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1: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含比较)2020年全国中考真题汇编(4)共10集(学生版+教师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1: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含比较)2020年全国中考真题汇编(4)共10集(学生版+教师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6 18:19:0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文言文阅读(含比较)2020年全国中考真题汇编(4)
(130套真题抽取)
1.
2020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共14分)
竹鸡之性,遇其俦①必斗。捕之者扫落叶为城,置媒②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罔③焉。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无得脱者,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鹧鸪性好洁,猎人于茂林间净扫地,稍散谷于上,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则以④竿取之。麂行草莽中,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问远近也。竹鸡的本性,遇到同类必定争斗。捕竹鸡的人扫落叶作围墙,把诱鸟放在里面,自己隐蔽在后边操纵罗网。刺激诱鸟让它鸣叫,听到叫声的竹鸡,必定随声到来,闭着眼睛飞进树叶堆起的围墙,一直向前要争斗一番。可是网已收起,没有能逃脱的。这是因为眼睛已经闭上,就不再看得见人了。鹧鸪本性喜欢清洁,猎人在茂密的树林中打扫干净一片地方,多少撒些谷米在上面。鹧鸪来往飞行,边走边食,猎人就用长杆粘取它。麋出没在荒草中,害怕人看到它的足迹,无论远近,只沿着一条小路走。
村民结绳为环,置其所行处,麂足一挂,则倒悬于枝上,乃生获之。江南多土蜂,人不能识其穴,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蜂见之必衔入穴,乃蹑寻得之,薰取其子。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
[注解]①俦:同类。②媒:媒介物。这里指用来诱感竹鸡的鸟。③罔:同“网”,捕猎的工具。④jie:同“洁”。
?????村民把绳结成环套,安防在麋经过的地方,麋足一被绊住,就会倒挂在树枝上,被人们生擒活捉。江南多土蜂,人们找不到它的洞穴,往往把长纸袋粘在肉上,蜂看到必定衔入洞穴,人们就能追踪寻找到它,用火熏取它的幼虫。虫鸟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仁呢?
【链接材料】把池水抽干去捕鱼,哪能捉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鱼了;把沼泽烧光了去狩猎,哪能打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兽了。
10.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在古代,“城”的本意是“都邑四周的墙垣”,由此可以推测文中的“城”为“围墙”之意。
B.成语“循序渐进”中“循”是“顺着”“按照”的意思,以此推断,“但循一径”中的“循”也可以解释为“顺着”“按照”。
C.“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和“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以"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拿”的意思。
D.“乃蹑寻得之”中的“蹑”有“放轻(脚步)”“跟踪”等义项,依据前后语境,此处应选“跟踪”之义。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情况。
ABD.正确;
C.有误,“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中以”的含义是“用,把,拿”的意思;“皆以美于徐公”中“以”的含义是“认为”的意思。
故选:C。
(1)C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B.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C.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D.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刺激诱鸟让它鸣叫,听到叫声的竹鸡,必定随声到来,闭着眼睛飞进树叶堆起的围墙,一直向前要争斗一番。可是网已收起。停顿为: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故选:B。
(2)B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共6分)
(1)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3分)
(2)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
(3分)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步,行走。啄,吃。句意:鹧鸪来往飞行,边走边食。
②重点词:谓,认为。周,周全,保全。何,怎么。句意:虫鸟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仁呢?
(3)①鹧鸪来往飞行,边走边食。
②虫鸟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仁呢?
13.
请结合本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4
分)
【链接材料】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吕氏春秋》
(4)本题考查学生阅读链接材料的能力。文章列举了人类捕捉动物的方法,用“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一句说明了“虫鸟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仁呢?”从而告诉我们人类应该,人类应该保护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链接材料】通过这些自然规律,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必将受到惩罚。
(4)人类应该保护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必将受到惩罚。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
2020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试卷
(二)
鸽类甚繁,名不可屈以指,惟好事者能辨之也。邮平张公子幼量癖好之,按经而求,务
尽其种。其养之也,如保婴儿。齐鲁养鸽家,无如公子最;公子亦以鸽自诩。尝求得二白人世她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鸽子种类繁多。名类繁多,数不胜数,只有玩鸽内行的人,才能辨识清楚。邹平县有位张幼量公子,特别喜好鸽子。他按照《鸽经》上所列的名堂,四处搜求,力求搜寻到天下所有品种。他养鸽子,如同养育婴儿一样。山东一带养鸽子的行家,以张公子家为最著称,张公子也常以善养鸽子,自我夸耀。曾经得到两只白鸽,人世间绝无仅有,张公子对两只鸽子爱惜备至。过了两年,这对白鸽又生了小公鸽小母鸽各三只,虽然亲朋好友,也得不到。
有父执某公,为贵官。一日,见公子,问:“蓄鸽几许?”公子唯唯以退。疑某意爱好之也,思所以报而割爱良难。又念长者之求,不可重拂,且不敢以常鸽应,遗二白鸽,笼送之,自以千金之赠不止也。他日见某公,而其无一申谢语,心不能忍,问:“前禽佳否?”答云:“亦肥美。”张惊曰:“烹之乎?”曰:“然。”张太惊曰:“此非雪鸽也!”某回思曰:“味亦殊无异处。”
(节选自《聪斋志异·鸽异》)
  有一位张公子父亲的朋友,是个贵官。一天,见到公子,问:“你养了多少只鸽呵?”张公子谨慎地回答几句,就退下来。怀疑某公是爱好鸽子的,想赠送两只鸽子,但是实在舍不得。又想到长辈来索求,不能过于抹他的面子,而且也不敢以平常的鸽子送给他应付差使,就选两只白鸽,用笼子盛着去送给他,自己以为就是送千金的礼物,也不如这两只鸽子珍贵。过了几天张公子见到某公,自己脸上很有居功得意之色,而某公说话间,并无一语感谢赠送鸽子的事。张公子不能忍耐,便问:“前天我送的鸽子可中意?”某公回答说:“也挺肥美。”张公子惊讶地说:“大人把鸽子烹了?”某公回答说:“是啊!”张公子大惊地说:“这不是寻常的鸽子。”某公回想了一下说:“味道也没什么特殊的。”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B.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雄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C.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D.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雄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曾经得到两只白鸽,人世间绝无仅有,张公子对两只鸽子爱惜备至。过了两年,这对白鸽又生了小公鸽小母鸽各三只,虽然亲朋好友,也得不到。故断为: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故选:A。
答案:
(1)A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张大惊曰:“此非常鸽也!”某回思曰:“味亦殊无异处。”
(2)张公子十分惊讶地说:“这不是寻常的鸽子!“某公回想了一下说:“味道也的确没什么特别的。”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非常,非同寻常。回思,回想。句意:张公子十分惊讶地说:“这不是寻常的鸽子!“某公回想了一下说:“味道也的确没什么特别的。”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张幼量送鸽给某公,实现了“宝剑赠壮士”的愿望。
B.鸽子品类繁多,数不胜数,不是精通此道的人,不能辨识。
C.张幼量按照够经的要求,用养育婴儿的方法养育他的鸽子。
D.某公理解支持张幼量的养殖事业,很关心鸽肉的质量产量。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A.有误,某公不识鸽子,张幼量送鸽给他,结果被他给吃了;
B.正确;
C.有误,张幼量按照鸽经的要求,四处搜罗鸽子;
D.有误,某公不理解张幼量对鸽子的喜爱,只是认为,鸽子可以吃。
故选:B。
(3)B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3.
2020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题
(乙)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5题。(5分)
大铁椎传
[清]魏禧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①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②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选自《古代散文选》一书,有删节)
【注释】①觱篥(bì
lì):古代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的乐器。②栗:发抖,哆嗦。
I3.与“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中的“负”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1分)
A.负荆请罪
B.负箧曳屣
C.负势竞上
D.负重致远
13.C
(1分)
14.请用“/”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限两处)(2分)













14.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共2分,每处1分)
15.大铁椎的勇敢是如何表现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出一点即可)(2分)
15.①通过对大铁椎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直接)表现出大铁椎的勇敢;②通过贼的数量之多,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大铁椎的勇敢;③通过描写贼的凶狠,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大铁椎的勇敢;④通过宋将军的神态、动作描写,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大铁椎的勇敢。(共2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4.
2020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语文真题
(一)阅读文言选段,完成7~10题。(13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二则》
[乙]少时阅唐宋以来诸诗家,不终卷,而已之才思涌出。遂不能息心凝虑①,究极本领。不过如世之选家,略得大概而已。晚年无事,取诸家全集,再三展玩②,始知其真才分、真境地。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也。
因窃自愧悔:使数十年前,早从此寻绎③,得识各家独至之处,与之相上下④,其才高者,可以扩吾之才;其功深者,可以进吾之功;必将挫笼参会⑤,自成一家。惜乎老至耄⑥及,精力已衰,不复能与古人争胜。然犹幸老而从事于此,虽不能力追,而尚能见到,差胜⑦于终身不窥堂奥者。
(选自清·赵翼⑧《<瓯北诗话>小引》)
[注释]①息心凝忠:静心思考。②展玩:展读,赏玩。③寻绎:探求推理。④相上下:相比较。⑤挫笼参会:吸收、综合和比较。⑥耄;八九十岁。⑦差胜:略微超过。⑧赵翼:清代文学家,常州人,乾隆进士。《瓯北诗话》是赵翼的诗论专著,选文是这本书的自序。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教然后知困
(2)学学半
(3)究极本领
(4)再三展玩
(5)因窃自愧悔
7.(1)困惑
(2)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3)穷尽,终极
(4)一次又一次
(5)偷偷地,私自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也。
8.(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知道它的好处的。
(2)发觉之前所阅读收获的东西,仅仅是这些书本中的十分之二三罢了。
9.请简要分析乙文的写作目的。(3分)
9.少时读书要用功,读出真意,但其实是做不到的,因为很多书只有阅历深了,才能读懂。且读书也是对话,同样的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
1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选文中“嘉肴”“大概”“参会"“终身"四个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相同。
B.《论语)中的“温故知新”与甲文中的“教学相长”提示我们:学习方法灵活多样,选择恰当的方法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C.赵翼曾经评论说很多人读经典是“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从乙文的“愧悔”来看,他自已也犯过相同的错误。
D.赵翼虽能“知不足",但是不能“自反”,忘记了诸葛亮《诫子书》中的警告,晚年落得个“意与日去”“悲守穷庐”的结局。
10.C
5.
2020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①,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千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金陵从北门桥向西走二里路,有个小仓山,山从清凉山起源,分成两个山岭向下延伸,到桥才消失。山岭蜿蜒狭长,中间有个清池、水田,俗称干河沿。河没有干涸的时候,清凉山是南唐皇帝避暑的地方,当时的繁盛可想而知。登上小仓山,这些景物就像漂浮起来一样。江湖这么大,云烟变幻那么快,不是山拥有的景致,都被山拥有了。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②,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园倾且颓弛,禽鸟厌之,百卉芜谢。余购以月俸,茨③墙剪阖④,易檐改涂。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⑤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
康熙年间,织造(官职名)隋大人在山的北麓,建起殿堂,城里人来游玩的,盛极一时,人们给这座园林起名叫做隋园,是因为主人姓隋。三十年后,我主持江宁政事,园林倾塌而且荒芜,禽鸟讨厌这个地方不来栖息,百花荒芜,春天也不开花。我拿薪水买下来。修补围墙修剪花草,更换房檐改变用途。都随它的丰盛萧杀繁茂贫瘠情况而定,因势取景,不是他们消失堵塞,仍叫做随园,和隋园同音,但意思变了。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己巳三月记。
(节选自袁枚《随园记》,有删改)
【注释】①胚胎:此指小仓山为清凉山余脉。②堂皇:广大的堂厦。③茨:用茅或苇盖屋子。④阖:草帘子。⑤夭阏(è):阻塞。
  建成以后感叹说:“让我在这里做官,则一个月来一次;让我居住在这里,则每天都来。两者不可兼得,所以辞官而要园子。”于是托病辞官,带着弟弟袁香亭、外甥湄君搬着图书居住在随园里。听苏轼说过:“君子不一定非要做官,也不一定非不做官。”然而我的做不做官,和住这个园子的长久与否,是相依赖的。两个事物能够交换,肯定其中的一个足以胜过另一个。我竟拿官职换这个园子,这个园子的奇妙,可想而知了。
  己巳年三月写此文。
【乙】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6.
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我拿薪水买下来。故停顿为:余?购/以?月?俸。
答案:
(1)余?购/以?月?俸。
7.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自北门桥西行________________
②为南唐避暑所________________
③以一官易此园________________
④太守之乐其乐________________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从北门桥向西走。西:向西。
②句意:是南唐皇帝避暑的地方。所:处所,地方。
③句意:拿官职换这个园子。易:交换。
④句意: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乐:以……为乐。
(2)①向西;②处所,地方;③交换;④以……为乐。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句意:使,让。于,在。至,到。让我居住在这里,则每天都来。
②重点词:以,用。述,记述。句意: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3)①让我居住在这里,则每天都来。
②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9.
阅读【甲】文,概括“随园”名称的由来。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梳理原文内容,抓住相关语句来分析概括即可。根据“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可知,“随”体现在整个园子的建筑、布局都就势取景,得地利之便;根据“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可知,“随”体现了作者率性自然的处世态度;根据“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可知,“随”表现了作者辞官后对洒脱不羁生活的憧憬。
(4)整个园子在修葺时每处景致都是就势取景;表现作者洒脱放任的处世观;辞官后憧憬在此处悠游山林,享受自在随性、洒脱不羁的生活。
10.
【甲】【乙】两部分文字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请简要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甲】文先历叙园的地理位置,显得郑重之至。接着便处处扣住“随”字,写葺园的经过与作者的趣味,表现了作者洒脱放任的处世观,充满了初得园的喜悦及对将来悠游林下的生活的憧憬。【乙】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全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山水之乐、游宴之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抒发了他贬谪后的抑郁心情。
(5)【甲】向往宁静闲适、随意洒脱的生活;【乙】与民同乐。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6.
2020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5
分)
雹神
蒲松龄
王公筠仓①莅任楚中,拟登龙虎山谒天师。及湖,甫登舟,即有一人驾小艇来,使舟中人为通。公见之,貌修伟,怀中出天师刺②,曰:“闻驺从③将临,先遣负弩④。”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天师治具相款。其服役者,衣冠须鬣多不类常人,前使者亦侍其侧。少间向天师细语,天师谓公曰:“此先生同乡,不之识耶?”公问之。曰:“此即世所传雹神李左车也。”公愕然改容。天师曰:“适言奉旨雨雹,故告辞耳。”公问:“何处?”曰:“章丘。”公以接壤关切,离席乞免。天师曰:“此上帝玉敕,雹有额数,何能相徇?”公哀不已。天师垂思良久,乃顾而嘱曰:“其多降山谷,勿伤禾稼可也。”又嘱:“贵客在座,文去勿武。”神出至庭中,忽足下生烟,氤氲匝地。俄延逾刻,极力腾起,才高于庭树;又起,高于楼阁。霹雳一声,向北飞去,屋宇震动,筵器摆簸。公骇曰“去乃作雷霆耶!”天师曰:“适戒之,所以迟迟,不然平地一声,便逝去矣。”公别归,志其月日,遣人问章丘。是日果大雨雹,沟渠皆满,而田中仅数枚焉。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王公筠苍:王孟震,字筠苍
,山东淄川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②刺:名帖。③驺从:古时达官贵人出行时护卫在前后的骑卒。④负弩:充当先导。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怀中出天师刺
(2)公以接壤关切
(3)顾而嘱曰
(4)文去勿武
9.
(4分)
(1)取出
(2)因为
(3)回头,回头看
(4)离开
10.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
分)
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
10.
(2分)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其服役者,衣冠须鬣多不类常人,前使者亦侍其侧。
(2)此上帝玉敕,雹有额数,何能相徇?
11.
(6分)(1)(3分)那些仆人侍从,衣帽须发大多不像普通人,之前遇到的使者也在天师旁边侍奉。(2)(3分)这是玉皇大帝的诏命,降下多少冰雹是有定额的.哪敢对你徇私?
12.
王筠仓这个人物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理解。(3分)
12.
(3分)①爱民心切感动天神。②热爱家乡,关注民生。(1分,答出一点即可)王公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廉吏。听说雹神要在与自己家乡淄川按壤的章丘下冰雹、担心庄稼受害百姓遭殃,于是向天师祈求免除这个灾祸。天师被他感动.吩咐雹神多降山谷,勿伤禾稼。(2分)
7.
2020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8分)
闽有带鱼
[明]谢肇肃
闽有带鱼,长丈余,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①。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洁。尝有一监司,因公事过午归,馁甚,道傍闻香气甚烈,问何物,左右以带鱼对,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大称善,且怒往者之不市也。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人之嗜好无常如此。吴江顾道行先生亦嗜闽所作带鱼鲊,遇闽人辄索,而闽人贱视此味,常无以应之也。
(选自《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4月版,题另加)
[注]①不以登俎(zǔ):意为上不了台面。②啖(dàn):吃。
???
?闽地有带鱼,有一丈多长,没有鱼鳞而且有腥味,是众多鱼中最贱的,献给客人上不了台面。然而其中有人把带鱼用油煎了,味道很香。曾经有一个监司,因为公事过了正午回来时,十分饿了,道路旁边闻着香气十分浓烈,问是什么东西,近旁侍候的人回答说是带鱼,立即命令随从去老百姓家去取已经煎好的带鱼带到自己的家里吃,十分称赞好,而且怒斥为什么不拿到市场去卖。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人的喜好像这样变化不定,吴江顾道行先生也喜好闽地所腌的带鱼,遇到闽人就索要,而闽人轻视带鱼的味道,经常没有人答应他。
7.米豆念上文,对画直线句的停顿总拿不准,念了四遍,你告诉她(
)是正确的。(2分)
A.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B.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C.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D.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停顿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停顿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立即命令随从去老百姓家去取已经煎好的带鱼带到自己的家里吃。故断句为: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故选:A。
答案:
(1)A
8.米豆用波浪线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她理解。(3分)
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句中重点词有:自是,从此。欲,想。去,离开。置,放。句子翻译为: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
(2)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
9.小轩向你提了个问题:“闽人轻贱的带鱼,监司却念念不忘,这说明什么道理啊?”你谈
了自己的思考。(3分)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中“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洁”和“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可以看出人对事物的嗜好与其贵贱无关。
(3)人对事物的嗜好与其贵贱无关。
【点评】句子划分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3.发语词和句首关联词、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4.语句倒装处要停顿。
5.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
6.句中转折连词“而”前要停顿。
7.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8.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8.
2020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晋]祖台之
汉武帝与近臣宴会于未央殿,忽闻人语云:“老臣冒死自陈。”乃见屋梁上有一老翁,长八九寸,拄杖偻步,笃老之极。缘柱而下,放杖稽首,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忽然不见。东方朔曰:“其名为‘藻’,春巢幽林,冬潜深河。今造宫殿,斩伐其居,故来诉于帝。仰视宫殿,殿名‘未央’,诉陛下方侵其居宅未央也。俯指陛下脚者,足也。愿陛下宫殿足于此,不愿更造也。”上为之息宫寝之役。
居少时,帝亲幸河都,闻水底有弦歌之声,又有善芥①。须臾,前梁上老翁及年少数人,绛衣素带,缨佩乘藻,凌波而出。帝问曰:“闻水底奏乐声,为君耶?”老翁曰:“老臣前昧死归诉,幸蒙陛下天地之施,即止息斧斤,得全其居宅,不胜嘉欢,故私相庆乐耳。”献帝一紫螺壳,状如牛脂。帝曰:“朕暗②,无以识君。”“东方生知之耳。”“君可思以吴___贻之。”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一人即受命下没泉底,倏忽还到,奉大珠径寸,明耀绝世。帝甚玩焉,以五十万钱赐朔,取其珠。
(选自《祖氏志怪》,有删改)
【注】①善芥:美丽的水草。②暗:愚昧,不聪明。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拄杖偻步????????????????偻:弯腰
B.斩伐其居????????????????伐:攻打
C.绛衣素带????????????????素:白色
D.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顾:回头
8.B(2分)
9.因年代久远,文中“君可思以吴____贻之”的“____”处脱漏一字,根据上下文补出这个字。(1分)
9.宝(珍)(1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5分)
(1)春巢幽林,冬潜深河。
?
(2)帝甚玩焉,以五十万钱赐朔,取其珠。
10.(1)(藻)春天居住在幽深的树林里,冬天潜入河水深处。(2分)
(2)汉武帝很欣赏这颗宝珠,用五十万钱赐给东方朔,拿走了那宝珠。(3分)
11.老翁“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的用意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含标点不超过20字。(2分)
11.委婉地请求汉武帝不要再建宫殿。(2分)
12.分别概括文中汉武帝、藻、东方朔的形象特点。(3分)
12.汉武帝: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藻:勇敢智慧,知恩图报。
东方朔:聪明机智,见多识广。(3分)
9.
2020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温庭筠的《清平乐》一词,完成第7题。(6分)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恣①攀折,桥下水流呜咽。上马争劝离觞②,南浦③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④,回首挥泪千行。
【注释】①恣:一作“争”。②觞(shāng):酒杯。③浦:水边。④平原年少:这里指远行的人。
【分析】这是一首写离情的词。上阕写桥上送别。因为经这桥上远行的人络绎不断,来这桥上送行的人成群结队,所以整天都有人折杨柳枝,整天都有人执手呜咽。送别的哭声和桥下的流水声发生共鸣,那声音真是撼人心肺。这里不是直写离愁,而是侧面烘托离愁的气氛。下阕具体描绘离别的场面以及别后的心情。“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飞断肠。”行人上马就要起程了,这时朋友们争着劝饮最后一杯酒,大家便挥手告别。忽然听到莺啼婉啭,好似声声劝人留下,实在不忍离去。结尾二句先以“愁杀”二字与首句的“愁绝”呼应,点出情怀,再以“回首挥泪千行”六个字将依依离情与主人公的无限悲苦,形象地揭示了出来,一种难舍难分之情态跃然纸上。
7.(1)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2分)
【解答】(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当我辞别洛阳的时候,春暮的景色更使我伤心欲绝,正值阳春天气,洛阳城里柳絮纷飞,如同雪花飘飘。将柳絮纷飞比作雪花飘飘,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浓浓的离愁。
答案:7.(1)比喻
柳絮的洁白和如飞雪般飞舞的情态。
(2)结合下阕,从描写的角度说说作者是如何写“愁”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题考查描写手法及其作用。下阕具体描绘离别的场面以及别后的心情。“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飞断肠。”行人上马就要起程了,这时朋友们争着劝饮最后一杯酒,大家便挥手告别。忽然听到莺啼婉啭,好似声声劝人留下,实在不忍离去。据头二句所写情景,愁绝可见。“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平原年少,出自“我本平原儿,少年事远行”。平原作为燕赵之地,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交友至深,故离愁使人格外伤感。结尾二句先以“愁杀”二字与首句的“愁绝”呼应,点出情怀,再以“回首挥泪千行”六个字将依依离情与主人公的无限悲苦,形象地揭示了出来,一种难舍难分之情态跃然纸上。
(2)上阕以人折杨柳枝,执手送别,离别的哭声和桥下的流水声发生共鸣等场景来侧面烘托离愁的气氛;下阕具体描绘离别的场面以及别后的心情来写心中的愁。
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刘容也擅长骑马射箭。善:擅长。
②句意:但是不很喜欢。弗:不。
③句意:他奉旨去江西。使:出使。
④句意:只带回几车书籍。数: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
容①幼颖悟,稍长,喜读书。其俗素尚武,容亦善骑射,然弗之好也。中统②初,以国师荐,入侍皇太子于东官,命专掌库藏。每退③,即诣国子祭酒④许衡,衡亦与进之。至元七年,世祖驻跸⑤镇海,闻容知吏事,召至,命权中书省掾⑥。事毕复前职,以忠直称。十五年,奉旨使江西,抚慰新附之民。或劝其颇受馈遗,归赂权贵人,可立致荣宠。容曰:"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使还,惟载书籍数车,献之皇太子。
【注释】①容:刘容。②中统:年号名。③退:这里指退朝。④国子祭酒:官名。⑤驻跸(bi):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⑥掾(yuàn):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
(节选自《元史·刘容传》,有删改)
刘容自幼聪敏,稍大就喜读书。(当时)国家平常的风俗是崇尚武风,刘容也善骑射,可是这并不是他的爱好。中统初年,受国师推荐入东宫侍奉太子,专掌管府库。每次退朝,就去拜访国子祭酒许衡,许衡也与他一起进退。至元七年,世祖停留在镇海,因听说刘容熟习吏治,召他至镇海,命他暂为中书省官员。事毕仍复前职。其为人以忠心耿直著称。
至元十五年,刘容奉旨到江西去抚慰新附之民。有人劝他受纳馈赠,回去好贿赂权贵,可立刻荣华富贵。刘容说:“剥削人民以自利,我心不安。”事毕回京,只带书籍数车献给皇太子。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容亦善骑射___________
②然弗之好也___________
③奉旨使江西___________
④惟载书籍数车___________
8.(6
分)
(1)(4分)①
擅长
②不
③出使
④几(指多)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抚慰新附之民
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诫子书》)
B.
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
C.
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
D.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常见虚词的几种基本用法,然后结合句子进行分析。例句中“之”的意思是:结构助词,的。
A.之:结构助词,的;
B.之:代词,他,指卖油翁;
C.之:代词,它,指这件事;
D.之:动词,去,往,到。
故选:A。
(2)A
(A中“之”与例句中的“之”均为“的”;B中“之”:代词,他;C中“之”:这件事;D中“之”:动词,到)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2分)





(9)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听说知刘容熟习吏治。故停顿为:闻/容/知吏事。
答案:
9.(2分)闻/容/知吏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以,来,何,怎么。句意:剥削人民来谋取私利,我怎么能心安呢?
②重点词: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惟,只。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句意: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剥削人民来追求自己的利益,我心不安。
(2)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11.刘容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用你自己的话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从“每退,即诣国子祭酒许衡,衡亦与进之”“事毕复前职,以忠直称”可以看出,刘容对国家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从“或劝其颇受馈遗,归赂权贵人,可立致荣。宠容曰:‘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可以知道,当有人劝刘容接受别人赠送的一些财礼,以便回去后贿赂当朝权贵时,被他义正言辞地拒绝了。据此可知,他清正廉明,不收受贿赂,也不贿赂他人。
11.(2分)忠心耿直,宽爱百姓,公正廉明,不巴结权贵,有很强处理事务的能力。
10.
2020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语文试卷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庞安常传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节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辩诘不可屈①,父大惊,时年犹未冠。
??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尝诣舒②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数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时曰:“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③,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年五十八而疾作,门人请自视脉,笑曰:“吾察之审矣,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气已绝,死矣。”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屈:使……屈服。②舒:舒州,今安徽潜山市。③肠:据文意,此处指脐带。④虎口:大拇指和食指相连部位。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过目辄记
②活人无数
③以汤温其腰腹
④而不知所以然
7.(1)就(2)救活(3)热水(4)这样
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三处)
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
8.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
9.下列有关古代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传”,是指“传记”,是用来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
B.古人根据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为“字”,古人一般都有“名”有“字”。
C.“时年犹未冠”中的“冠”指弱冠,特指男子25岁时束发加冠的成人礼。
D.古代“金”常常指钱,“帛”是丝织品总称,古人常用“金帛”来指代财物。
9.C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10.取来孩子观察,右手虎口上针刺的痕迹还在,他的医术就是这样神妙
11.文中的庞安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11.①庞安常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②庞安常医术精湛,面对桐城孕妇“数日而子不下”的疑难杂症,他沉着冷静,仔细观察,找出了孕妇难产的根结所在,巧施针术,使孕妇顺利产子。③庞安常不仅医术精湛,救活无数病人,而且医德高尚,一切从患者角度考虑,不以私利为重。晚年他对自己的病情了然于心,乐观豁达地面对死亡的到来,最后平静地告别人世。
11.
2020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5-8题。(14分)
秦攻赵,赵使平原君赵胜求救于楚。得十九人偕从,无以满二十。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①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
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②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
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既至楚,平原君与楚王言合从。日中不决。毛遂入,按剑迫楚王,说以利害,致楚王立定合从之约。毛遂谓十九人曰:“公等录录③,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亦自以为不善相士,谓:“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毛遂为上客。
(选自《史记·平原常虞卿列传》)
注:①赞:介绍。②蛋:通“早”。③录录:通“碌碌”。
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国谈判“合纵”的盟约,日到中天还不能决断,毛遂进去,手握剑柄逼迫楚王,就把利害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致使楚王答应马上签订“合纵”的盟约。毛遂对那十九个人说:“先生们碌碌无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平原君也自以为不擅长鉴选人才,说:“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军队。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
5.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
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5.?(2分)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每处1分)??对1处1分,两处2分;画三处对两处的得1分;画四处得0分。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断句。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就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
故停顿应为: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得十九人僧从
②所识旁乏者得我与
B.①左右未有所称诵
②不以千里称也
C.①平原君亦自以为不善相士
②陈康肃公善射
D.①遂以毛遂为上客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C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得:挑选/“得”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B.称:称赞/称呼;
C.善:擅长/擅于;
D.为:作为/给;
故选:C。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6分)
(1)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2)毛遂入,按剑追楚王,说以利害,致楚王立定合纵之约。
7.(6分,各3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句意合理,即可得分)
(1)希望您就把我作为后备人员带着前往。三个词各一分。??“愿”,希望,请让我;?
?“以”,让(我)、把(我)、用(我)、拿(我);??前往、去。
(2)毛遂进入,用手握着剑柄逼迫楚王,用利害关系劝说他,致使楚王立刻签订了合纵的盟约。(注意“说以利害”的倒装现象)??说,劝说、劝、说服;??致,导致、致使,让;??说以厉害,倒装句式现象,一点1分。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愿,希望。以,用。行,走,出发。句意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说,劝说,分析。致,致使。句意为:毛遂进去,手握剑柄逼迫楚王,就把利害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致使楚王答应马上签订“合纵”的盟约。
8.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毛遂自荐,本来指毛遂主动自我推荐承担出使楚国的重任,后来作为成语用以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指荐。
B.从平原君赵胜出发前对毛遂不屑一顾、满怀顾虑的态度,可以得出平原君赵胜不是一位善于发现人才、知人善任的人这一结论。
C.“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在文中属于侧面描写,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毛遂却都没有说出来,为下文突出毛遂的才华出众作铺垫。
D.毛遂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赞美。
(4)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可以得出平原君赵胜不是一位善于发现人才、知人善任的人这一结论”有误,平原君赵胜是一位善于发现人才、知人善任的人。以偏概全,前提不构成结果的条件。
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文言文阅读(含比较)2020年全国中考真题汇编(4)
(130套真题抽取)
1.
2020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共14分)
竹鸡之性,遇其俦①必斗。捕之者扫落叶为城,置媒②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罔③焉。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无得脱者,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鹧鸪性好洁,猎人于茂林间净扫地,稍散谷于上,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则以④竿取之。麂行草莽中,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问远近也。村民结绳为环,置其所行处,麂足一挂,则倒悬于枝上,乃生获之。江南多土蜂,人不能识其穴,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蜂见之必衔入穴,乃蹑寻得之,薰取其子。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
[注解]①俦:同类。②媒:媒介物。这里指用来诱感竹鸡的鸟。③罔:同“网”,捕猎的工具。④jie:同“洁”。
10.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在古代,“城”的本意是“都邑四周的墙垣”,由此可以推测文中的“城”为“围墙”之意。
B.成语“循序渐进”中“循”是“顺着”“按照”的意思,以此推断,“但循一径”中的“循”也可以解释为“顺着”“按照”。
C.“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和“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以"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拿”的意思。
D.“乃蹑寻得之”中的“蹑”有“放轻(脚步)”“跟踪”等义项,依据前后语境,此处应选“跟踪”之义。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B.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C.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D.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共6分)
(1)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3分)
(2)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
(3分)
13.
请结合本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4
分)
【链接材料】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吕氏春秋》
2.
2020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试卷
(二)
鸽类甚繁,名不可屈以指,惟好事者能辨之也。邮平张公子幼量癖好之,按经而求,务
尽其种。其养之也,如保婴儿。齐鲁养鸽家,无如公子最;公子亦以鸽自诩。尝求得二白人世她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有父执某公,为贵官。一日,见公子,问:“蓄鸽几许?”公子唯唯以退。疑某意爱好之也,思所以报而割爱良难。又念长者之求,不可重拂,且不敢以常鸽应,遗二白鸽,笼送之,自以千金之赠不止也。他日见某公,而其无一申谢语,心不能忍,问:“前禽佳否?”答云:“亦肥美。”张惊曰:“烹之乎?”曰:“然。”张太惊曰:“此非雪鸽也!”某回思曰:“味亦殊无异处。”
(节选自《聪斋志异·鸽异》)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B.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雄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C.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D.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雄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张大惊曰:“此非常鸽也!”某回思曰:“味亦殊无异处。”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张幼量送鸽给某公,实现了“宝剑赠壮士”的愿望。
B.鸽子品类繁多,数不胜数,不是精通此道的人,不能辨识。
C.张幼量按照够经的要求,用养育婴儿的方法养育他的鸽子。
D.某公理解支持张幼量的养殖事业,很关心鸽肉的质量产量。
?3.
2020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题
(乙)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5题。(5分)
大铁椎传
[清]魏禧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①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②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选自《古代散文选》一书,有删节)
【注释】①觱篥(bì
lì):古代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的乐器。②栗:发抖,哆嗦。
I3.与“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中的“负”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1分)
A.负荆请罪
B.负箧曳屣
C.负势竞上
D.负重致远
14.请用“/”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限两处)(2分)













15.大铁椎的勇敢是如何表现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出一点即可)(2分)
4.
2020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语文真题
(一)阅读文言选段,完成7~10题。(13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二则》
[乙]少时阅唐宋以来诸诗家,不终卷,而已之才思涌出。遂不能息心凝虑①,究极本领。不过如世之选家,略得大概而已。晚年无事,取诸家全集,再三展玩②,始知其真才分、真境地。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也。
因窃自愧悔:使数十年前,早从此寻绎③,得识各家独至之处,与之相上下④,其才高者,可以扩吾之才;其功深者,可以进吾之功;必将挫笼参会⑤,自成一家。惜乎老至耄⑥及,精力已衰,不复能与古人争胜。然犹幸老而从事于此,虽不能力追,而尚能见到,差胜⑦于终身不窥堂奥者。
(选自清·赵翼⑧《<瓯北诗话>小引》)
[注释]①息心凝忠:静心思考。②展玩:展读,赏玩。③寻绎:探求推理。④相上下:相比较。⑤挫笼参会:吸收、综合和比较。⑥耄;八九十岁。⑦差胜:略微超过。⑧赵翼:清代文学家,常州人,乾隆进士。《瓯北诗话》是赵翼的诗论专著,选文是这本书的自序。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教然后知困
(2)学学半
(3)究极本领
(4)再三展玩
(5)因窃自愧悔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也。
9.请简要分析乙文的写作目的。(3分)
1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选文中“嘉肴”“大概”“参会"“终身"四个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相同。
B.《论语)中的“温故知新”与甲文中的“教学相长”提示我们:学习方法灵活多样,选择恰当的方法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C.赵翼曾经评论说很多人读经典是“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从乙文的“愧悔”来看,他自已也犯过相同的错误。
D.赵翼虽能“知不足",但是不能“自反”,忘记了诸葛亮《诫子书》中的警告,晚年落得个“意与日去”“悲守穷庐”的结局。
5.
2020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①,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千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②,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园倾且颓弛,禽鸟厌之,百卉芜谢。余购以月俸,茨③墙剪阖④,易檐改涂。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⑤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己巳三月记。
(节选自袁枚《随园记》,有删改)
【注释】①胚胎:此指小仓山为清凉山余脉。②堂皇:广大的堂厦。③茨:用茅或苇盖屋子。④阖:草帘子。⑤夭阏(è):阻塞。
【乙】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6.
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7.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自北门桥西行________________
②为南唐避暑所________________
③以一官易此园________________
④太守之乐其乐________________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9.
阅读【甲】文,概括“随园”名称的由来。
10.
【甲】【乙】两部分文字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请简要分析。
6.
2020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5
分)
雹神
蒲松龄
王公筠仓①莅任楚中,拟登龙虎山谒天师。及湖,甫登舟,即有一人驾小艇来,使舟中人为通。公见之,貌修伟,怀中出天师刺②,曰:“闻驺从③将临,先遣负弩④。”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天师治具相款。其服役者,衣冠须鬣多不类常人,前使者亦侍其侧。少间向天师细语,天师谓公曰:“此先生同乡,不之识耶?”公问之。曰:“此即世所传雹神李左车也。”公愕然改容。天师曰:“适言奉旨雨雹,故告辞耳。”公问:“何处?”曰:“章丘。”公以接壤关切,离席乞免。天师曰:“此上帝玉敕,雹有额数,何能相徇?”公哀不已。天师垂思良久,乃顾而嘱曰:“其多降山谷,勿伤禾稼可也。”又嘱:“贵客在座,文去勿武。”神出至庭中,忽足下生烟,氤氲匝地。俄延逾刻,极力腾起,才高于庭树;又起,高于楼阁。霹雳一声,向北飞去,屋宇震动,筵器摆簸。公骇曰“去乃作雷霆耶!”天师曰:“适戒之,所以迟迟,不然平地一声,便逝去矣。”公别归,志其月日,遣人问章丘。是日果大雨雹,沟渠皆满,而田中仅数枚焉。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王公筠苍:王孟震,字筠苍
,山东淄川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②刺:名帖。③驺从:古时达官贵人出行时护卫在前后的骑卒。④负弩:充当先导。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怀中出天师刺
(2)公以接壤关切
(3)顾而嘱曰
(4)文去勿武
10.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
分)
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其服役者,衣冠须鬣多不类常人,前使者亦侍其侧。
(2)此上帝玉敕,雹有额数,何能相徇?
12.
王筠仓这个人物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理解。(3分)
7.
2020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8分)
闽有带鱼
[明]谢肇肃
闽有带鱼,长丈余,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①。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洁。尝有一监司,因公事过午归,馁甚,道傍闻香气甚烈,问何物,左右以带鱼对,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大称善,且怒往者之不市也。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人之嗜好无常如此。吴江顾道行先生亦嗜闽所作带鱼鲊,遇闽人辄索,而闽人贱视此味,常无以应之也。
(选自《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4月版,题另加)
[注]①不以登俎(zǔ):意为上不了台面。②啖(dàn):吃。
7.米豆念上文,对画直线句的停顿总拿不准,念了四遍,你告诉她(
)是正确的。(2分)
A.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B.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C.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D.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8.米豆用波浪线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她理解。(3分)
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轩向你提了个问题:“闽人轻贱的带鱼,监司却念念不忘,这说明什么道理啊?”你谈
了自己的思考。(3分)
8.
2020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晋]祖台之
汉武帝与近臣宴会于未央殿,忽闻人语云:“老臣冒死自陈。”乃见屋梁上有一老翁,长八九寸,拄杖偻步,笃老之极。缘柱而下,放杖稽首,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忽然不见。东方朔曰:“其名为‘藻’,春巢幽林,冬潜深河。今造宫殿,斩伐其居,故来诉于帝。仰视宫殿,殿名‘未央’,诉陛下方侵其居宅未央也。俯指陛下脚者,足也。愿陛下宫殿足于此,不愿更造也。”上为之息宫寝之役。
居少时,帝亲幸河都,闻水底有弦歌之声,又有善芥①。须臾,前梁上老翁及年少数人,绛衣素带,缨佩乘藻,凌波而出。帝问曰:“闻水底奏乐声,为君耶?”老翁曰:“老臣前昧死归诉,幸蒙陛下天地之施,即止息斧斤,得全其居宅,不胜嘉欢,故私相庆乐耳。”献帝一紫螺壳,状如牛脂。帝曰:“朕暗②,无以识君。”“东方生知之耳。”“君可思以吴___贻之。”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一人即受命下没泉底,倏忽还到,奉大珠径寸,明耀绝世。帝甚玩焉,以五十万钱赐朔,取其珠。
(选自《祖氏志怪》,有删改)
【注】①善芥:美丽的水草。②暗:愚昧,不聪明。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拄杖偻步????????????????偻:弯腰
B.斩伐其居????????????????伐:攻打
C.绛衣素带????????????????素:白色
D.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顾:回头
9.因年代久远,文中“君可思以吴____贻之”的“____”处脱漏一字,根据上下文补出这个字。(1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5分)
(1)春巢幽林,冬潜深河。
?
(2)帝甚玩焉,以五十万钱赐朔,取其珠。
11.老翁“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的用意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含标点不超过20字。(2分)
12.分别概括文中汉武帝、藻、东方朔的形象特点。(3分)
9.
2020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温庭筠的《清平乐》一词,完成第7题。(6分)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恣①攀折,桥下水流呜咽。上马争劝离觞②,南浦③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④,回首挥泪千行。
【注释】①恣:一作“争”。②觞(shāng):酒杯。③浦:水边。④平原年少:这里指远行的人。
7.(1)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2分)
(2)结合下阕,从描写的角度说说作者是如何写“愁”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
容①幼颖悟,稍长,喜读书。其俗素尚武,容亦善骑射,然弗之好也。中统②初,以国师荐,入侍皇太子于东官,命专掌库藏。每退③,即诣国子祭酒④许衡,衡亦与进之。至元七年,世祖驻跸⑤镇海,闻容知吏事,召至,命权中书省掾⑥。事毕复前职,以忠直称。十五年,奉旨使江西,抚慰新附之民。或劝其颇受馈遗,归赂权贵人,可立致荣宠。容曰:"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使还,惟载书籍数车,献之皇太子。
【注释】①容:刘容。②中统:年号名。③退:这里指退朝。④国子祭酒:官名。⑤驻跸(bi):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⑥掾(yuàn):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
(节选自《元史·刘容传》,有删改)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容亦善骑射___________
②然弗之好也___________
③奉旨使江西___________
④惟载书籍数车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抚慰新附之民
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诫子书》)
B.
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
C.
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
D.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刘容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用你自己的话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2020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语文试卷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庞安常传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节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辩诘不可屈①,父大惊,时年犹未冠。
??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尝诣舒②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数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时曰:“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③,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年五十八而疾作,门人请自视脉,笑曰:“吾察之审矣,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气已绝,死矣。”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屈:使……屈服。②舒:舒州,今安徽潜山市。③肠:据文意,此处指脐带。④虎口:大拇指和食指相连部位。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过目辄记
②活人无数
③以汤温其腰腹
④而不知所以然
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三处)
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
9.下列有关古代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传”,是指“传记”,是用来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
B.古人根据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为“字”,古人一般都有“名”有“字”。
C.“时年犹未冠”中的“冠”指弱冠,特指男子25岁时束发加冠的成人礼。
D.古代“金”常常指钱,“帛”是丝织品总称,古人常用“金帛”来指代财物。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11.文中的庞安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11.
2020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5-8题。(14分)
秦攻赵,赵使平原君赵胜求救于楚。得十九人偕从,无以满二十。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①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②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
既至楚,平原君与楚王言合从。日中不决。毛遂入,按剑迫楚王,说以利害,致楚王立定合从之约。毛遂谓十九人曰:“公等录录③,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亦自以为不善相士,谓:“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毛遂为上客。
(选自《史记·平原常虞卿列传》)
注:①赞:介绍。②蛋:通“早”。③录录:通“碌碌”。
5.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
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得十九人僧从
②所识旁乏者得我与
B.①左右未有所称诵
②不以千里称也
C.①平原君亦自以为不善相士
②陈康肃公善射
D.①遂以毛遂为上客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6分)
(1)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2)毛遂入,按剑追楚王,说以利害,致楚王立定合纵之约。
8.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毛遂自荐,本来指毛遂主动自我推荐承担出使楚国的重任,后来作为成语用以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指荐。
B.从平原君赵胜出发前对毛遂不屑一顾、满怀顾虑的态度,可以得出平原君赵胜不是一位善于发现人才、知人善任的人这一结论。
C.“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在文中属于侧面描写,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毛遂却都没有说出来,为下文突出毛遂的才华出众作铺垫。
D.毛遂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赞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9张PPT)
【备考2021】2020年全国中考真题汇编之课外文言文阅读
(4)
(130套真题抽取)
1.
2020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共14分)
竹鸡之性,遇其俦①必斗。捕之者扫落叶为城,置媒②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罔③焉。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无得脱者,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鹧鸪性好洁,猎人于茂林间净扫地,稍散谷于上,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则以
④竿取之。麂行草莽中,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问远近也。竹鸡的本性,遇到同类必定争斗。捕竹鸡的人扫落叶作围墙,把诱鸟放在里面,自己隐蔽在后边操纵罗网。刺激诱鸟让它鸣叫,听到叫声的竹鸡,必定随声到来,闭着眼睛飞进树叶堆起的围墙,一直向前要争斗一番。可是网已收起,没有能逃脱的。这是因为眼睛已经闭上,就不再看得见人了。鹧鸪本性喜欢清洁,猎人在茂密的树林中打扫干净一片地方,多少撒些谷米在上面。鹧鸪来往飞行,边走边食,猎人就用长杆粘取它。麋出没在荒草中,害怕人看到它的足迹,无论远近,只沿着一条小路走。
村民结绳为环,置其所行处,麂足一挂,则倒悬于枝上,乃生获之。江南多土蜂,人不能识其穴,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蜂见之必衔入穴,乃蹑寻得之,薰取其子。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
[注解]①俦:同类。②媒:媒介物。这里指用来诱感竹鸡的鸟。③罔:同“网”,捕猎的工具。④
jie:同“洁”。
?????村民把绳结成环套,安防在麋经过的地方,麋足一被绊住,就会倒挂在树枝上,被人们生擒活捉。江南多土蜂,人们找不到它的洞穴,往往把长纸袋粘在肉上,蜂看到必定衔入洞穴,人们就能追踪寻找到它,用火熏取它的幼虫。虫鸟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仁呢?
【链接材料】把池水抽干去捕鱼,哪能捉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鱼了;把沼泽烧光了去狩猎,哪能打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兽了。
10.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在古代,“城”的本意是“都邑四周的墙垣”,由此可以推测文中的“城”为“围墙”之意。
B.成语“循序渐进”中“循”是“顺着”“按照”的意思,以此推断,“但循一径”中的“循”也可以解释为“顺着”“按照”。
C.“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和“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以"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拿”的意思。
D.“乃蹑寻得之”中的“蹑”有“放轻(脚步)”“跟踪”等义项,依据前后语境,此处应选“跟踪”之义。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情况。ABD.正确;
C.有误,“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中以”的含义是“用,把,拿”的意思;“皆以美于徐公”中“以”的含义是“认为”的意思。
故选:C。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B.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C.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D.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刺激诱鸟让它鸣叫,听到叫声的竹鸡,必定随声到来,闭着眼睛飞进树叶堆起的围墙,一直向前要争斗一番。可是网已收起。停顿为: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故选:B。
(2)B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共6分)
(1)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3分)
?
(2)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
(3分)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步,行走。啄,吃。句意:鹧鸪来往飞行,边走边食。
②重点词:谓,认为。周,周全,保全。何,怎么。句意:虫鸟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仁呢?
(3)①鹧鸪来往飞行,边走边食。
②虫鸟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仁呢?
13.
请结合本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4
分)
【链接材料】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吕氏春秋》
(4)本题考查学生阅读链接材料的能力。文章列举了人类捕捉动物的方法,用“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一句说明了“虫鸟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仁呢?”从而告诉我们人类应该,人类应该保护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链接材料】通过这些自然规律,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必将受到惩罚。
(4)人类应该保护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必将受到惩罚。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
2020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试卷
(二)
鸽类甚繁,名不可屈以指,惟好事者能辨之也。邮平张公子幼量癖好之,按经而求,务
尽其种。其养之也,如保婴儿。齐鲁养鸽家,无如公子最;公子亦以鸽自诩。尝求得二白人世她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鸽子种类繁多。名类繁多,数不胜数,只有玩鸽内行的人,才能辨识清楚。邹平县有位张幼量公子,特别喜好鸽子。他按照《鸽经》上所列的名堂,四处搜求,力求搜寻到天下所有品种。他养鸽子,如同养育婴儿一样。山东一带养鸽子的行家,以张公子家为最著称,张公子也常以善养鸽子,自我夸耀。曾经得到两只白鸽,人世间绝无仅有,张公子对两只鸽子爱惜备至。过了两年,这对白鸽又生了小公鸽小母鸽各三只,虽然亲朋好友,也得不到。
有父执某公,为贵官。一日,见公子,问:“蓄鸽几许?”公子唯唯以退。疑某意爱好之也,思所以报而割爱良难。又念长者之求,不可重拂,且不敢以常鸽应,遗二白鸽,笼送之,自以千金之赠不止也。他日见某公,而其无一申谢语,心不能忍,问:“前禽佳否?”答云:“亦肥美。”张惊曰:“烹之乎?”曰:“然。”张太惊曰:“此非雪鸽也!”某回思曰:“味亦殊无异处。”(节选自《聪斋志异·鸽异》)
  有一位张公子父亲的朋友,是个贵官。一天,见到公子,问:“你养了多少只鸽呵?”张公子谨慎地回答几句,就退下来。怀疑某公是爱好鸽子的,想赠送两只鸽子,但是实在舍不得。又想到长辈来索求,不能过于抹他的面子,而且也不敢以平常的鸽子送给他应付差使,就选两只白鸽,用笼子盛着去送给他,自己以为就是送千金的礼物,也不如这两只鸽子珍贵。过了几天张公子见到某公,自己脸上很有居功得意之色,而某公说话间,并无一语感谢赠送鸽子的事。张公子不能忍耐,便问:“前天我送的鸽子可中意?”某公回答说:“也挺肥美。”张公子惊讶地说:“大人把鸽子烹了?”某公回答说:“是啊!”张公子大惊地说:“这不是寻常的鸽子。”某公回想了一下说:“味道也没什么特殊的。”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B.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雄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C.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D.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雄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曾经得到两只白鸽,人世间绝无仅有,张公子对两只鸽子爱惜备至。过了两年,这对白鸽又生了小公鸽小母鸽各三只,虽然亲朋好友,也得不到。故断为: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故选:A。
答案:
(1)A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张大惊曰:“此非常鸽也!”某回思曰:“味亦殊无异处。”
(2)张公子十分惊讶地说:“这不是寻常的鸽子!“某公回想了一下说:“味道也的确没什么特别的。”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非常,非同寻常。回思,回想。句意:张公子十分惊讶地说:“这不是寻常的鸽子!“某公回想了一下说:“味道也的确没什么特别的。”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张幼量送鸽给某公,实现了“宝剑赠壮士”的愿望。
B.鸽子品类繁多,数不胜数,不是精通此道的人,不能辨识。
C.张幼量按照够经的要求,用养育婴儿的方法养育他的鸽子。
D.某公理解支持张幼量的养殖事业,很关心鸽肉的质量产量。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A.有误,某公不识鸽子,张幼量送鸽给他,结果被他给吃了;
B.正确;
C.有误,张幼量按照鸽经的要求,四处搜罗鸽子;
D.有误,某公不理解张幼量对鸽子的喜爱,只是认为,鸽子可以吃。
故选:B。
(3)B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3.
2020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题
(乙)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5题。(5分)
大铁椎传
[清]魏禧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①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②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选自《古代散文选》一书,有删节)
【注释】①觱篥(bì
lì):古代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的乐器。②栗:发抖,哆嗦。
I3.与“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中的“负”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1分)
A.负荆请罪
B.负箧曳屣
C.负势竞上
D.负重致远
13.C
(1分)
14.请用“/”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限两处)(2分)













14.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共2分,每处1分)
15.大铁椎的勇敢是如何表现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出一点即可)(2分)
15.①通过对大铁椎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直接)表现出大铁椎的勇敢;②通过贼的数量之多,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大铁椎的勇敢;③通过描写贼的凶狠,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大铁椎的勇敢;④通过宋将军的神态、动作描写,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大铁椎的勇敢。(共2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4.
2020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语文真题
(一)阅读文言选段,完成7~10题。(13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二则》
[乙]少时阅唐宋以来诸诗家,不终卷,而已之才思涌出。遂不能息心凝虑①,究极本领。不过如世之选家,略得大概而已。晚年无事,取诸家全集,再三展玩②,始知其真才分、真境地。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也。
因窃自愧悔:使数十年前,早从此寻绎③,得识各家独至之处,与之相上下④,其才高者,可以扩吾之才;其功深者,可以进吾之功;必将挫笼参会⑤,自成一家。惜乎老至耄⑥及,精力已衰,不复能与古人争胜。然犹幸老而从事于此,虽不能力追,而尚能见到,差胜⑦于终身不窥堂奥者。
(选自清·赵翼⑧《<瓯北诗话>小引》)
[注释]①息心凝忠:静心思考。②展玩:展读,赏玩。③寻绎:探求推理。④相上下:相比较。⑤挫笼参会:吸收、综合和比较。⑥耄;八九十岁。⑦差胜:略微超过。⑧赵翼:清代文学家,常州人,乾隆进士。《瓯北诗话》是赵翼的诗论专著,选文是这本书的自序。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教然后知困
(2)学学半
(3)究极本领
(4)再三展玩
(5)因窃自愧悔
7.(1)困惑
(2)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3)穷尽,终极
(4)一次又一次
(5)偷偷地,私自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也。
8.(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知道它的好处的。
(2)发觉之前所阅读收获的东西,仅仅是这些书本中的十分之二三罢了。
9.请简要分析乙文的写作目的。(3分)
9.少时读书要用功,读出真意,但其实是做不到的,因为很多书只有阅历深了,才能读懂。且读书也是对话,同样的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
1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选文中“嘉肴”“大概”“参会"“终身"四个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相同。
B.《论语)中的“温故知新”与甲文中的“教学相长”提示我们:学习方法灵活多样,选择恰当的方法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C.赵翼曾经评论说很多人读经典是“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从乙文的“愧悔”来看,他自已也犯过相同的错误。
D.赵翼虽能“知不足",但是不能“自反”,忘记了诸葛亮《诫子书》中的警告,晚年落得个“意与日去”“悲守穷庐”的结局。
10.C
5.
2020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①,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千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金陵从北门桥向西走二里路,有个小仓山,山从清凉山起源,分成两个山岭向下延伸,到桥才消失。山岭蜿蜒狭长,中间有个清池、水田,俗称干河沿。河没有干涸的时候,清凉山是南唐皇帝避暑的地方,当时的繁盛可想而知。登上小仓山,这些景物就像漂浮起来一样。江湖这么大,云烟变幻那么快,不是山拥有的景致,都被山拥有了。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②,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园倾且颓弛,禽鸟厌之,百卉芜谢。余购以月俸,茨③墙剪阖④,易檐改涂。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⑤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
康熙年间,织造(官职名)隋大人在山的北麓,建起殿堂,城里人来游玩的,盛极一时,人们给这座园林起名叫做隋园,是因为主人姓隋。三十年后,我主持江宁政事,园林倾塌而且荒芜,禽鸟讨厌这个地方不来栖息,百花荒芜,春天也不开花。我拿薪水买下来。修补围墙修剪花草,更换房檐改变用途。都随它的丰盛萧杀繁茂贫瘠情况而定,因势取景,不是他们消失堵塞,仍叫做随园,和隋园同音,但意思变了。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己巳三月记。
(节选自袁枚《随园记》,有删改)
【注释】①胚胎:此指小仓山为清凉山余脉。②堂皇:广大的堂厦。③茨:用茅或苇盖屋子。④阖:草帘子。⑤夭阏(è):阻塞。
  建成以后感叹说:“让我在这里做官,则一个月来一次;让我居住在这里,则每天都来。两者不可兼得,所以辞官而要园子。”于是托病辞官,带着弟弟袁香亭、外甥湄君搬着图书居住在随园里。听苏轼说过:“君子不一定非要做官,也不一定非不做官。”然而我的做不做官,和住这个园子的长久与否,是相依赖的。两个事物能够交换,肯定其中的一个足以胜过另一个。我竟拿官职换这个园子,这个园子的奇妙,可想而知了。  己巳年三月写此文。
【乙】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6.
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我拿薪水买下来。故停顿为:余?购/以?月?俸。
答案:
(1)余?购/以?月?俸。
7.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自北门桥西行________________
②为南唐避暑所________________
③以一官易此园________________
④太守之乐其乐________________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从北门桥向西走。西:向西。
②句意:是南唐皇帝避暑的地方。所:处所,地方。
③句意:拿官职换这个园子。易:交换。
④句意: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乐:以……为乐。
(2)①向西;②处所,地方;③交换;④以……为乐。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句意:使,让。于,在。至,到。让我居住在这里,则每天都来。
②重点词:以,用。述,记述。句意: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3)①让我居住在这里,则每天都来。
②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9.
阅读【甲】文,概括“随园”名称的由来。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梳理原文内容,抓住相关语句来分析概括即可。根据“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可知,“随”体现在整个园子的建筑、布局都就势取景,得地利之便;根据“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可知,“随”体现了作者率性自然的处世态度;根据“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可知,“随”表现了作者辞官后对洒脱不羁生活的憧憬。
(4)整个园子在修葺时每处景致都是就势取景;表现作者洒脱放任的处世观;辞官后憧憬在此处悠游山林,享受自在随性、洒脱不羁的生活。
10.
【甲】【乙】两部分文字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请简要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甲】文先历叙园的地理位置,显得郑重之至。接着便处处扣住“随”字,写葺园的经过与作者的趣味,表现了作者洒脱放任的处世观,充满了初得园的喜悦及对将来悠游林下的生活的憧憬。【乙】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全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山水之乐、游宴之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抒发了他贬谪后的抑郁心情。
(5)【甲】向往宁静闲适、随意洒脱的生活;【乙】与民同乐。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6.
2020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5
分)
雹神
蒲松龄
王公筠仓①莅任楚中,拟登龙虎山谒天师。及湖,甫登舟,即有一人驾小艇来,使舟中人为通。公见之,貌修伟,怀中出天师刺②,曰:“闻驺从③将临,先遣负弩④。”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天师治具相款。其服役者,衣冠须鬣多不类常人,前使者亦侍其侧。少间向天师细语,天师谓公曰:“此先生同乡,不之识耶?”公问之。曰:“此即世所传雹神李左车也。”公愕然改容。天师曰:“适言奉旨雨雹,故告辞耳。”公问:“何处?”曰:“章丘。”公以接壤关切,离席乞免。天师曰:“此上帝玉敕,雹有额数,何能相徇?”公哀不已。
天师垂思良久,乃顾而嘱曰:“其多降山谷,勿伤禾稼可也。”又嘱:“贵客在座,文去勿武。”神出至庭中,忽足下生烟,氤氲匝地。俄延逾刻,极力腾起,才高于庭树;又起,高于楼阁。霹雳一声,向北飞去,屋宇震动,筵器摆簸。公骇曰“去乃作雷霆耶!”天师曰:“适戒之,所以迟迟,不然平地一声,便逝去矣。”公别归,志其月日,遣人问章丘。是日果大雨雹,沟渠皆满,而田中仅数枚焉。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王公筠苍:王孟震,字筠苍
,山东淄川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②刺:名帖。③驺从:古时达官贵人出行时护卫在前后的骑卒。④负弩:充当先导。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怀中出天师刺
(2)公以接壤关切
(3)顾而嘱曰
(4)文去勿武
9.
(4分)
(1)取出
(2)因为
(3)回头,回头看
(4)离开
10.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
分)
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
10.
(2分)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其服役者,衣冠须鬣多不类常人,前使者亦侍其侧。
(2)此上帝玉敕,雹有额数,何能相徇?
11.
(6分)(1)(3分)那些仆人侍从,衣帽须发大多不像普通人,之前遇到的使者也在天师旁边侍奉。(2)(3分)这是玉皇大帝的诏命,降下多少冰雹是有定额的.哪敢对你徇私?
12.
王筠仓这个人物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理解。(3分)
12.
(3分)①爱民心切感动天神。②热爱家乡,关注民生。(1分,答出一点即可)王公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廉吏。听说雹神要在与自己家乡淄川按壤的章丘下冰雹、担心庄稼受害百姓遭殃,于是向天师祈求免除这个灾祸。天师被他感动.吩咐雹神多降山谷,勿伤禾稼。(2分)
7.
2020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8分)
闽有带鱼
[明]谢肇肃
闽有带鱼,长丈余,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①。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洁。尝有一监司,因公事过午归,馁甚,道傍闻香气甚烈,问何物,左右以带鱼对,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大称善,且怒往者之不市也。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人之嗜好无常如此。吴江顾道行先生亦嗜闽所作带鱼鲊,遇闽人辄索,而闽人贱视此味,常无以应之也。
(选自《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4月版,题另加)
[注]①不以登俎(zǔ):意为上不了台面。②啖(dàn):吃。
???
?闽地有带鱼,有一丈多长,没有鱼鳞而且有腥味,是众多鱼中最贱的,献给客人上不了台面。然而其中有人把带鱼用油煎了,味道很香。曾经有一个监司,因为公事过了正午回来时,十分饿了,道路旁边闻着香气十分浓烈,问是什么东西,近旁侍候的人回答说是带鱼,立即命令随从去老百姓家去取已经煎好的带鱼带到自己的家里吃,十分称赞好,而且怒斥为什么不拿到市场去卖。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人的喜好像这样变化不定,吴江顾道行先生也喜好闽地所腌的带鱼,遇到闽人就索要,而闽人轻视带鱼的味道,经常没有人答应他。
7.米豆念上文,对画直线句的停顿总拿不准,念了四遍,你告诉她(
)是正确的。(2分)
A.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B.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C.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D.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停顿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停顿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立即命令随从去老百姓家去取已经煎好的带鱼带到自己的家里吃。故断句为: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故选:A。
答案:
(1)A
8.米豆用波浪线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她理解。(3分)
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句中重点词有:自是,从此。欲,想。去,离开。置,放。句子翻译为: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
(2)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
9.小轩向你提了个问题:“闽人轻贱的带鱼,监司却念念不忘,这说明什么道理啊?”你谈
了自己的思考。(3分)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中“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洁”和“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可以看出人对事物的嗜好与其贵贱无关。
(3)人对事物的嗜好与其贵贱无关。
【点评】句子划分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3.发语词和句首关联词、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4.语句倒装处要停顿。
5.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
6.句中转折连词“而”前要停顿。
7.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8.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
8.
2020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晋]祖台之
汉武帝与近臣宴会于未央殿,忽闻人语云:“老臣冒死自陈。”乃见屋梁上有一老翁,长八九寸,拄杖偻步,笃老之极。缘柱而下,放杖稽首,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忽然不见。东方朔曰:“其名为‘藻’,春巢幽林,冬潜深河。今造宫殿,斩伐其居,故来诉于帝。仰视宫殿,殿名‘未央’,诉陛下方侵其居宅未央也。俯指陛下脚者,足也。愿陛下宫殿足于此,不愿更造也。”上为之息宫寝之役。
居少时,帝亲幸河都,闻水底有弦歌之声,又有善芥①。须臾,前梁上老翁及年少数人,绛衣素带,缨佩乘藻,凌波而出。帝问曰:“闻水底奏乐声,为君耶?”老翁曰:“老臣前昧死归诉,幸蒙陛下天地之施,即止息斧斤,得全其居宅,不胜嘉欢,故私相庆乐耳。”献帝一紫螺壳,状如牛脂。帝曰:“朕暗②,无以识君。”“东方生知之耳。”“君可思以吴___贻之。”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一人即受命下没泉底,倏忽还到,奉大珠径寸,明耀绝世。帝甚玩焉,以五十万钱赐朔,取其珠。
(选自《祖氏志怪》,有删改)
【注】①善芥:美丽的水草。②暗:愚昧,不聪明。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拄杖偻步????????????????偻:弯腰
B.斩伐其居????????????????伐:攻打
C.绛衣素带????????????????素:白色
D.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顾:回头
8.B(2分)
9.因年代久远,文中“君可思以吴____贻之”的“____”处脱漏一字,根据上下文补出这个字。(1分)
9.宝(珍)(1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5分)
(1)春巢幽林,冬潜深河。
?
(2)帝甚玩焉,以五十万钱赐朔,取其珠。
10.(1)(藻)春天居住在幽深的树林里,冬天潜入河水深处。(2分)
(2)汉武帝很欣赏这颗宝珠,用五十万钱赐给东方朔,拿走了那宝珠。(3分)
11.老翁“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的用意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含标点不超过20字。(2分)
11.委婉地请求汉武帝不要再建宫殿。(2分)
12.分别概括文中汉武帝、藻、东方朔的形象特点。(3分)
12.汉武帝: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藻:勇敢智慧,知恩图报。
东方朔:聪明机智,见多识广。(3分)
9.
2020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温庭筠的《清平乐》一词,完成第7题。(6分)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恣①攀折,桥下水流呜咽。上马争劝离觞②,南浦③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④,回首挥泪千行。
【注释】①恣:一作“争”。②觞(shāng):酒杯。③浦:水边。④平原年少:这里指远行的人。
【分析】这是一首写离情的词。上阕写桥上送别。因为经这桥上远行的人络绎不断,来这桥上送行的人成群结队,所以整天都有人折杨柳枝,整天都有人执手呜咽。送别的哭声和桥下的流水声发生共鸣,那声音真是撼人心肺。这里不是直写离愁,而是侧面烘托离愁的气氛。下阕具体描绘离别的场面以及别后的心情。“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飞断肠。”行人上马就要起程了,这时朋友们争着劝饮最后一杯酒,大家便挥手告别。忽然听到莺啼婉啭,好似声声劝人留下,实在不忍离去。结尾二句先以“愁杀”二字与首句的“愁绝”呼应,点出情怀,再以“回首挥泪千行”六个字将依依离情与主人公的无限悲苦,形象地揭示了出来,一种难舍难分之情态跃然纸上。
7.(1)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2分)
【解答】(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当我辞别洛阳的时候,春暮的景色更使我伤心欲绝,正值阳春天气,洛阳城里柳絮纷飞,如同雪花飘飘。将柳絮纷飞比作雪花飘飘,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浓浓的离愁。
答案:7.(1)比喻
柳絮的洁白和如飞雪般飞舞的情态。
(2)结合下阕,从描写的角度说说作者是如何写“愁”的。(4分)
(2)本题考查描写手法及其作用。下阕具体描绘离别的场面以及别后的心情。“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飞断肠。”行人上马就要起程了,这时朋友们争着劝饮最后一杯酒,大家便挥手告别。忽然听到莺啼婉啭,好似声声劝人留下,实在不忍离去。据头二句所写情景,愁绝可见。“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平原年少,出自“我本平原儿,少年事远行”。平原作为燕赵之地,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交友至深,故离愁使人格外伤感。结尾二句先以“愁杀”二字与首句的“愁绝”呼应,点出情怀,再以“回首挥泪千行”六个字将依依离情与主人公的无限悲苦,形象地揭示了出来,一种难舍难分之情态跃然纸上。
(2)上阕以人折杨柳枝,执手送别,离别的哭声和桥下的流水声发生共鸣等场景来侧面烘托离愁的气氛;下阕具体描绘离别的场面以及别后的心情来写心中的愁。
?
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刘容也擅长骑马射箭。善:擅长。
②句意:但是不很喜欢。弗:不。
③句意:他奉旨去江西。使:出使。
④句意:只带回几车书籍。数: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
容①幼颖悟,稍长,喜读书。其俗素尚武,容亦善骑射,然弗之好也。中统②初,以国师荐,入侍皇太子于东官,命专掌库藏。每退③,即诣国子祭酒④许衡,衡亦与进之。至元七年,世祖驻跸⑤镇海,闻容知吏事,召至,命权中书省掾⑥。事毕复前职,以忠直称。十五年,奉旨使江西,抚慰新附之民。或劝其颇受馈遗,归赂权贵人,可立致荣宠。容曰:"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使还,惟载书籍数车,献之皇太子。
【注释】①容:刘容。②中统:年号名。③退:这里指退朝。④国子祭酒:官名。⑤驻跸(bi):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⑥掾(yuàn):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
(节选自《元史·刘容传》,有删改)
刘容自幼聪敏,稍大就喜读书。(当时)国家平常的风俗是崇尚武风,刘容也善骑射,可是这并不是他的爱好。中统初年,受国师推荐入东宫侍奉太子,专掌管府库。每次退朝,就去拜访国子祭酒许衡,许衡也与他一起进退。至元七年,世祖停留在镇海,因听说刘容熟习吏治,召他至镇海,命他暂为中书省官员。事毕仍复前职。其为人以忠心耿直著称。
至元十五年,刘容奉旨到江西去抚慰新附之民。有人劝他受纳馈赠,回去好贿赂权贵,可立刻荣华富贵。刘容说:“剥削人民以自利,我心不安。”事毕回京,只带书籍数车献给皇太子。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容亦善骑射___________
②然弗之好也___________
③奉旨使江西___________
④惟载书籍数车___________
8.(6
分)
(1)(4分)①
擅长
②不
③出使
④几(指多)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抚慰新附之民
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诫子书》)
B.
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
C.
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
D.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常见虚词的几种基本用法,然后结合句子进行分析。例句中“之”的意思是:结构助词,的。
A.之:结构助词,的;B.之:代词,他,指卖油翁;
C.之:代词,它,指这件事;D.之:动词,去,往,到。
故选:A。
(2)A
(A中“之”与例句中的“之”均为“的”;B中“之”:代词,他;C中“之”:这件事;D中“之”:动词,到)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2分)





(9)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听说知刘容熟习吏治。故停顿为:闻/容/知吏事。
答案:
9.(2分)闻/容/知吏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以,来,何,怎么。句意:剥削人民来谋取私利,我怎么能心安呢?②重点词: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惟,只。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句意: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剥削人民来追求自己的利益,我心不安。
(2)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11.刘容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用你自己的话概括。(2分)
1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从“每退,即诣国子祭酒许衡,衡亦与进之”“事毕复前职,以忠直称”可以看出,刘容对国家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从“或劝其颇受馈遗,归赂权贵人,可立致荣。宠容曰:‘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可以知道,当有人劝刘容接受别人赠送的一些财礼,以便回去后贿赂当朝权贵时,被他义正言辞地拒绝了。据此可知,他清正廉明,不收受贿赂,也不贿赂他人。
11.(2分)忠心耿直,宽爱百姓,公正廉明,不巴结权贵,有很强处理事务的能力。
10.
2020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语文试卷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庞安常传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节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辩诘不可屈①,父大惊,时年犹未冠。
??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尝诣舒②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数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时曰:“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③,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年五十八而疾作,门人请自视脉,笑曰:“吾察之审矣,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气已绝,死矣。”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屈:使……屈服。②舒:舒州,今安徽潜山市。③肠:据文意,此处指脐带。④虎口:大拇指和食指相连部位。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过目辄记
②活人无数
③以汤温其腰腹
④而不知所以然
7.(1)就(2)救活(3)热水(4)这样
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三处)
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
8.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
9.下列有关古代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传”,是指“传记”,是用来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
B.古人根据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为“字”,古人一般都有“名”有“字”。
C.“时年犹未冠”中的“冠”指弱冠,特指男子25岁时束发加冠的成人礼。
D.古代“金”常常指钱,“帛”是丝织品总称,古人常用“金帛”来指代财物。
9.C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10.取来孩子观察,右手虎口上针刺的痕迹还在,他的医术就是这样神妙
11.文中的庞安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11.①庞安常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②庞安常医术精湛,面对桐城孕妇“数日而子不下”的疑难杂症,他沉着冷静,仔细观察,找出了孕妇难产的根结所在,巧施针术,使孕妇顺利产子。③庞安常不仅医术精湛,救活无数病人,而且医德高尚,一切从患者角度考虑,不以私利为重。晚年他对自己的病情了然于心,乐观豁达地面对死亡的到来,最后平静地告别人世。
11.
2020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5-8题。(14分)
秦攻赵,赵使平原君赵胜求救于楚。得十九人偕从,无以满二十。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①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
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②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
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既至楚,平原君与楚王言合从。日中不决。毛遂入,按剑迫楚王,说以利害,致楚王立定合从之约。毛遂谓十九人曰:“公等录录③,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亦自以为不善相士,谓:“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毛遂为上客。
(选自《史记·平原常虞卿列传》)
注:①赞:介绍。②蛋:通“早”。③录录:通“碌碌”。
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国谈判“合纵”的盟约,日到中天还不能决断,毛遂进去,手握剑柄逼迫楚王,就把利害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致使楚王答应马上签订“合纵”的盟约。毛遂对那十九个人说:“先生们碌碌无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平原君也自以为不擅长鉴选人才,说:“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军队。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
5.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
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5.?(2分)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每处1分)??对1处1分,两处2分;画三处对两处的得1分;画四处得0分。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断句。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就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
故停顿应为: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得十九人僧从
②所识旁乏者得我与
B.①左右未有所称诵
②不以千里称也
C.①平原君亦自以为不善相士
②陈康肃公善射
D.①遂以毛遂为上客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C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得:挑选/“得”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B.称:称赞/称呼;
C.善:擅长/擅于;
D.为:作为/给;
故选:C。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6分)
(1)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2)毛遂入,按剑追楚王,说以利害,致楚王立定合纵之约。
7.(6分,各3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句意合理,即可得分)
(1)希望您就把我作为后备人员带着前往。三个词各一分。??“愿”,希望,请让我;?“以”,让(我)、把(我)、用(我)、拿(我);??前往、去。
(2)毛遂进入,用手握着剑柄逼迫楚王,用利害关系劝说他,致使楚王立刻签订了合纵的盟约。(注意“说以利害”的倒装现象)??说,劝说、劝、说服;??致,导致、致使,让;??说以厉害,倒装句式现象,一点1分。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愿,希望。以,用。行,走,出发。句意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说,劝说,分析。致,致使。句意为:毛遂进去,手握剑柄逼迫楚王,就把利害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致使楚王答应马上签订“合纵”的盟约。
8.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毛遂自荐,本来指毛遂主动自我推荐承担出使楚国的重任,后来作为成语用以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指荐。
B.从平原君赵胜出发前对毛遂不屑一顾、满怀顾虑的态度,可以得出平原君赵胜不是一位善于发现人才、知人善任的人这一结论。
C.“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在文中属于侧面描写,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毛遂却都没有说出来,为下文突出毛遂的才华出众作铺垫。
D.毛遂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赞美。
(4)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ACD.正确。
B.有误,“可以得出平原君赵胜不是一位善于发现人才、知人善任的人这一结论”有误,平原君赵胜是一位善于发现人才、知人善任的人。以偏概全,前提不构成结果的条件。
故选:B。
?
?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