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和城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形成性检测
历史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 前6课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选择题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 (30题 每题1.5分 共45分)
1.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下列对这三个阶段排序正确的是( )
A.母系社会,父系社会,原始人群
B.父系社会,母系社会,原始人群
C.原始人群,母系社会,父系社会
D.原始人群,父系社会,母系社会
2.国家的出现是文明开端的重要标志。我国历史上国家的初步形态出现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3.史前史上限不断前移,内容不断丰富得益于( )
A.考古资料的发掘 B.古本文献的考订
C.神话传说采用 D.口述史料引入
4.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这一年处于( )
A.公元前7世纪前期 B.公元前7世纪后期
C.公元前8世纪前期 D.公元前8世纪后期
5.做人不数典忘祖。三皇五帝中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的是( )
A.黄帝和炎帝 B.尧和舜 C.舜和禹 D.神农氏和有巢氏
6.商周时期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
A.木、石、骨等材质的耒、耜
B.青铜材质的耒、耜
C.青铜、铁材质的耒、耜
D.铁、钢材质的犁、锄
7.西周时实行的土地制度的性质是( )
A.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B.土地公有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封建土地国有制
8.下图为距今(2019年)6000年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对此解释比较恰当的是( )
3003550-198120A.河姆渡人以畜牧业为主要生计
B.河姆渡人以制陶作为主要产业
C.时人可能产生初步的审美意识
D.证实牲畜驯化始于中国的南方
9.春秋时期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主张出自其著作
A.《道德经》 B.《论语》 C.《墨子》 D.《韩非子》
10.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是: ( )
①克己复礼 ②提出“有教无类”
③兴办私学 ④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局面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11.商鞅变法设立了军功爵制度,其作用不包括 ( )
A.废除官爵世袭制
B.增强军队战斗力
C.加强对人民控制
D.有利于秦的统一
12.中国历史上,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逐步形成,是在( )
A.夏商西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魏晋时期
13.下列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张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
A.民贵君轻 B.兼爱尚贤 C.中央集权 D.无为而治
14.确切地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首次( )
A.文化革命活动 B.社会革命活动
C.学术交流活动 D.思想解放运动
15.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不包括( )
A.赋税沉重 B.徭役繁重
C.刑法残酷 D.土地兼并严重
16.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主要意义在于( )
A.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B.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17.嬴政统一全国后,以“三皇”“五帝”各取一字,称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这些规定的根本意图是( )
A.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B.将皇权神化
C.设立严格的等级制度
D.保护皇位永远由他的后裔承袭
18.汉武帝时期,禁止其它思想传播,确立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这一措施被称为:(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百家争鸣 C.焚书坑儒 D.重农抑商
19.东汉中后期,皇帝大都年幼,寿命较短,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 )
A.土地兼并严重 B.外戚宦官专权 C.“党锢之祸” D.黄巾军起义
20.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被汉武帝接受,主要是因为它( )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加强民族关系
C.有利于学术思想的开放 D.有利于巩固统一和加强专制统治
21.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诸侯王的权力
B.分割王国的封地
C.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D.分割王国的财政权
22.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它的起点是( )
A.长安 B.洛阳 C.扬州 D.泉州
2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24.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
A.整顿吏治 B.实行三长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25.下列古代名人与其成就的搭配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恺之--创作《洛神赋图》
B.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
C.华佗--写成《伤寒杂病论》并发明麻沸散
D.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2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如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
A.商朝、东周、五代
B.东周、秦朝、三国
C.秦朝、东周、五代
D.商朝、秦朝、三国
27.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攻打陈朝 B.巩固隋朝的统治 C.巡游享乐 D.攻打高丽
28.唐朝历史由盛转衰出现在( )
A.唐太宗时期 B.武则天时期
C.唐玄宗前期 D.唐玄宗后期
29.某文献记载:“贞观十五年,……公主嫁到吐蕃,加强了中原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该文献评述的是
A.唐蕃和亲 B.开元盛世
C.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D.唐蕃会盟
30.隋朝后期的统治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最根本的是( )
A.阶级矛盾尖锐
B.江南经济发展
C.政局动荡不安
D.生产力严重破坏
二、材料分析题(共55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学界关于夏仍有争论,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推动中华早期文明的探索不断深入。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长江黄河与西辽河考古学文化年表
地区年代(距今(2019年)
长江上游
黄河上游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长江中游
长江下游
西辽河
6000
?
仰韶文化早期
北辛文化
汤家岗文化
马家浜文化
赵宝沟文化
6000—5800
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类型
大汶口文化早期
大溪文化
崧泽文化
红山文化
5800—5300
5300—4700
马家窑文化
仰韶文化晚期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屈家岭—石家河文化
良渚文化
小河沿文化
4700—4300
庙底沟二期文化
4300—3800
宝墩文化
齐家文化
中原龙山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
后石家河文化
钱山漾广富林类型
雪山二期文化
3800—3500
三星堆文化
寺洼文化
二里头文化
岳石文化
?
马桥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
二里岗文化
材料二 二里头遗址的聚落面积已达300万平方米以上,宫殿区(约12万平方米)出现纵横交错的大路,兴建起了大型宫室建筑。宫殿区以南有手工业作坊区,铸铜作坊和绿松石作坊可能都已开始生产贵族用奢侈品。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限制,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触,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以及青铜冶金技术,在这个时期陆续传入了并被我们加以改造和提升。
——摘编自许宏《最早的中国》
材料三 中国考古学因重建古史而起。殷墟使用甲骨为材料 占卜,得以保存。二里头时期应该是有文字的,但如果是竹简木牍或帛书,很难保存三千年。所以,当考古学家在历史记忆中夏的时空范围找到二里头时,争论无可避免。
——摘编自孙庆伟《追迹三代》
完成下列要求:
据材料一,你认为黄河流域哪些考古文化遗存与二里头文化存在文化传承?(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实质,(2分)概括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特征。(4分)
(3)据材料三,指出重建二里头文化的重要依据(2分)。进一步科学解读二里头文化,还需要继续使用什么方法(2分)?
32.中国古代各家对教育有着不同的主张。阅读下列材料。23分
材料一 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是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
——闫志《历史突围:图说春秋战国》
材料二 他(韩非)理想中的境界是,“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因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
——摘编自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会教化的理论根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2分)为达目的,他提出了哪些主要主张?(4分)
(2)材料二中韩非子提出了什么主张?(2分)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作用。(4分)
(3)(能力提升题)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张及理由。(5分)为此,汉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4分)
33.交通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和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不论是中央朝廷还是官僚贵族或是北方边境。同时,长期的分裂阻断社会南北经济的交流,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
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同时,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后,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2 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在南北之间建成了一条运输通道。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6分)并分析隋唐大运河的作用?(6分)
(2)(质检原题)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太宗对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所做的贡献?(6分)
参考答案
1.C 2.B 3.A 4.C 5.A
6.A 7.A 8.C 9.A 10.D
11.C 12.C 13.C 14.D 15.D
16.C 17.A 18.A 19.B 20.D
21.B 22.A 23.D 24.D 25.C
26.D 27.B 28.D 29.A 30.D
31.(1)中原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
(2)实质:形成早期国家、出现阶级分化、文化影响向外辐射。
特征: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绵延不断。
(3)依据:文字。 方法: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32.(1)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
主张:仁、礼
(2)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作用: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变法。
(3)主张:社会教化理由: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责任;
措施:设立太学和郡国学;
教育服务于政治、以儒学教育为主、私学和官学并存。
33.1、(1)经济原因:适应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加强南北经济联系;保障北方的物资供应。
政治原因: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防御;加强对南方的有效统治;巩固国家统一。
加强了南北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促使运河沿岸市镇的兴起,工商业的繁荣;连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贡献(1)为唐代的建立和统一立下功劳(2)吸取隋亡的教训,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生产;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的统治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3)击败东突厥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共同发展,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