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观察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让学生养成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新知的习惯;感受数学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课前五分钟:师生谈话,导入本课知识
(多媒体:一块石头掉进平静的水面,荡起涟漪)师:看见什么了?(圆)同学们在哪里见过圆?(生自由答)
师:圆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的圆)盛开的向日葵,五彩缤纷的花朵,美丽的光环,还有那奇妙的极光。
师: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如此美丽神奇。(音乐停)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上课。
教学过程:
一、认识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
(出示平面图形)师:这些图形你都认吗?分别是什么图形?(生逐一回答),它们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呢?
1、区别 其它是直线图形,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2、联系 都是平面图形
二、 自主探索,体验得出新知。
1、第一次自主探索画圆。
师:好,同学们,现在老师要给你们出一个难题,你们能徒手画一个圆吗?计时两分钟哦,试试看,看谁画得最圆。
交流失败心得,主要是画不圆。
2、第二次尝试画一画-----用圆规画圆。
师:刚才徒手画,你们都失败了,那能否借助一定的工具来画圆呢?(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呢?(圆规)那现在我们用圆规来尝试画一个圆吧。
交流成功心得,学生介绍用圆规画圆的步骤。
板书:定点
3、那如果要让我们全班画的圆一样大,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把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定的一样长。
学生尝试画出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为2.5厘米的圆。
教师白板演示
3、初步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师:画出的圆中间有什么?(一个针点)这个点知道叫什么?(圆心)为什么叫圆心?(是圆的中心)用字母O表示。
师: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在圆上表示出来,可以从哪画到哪?(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知道这叫什么?(半径)用字母r表示。
刚才同学们都画出了半径为2.5厘米的圆,一样大吗?同桌之间看一看。能画一个大一些的圆吗?怎么做?
半径3厘米的圆和半径5厘米的圆,哪个大?看来半径决定了圆的什么?(大小)半径越大,圆越大,半径越小,圆也越小。那圆心决定了圆的什么?(能决定圆的位置)
有半径,你还知道有什么?(直径)直径怎么画?上来比一下。
(多媒体)这个圆里哪条线段是圆的直径?总结一下:什么是圆的直径?用字母d表示。
4、第三次自主探索
学到这里,你觉得圆的认识结束了吗?关于圆,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圆心、半径、直径这三者还有什么特性等着我们去发现呢圆心真的是圆的中心吗?你怎样去证明;半径有什么特点?它与直径名字这样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怎么来证明?
现在我们画了圆,还准备了一个剪下的圆,还有一些工具,请小组利用这些去发现。(多媒体出示小组探究要求)
选择汇报,要求给出合理的证明,并得到全班的认同。
A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距离都相等,所以是圆的中心 证明方法:折,量
B半径有无数条,每一条都相等 证明方法:1折的 2画的,然后量 3利用画圆过程说理
C直径有无数条,每一条都相等 证明方法同上
师:同学们非常棒!别小看自己发现的规律,在生活中,人们正是利用圆的这个特征完成了很多伟大的发明。中国古代有名的哲人就得出“圆者,一中同长也”,一中指的就是(圆心),同长指的就是(半径和直径)这个发现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听了这个信息,同学们有什么感觉?(自豪)
C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证明方法:量,折,比
师:这句话什么不妥的地方?(完善:在同一个圆里,或等圆里)
练习:根据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写出同一个圆里的直径或半径。
师:半径决定圆的大小,那直径也能决定圆的大小。
三、全课总结 看一下,对圆有了哪些认识?
师:一颗石子落进平静的水面,为什么会泛起圆圆的涟漪?不仅自然界对圆情有独衷,其实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圆的存在。(多媒体)为什么这些物体或建筑都选择选择圆形呢?难道只是为了美观吗?有没有其它原因呢?
其实关于圆,仅仅四十分钟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刚才我们所做的只是走近圆的世界。打开圆的大门,一个更加丰富,更加精彩的世界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索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