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四中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10月份)
一、单选题(每题2.5分,共75分)
1.(2.5分)根据如图图片,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兄终弟及制
C.庶子继承制
D.禅让制
2.(2.5分)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有三个嫡子,但他想传位给贤能的小儿子季历。季历深感为难,他的大哥太伯、二哥虞仲主动避逃荆蛮后,季历方才继位。这反映了( )
A.嫡长子继承方式得到认同
B.墨家选贤任能思想的影响
C.周礼文化辐射到长江流域
D.宗法制的基本原则遭破坏
3.(2.5分)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种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一种思想”是指( )
A.克己复礼
B.民贵君轻、仁政
C.无为而治
D.君主集权、法治
4.(2.5分)在中国历史上,孔子一再被“神化”,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孔子又被抓住保守的一面,进而被“鬼化”。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 )
A.“仁者爱人”
B.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C.“克己复礼”
D.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5.(2.5分)荀子认为“人性之恶”,主张“礼义者,圣人之所生(创建)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主张强调( )
A.后天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传统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6.(2.5分)记听课笔记是历史学习的好习惯,小张在笔记本中记录了以下关键词:城门立木取信、建立县制、奖励军功等。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
A.齐桓公首霸
B.商鞅变法
C.郡县制确立
D.百家争鸣
7.(2.5分)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顺自然的隐士、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为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他们分别是(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墨、道
D.道、法、墨、儒
8.(2.5分)墨家在自然科学方面建树极大,如《墨子》中对小孔成像、杠杆原理、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并不是从单纯的科学兴趣出发,而是要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这反映出,《墨子》( )
A.吸收了各家学派的思想精华
B.奠定了古代中国的科学基础
C.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需求
D.符合上层统治者的价值取向
9.(2.5分)下列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中与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最相近的是( )
A.中央集权制
B.郡县制
C.中央官制
D.皇位世袭制
10.(2.5分)《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11.(2.5分)“考秦之制,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后世官制,变化繁賾,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这反映了秦朝( )
A.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
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D.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的基本原则
12.(2.5分)鉴于汉初丞相势大,汉武帝指示近臣就“内改制度”等问题与大臣辩论。由此形成( )
A.刺史制度
B.中朝制度
C.学校制度
D.察举制度
13.(2.5分)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
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14.(2.5分)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 )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15.(2.5分)有学者认为:秦代焚书禁学与汉代独尊儒术的目的均是为了统一思想,但手段却大相径庭,秦代重“禁”,汉代重“尊”,下列举措符合“汉尊”特点的是( )
A.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思想
B.诸侯王将封地再行分封给子弟
C.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D.重用儒生、设置太学与郡国学
16.(2.5分)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此举旨在( )
A.削弱侯国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B.树立皇帝的威信、加强君主专制
C.改革嫡长子继承制、完善分封制
D.为推行郡县制扫除障碍
17.(2.5分)东汉豪强地主在庄园内纳宾客附徒,兴办教育,经营各种经济事业,豢养军队,甚至通过舆论,控制地方政权。田庄( )
A.是王国问题的延续
B.为国家培养人才
C.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D.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8.(2.5分)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此思想( )
A.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
B.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
C.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
D.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
19.(2.5分)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
A.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B.继承西周宗法制度
C.加强诸侯权力地位
D.否定秦朝朝议制度
20.(2.5分)历史上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是发生在统治阶层对农民阶层横征暴敛的时期。下列历史人物属于农民起义领袖的是( )
A.安禄山
B.史思明
C.黄巢
D.姚崇
21.(2.5分)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其中属于隋唐时期举措的是( )
A.三公九卿
B.内朝
C.三省六部
D.军机处
22.(2.5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23.(2.5分)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
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
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
24.(2.5分)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据此可知唐代( )
A.六部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
B.执行机关既分工明确又功能完善
C.尚书省统领全国行政事务
D.三省成为国家最高政务领导机构
25.(2.5分)如图表为唐朝进士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确立
B.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
C.依旧以门第出身为标准
D.杜绝了门阀恩荫的现象
26.(2.5分)唐代均田制基本沿袭隋代,但唐代进一步缩短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把三分之一的男子排除在足额授田的范围之外,同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的内容。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 )
A.抑制了土地兼并的行为
B.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C.促进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D.维护了官僚集团的利益
27.(2.5分)如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作为史料,它( )
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
B.展现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
C.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
D.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
28.(2.5分)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在千福寺壁画中,他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数画( )
A.吸收融合外来的绘画方式
B.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
C.重视线条描绘的写实风格
D.具有浓郁的世俗化的倾向
29.(2.5分)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30.(2.5分)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社会思潮,它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穷极宇宙人生的哲理。
魏晋名士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魏晋玄学( )
A.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
B.背离了孔子儒学思想
C.主张无为与伦理名分结合
D.发展了天人感应思想
二、材料题(共25分)
31.(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他们在旅行和辩论的过程中,吸引信徒,逐渐形成各哲学学派。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凡制度、典礼所及者,除宗法、丧服数大端外,上自天子、诸候,下至大夫、士止,民无与焉,所谓“礼不下庶人”是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的特点。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32.(14分)材料一:从隋朝开始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至20世纪初被宣布废除。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历代沿用,时加修正,唐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宋正式确立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宋至明清,防弊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材料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公子,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中国考试制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2020-2021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四中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每题2.5分,共75分)
1.【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看懂图的内容。
【解答】从图中可知,嫡子继统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2.【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宗法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这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解答】据材料“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有3个嫡子,但他想传位给贤能的小儿子季历。季历深感为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说明嫡长子继承方式得到认同,故A正确;
墨家选贤任能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不是西周,故B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周礼文化辐射到长江流域,故C排除;
西周时期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没有遭破坏,故D排除。
故选:A。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孟子的主张,关键信息是“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种思想的正确”。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的是民贵君轻和仁政,因此符合材料关键信息“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种思想的正确”,B正确;
A是孔子的主张,排除;
C是道家的主张,排除;
D是法家的主张,排除。
故选:B。
4.【分析】本题考查孔子,解题的关键是“保守性”。
【解答】“礼”的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等级秩序,是其思想的保守部分,克己复礼体现了“礼”,故C正确;
AB体现了“仁”,排除;
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5.【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主要考查荀子的主要思想。
【解答】通过材料“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寻子主张通过后天努力来提升个人品德,故A正确;
材料信息未体现出坚持个人独特性格,排除B;
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荀子主张突破礼制束缚,排除C;
专制统治形成于秦朝,排除D。
故选:A。
6.【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内容,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体现的是商鞅变法。
【解答】A.立木取信的典故来源于商鞅变法,并非齐桓公首霸,排除;
B.立木为信的典故源于商鞅变法,正确;
C.立木为信的典故源于商鞅变法,并非实行郡县制,排除;
D.立木为信的典故源于商鞅变法,并非百家争鸣,排除。
故选:B。
7.【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要注意抓住儒、墨、道、法各家的主张再进行比对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属于隐士派;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依法治国,是“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是“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儒家提倡“仁爱”,注重自身修养和伦理道德,希望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友爱的关系,是“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故选:D。
8.【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墨家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墨家思想主张及其阶级属性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墨子》所记述的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不仅仅是出于兴趣,而是本着服务生活实践、生产需要的目的,这既反映了墨家学派的实用价值,又反映了墨家学派的贫民化旨趣,故C项正确。
A项无中生有,材料只体现墨家自然科学的贡献,并没有说明墨家的思想来源,排除。
B项主旨不一,题干主要强调《墨子》的自然科学在实践中的运用,强调劳动人民的生活追求,虽然《墨子》对古代中国科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奠基,其次题目并没有强调对古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奠基作用,排除。
D项与历史知识不符,墨家代表的是劳动人民的意志,排除。
故选:C。
9.【分析】本题考查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侧重考查考生的读题能力,皇位世袭制体现的是皇位的家族传承,这与强调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最为接近。
【解答】A.宗法制是一种权力分配制度,和中央集权无关,故排除。
B.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建制,故B错误。
C.秦汉中央官员主要是选拔产生,故C错误。
D.皇位世袭制体现的是皇位的家族传承,这与强调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最为接近,故D正确。
故选:D。
10.【分析】本题主要考察汉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联系汉朝政府对经济的措施来分析材料。
【解答】A.材料主要是反映商业发展的表现,而没有体现出当时人们的义利观发生改变。
B.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对这一商业经营发展所采取的政策。
C.从材料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开始经济凋敝,政府休养生息,经济不断恢复发展,材料是从商业的角度反映出当时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整体恢复和发展。
D.选项说地方豪强控制了郡县,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材料反映的是当时人们通过努力而发家致富的现象,郡县乡里广泛存在。
故选:C。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确立了后世王朝的基本原则,D选项符合题意。
丞相和御史大夫是相互制衡的,A选项排除。
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选项排除。
郡县制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C选项排除。
故选:D。
12.【分析】本题考查内外朝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内外朝制度的背景和影响,进而分析出答案。
【解答】A.题干是鉴于汉初丞相势大而采取的措施即怎么加强君主专制的问题,而刺史制度是为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根据所学,汉武帝为加强君主专制,削弱相权,设立了中朝,故B项正确。
C.学校制度不能削弱相权,故排除。
D.察举制是选官制度,起不到削弱相权的作用,故排除。
故选:B。
13.【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秦朝通过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不存在分权,故A错误。
三公九卿必须绝对服从皇帝,公卿制度不可能制约皇帝制度,故B错误。
秦朝时期封国制已不存在,故C错误。
秦朝皇位世袭,而且皇位只在自家子孙中传承,与西周宗法制制相似,故D正确。
故选:D。
14.【分析】本题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汉初郡国并行制的相关知识,学生对知识的延伸、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的能力。
【解答】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汉初统治者错误吸取秦朝灭亡教训,推行郡国并行制,造成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故A正确。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权臣威胁皇权的教训,启用布衣将相,加强了皇权,B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二世而亡的教训,重视用人,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形成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CD两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A。
15.【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独尊儒术”“汉尊”。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汉武帝时期开始,重用儒生、设置太学与郡国学体现了“独尊儒术”,符合“汉尊”的特点,故D正确。
“黄老”的无为而治思想不是儒术,也不是为了统一思想,故排除A。
诸侯王将封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体现的是“推恩令”,而不是统一思想和“独尊儒术”,故排除B。
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是经济统制,而不是思想统一,故排除C。
故选:D。
16.【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颁布推恩令。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这样削弱诸侯国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正确。
B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A。
17.【分析】本题考查两汉衰亡。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纳宾客附徒,兴办教育”“经营各种经济事业”“豢养军队……控制地方政权”。
【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庄园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上均有很强的独立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在,故D正确。
王国问题在西汉武帝时期已经解决,故排除A。
B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C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主旨相反,均不符合。
故选:D。
18.【分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
【解答】据材料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故B正确。
古代民本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故A错误。
据材料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董仲舒不是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而是强调要突破其局限,故C错误。
董仲舒的思想仍是为统治者提供借鉴,D错误。
故选:B。
19.【分析】材料涉及的是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由材料中“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结合这句话的理解进行问题的解答。
【解答】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的目的在于确保皇位的稳固,正确;
B、材料重点指的是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无关,排除;
C、自秦朝开始,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与历史史实描述不符,排除;
D、材料未涉及到朝议制度,排除;
故选:A。
20.【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侧重于考查的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
【解答】A.唐朝中叶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地方的造反,不是农民起义,故排除;
B.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地方的割据势力的造反,故排除;
C.唐朝末年爆发了黄巢带领的农民起义,故正确;
D.姚崇是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故排除。
故选:C。
21.【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通过展示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来考查三省六部制。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没有涉及分割和削弱皇权,故排除;
B.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设立内朝,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故正确;
D.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C。
22.【分析】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的影响,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可知,刘得仁与李洞均为显贵身世,但难以科举及第,反映了科举制下不论出身,以才能学识为标准的官员选拔机制,体现了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
A项,题干未体现科举考试内容,且唐代科举重视诗赋才能,排除。
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C项,题干未体现,排除。
故选:D。
2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九品中正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
【解答】“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表明九品中正制选拨人才的公正合理的一面,故C正确。
“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表明选官没有随意性,排除A项。
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无法促进社会阶级流动,排除B项。
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无法摒弃门第间的差别,排除D项。
故选:C。
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关键信息是“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解答】材料“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体现的是三省六部制下的尚书省部门机关分工明确又功能完善,B正确;
材料未涉及行政效率提高的问题,A排除;
尚书省仅属于执行机构,C排除;
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25.【分析】本题关键在于对“唐朝进士出身情况统计表”信息的准确提取,结合科举制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据所学,唐朝以前推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依靠门第,士族垄断做官,据材料小姓子弟和寒素子弟也占有一定比例,说明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故选B项;
据材料“寒素子弟、小姓子弟”可知,选拔的不全是士族子弟,排除A项;
唐代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其依据是才学,而不是门第,排除C项;
材料中士族子弟仍占大部分,不能说明杜绝了门阀恩荫的现象,排除D项;
故选:B。
26.【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唐朝的均田制,解题的关键是:同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的内容。
【解答】据材料“同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的内容”科判断均田制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故B正确。
ACD表述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B。
27.【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
【解答】依据题干“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可以看出佛诞题材是佛教与道教文化交融的产物,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和图中的人物可以看出体现了佛教本土化见证,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28.【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需要掌握吴道子的绘画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材料“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可以看出吴道子的宗教画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体现了世俗化的倾向,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吸收融合外来的绘画方式,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故B项错误。
吴道子的绘画不是重视线条描绘的写实风格,故C项错误。
故选:D。
2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点雕版印刷术,从题干官方的“剧增”、“大量”到“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解答】A.唐朝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的书籍,在此之后的五代后唐时期的人不可能发明雕版印刷术。
B.题中材料并没有提到活字印刷,材料也不能反映出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从官方的“剧增”、“大量”到“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不仅仅限用于官方刻书。
故选:C。
30.【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是对理解材料“魏晋名士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识记玄学的史实即可。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儒家思想强调伦理规范,注重纲常明教,道家崇尚自然,与材料“魏晋名士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相符,故可知魏晋玄学主张无为与伦理名分结合,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玄学是儒学和道家思想的结合,没有涉及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排除A;
魏晋玄学中蕴含着儒家的纲常礼教,与孔子思想存在一致的地方,排除B;
魏晋玄学是融合儒、道两派思想而成,不是发展了天人感应思想,排除D。
故选:C。
二、材料题(共25分)
31.【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的特点,需结合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来解答。
【解答】(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应当根据材料信息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剧烈变化、一批思想家各自提出关于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主张等方面来回答。
(2)联系所学可知,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是提倡德治和仁政。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
故答案为:
(1)背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剧烈变化,一批思想家互相争辩互相学习,各自提出关于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主张。
(2)特点:提倡德治和仁政。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
32.【分析】(1)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特点,根据“(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时加修正”说明科举制在不断发展完善,“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根据题干信息“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并结合所学进行回答。
【解答】(1)根据材料一中“(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说明科举制从隋朝创立到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说明科举制存在的时间长,“时加修正”说明科举制在不断发展完善,“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说明选拔方式规范,选拔的方法公平公正。
(2)根据材料二“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说明科举考试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贫寒子弟只要苦读亦可进入统治阶层,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说明社会上出现了读书向学的风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还有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
故答案为:
(1)①延续时间长;②不断发展和完善;③体现公平公正。
(2)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