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30.诗五首(饮,行,茅,白,己)2004—2010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一网打尽及参考答案:41个试题
(1)饮洒(13个试题)
1(钦州市·2011)(一)古诗鉴赏(4分)
9.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10.下列对诗句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烽火”指叛军在长安城里放火烧城,大火烧了三个月还没有熄灭;“抵万金”比喻家书的珍贵。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字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浮云”只是指天空中漂浮的云彩。诗句告诉我们:站在高山上,双眼就不会被空中漂浮的云彩遮住。
D.“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巧用拟人手法,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答案:(一)古诗鉴赏(4分)9.A 10.B
2(资阳市·2011)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3分)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答案:6.C
3(2010河南省)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2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2分)
答案:2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2分)
2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意思对即可。2分)
4(2010辽宁沈阳)
7.赏析《饮酒》回答问题。(3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一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1分)
(2)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答案:7.(1)表现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 (2)C
5(2010江苏宿迁)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3分)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和“见”字用得极妙。请任选一个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诗歌赏析。(6分)
6.(1)(3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山气(答对2个给1分,答对4个给2分);对闲适生活和自然风光的喜爱或“对宁静生活的追求”(1分)
(2)(3分)答案一:“悠然”二字用得很妙,“悠然”是闲适的样子(1分),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1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情(热爱自然的情感)(1分)。
答案二:“见”字用得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1分)。不经意间抬头见山,怡然自得(1分),表现诗人的闲适心情(热爱自然的情感)(1分)。
6、云南省(2009年)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 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1分)
(2) 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案:(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7、南昌市(2009年江西省)
(一)阅读陶渊明《饮酒(其五)》,完成第8—9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8.诗中表明诗人心境的两个词语是 , 。(2分)
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怎样的景色?从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2分)
答案:(一)8、心远 悠然
9、景色:傍晚,山上的气象越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景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人生理想:归返自然(返璞归真)
8(2007·江苏扬州)(一)诗歌赏析。(4分)
11.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的感悟、品味、欣赏,体现阅读者的眼光和情怀。
请运用下面提供的符号作标记,在《饮酒》诗旁写出2至3个批注。(语言要简明流畅.能让读者知道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并能欣赏它。)
○关键词语 佳妙句
饮酒 陶渊明 批注: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答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似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真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9(2007·山东枣庄)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6.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答案:5.B 6.B
10(2006·江苏南京)6.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辫已忘言。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______________的心境。(1分)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2分)
答案:6. (3分)(1)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意同即可)(1分)(2)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意同即可)(2分)
11(2006·湖北天门)(一)饮酒(陶渊明) (3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8.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________________”(填原文)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1分)
答案:7.A;8.心远地自偏。
12、2004广西玉林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田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其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字根表,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于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土贳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2.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1.A;2.“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共3分,能理解“采菊”内涵评1分,点明二才关系评2分)
13、2004·湖北黄石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D.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真义,作者想说出来却不能说出。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云入山山配飞鸟入林的景象。请联系上下文,品析诗句的深层喻义。
答案:(1)E (2)改“望”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入眼帘。而“望”即有意远看,改“望”此篇神气索然。 (3)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2) 行路难(11个试题)
1(河南省·201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22.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2分)
答案:21.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意思对即可。2分)
22.“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意思对即可。逗号前后各1分.共2分)
2(2007·湖北荆州)7. 读李白《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①诗中采用“________”和“________”(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②诗中名句“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诗人________的性格。
答案:7.①垂钓碧溪 乘舟梦日(1分,每对一空0.5分)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自信(答“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也可)(1分,每对一空0.5分)
3(2008·四川乐山)
4.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答:
②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分)
答:
答案:4.(4分)
①(2分)
答: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
②(2分)
答: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4(2008四川遂宁)
8、下面这首唐诗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开篇写“金樽”“玉盘” ,呼应后面的“停杯”“投著” ,有美好的餐具却只能喝点清酒吃点小菜,诗人吃不下这样廉价的酒食。
B、“黄河”与“太行’”在诗歌中被赋子了象征意义,表现仕途上走投无路,四处为难。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
D、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到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的变化。
答案:A
5(2008四川自贡)
14.阅渎下面这首诗,然后词答问题。(8分)
行 路 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①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珍羞:精美的菜肴。 羞,现在写作“馐”。
B.直:价值,现在写作“值”。
C.茫然:无所适从的样子。
D.今安在:今天会在哪里安宿呢
②诗中“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的意思是:
③判断下面对这首诗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诗前四句欲抑先扬,极言宴席的华美,又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愤郁闷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 )
B.接着从“茫然”引出行路难,用四个意象揭示人生遭遇的变幻莫测,生动表现出诗人心情的变化。( )
C.“行路难!行路难!”这感情突发的惊叹,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惊讶与不安。( )
D.这首诗反映诗人盼望游遍祖国的高大山川和在现实中遭遇艰难的矛盾心理。( )
答案:14.①D ②径直挂上白色的船帆横渡沧海 ③A.√ B.√ C.× D.×
6(2009·河南省)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20-21题。(4分)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0、“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2分)
21、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2分)
答案:20、(2分)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1.(2分)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7、宁夏回族自治区(2009年)
4.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2分)
答案:4.(2分)(要求:能结合以下诗句和寓意,从“情”“景”交融的一个角度回答即可。)
景:①长风:摧枯拉朽、刚劲有力的风。 ②云帆:(借以乘风破浪的)高大的船帆。③浪:喻指艰难与险阻,这里指不济的个人和国家命运。④沧海:指国家命运及前途。
情: ①破浪:冲破险阻、勇往直前的决心与行动。
②会有时:积极、乐观、毫不动摇的信念。
③直挂:果断坚定的愿望和行动。
④济:拯救。“济沧海”指诗人远大的政治理想和崇高的人生抱负。
8、2009·南京市雨花台区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6~12题。(15分)
【古诗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6.从“停杯投箸”和“拔剑四顾”两个细节中,我们可以读出诗人 ▲
▲ 的心情。(1分)
7. 本诗最后一句是人们传诵的警句。请你联系诗人的思想感情,说说人们喜爱它的原因。(2分)
▲
▲
答案:6.(1分)内心苦闷、愤郁、不平等情感波涛的激荡
7.(2分) 因为诗句以高昂乐观的调子,唱出了人们对理想追求的美好愿望。纵有艰难险阻,也要不懈追求,坚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意对即可)
9(2010广西梧州)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下确的一项是( )(2分)
A.前四句写计人面对“金樽清酒”“ 玉盘珍馐”的精美食物,却因心中难以排解的烦恼,无法下咽。“停”、“投”、“拔”、“顾”四字,写出了诗人的苦闷抑郁。
B.中间四句把诗人心中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交替地表现出来,传达出诗人复杂的心理。
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计人在极为痛苦的情况下,坚定了探寻出路的信念后发出的感叹,该句是后两句言志前的发问。
D.结尾两句反映出诗人倔强、自信的性格,表现出诗人“长风破浪”的坚定信念主沧海扬帆的勇气。
7.形象的比喻和善于用典是这首诗的写作特点。请说说“行路难”比喻什么?并写出诗中的一个典故(用计中文字作答)及诗人运用这个典故的用意。(3分)
答案:6.(2分)C
7.(3分)比喻:仕途受阻(1分) 典故:长风破浪(垂钓碧溪、乘舟梦日边)(1分) 用意:希望实现政治理想(希望得到皇帝的重用)(1分)
10(201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3-14题。(4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3.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14.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分)13、A(2分)
14、反映出诗人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2分)
11(荆门市·2011)三、(23分)阅读古诗文,完成10-16题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0.(3分)指出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以”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以伤先帝之明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1.(3分)指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今安在(哪里) B.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C.躬耕于南阳(身体弯曲) D. 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12.(3分)指出下面句子主要停顿处标示有误的一项
A.直挂云帆/济沧海 B.忽复/乘舟梦日边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奉命于/危难之间
13.(3分)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14.(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5.(3分)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和《出师表》中隐含的典故(各写一个即可)。
答案:10. B 11.C 12. B13.(3分)停、投、拔、顾一连串的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苦闷、压抑的心情。
14.(3分)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15.(3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乘风破浪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各说一个即可)
(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个试题)
1(2008·山东济南)
阅读下面的古诗,分别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2分)
4、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有你朗读第一诗节中的划线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
5、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3分)
答案:3、唐代 杜甫
4、示例: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怒号”,这儿子把秋风拟人化了,读之如闻秋风咆哮,风势极猛,声音极大。
5、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受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2、2004·广西桂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2)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个试题)
1(2004·吉林哈尔滨)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诗中画线句子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案:雪花给树木披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2(20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㈡阅读古诗,完成19~20题,(5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⒚这首诗如果按前十句和后八句分为两部分,它们各写什么?(2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⒛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将诗句所描述的画面用文字表述出来,并说说它的妙处。(3分)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答案:⒚第一部分:咏雪,或描绘壮丽的雪景,或描绘漫天大雪中壮丽的景象;第二部分:送别,或写送别武判官的情形。(2分)
⒛①一夜的大雪,给树木披上了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和煦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用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既描绘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也透露出作者豪放和开阔的胸襟。
②归客远去,山路回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作者还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山路,此时此刻,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迹。“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言·虽尽而意无穷,依依不舍之情跃然纸土。
(选择其中的一个小题作答。描绘时注意画面的变化;语言力争优美;有一点自己的评价即可)(3分,每一点1分)
3、2009·南京市鼓楼区
(一)阅读下面唐诗,回答6—7题。(4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与诗题相呼应,全诗前十句重在写 ,后八句重在写 。(2分)
7.简要品析结句中“空”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6.(2分)雪景;别情(送别)
7.(2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对友人前途担忧之情;与友人离别后的惆怅之情;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凄楚之情。(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4(2010广西贵港)阅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第6-7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将军角弓不得控 控:
(2)瀚海阑干百丈冰 阑干:
7.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暗示归途艰险,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花喻冬雪,展现了边塞雄奇瑰丽的景象。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诗人驻足远望的情形。
D.这首诗以“雪”为中心线索来写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伤感的情绪。
答案:6、①拉开 ②纵横交错的样子。7、D(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
(5)己亥杂诗 龚自珍 (11个试题)
1、2010宁夏5. 自选角度,品析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2分)
答案:5.(2分)(答对1点即可,答得好加1分)
①以落红自喻,表明龚自珍不甘自弃、继续为国奉献的志向。
②另辟蹊径,寓凋零残破的落红以积极昂扬的新意,情感豪迈雄壮。
③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落红感情,落是为了护花,很有情韵。
④运用象征手法,象征了人们勇于奉献自己的精神。
⑤不是表明了肯定的语气。更表达出强烈的感情。
2、2004·湖北仙桃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1)此诗第一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是:_____。
(2)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答案:10.(1)浩荡 (2)D
3、2004·江苏南通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而后两句却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寄托了为培育人才以及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献身的情怀。
4、2004·青海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落花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想继续为_____________效力的思想感情。
答案:(1)鸣鞭、挥鞭 (2)落花 自己 国家(或民族)。
5、2005湖北恩施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 ,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 。
7、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请你说说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2)从三、四句诗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答案:6、卸甲归田的惆怅 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7、⑴、略(言之有理即可)
⑵、略(言之有理即可)。
6(2007·广东梅州)2.赏析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前两句中的“ ”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2分)
(2)诗人以落红化春泥为喻,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2分)
我的感悟:
答案:(1) 浩荡离愁(离愁)。(2) 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7(2008辽宁沈阳)
对《己亥杂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乡路上根据见闻感受写的组诗中的一首。
B首句极力渲染了诗人辞别京师返乡时无边的离愁别绪。
C“落红”即落花,诗人以“落红”自喻,咏物抒情。
D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厌倦之情。
答案:D
8(2010湖北江汉油田)
古诗词赏析(4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1.填空 本诗开头两句,以“_______”修饰离愁,以“___________”衬托离愁,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12.理解 有人说把“落红不是无情物”一句中的“不是”改为“本是”更恰当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浩荡 白日斜或天涯(2分,每空1分)
12.示例:不同意。在这里,“落红”是诗人自喻,“不是”一词表明“落红”有情,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不做但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而“本是”仅从自然的角度说明“落红”无情,没有荣辱诗人的情感。
同意。“本是”一词表明“落红”原本无情,却仍然知道“化着春泥更护花”;而我们原本有情,更应做到“化着春泥更护花”。改为“本是”,也能表达诗人虽然辞官不做但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2分。需言之有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没陈述理由的不给分)
9(2010宁夏)5. 自选角度,品析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2分)
答案:5.(2分)(答对1点即可,答得好加1分)
①以落红自喻,表明龚自珍不甘自弃、继续为国奉献的志向。
②另辟蹊径,寓凋零残破的落红以积极昂扬的新意,情感豪迈雄壮。
③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落红感情,落是为了护花,很有情韵。
④运用象征手法,象征了人们勇于奉献自己的精神。
⑤不是表明了肯定的语气。更表达出强烈的感情。
10(2010湖北襄樊)阅读古诗《己亥杂诗》,完成10-11题。(4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 和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2分)
11.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2分)
答案:10.政治抱负 个人志向 (2分,每空1分)
11.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2分)
11(德宏州·2011)9、阅读古诗,完成(1)~(2)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歌第二句中的“吟鞭”是指 诗人的马鞭 。(1分)
(2)全诗最后两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答案: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7 页 (共 2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