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1: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含比较)2020年全国中考真题汇编(3)共10集(学生版+教师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1: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含比较)2020年全国中考真题汇编(3)共10集(学生版+教师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6 18:18:4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文言文阅读(含比较)2020年全国中考真题汇编(3)
(130套真题抽取)
1.
2020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试卷
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恂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
王莽败,更始立,使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国信未宣,使君建节衔命,以临四方,郡国莫不延颈倾耳,望风归命。?
寇恂字子冀,是上谷郡昌平县人,其家世代都是有名望的大姓。寇恂最初曾担任郡里的功曹,太守耿况很器重他。
??王莽兵败,更始登上帝位,派使者去收取郡囯,并说:“先投降的恢复爵位。”寇恂跟随耿况在上谷郡的边界上迎接使者,耿况把印绶上交给使者,使者收下了,过了一个晚上还没有归还的意思。寇恂带兵进去面见使者请求将印绶交还给耿况。使者不还,说:“我是天子的使者,功曹想威胁我吗?”寇恂说:“不敢威胁你,现在天下刚刚平定,国家的信用还刚刚宣扬,您接受了帝王的使命,带着符节俯临四方,郡国的人无不伸长了脖子竖起了耳朵,望风而动,准备归顺。
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沮向化之心,生离畔之隙,将复何以号令它郡乎?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节选自《后汉书·寇列传》)
  【注释】①更始:指“更始帝”刘玄,他夺取王莽政权,登上帝位。②建节:执持符节。⑤沮:毁坏。
  ?
如今刚刚到了上谷郡就要先毁弃信义,打击归服之心,催生叛离的裂痕,又将凭借什么来号令其他的郡国呢?何况耿况在上谷担任太守,很长时间被这里的人们所爱戴,现如今换了他,得到贤者可不能安定,得个无能的人只怕更生祸乱。我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官位来安定百姓。”使者不吭声,寇恂叱令左右的人用使者的命令召见耿况。耿况到了以后,寇恂上前拿了印绶给耿况带上,使者不得已,只好用更始帝的名义任命耿况,耿况接受后就回去了。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者纳之
纳:收下
B.恂勒兵入见使者
勒:率领
  C.窃伤计之不详也
伤:担忧
D.国信未宣
宣:宣布
【解答】(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ABC.正确;
D.有误,句意为:国家的信用还刚刚宣扬。宣:宣扬。
故选:D。
(8)D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A.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B.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C.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D.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9)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可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何况耿况在上谷担任太守,很长时间被这里的人们所爱戴,现如今换了他,得到贤者可不能安定,得个无能的人只怕更生祸乱。故断句为: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故选:A。
(9)A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恂出身名门望族,起初担任上谷郡功曹时,很受太守的器重。
  B.使者拒绝了寇恂提出的发还耿况印绶的请求,指责他威胁自己。
  C.寇恂指出使者的行为会毁掉国家信义,将无法再号令其他郡国。
  D.经过寇恂的劝说,使者下令召来耿况,以新帝的名义任命了他。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BC.正确;
D.有误,不是使者下令召来耿况,而是“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故选:D。
(10)D
11.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
(11)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为,替。以,来。句意为:(我)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爵位来安定百姓。
(11)(我)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爵位来安定百姓。
2.
2020年湖北省咸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共4题,15分)
陆九龄,字子寿,幼颖悟端重。稍长,补郡学弟子员。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①,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②,退居临川,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签之说。
陆九龄字子寿,年幼时聪颖持重,年纪大些,就填补了郡学弟子员的空缺。过了一段时间,听说教授经学的学官喜欢黄老学说,不重视礼法,他感慨道:“这不是我喜欢学习的。”于是就回到家里,跟随父亲、兄长更加卖力地学习。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廷里很有名望,退隐居住在临川,跟陆九龄说话觉得很愉快,就把当时的文学典籍全部告诉他。从此以后陆九龄更加努力地学习,翻看百家书籍,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对阴阳、星历、五行、卜筮这些学说都很精通。
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③。未上,会湖南茶寇剽④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⑤。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在乾道五年中了进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还没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人心惶惶。旧时有义社来防备盗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九龄主持义社,他的门人学生大多不乐意,九龄说:“文事武备,是一致的。士人如果以此为耻,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独占了。”于是他就接受任务,调遣屯兵防御都有章法。盗寇虽然没有到,但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有空闲时就与乡里的子弟练习射箭,他说:“这本来就是男子的事情。”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必定互相告诫说:“这家射箭命中率很高,不要自己找死。”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九龄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⑥,学者号“二陆”。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⑦,未必不自悟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释】①黄老:“黄”,指上古的黄帝;“老”,指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是我国古代一种思想流派。②有名中朝:在朝廷里很有名望。③改兴国军:改任兴国军教授。④剽:剽掠,抢劫。⑤一也:是一致的。⑥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和,和睦;同,苟同。⑦少需:稍待,过一会儿。
陆九龄曾经继承他父亲的志向,更注重研修礼学,治家有法。(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互相做师友,友好相处而见解各异,学者称他们为“二陆”。(陆九龄)曾经说:“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之处,言词激烈,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稍加等待,未必不会自己明白过来。”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闻新博士学黄老
闻:听说。
B.与语大说
说:通“悦”,喜悦。
C.士而耻此
耻:以…为耻。
D.有剽劫者过其门
过:拜访。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BC.正确;
D.有误,句意为: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过:经过。
故选:D。
(1)D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此非吾所愿学也
山之僧智仙也
B.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C.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
臣之妻私臣
D.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
属予作文以记之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和用法。
A.相同,也,均为助词,用于判断句,表判断;
B.相同,则,均为副词,就,那么;
C.相同;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D.不同,介词,凭借/连词,表示目的;
故选:D。
(2)D
1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九龄的学问和修养,得到当时著名学者许忻的赞赏,许忻把当代文献都告诉他,
这对陆九龄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帮助。
B.湖南茶寇横行的消息传来,人心惶惶,郡县长官应众人请求,让德高望重的陆九龄
主持防御盗寇的义社,这个明智的安排当即得到陆九龄所有门人弟子的支持。
C.陆九龄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他不但精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而且擅
长射箭,并懂得调遣屯兵防御的法度。
D.陆九龄继承父亲的志向,重视研修礼学,治家有法;他与弟弟陆九渊亦师亦友,相
处和睦,被称为“二陆”。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梳理原文内容,结合选项,找出理解有误的一项即可。
ACD.正确;
B.有误,“这个明智的安排当即得到陆九龄所有门人弟子的支持”和原文“门人多不悦”相矛盾;
故选:B。
(3)B
20.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2)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归家,回到家。益力,更加卖力。句意为:于是回家跟同父母兄长更加努力地学习。
②中重点词语有:是,这。取死,自取灭亡。句意为:这家人射箭多半会命中,不要自己找死。
(4)①于是回家跟同父母兄长更加努力地学习。
②这家人射箭多半会命中,不要自己找死。
3.
2020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10分)
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①,气穆宗政僻②,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文宗思之,复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③曰:“此浣濯④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
“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瀚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⑤,为之股栗,
公权辞气不可夺。
——选自《旧唐书?柳公权传》(有删改)
【注释】①拜右拾遗:被封为右拾遗。右拾遗,官名。下文的“侍书”“翰林书诏学士”也是官名。
②僻:不正,偏离正轨。
③袂:衣袖。
④浣huàn濯:洗。
⑤同对:一同答对。⑥股栗:害怕。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幼嗜学
嗜:
(2)我于佛寺见卿笔迹
于:
11.(2分)(1)爱好(喜好、喜欢等)
(2)在(各1分,共2分)
1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B.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C.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D.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12.(2分)A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
13.(2分)学士们都称赞咏颂皇帝节俭的品德,只有柳公权没有说话。(关键词“皆”“俭”
“唯”“言”要译出。错译、漏译一字扣0.5分。共2分)
14.文中柳公权两次劝谏皇上,一次是借用笔的方法规劝,另一次是借
进谏。文末通过周墀来突出柳公权的形象,这和《爱莲说》中用牡丹突出莲花的形象一样,都用了
的写作手法。(2分)
14.(2分)穿洗过的衣服
衬托(各1分,共2分)
15.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从他讲述用笔的道理中,你能得出怎样的感悟?(2分)
15.(2分)示例:只有做人正直,才会做事正确。
4.
2020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6-20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诸葛亮)
【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①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③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忘寝食,必欲并缮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亲自教导他学习,家境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做笔在地上学习写字。自幼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人,更是超然出众,卓有声誉。一天,欧阳修在废弃的书筐中得到唐朝韩愈遗留的书稿,阅读后心里仰慕他。(他)下苦功夫探索奥秘,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决心要快马加鞭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凭借文章名冠天下。
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⑤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宋史·欧阳修传》)
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在夜间点着蜡烛办理官府公文,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什么事情,他便说:‘是死刑案子,我想寻求保全犯人生命的可能,却没有找到。’我说:‘生路可以寻求吗?’他说:‘去寻求生路而得不到,被判死刑的人和我就都没有遗恨了。经常为死囚寻求生路,仍然还有失误造成不该死的人被处死的,然而世间的官吏却常为犯人寻找处死的理由呀。’他平日教导别人的子弟,经常用这些话,我都听熟了呀。”欧阳修听了这段话,终生照做不忘。
【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lù):竹编
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服从。
16.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2分)
A.四岁而孤/母郑氏白誓守节/亲海其学
B.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C.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D.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1)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四岁时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亲自教导他学习。故断为: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故选:A。
答案:
(1)A
1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诚子书
以荻画地学书
B.淫慢则不能励精
富贵不能淫
C.夫君子之行
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D.死狱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书:书信/书:书写、写字;
B.淫:放纵/淫: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C.之:结构助词,的/之:代词,他;
D.狱:诉讼事件/狱:诉讼事件。
故选:D。
(2)D
18.选出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3分)
A.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B.乙文中“及加冠”意思是“到了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
帽),表示已经成年。
C.乙文中欧阳修于废纸篓中得到韩愈的遗稿,羡慕不已,他决心要在名声上赶超韩愈。
D.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是诸葛亮希望儿子珍惜时间的谆谆劝勉,乙文中“修闻而服之终身”体现了欧阳修善于听取母亲教诲且终身遵循的可贵品质。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ABD.正确;
C.有误,“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中的“并”是“比肩”之意,不是“赶超”之意。
故选:C。
(3)C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则,就。治性,修性,养性。句意: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②重点词:而,表转折关系。则,那么。皆,都。恨,遗憾。句意:(我)设法使他们活下来却不能够(努力让他们活下来却没有成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
(4
)①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②(我)设法使他们活下来却不能够(努力让他们活下来却没有成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

20.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从【甲】文中“非志无以成学”和【乙】文中“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可以知道,学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目标。从【甲】文中“非志无以成学”可以知道,诸葛亮认为,学习须能“静”。只有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才能专心致志学习。从【乙】文中“苦志探赜,忘寝食”可以知道,学习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的学习。从【甲】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可以知道,诸葛亮认为,学习须惜“时”。只有善于利用时间,才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
(5)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目标;②须能“静”。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③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的学习;④须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
5.
2020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群文汇读(18分)
鸟喧蛙噪,江上阻风,水漫阡陌,遇此等不顺遂之事,本当烦忧。但换个角度,换种心情,或许心境会有所不同,观此三则短文,当有所悟。
【甲】山鸟每至五更,喧起五次,谓□报更。盖山中真率漏声①也。余忆曩②居小昆山下,时梅雨初霁,座客飞觞,适闻庭蛙,请以节饮③。因题联云:“花枝送客蛙催鼓,竹籁喧林___________。”可谓山史实录。
——陈继儒《岩幽栖事》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鸟每到天将明时,大声鸣叫五次,称山鸟鸣叫为报时间。这大概就是用鸟的叫声当作钟声吧。我回忆起从前在小昆山下居住,正好梅雨过后天气放晴,客人举杯畅饮,正好听到院子里青蛙史鸣叫,请按蛙鸣的节拍饮酒。于是题写对联:“花枝送客蛙催鼓,竹籁喧林鸟报更。”
可以说是山史实录。
——陈继儒《岩幽栖事》
【乙】儿子从未远出,初应省试,不能不一往。阻风沙漫洲④,舳胪相接⑤,郡中宋氏叔侄,移船头就柳阴,棋□其下。崇友拉予看荷花,夕阳反照,荷净花明,萧疏四五人,科头⑥握蕉扇,委影池塘,若绘江上阻风图。二景绝佳。
——龚炜《巢林笔谈》
乙:儿子从没有出远门,初次参加省试,不能不一同去。因大风我们被阻在沙漫洲这个地方
,船只首尾衔接,郡中宋氏叔侄,移动船头靠进柳阴,在树阴下下棋。崇友拉我看荷花,夕阳反射,荷花明净光鲜,稀疏看见四五个人站在那里,不戴冠帽的那个人握着芭蕉扇,影子投射在池塘,好像在描绘一幅江上被风所阻图。柳阴下棋,池塘观荷真是极好的景致。
——龚炜《巢林笔谈》
【丙】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雪电文作大雨如注。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于昏黑中寻一草棚,暂避其下。雨止则天已明矣,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惜无有□此为念者。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如怪石,倏忽万状。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
——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漏声:钟声。漏,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②曩(nǎng):从前。③节饮:(按蛙鸣的)节拍饮酒。④沙漫洲:地名。⑤舳舻(zhú
lú)相接:船只首尾衔接。⑥科头:不戴冠帽,裸露头髻。
丙:走了四五里,看到西北方云气升腾聚集;不久,(乌云)布满空中,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走到总铺,雨越发大了;(我们)敲遍了旅店的门,都不应声。马夫在黑暗中找到一间草棚,大家一起暂时躲避在草棚下面。雨停了,而天已经亮了。道路都被大水横流淹没,分不清田地和小路。我暗自感叹水利工程没能修筑好,天下没法安定啊。如果能得到一位好官,也足够治理好一个邑了。可惜没有在这上面用心思考的人。抬头看到云气非常好看:有的像人,有的像狮子,像怪石,瞬息万变。我曾说过看云最好在落日时分,最好在雨过天晴时,却不知在日出时分看云也很美。
——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6.
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因(

予(

阡陌(

或(

6.
(1).
因(于是,就);
(2).
予(我);
(3).
阡陌(田间小路);
(4).
或(有时;有的)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注意:因,古今异义词,于是,就;予,古今异义词,我;阡陌,结合《桃花源记》理解,指田间小路;或,古今异义词,有时。
7.
请将“以”“之”“于”三个文言虚词准确还原到文中的方框内。
A.谓□报更
B.棋□其下
C.惜无有□此为念者
7.
A.之
B.于
C.以
【7题详解】
考查文言虚词的使用。解答此题,首先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根据句子的意思和虚词的意义做出正确的选择。
A.“谓□报更”意思是:称山鸟鸣叫为报时间。应选择“之”,在这里作代词,表示,山鸟鸣叫。
B.“棋□其下”意思是:在柳荫下下棋;应选择“于”,表示介词,在。
C.“惜无有□此为念者”意思是:可惜没有在这上面用心思的人。应选择“以”,“以……为”表示把……作为。
8.
请用“/”为【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雷电交作大雨如注
8.
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雷电交作/大雨如注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雷电交作大雨如注”意思是:走了四五里,看到西北方云气升腾聚集;不久,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故断句: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雷电交作/大雨如注
9.
请翻译【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
9.
如果有好的官员,也足以治理那(这)个地方。
【9题详解】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苟,如果;良有司,好的官员;亦,也;治,治理。
10.
请在【甲】文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将对联补充完整。
10.
鸟报更
【10题详解】
考查补充对联。对联书写格式要求: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平仄相合,音调和谐。③位置相同,词性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根据上联“花枝送客蛙催鼓”中的后三个字“蛙催鼓”,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名词,构成一个主谓短语,那么下联后三个字的词性和短语结构与之相同。结合文言文内容,“山鸟每至五更,喧起五次,谓之报更”分析,下联应该是“鸟报更”。
11.
【乙】文中“二景”指的是哪两个场景?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
11.
示例:柳阴弈棋(柳下弈棋、柳下对弈)
池塘观荷(池边赏荷)(点明地点与事件,意近即可)
【11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阅读文言文,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根据“郡中宋氏叔侄,移船头就柳阴,棋于其下”理解,这句话是对树阴下下棋场景的描写,按照题干要求用四字词语可概括,即,棋于柳下,或柳下弈棋等。根据“崇友拉予看荷花,夕阳反照,荷净花明,萧疏四五人,科头握蕉扇,委影池塘,若绘江上阻风图”理解,这句话是对池边赏荷花场景的描写。由此可概括为:池边赏荷等。
12.
闻鸟、蛙之聒噪,因风、雨而受阻,遇此等烦忧之事,当以何种心态来面对?请以三则材料中任意一则为例说说你的看法。
12.
示例1:当以恬然之心处之。如甲文中,作者面对鸟喧蛙噪,不以为烦,而是将鸟声视为报更的钟声,将蛙鸣当作饮酒的节拍,实在有趣。
示例2:当以淡定、从容之心处之。如乙文中,作者送儿子赶考,被风阻于江上,但他并未心急如焚或焦躁不安,而是在等待之际观人下棋,与友赏荷,并能感受到眼前之景如画一般,实在自然洒脱。
示例3:当以释然、豁达之心处之。如丙文中,路遇大雨,水漫阡陌,但作者并不为自己的困境而烦忧,而是心忧天下,为国计民生、百姓安危而忧,实在可敬可佩。
示例4:当以悠然、闲适之心处之。如丙文中,作者遇雨受阻,在忧己忧民之后,尚能驻足观云,感受大自然之美,实乃雅逸之行径也。
【12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情感的理解和把握。解答“闻鸟、蛙之聒噪,因风、雨而受阻,遇此等烦忧之事,当以何种心态来面对”的问题,要结合文言文内容和情感来谈看法态度。甲文,“鸟每至五更,喧起五次,谓之报更。盖山中真率漏声也”,“适闻庭蛙,请以节饮”,作者面对鸟喧蛙噪,不以为烦,而将鸟声视为报更的钟声,将蛙鸣当作饮酒的节拍,趣味无穷,由此得出当面对烦扰之事时,要以恬然闲适的心态处之。乙文中,“阻风沙漫洲”,“移船头就柳阴,棋于其下”,“崇友拉予看荷花,夕阳反照,荷净花明,萧疏四五人,科头握蕉扇,委影池塘,若绘江上阻风图”,由以上句子分析,作者在陪儿子省试时路遇大风,没有急躁烦扰,而是柳下弈棋,与友赏荷,发现身边的美好,心态从容,由此我们得出当面对烦扰之事时,要以从容淡定的心态处之。丙文中,作者“行至总铺,雨愈甚”,面对“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的处境,作者却忧国忧民,“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并且面对困境还能“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如怪石,倏忽万状”,由此我们得出当面对烦扰之事时,要以释然,豁达,闲适之心处之。
13.
积累链接:请写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身处困境仍心怀天下的句子。
13.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3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识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6.
2020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试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23题。(3分)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③炳烛:点烛,一说当时的烛是火把,不是后来的蜡烛。④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22,填空。(2分)
(1)晋平公思学习,却又“恐已暮矣”。这里的“暮”是
的意思,他觉得“吾年七十”,怕来不及学,学了也没用了。
(2)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了
,因此晋平公才会觉得他在观戏弄自己:师旷这样理解是借题发挥,意在引出秉烛之喻。
22.
(2分)(1)晚(晚了),迟(迟了)
(1分)
(2)
天黑(天色晚)
(1分)
写作评分时应注意:①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下列四项有一项突出者应评为一类卷:A.立意新颖:
B.构思巧妙:
C.感情真挚动人:
D.语言富有个性②切忌打保险分
(及格分)、印象分,要敢于拉开档次,敢于打高分。③书写分3分。其中,文字规范1分,端正1分,整洁1分。
23.对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学无止境,一个人应该活到者,学到老。
B.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学习都是有益的。
C.应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做到从善知流。
D.要让人信服自己,必须要用打比方的方法。
23
D
7.
2020年湖南省郴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列子?汤问》)
?参考译文:
(甲)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乙)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①,加涂其上②,必将挠③。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④。”高阳应曰:“缘⑤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
??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大理也。
(选自《吕氏春秋?别类》)
[注释]①生:湿。②加涂其上:加上粉刷的东西。③挠:弯曲。④败:坍塌。⑤缘:根据。
(乙)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高阳应说:“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坏--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房子就不会坏。”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了。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但是没过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
高阳应该只喜欢从小处观察,不知道大的道理啊!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何苦而不平


②室之始成也善(

10.①愁??
?②好的
【解答】1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还怕挖不平吗。苦:愁。
②句意为: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善:好的。
11.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B.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C.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D.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11.D
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句句意为:用没干的木料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断句为: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故选:D。
1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大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①你思想(头脑)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或顽固得没法开窍)。
②高阳应该只喜欢从小处观察,不知道大的道理啊。
1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汝,你。彻,改变。句意为:你思想(头脑)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或顽固得没法开窍)。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好,喜欢。通,懂得。句意为:高阳应该只喜欢从小处观察,不知道大的道理啊。
13.对于甲乙两文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B.甲文告诉我们做一件事不要受外界影响,应坚持不懈。
C.乙文告诉我们要依据实际经验从长远整体的角度去做事。
D.乙文告诉我们考虑问题不应太过于全面,否则太浪费时间。
13.D
1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ABC.正确;D.有误,乙文告诉我们考虑问题做事应该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应全面考虑,否则就会事与愿违。故选:D。
8.
2020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別。
【甲】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王冕僧寺夜读(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者。父怒,挞②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注】①蹊xī:踩踏,践踏。
②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hé:为什么。④恬:安静、平静。
【乙】
????
王冕是诸暨县的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晚上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王冕仍是这样。王冕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去,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亮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1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而已,罢了)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异:不同)
C.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复:又)
D.冕小儿,恬若不见
(若:好像)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CD.正确;
B.有误,句意为:安阳的韩性听说后感到奇怪。异:感到奇怪。
故选:B。
(1)B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即更刮目相待
是日更定矣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每至晴初霜旦
C.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策之不以其道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重新/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B.早晨/早晨;
C.来/按照;
D.助词,无意义/助词,的。
故选:B。
(2)B
1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2分)
(2)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2分)
(3)本题考查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句中重点词有:以为,认为。益,好处。句意为: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②句中重点词有:如此,像这样。曷,同“何”,为什么。句意:儿子读书像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
(3)①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②儿子读书像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
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甲】文中孙权善劝,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并且现身说法,使吕蒙无可推辞。
B.【甲】文中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侧面表现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效果,又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乙】文中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造就了他的成功。
D.【乙】文中年幼的王冕,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也会改变神色,内心惊惶。但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奋读书。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ABC.正确;
D.有误,根据“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可知,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王冕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故选:D。
(4)D
【点评】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9.
2020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13-16题。(14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乙】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兼爱中》
【乙】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呢?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果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劫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融洽、协调,这些都是天下之害。”
1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培养)
B.不独亲其亲,不独于其子。(父母亲人)
C.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
D.家之与家之相篡。(掠夺)
【解答】(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CD.正确;
B.有误,句意: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亲:以……为亲。
故选:B。
13.B【亲:以……为亲】
14.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
②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译文: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句意:施行大道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②重点词:使,让。壮,青壮年。句意:让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年轻人能够发挥自已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成长。
14.①施行大道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2分)
②让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年轻人能够发挥自已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成长。(2分)
15.甲文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其中对人才的选拔有什么标准?(3分)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甲】文中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表明对人才的选拔标准,用自己的话来说,即有德行、有才能、讲信用、能和人和睦相处。
15.有德行、有才能、讲信用、能和人和睦相处。(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也可)(3分)
16.根据甲乙两文的描写,你对“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4分)
(16)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甲】文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为: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根据“男有分,女有归”概括为:人人能安居乐业。根据“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可以概括为: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根据“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可以概括为:社会稳定。根据“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可以概括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等。根据【乙】文中的“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概括出“天下之利”的内容为:没有战争,人们能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等。
16.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人人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社会稳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等。(每点1分,答对4点给满分)
10.
2020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三)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甲】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柳下惠不羞污君①,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②而不怨,厄穷而不悯③。
——《孟子》
【注释】①污君:坏的君王。②佚:散失。③悯:愤懑。
1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戒之曰(谨慎)
B.与民由之(遵从)
C.不羞污君(以……为羞)
D.进不隐贤(在朝廷做官)
11.(2分)A(戒:告诚)
1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此





(2)柳






12.(2分)(1)此之谓/大丈夫
(2)柳下惠/不羞污君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式不能屈。
13.(3分)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14.你认为柳下惠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吗?请说明理由。(2分)
14.(2分)是。柳下惠的“进不隐贤,必以其道”是甲文观点“得志,与民由之”的具体体
现,柳下惠的“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是甲文观点“不得志,独行其道”的具体体
现。(答“柳下惠的所作所为是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体现”亦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5张PPT)
【备考2021】2020年全国中考真题汇编之课外文言文阅读
(3)
(130套真题抽取)
1.
2020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试卷
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恂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
王莽败,更始立,使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国信未宣,使君建节衔命,以临四方,郡国莫不延颈倾耳,望风归命。?
寇恂字子冀,是上谷郡昌平县人,其家世代都是有名望的大姓。寇恂最初曾担任郡里的功曹,太守耿况很器重他。
??王莽兵败,更始登上帝位,派使者去收取郡囯,并说:“先投降的恢复爵位。”寇恂跟随耿况在上谷郡的边界上迎接使者,耿况把印绶上交给使者,使者收下了,过了一个晚上还没有归还的意思。寇恂带兵进去面见使者请求将印绶交还给耿况。使者不还,说:“我是天子的使者,功曹想威胁我吗?”寇恂说:“不敢威胁你,现在天下刚刚平定,国家的信用还刚刚宣扬,您接受了帝王的使命,带着符节俯临四方,郡国的人无不伸长了脖子竖起了耳朵,望风而动,准备归顺。
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沮向化之心,生离畔之隙,将复何以号令它郡乎?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节选自《后汉书·寇列传》)
  【注释】①更始:指“更始帝”刘玄,他夺取王莽政权,登上帝位。②建节:执持符节。⑤沮:毁坏。
如今刚刚到了上谷郡就要先毁弃信义,打击归服之心,催生叛离的裂痕,又将凭借什么来号令其他的郡国呢?何况耿况在上谷担任太守,很长时间被这里的人们所爱戴,现如今换了他,得到贤者可不能安定,得个无能的人只怕更生祸乱。我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官位来安定百姓。”使者不吭声,寇恂叱令左右的人用使者的命令召见耿况。耿况到了以后,寇恂上前拿了印绶给耿况带上,使者不得已,只好用更始帝的名义任命耿况,耿况接受后就回去了。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者纳之
纳:收下
B.恂勒兵入见使者
勒:率领
  C.窃伤计之不详也
伤:担忧
D.国信未宣
宣:宣布
【解答】(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ABC.正确;
D.有误,句意为:国家的信用还刚刚宣扬。宣:宣扬。
故选:D。
(8)D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A.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B.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C.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D.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9)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可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何况耿况在上谷担任太守,很长时间被这里的人们所爱戴,现如今换了他,得到贤者可不能安定,得个无能的人只怕更生祸乱。故断句为: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故选:A。
(9)A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恂出身名门望族,起初担任上谷郡功曹时,很受太守的器重。
  B.使者拒绝了寇恂提出的发还耿况印绶的请求,指责他威胁自己。
  C.寇恂指出使者的行为会毁掉国家信义,将无法再号令其他郡国。
  D.经过寇恂的劝说,使者下令召来耿况,以新帝的名义任命了他。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BC.正确;
D.有误,不是使者下令召来耿况,而是“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故选:D。
(10)D
11.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
(11)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为,替。以,来。句意为:(我)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爵位来安定百姓。
(11)(我)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爵位来安定百姓。
2.
2020年湖北省咸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共4题,15分)
陆九龄,字子寿,幼颖悟端重。稍长,补郡学弟子员。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①,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②,退居临川,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签之说。
陆九龄字子寿,年幼时聪颖持重,年纪大些,就填补了郡学弟子员的空缺。过了一段时间,听说教授经学的学官喜欢黄老学说,不重视礼法,他感慨道:“这不是我喜欢学习的。”于是就回到家里,跟随父亲、兄长更加卖力地学习。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廷里很有名望,退隐居住在临川,跟陆九龄说话觉得很愉快,就把当时的文学典籍全部告诉他。从此以后陆九龄更加努力地学习,翻看百家书籍,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对阴阳、星历、五行、卜筮这些学说都很精通。
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③。未上,会湖南茶寇剽④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⑤。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在乾道五年中了进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还没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人心惶惶。旧时有义社来防备盗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九龄主持义社,他的门人学生大多不乐意,九龄说:“文事武备,是一致的。士人如果以此为耻,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独占了。”于是他就接受任务,调遣屯兵防御都有章法。盗寇虽然没有到,但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有空闲时就与乡里的子弟练习射箭,他说:“这本来就是男子的事情。”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必定互相告诫说:“这家射箭命中率很高,不要自己找死。”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九龄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⑥,学者号“二陆”。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⑦,未必不自悟也。”(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释】①黄老:“黄”,指上古的黄帝;“老”,指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是我国古代一种思想流派。②有名中朝:在朝廷里很有名望。③改兴国军:改任兴国军教授。④剽:剽掠,抢劫。⑤一也:是一致的。⑥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和,和睦;同,苟同。⑦少需:稍待,过一会儿。
陆九龄曾经继承他父亲的志向,更注重研修礼学,治家有法。(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互相做师友,友好相处而见解各异,学者称他们为“二陆”。(陆九龄)曾经说:“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之处,言词激烈,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稍加等待,未必不会自己明白过来。”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闻新博士学黄老
闻:听说。
B.与语大说
说:通“悦”,喜悦。
C.士而耻此
耻:以…为耻。
D.有剽劫者过其门
过:拜访。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BC.正确;
D.有误,句意为: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过:经过。
故选:D。
(1)D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此非吾所愿学也
山之僧智仙也
B.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C.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
臣之妻私臣
D.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
属予作文以记之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和用法。
A.相同,也,均为助词,用于判断句,表判断;
B.相同,则,均为副词,就,那么;
C.相同;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D.不同,介词,凭借/连词,表示目的;
故选:D。
(2)D
1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九龄的学问和修养,得到当时著名学者许忻的赞赏,许忻把当代文献都告诉他,这对陆九龄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帮助。
B.湖南茶寇横行的消息传来,人心惶惶,郡县长官应众人请求,让德高望重的陆九龄主持防御盗寇的义社,这个明智的安排当即得到陆九龄所有门人弟子的支持。
C.陆九龄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他不但精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而且擅长射箭,并懂得调遣屯兵防御的法度。
D.陆九龄继承父亲的志向,重视研修礼学,治家有法;他与弟弟陆九渊亦师亦友,相处和睦,被称为“二陆”。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梳理原文内容,结合选项,找出理解有误的一项即可。ACD.正确;B.有误,“这个明智的安排当即得到陆九龄所有门人弟子的支持”和原文“门人多不悦”相矛盾;
故选:B。
(3)B
20.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2)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归家,回到家。益力,更加卖力。句意为:于是回家跟同父母兄长更加努力地学习。
②中重点词语有:是,这。取死,自取灭亡。句意为:这家人射箭多半会命中,不要自己找死。
(4)①于是回家跟同父母兄长更加努力地学习。
②这家人射箭多半会命中,不要自己找死。
3.
2020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10分)
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①,气穆宗政僻②,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文宗思之,复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③曰:“此浣濯④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
“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瀚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⑤,为之股栗,
公权辞气不可夺。
——选自《旧唐书?柳公权传》(有删改)
【注释】①拜右拾遗:被封为右拾遗。右拾遗,官名。下文的“侍书”“翰林书诏学士”也是官名。
②僻:不正,偏离正轨。
③袂:衣袖。
④浣huàn濯:洗。
⑤同对:一同答对。⑥股栗:害怕。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幼嗜学
嗜:
(2)我于佛寺见卿笔迹
于:
11.(2分)(1)爱好(喜好、喜欢等)
(2)在(各1分,共2分)
1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B.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C.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D.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12.(2分)A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
13.(2分)学士们都称赞咏颂皇帝节俭的品德,只有柳公权没有说话。(关键词“皆”“俭”
“唯”“言”要译出。错译、漏译一字扣0.5分。共2分)
14.文中柳公权两次劝谏皇上,一次是借用笔的方法规劝,另一次是借
进谏。文末通过周墀来突出柳公权的形象,这和《爱莲说》中用牡丹突出莲花的形象一样,都用了
的写作手法。(2分)
14.(2分)穿洗过的衣服
衬托(各1分,共2分)
15.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从他讲述用笔的道理中,你能得出怎样的感悟?(2分)
15.(2分)示例:只有做人正直,才会做事正确。
4.
2020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6-20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诸葛亮)
【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①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③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忘寝食,必欲并缮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亲自教导他学习,家境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做笔在地上学习写字。自幼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人,更是超然出众,卓有声誉。一天,欧阳修在废弃的书筐中得到唐朝韩愈遗留的书稿,阅读后心里仰慕他。(他)下苦功夫探索奥秘,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决心要快马加鞭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凭借文章名冠天下。
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⑤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宋史·欧阳修传》)
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在夜间点着蜡烛办理官府公文,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什么事情,他便说:‘是死刑案子,我想寻求保全犯人生命的可能,却没有找到。’我说:‘生路可以寻求吗?’他说:‘去寻求生路而得不到,被判死刑的人和我就都没有遗恨了。经常为死囚寻求生路,仍然还有失误造成不该死的人被处死的,然而世间的官吏却常为犯人寻找处死的理由呀。’他平日教导别人的子弟,经常用这些话,我都听熟了呀。”欧阳修听了这段话,终生照做不忘。
【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lù):竹编
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服从。
16.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2分)
A.四岁而孤/母郑氏白誓守节/亲海其学
B.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C.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D.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1)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四岁时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亲自教导他学习。故断为: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故选:A。
答案:
(1)A
1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诚子书
以荻画地学书
B.淫慢则不能励精
富贵不能淫
C.夫君子之行
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D.死狱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书:书信/书:书写、写字;
B.淫:放纵/淫: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C.之:结构助词,的/之:代词,他;
D.狱:诉讼事件/狱:诉讼事件。
故选:D。
(2)D
18.选出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3分)
A.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B.乙文中“及加冠”意思是“到了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
C.乙文中欧阳修于废纸篓中得到韩愈的遗稿,羡慕不已,他决心要在名声上赶超韩愈。
D.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是诸葛亮希望儿子珍惜时间的谆谆劝勉,乙文中“修闻而服之终身”体现了欧阳修善于听取母亲教诲且终身遵循的可贵品质。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ABD.正确;
C.有误,“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中的“并”是“比肩”之意,不是“赶超”之意。故选:C。
(3)C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①重点词: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则,就。治性,修性,养性。句意: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②重点词:而,表转折关系。则,那么。皆,都。恨,遗憾。句意:(我)设法使他们活下来却不能够(努力让他们活下来却没有成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
(4
)①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②(我)设法使他们活下来却不能够(努力让他们活下来却没有成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
20.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3分)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从【甲】文中“非志无以成学”和【乙】文中“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可以知道,学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目标。从【甲】文中“非志无以成学”可以知道,诸葛亮认为,学习须能“静”。只有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才能专心致志学习。从【乙】文中“苦志探赜,忘寝食”可以知道,学习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的学习。从【甲】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可以知道,诸葛亮认为,学习须惜“时”。只有善于利用时间,才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
(5)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目标;②须能“静”。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③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的学习;④须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
5.
2020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群文汇读(18分)
鸟喧蛙噪,江上阻风,水漫阡陌,遇此等不顺遂之事,本当烦忧。但换个角度,换种心情,或许心境会有所不同,观此三则短文,当有所悟。
【甲】山鸟每至五更,喧起五次,谓□报更。盖山中真率漏声①也。余忆曩②居小昆山下,时梅雨初霁,座客飞觞,适闻庭蛙,请以节饮③。因题联云:“花枝送客蛙催鼓,竹籁喧林___________。”可谓山史实录。
——陈继儒《岩幽栖事》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鸟每到天将明时,大声鸣叫五次,称山鸟鸣叫为报时间。这大概就是用鸟的叫声当作钟声吧。我回忆起从前在小昆山下居住,正好梅雨过后天气放晴,客人举杯畅饮,正好听到院子里青蛙史鸣叫,请按蛙鸣的节拍饮酒。于是题写对联:“花枝送客蛙催鼓,竹籁喧林鸟报更。”
可以说是山史实录。
——陈继儒《岩幽栖事》
【乙】儿子从未远出,初应省试,不能不一往。阻风沙漫洲④,舳胪相接⑤,郡中宋氏叔侄,移船头就柳阴,棋□其下。崇友拉予看荷花,夕阳反照,荷净花明,萧疏四五人,科头⑥握蕉扇,委影池塘,若绘江上阻风图。二景绝佳。
——龚炜《巢林笔谈》
乙:儿子从没有出远门,初次参加省试,不能不一同去。因大风我们被阻在沙漫洲这个地方
,船只首尾衔接,郡中宋氏叔侄,移动船头靠进柳阴,在树阴下下棋。崇友拉我看荷花,夕阳反射,荷花明净光鲜,稀疏看见四五个人站在那里,不戴冠帽的那个人握着芭蕉扇,影子投射在池塘,好像在描绘一幅江上被风所阻图。柳阴下棋,池塘观荷真是极好的景致。
——龚炜《巢林笔谈》
【丙】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雪电文作大雨如注。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于昏黑中寻一草棚,暂避其下。雨止则天已明矣,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惜无有□此为念者。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如怪石,倏忽万状。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
——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注释】①漏声:钟声。漏,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②曩(nǎng):从前。③节饮:(按蛙鸣的)节拍饮酒。④沙漫洲:地名。⑤舳舻(zhú
lú)相接:船只首尾衔接。⑥科头:不戴冠帽,裸露头髻。
丙:走了四五里,看到西北方云气升腾聚集;不久,(乌云)布满空中,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走到总铺,雨越发大了;(我们)敲遍了旅店的门,都不应声。马夫在黑暗中找到一间草棚,大家一起暂时躲避在草棚下面。雨停了,而天已经亮了。道路都被大水横流淹没,分不清田地和小路。我暗自感叹水利工程没能修筑好,天下没法安定啊。如果能得到一位好官,也足够治理好一个邑了。可惜没有在这上面用心思考的人。抬头看到云气非常好看:有的像人,有的像狮子,像怪石,瞬息万变。我曾说过看云最好在落日时分,最好在雨过天晴时,却不知在日出时分看云也很美。——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6.
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因(

予(

阡陌(

或(

6.
(1).
因(于是,就);
(2).
予(我);
(3).
阡陌(田间小路);
(4).
或(有时;有的)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注意:因,古今异义词,于是,就;予,古今异义词,我;阡陌,结合《桃花源记》理解,指田间小路;或,古今异义词,有时。
7.
请将“以”“之”“于”三个文言虚词准确还原到文中的方框内。
A.谓□报更
B.棋□其下
C.惜无有□此为念者
7.
A.之
B.于
C.以
【7题详解】
考查文言虚词的使用。解答此题,首先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根据句子的意思和虚词的意义做出正确的选择。
A.“谓□报更”意思是:称山鸟鸣叫为报时间。应选择“之”,在这里作代词,表示,山鸟鸣叫。
B.“棋□其下”意思是:在柳荫下下棋;应选择“于”,表示介词,在。
C.“惜无有□此为念者”意思是:可惜没有在这上面用心思的人。应选择“以”,“以……为”表示把……作为。
8.
请用“/”为【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雷电交作大雨如注
8.
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雷电交作/大雨如注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雷电交作大雨如注”意思是:走了四五里,看到西北方云气升腾聚集;不久,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故断句: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雷电交作/大雨如注
9.
请翻译【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
9.
如果有好的官员,也足以治理那(这)个地方。
【9题详解】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苟,如果;良有司,好的官员;亦,也;治,治理。
10.
请在【甲】文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将对联补充完整。
10.
鸟报更
【10题详解】
考查补充对联。对联书写格式要求: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平仄相合,音调和谐。③位置相同,词性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根据上联“花枝送客蛙催鼓”中的后三个字“蛙催鼓”,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名词,构成一个主谓短语,那么下联后三个字的词性和短语结构与之相同。结合文言文内容,“山鸟每至五更,喧起五次,谓之报更”分析,下联应该是“鸟报更”。
11.
【乙】文中“二景”指的是哪两个场景?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
11.
示例:柳阴弈棋(柳下弈棋、柳下对弈)
池塘观荷(池边赏荷)(点明地点与事件,意近即可)
【11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阅读文言文,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根据“郡中宋氏叔侄,移船头就柳阴,棋于其下”理解,这句话是对树阴下下棋场景的描写,按照题干要求用四字词语可概括,即,棋于柳下,或柳下弈棋等。根据“崇友拉予看荷花,夕阳反照,荷净花明,萧疏四五人,科头握蕉扇,委影池塘,若绘江上阻风图”理解,这句话是对池边赏荷花场景的描写。由此可概括为:池边赏荷等。
12.
闻鸟、蛙之聒噪,因风、雨而受阻,遇此等烦忧之事,当以何种心态来面对?请以三则材料中任意一则为例说说你的看法。
12.
示例1:当以恬然之心处之。如甲文中,作者面对鸟喧蛙噪,不以为烦,而是将鸟声视为报更的钟声,将蛙鸣当作饮酒的节拍,实在有趣。
示例2:当以淡定、从容之心处之。如乙文中,作者送儿子赶考,被风阻于江上,但他并未心急如焚或焦躁不安,而是在等待之际观人下棋,与友赏荷,并能感受到眼前之景如画一般,实在自然洒脱。
示例3:当以释然、豁达之心处之。如丙文中,路遇大雨,水漫阡陌,但作者并不为自己的困境而烦忧,而是心忧天下,为国计民生、百姓安危而忧,实在可敬可佩。
示例4:当以悠然、闲适之心处之。如丙文中,作者遇雨受阻,在忧己忧民之后,尚能驻足观云,感受大自然之美,实乃雅逸之行径也。
【12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
情感的理解和把握。解答“闻鸟、蛙之聒噪,因风、雨而受阻,遇此等烦忧之事,当以何种心态来面对”的问题,要结合文言文内容和情感来谈看法态度。甲文,“鸟每至五更,喧起五次,谓之报更。盖山中真率漏声也”,“适闻庭蛙,请以节饮”,作者面对鸟喧蛙噪,不以为烦,而将鸟声视为报更的钟声,将蛙鸣当作饮酒的节拍,趣味无穷,由此得出当面对烦扰之事时,要以恬然闲适的心态处之。乙文中,“阻风沙漫洲”,“移船头就柳阴,棋于其下”,“崇友拉予看荷花,夕阳反照,荷净花明,萧疏四五人,科头握蕉扇,委影池塘,若绘江上阻风图”,由以上句子分析,作者在陪儿子省试时路遇大风,没有急躁烦扰,而是柳下弈棋,与友赏荷,发现身边的美好,心态从容,由此我们得出当面对烦扰之事时,要以从容淡定的心态处之。丙文中,作者“行至总铺,雨愈甚”,面对“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的处境,作者却忧国忧民,“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并且面对困境还能“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如怪石,倏忽万状”,由此我们得出当面对烦扰之事时,要以释然,豁达,闲适之心处之。
13.
积累链接:请写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身处困境仍心怀天下的句子。
13.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3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识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6.
2020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试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23题。(3分)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③炳烛:点烛,一说当时的烛是火把,不是后来的蜡烛。④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22,填空。(2分)
(1)晋平公思学习,却又“恐已暮矣”。这里的“暮”是
的意思,他觉得“吾年七十”,怕来不及学,学了也没用了。
(2)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了
,因此晋平公才会觉得他在观戏弄自己:师旷这样理解是借题发挥,意在引出秉烛之喻。
22.
(2分)(1)晚(晚了),迟(迟了)
(1分)
(2)
天黑(天色晚)
(1分)
写作评分时应注意:①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下列四项有一项突出者应评为一类卷:A.立意新颖:
B.构思巧妙:
C.感情真挚动人:
D.语言富有个性②切忌打保险分
(及格分)、印象分,要敢于拉开档次,敢于打高分。③书写分3分。其中,文字规范1分,端正1分,整洁1分。
23.对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学无止境,一个人应该活到者,学到老。
B.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学习都是有益的。
C.应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做到从善知流。
D.要让人信服自己,必须要用打比方的方法。
23
D
7.
2020年湖南省郴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列子?汤问》)
?参考译文:
(甲)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乙)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①,加涂其上②,必将挠③。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④。”高阳应曰:“缘⑤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
??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大理也。(选自《吕氏春秋?别类》)
[注释]①生:湿。②加涂其上:加上粉刷的东西。③挠:弯曲。④败:坍塌。⑤缘:根据。
(乙)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高阳应说:“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坏--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房子就不会坏。”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了。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但是没过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
高阳应该只喜欢从小处观察,不知道大的道理啊!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何苦而不平


②室之始成也善(

?
10.①愁??
?②好的
【解答】1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还怕挖不平吗。苦:愁。
②句意为: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善:好的。
11.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B.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C.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D.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11.D
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句句意为:用没干的木料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断句为: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故选:D。
1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大理也。
12.①你思想(头脑)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或顽固得没法开窍)。
②高阳应该只喜欢从小处观察,不知道大的道理啊。
1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汝,你。彻,改变。句意为:你思想(头脑)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或顽固得没法开窍)。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好,喜欢。通,懂得。句意为:高阳应该只喜欢从小处观察,不知道大的道理啊。
13.对于甲乙两文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B.甲文告诉我们做一件事不要受外界影响,应坚持不懈。
C.乙文告诉我们要依据实际经验从长远整体的角度去做事。
D.乙文告诉我们考虑问题不应太过于全面,否则太浪费时间。
13.D
1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ABC.正确;D.有误,乙文告诉我们考虑问题做事应该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应全面考虑,否则就会事与愿违。故选:D。
8.
2020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別。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王冕僧寺夜读(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者。父怒,挞②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注】①蹊xī:踩踏,践踏。
②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hé:为什么。④恬:安静、平静。
【乙】
????
王冕是诸暨县的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晚上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王冕仍是这样。王冕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去,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亮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1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而已,罢了)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异:不同)
C.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复:又)
D.冕小儿,恬若不见
(若:好像)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CD.正确;
B.有误,句意为:安阳的韩性听说后感到奇怪。异:感到奇怪。
故选:B。
(1)B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即更刮目相待
是日更定矣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每至晴初霜旦
C.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策之不以其道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重新/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B.早晨/早晨;
C.来/按照;
D.助词,无意义/助词,的。
故选:B。
(2)B
1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2分)
(2)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2分)
(3)本题考查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句中重点词有:以为,认为。益,好处。句意为: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②句中重点词有:如此,像这样。曷,同“何”,为什么。句意:儿子读书像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
(3)①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②儿子读书像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
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甲】文中孙权善劝,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并且现身说法,使吕蒙无可推辞。
B.【甲】文中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侧面表现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效果,又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乙】文中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造就了他的成功。
D.【乙】文中年幼的王冕,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也会改变神色,内心惊惶。但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奋读书。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ABC.正确;
D.有误,根据“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可知,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王冕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故选:D。
(4)D
【点评】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9.
2020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13-16题。(14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乙】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兼爱中》
【乙】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呢?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果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劫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融洽、协调,这些都是天下之害。”
1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培养)
B.不独亲其亲,不独于其子。(父母亲人)
C.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
D.家之与家之相篡。(掠夺)
【解答】(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CD.正确;
B.有误,句意: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亲:以……为亲。
故选:B。
13.B【亲:以……为亲】
14.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②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句意:施行大道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②重点词:使,让。壮,青壮年。句意:让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年轻人能够发挥自已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成长。
14.①施行大道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2分)
②让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年轻人能够发挥自已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成长。(2分)
15.甲文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其中对人才的选拔有什么标准?(3分)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甲】文中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表明对人才的选拔标准,用自己的话来说,即有德行、有才能、讲信用、能和人和睦相处。
15.有德行、有才能、讲信用、能和人和睦相处。(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也可)(3分)
16.根据甲乙两文的描写,你对“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4分)
(16)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甲】文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为: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根据“男有分,女有归”概括为:人人能安居乐业。根据“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可以概括为: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根据“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可以概括为:社会稳定。根据“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可以概括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等。根据【乙】文中的“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概括出“天下之利”的内容为:没有战争,人们能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等。
16.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人人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社会稳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等。(每点1分,答对4点给满分)
10.
2020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三)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甲】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柳下惠不羞污君①,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②而不怨,厄穷而不悯③。
——《孟子》
【注释】①污君:坏的君王。②佚:散失。③悯:愤懑。
1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戒之曰(谨慎)
B.与民由之(遵从)
C.不羞污君(以……为羞)
D.进不隐贤(在朝廷做官)
11.(2分)A(戒:告诚)
1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此





(2)柳






12.(2分)(1)此之谓/大丈夫
(2)柳下惠/不羞污君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式不能屈。
13.(3分)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14.你认为柳下惠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吗?请说明理由。(2分)
14.(2分)是。柳下惠的“进不隐贤,必以其道”是甲文观点“得志,与民由之”的具体体
现,柳下惠的“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是甲文观点“不得志,独行其道”的具体体
现。(答“柳下惠的所作所为是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体现”亦可)
?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文言文阅读(含比较)2020年全国中考真题汇编(3)
(130套真题抽取)
1.
2020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试卷
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恂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
王莽败,更始立,使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国信未宣,使君建节衔命,以临四方,郡国莫不延颈倾耳,望风归命。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沮向化之心,生离畔之隙,将复何以号令它郡乎?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节选自《后汉书·寇列传》)
  【注释】①更始:指“更始帝”刘玄,他夺取王莽政权,登上帝位。②建节:执持符节。⑤沮:毁坏。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者纳之
纳:收下
B.恂勒兵入见使者
勒:率领
  C.窃伤计之不详也
伤:担忧
D.国信未宣
宣:宣布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A.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B.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C.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D.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恂出身名门望族,起初担任上谷郡功曹时,很受太守的器重。
  B.使者拒绝了寇恂提出的发还耿况印绶的请求,指责他威胁自己。
  C.寇恂指出使者的行为会毁掉国家信义,将无法再号令其他郡国。
  D.经过寇恂的劝说,使者下令召来耿况,以新帝的名义任命了他。
11.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
2.
2020年湖北省咸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共4题,15分)
陆九龄,字子寿,幼颖悟端重。稍长,补郡学弟子员。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①,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②,退居临川,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签之说。
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③。未上,会湖南茶寇剽④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⑤。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九龄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⑥,学者号“二陆”。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⑦,未必不自悟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释】①黄老:“黄”,指上古的黄帝;“老”,指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是我国古代一种思想流派。②有名中朝:在朝廷里很有名望。③改兴国军:改任兴国军教授。④剽:剽掠,抢劫。⑤一也:是一致的。⑥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和,和睦;同,苟同。⑦少需:稍待,过一会儿。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闻新博士学黄老
闻:听说。
B.与语大说
说:通“悦”,喜悦。
C.士而耻此
耻:以…为耻。
D.有剽劫者过其门
过:拜访。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此非吾所愿学也
山之僧智仙也
B.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C.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
臣之妻私臣
D.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
属予作文以记之
1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九龄的学问和修养,得到当时著名学者许忻的赞赏,许忻把当代文献都告诉他,
这对陆九龄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帮助。
B.湖南茶寇横行的消息传来,人心惶惶,郡县长官应众人请求,让德高望重的陆九龄
主持防御盗寇的义社,这个明智的安排当即得到陆九龄所有门人弟子的支持。
C.陆九龄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他不但精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而且擅
长射箭,并懂得调遣屯兵防御的法度。
D.陆九龄继承父亲的志向,重视研修礼学,治家有法;他与弟弟陆九渊亦师亦友,相
处和睦,被称为“二陆”。
20.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2)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3.
2020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10分)
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①,气穆宗政僻②,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文宗思之,复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③曰:“此浣濯④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
“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瀚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⑤,为之股栗,
公权辞气不可夺。
——选自《旧唐书?柳公权传》(有删改)
【注释】①拜右拾遗:被封为右拾遗。右拾遗,官名。下文的“侍书”“翰林书诏学士”也是官名。
②僻:不正,偏离正轨。
③袂:衣袖。
④浣huàn濯:洗。
⑤同对:一同答对。⑥股栗:害怕。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幼嗜学
嗜:
(2)我于佛寺见卿笔迹
于:
1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B.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C.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D.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
14.文中柳公权两次劝谏皇上,一次是借用笔的方法规劝,另一次是借
进谏。文末通过周墀来突出柳公权的形象,这和《爱莲说》中用牡丹突出莲花的形象一样,都用了
的写作手法。(2分)
15.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从他讲述用笔的道理中,你能得出怎样的感悟?(2分)
4.
2020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6-20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诸葛亮)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①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③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忘寝食,必欲并缮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⑤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lù):竹编
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服从。
16.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2分)
A.四岁而孤/母郑氏白誓守节/亲海其学
B.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C.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D.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1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诚子书
以荻画地学书
B.淫慢则不能励精
富贵不能淫
C.夫君子之行
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D.死狱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8.选出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3分)
A.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B.乙文中“及加冠”意思是“到了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
帽),表示已经成年。
C.乙文中欧阳修于废纸篓中得到韩愈的遗稿,羡慕不已,他决心要在名声上赶超韩愈。
D.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是诸葛亮希望儿子珍惜时间的谆谆劝勉,乙文中“修闻而服之终身”体现了欧阳修善于听取母亲教诲且终身遵循的可贵品质。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020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群文汇读(18分)
鸟喧蛙噪,江上阻风,水漫阡陌,遇此等不顺遂之事,本当烦忧。但换个角度,换种心情,或许心境会有所不同,观此三则短文,当有所悟。
【甲】山鸟每至五更,喧起五次,谓□报更。盖山中真率漏声①也。余忆曩②居小昆山下,时梅雨初霁,座客飞觞,适闻庭蛙,请以节饮③。因题联云:“花枝送客蛙催鼓,竹籁喧林___________。”可谓山史实录。
——陈继儒《岩幽栖事》
【乙】儿子从未远出,初应省试,不能不一往。阻风沙漫洲④,舳胪相接⑤,郡中宋氏叔侄,移船头就柳阴,棋□其下。崇友拉予看荷花,夕阳反照,荷净花明,萧疏四五人,科头⑥握蕉扇,委影池塘,若绘江上阻风图。二景绝佳。
——龚炜《巢林笔谈》
【丙】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雪电文作大雨如注。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于昏黑中寻一草棚,暂避其下。雨止则天已明矣,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惜无有□此为念者。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如怪石,倏忽万状。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
——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漏声:钟声。漏,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②曩(nǎng):从前。③节饮:(按蛙鸣的)节拍饮酒。④沙漫洲:地名。⑤舳舻(zhú
lú)相接:船只首尾衔接。⑥科头:不戴冠帽,裸露头髻。
6.
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因(

予(

阡陌(

或(

7.
请将“以”“之”“于”三个文言虚词准确还原到文中的方框内。
A.谓□报更
B.棋□其下
C.惜无有□此为念者
8.
请用“/”为【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雷电交作大雨如注
9.
请翻译【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
10.
请在【甲】文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将对联补充完整。
11.
【乙】文中“二景”指的是哪两个场景?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
12.
闻鸟、蛙之聒噪,因风、雨而受阻,遇此等烦忧之事,当以何种心态来面对?请以三则材料中任意一则为例说说你的看法。
13.
积累链接:请写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身处困境仍心怀天下的句子。
6.
2020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试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23题。(3分)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③炳烛:点烛,一说当时的烛是火把,不是后来的蜡烛。④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22,填空。(2分)
(1)晋平公思学习,却又“恐已暮矣”。这里的“暮”是
的意思,他觉得“吾年七十”,怕来不及学,学了也没用了。
(2)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了
,因此晋平公才会觉得他在观戏弄自己:师旷这样理解是借题发挥,意在引出秉烛之喻。
23.对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学无止境,一个人应该活到者,学到老。
B.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学习都是有益的。
C.应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做到从善知流。
D.要让人信服自己,必须要用打比方的方法。
7.
2020年湖南省郴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列子?汤问》)
?(乙)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①,加涂其上②,必将挠③。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④。”高阳应曰:“缘⑤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
??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大理也。
(选自《吕氏春秋?别类》)
[注释]①生:湿。②加涂其上:加上粉刷的东西。③挠:弯曲。④败:坍塌。⑤缘:根据。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何苦而不平


②室之始成也善(

11.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B.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C.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D.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1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大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对于甲乙两文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B.甲文告诉我们做一件事不要受外界影响,应坚持不懈。
C.乙文告诉我们要依据实际经验从长远整体的角度去做事。
D.乙文告诉我们考虑问题不应太过于全面,否则太浪费时间。
8.
2020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別。
【乙】王冕僧寺夜读(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者。父怒,挞②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注】①蹊xī:踩踏,践踏。
②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hé:为什么。④恬:安静、平静。
1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而已,罢了)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异:不同)
C.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复:又)
D.冕小儿,恬若不见
(若:好像)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即更刮目相待
是日更定矣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每至晴初霜旦
C.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策之不以其道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2分)
(2)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2分)
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甲】文中孙权善劝,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并且现身说法,使吕蒙无可推辞。
B.【甲】文中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侧面表现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效果,又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乙】文中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造就了他的成功。
D.【乙】文中年幼的王冕,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也会改变神色,内心惊惶。但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奋读书。
9.
2020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13-16题。(14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兼爱中》
1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培养)
B.不独亲其亲,不独于其子。(父母亲人)
C.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
D.家之与家之相篡。(掠夺)
14.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
②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译文:
15.甲文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其中对人才的选拔有什么标准?(3分)
16.根据甲乙两文的描写,你对“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4分)
10.
2020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三)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甲】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柳下惠不羞污君①,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②而不怨,厄穷而不悯③。
——《孟子》
【注释】①污君:坏的君王。②佚:散失。③悯:愤懑。
1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戒之曰(谨慎)
B.与民由之(遵从)
C.不羞污君(以……为羞)
D.进不隐贤(在朝廷做官)
1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此





(2)柳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式不能屈。
14.你认为柳下惠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吗?请说明理由。(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