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文档属性

名称 马说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3-17 19:51:00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韩愈 (768-824)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在文学上,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提倡刚健质朴,言之有物的秦汉古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中的杂说四,作者韩愈,字沛之,登洲南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宗族原本出于昌黎,今河南省昌黎县。因昌黎韩氏是旺族,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本篇取材于古代伯乐相马的寓言,借千里马因无伯乐赏识的不幸遭遇,说明了“欲得士,必须善识士,善养士,善誉士的道理。”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控诉,对昏聩愚蒙的达官贵人的谴责,以及沉沦下僚的才智之士的乞求脱颖而出的渴望。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原文欣赏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lè 
zhǐ
rǔ
pián
cáolì
shí sù dàn
sì
xiàn
yé
cè
槽 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外见
 
伯乐
  

辱 

 
 


伯乐


槽枥

听课文朗读,正字正音,并找出通假字。

zh
pián
cáolì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xiàn
cái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同
辱没


一食

著称
吃一顿

才美
才能,美好的素质

这种,这样

等同


能够
“见”通“现”。

怎么


正确的方法
能力


拿着

面对
用鞭子打

难道
通“才”,才能
实词
一食——
食马者——
才美——
见——
等——
常——
吃一顿
通“饲”,喂
才能,美好的素质
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同,一样
普通的
学习第二段
是——
这种,作代词
或——
其——
安——
有时
代“千里马”
怎么
虚词:
实词
策之——
执策——
道——
尽——
材——
邪——
通——
执——
临——
学习第三段
用鞭子打
马鞭子
正确的方法
使……竭尽
通“才”,才能
通“耶”,相当于“吗”。
通晓
拿着
面对
虚词
策之——
以——
鸣之——
作代词,代千里马
按照
助词,无意义
马 说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层层递进
课文共三小节,每一小节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读课文,
结合写作背景领会了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 :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人才)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无知的统治者)
讽刺、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用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自己痛感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托物寓意
千里马不遇伯乐
贤才难遇明主
托物寓意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人才
能识人才者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解释下列句中通假字
(1)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 才美不外见
(3) 食之不能尽其材
(4) 其真无马邪
(“食”通“饲”(sì),喂)
(“见”通“现”(xiàn),表现)
(“材”通“才”(cái),才华)
(“邪”通“耶”(yé),语气词,“吗”)
重点句子翻译: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栃之间(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栃之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办到,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鞭打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了吗?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1策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鞭打,动词
马鞭,名词
3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它,代词
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表推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4而
而伯乐不常有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执策而临之
表转折,可是
表承接
表承接
6以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5也
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
安求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马也
表陈述语气
表停顿
表反问语气
表感叹语气
展示“而”“其”的基本用法: (1)表转折关系
(2)表顺接关系
(3)表修饰关系。
(1)代词:他、她、它
(2)难道,表反问语气
(3)恐怕,表推测语气
再读课文,讨论 :
1、 能不能用文中的话讲一讲,千里马有怎样的不幸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
能通其意。
再读课文,讨论 :

 --食不饱,力不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谁将为它负责?
根本原因
千里马身体上受摧残,精神又得不到交流的机会,所以千里马又可怜又孤独寂寞。这样的食马者,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不知马也。
不满、谴责、嘲讽
写作手法—托物寓意
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作 ,而以伯乐喻指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

食马者
千里马
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
摧残埋没人才
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 人才和 人才的重要性。
识别(发现)
善待(尊重、正确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