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
②梁启超对本诗作者曾有这样的评价:“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品格?结合具体诗句谈谈感受。
答:
答案:①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②忧国忧民,报效国家的强烈感情至死不渝;处境凄凉、艰难也“不自哀”,即使梦中也在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
4、襄樊市(05湖北省)
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答案:D
5、济南市(07山东省)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联系前两句诗,谈谈“尚”字的表达作用。(3分)
5、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所展现的画面。(3分)
答案:4、示例:“尚”是“还”的意思,第一句诗中“僵”和“孤”写出了诗人年老体衰,闲居乡间的生活状况,但诗人还想着去戍守边疆,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报国之情。
5、略
6、昆明市(07云南省)
品读陆游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按要求回答问题。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本诗后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你作简要分析。(2分)
7.(2分)诗人病卧孤村,雨夜听窗外风吹雨打是实写,深夜梦见铁马冰河,为国奋战疆场是虚写,诗句中“风吹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显得自然而巧妙。本诗的后两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诗人忧国忧民,渴望收复河山的爱国情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7——05—09各地期末考试题整理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中“僵”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它好在哪里在?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好在哪里?
3、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4、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诗中前两句一“僵”、一“孤”写出了诗人当时的 处境;一个“思”字又集中表现了诗人 情感。
6、从全诗看,侧重写出了诗人的什么愿望?
7、对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僵卧孤村”却不“不自哀”,是因为诗人“尚思为国戍轮台”。
B、诗中的“风吹雨”既是眼前情景的写照,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
C、诗人特别想要去戍守轮台,说明他对“轮台”这一地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D、诗人以梦境来表现自己的报国之心,于激越豪万之中也透出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答案示例:
1、一个“僵”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凉。
2、“风吹雨”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像征了南宋王朝命运岌岌可危,而“铁马冰河”则是梦境,该句由现实转入梦境,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杀敌决心。
3、悲壮苍凉
4、强烈的爱国情怀。
5、凄凉;强烈的爱国。
6、日夜渴望恢复国土,万里从戎,以身报国
7、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1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