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案
教材分析
国歌,是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被政府和人民认为能代表该国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乐曲,是用来歌颂与鼓励一个民族的信心与凝聚力的。一般来说它们都会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呼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国家情怀。
《义勇军进行曲》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极富创造性的歌曲,作曲家聂耳以巨大的激情投入此歌的创作。首先,他成功地把田汉散文诗般的歌词,按照音乐的规律,处理得异常生动、有力和口语化;在旋律创作上,他既吸收了国际上革命歌曲的优秀成果和西欧进行曲的风格特点,又使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从而使此歌能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发挥其战斗作用。
歌曲开始是六小节进军号般的前奏。它具有铿锵的节奏、明亮雄伟的旋律,其中三连音的妙用,更增强了歌曲的战斗气氛。前奏虽然短小,但却蕴含着整个歌曲情感和旋律发展的基础。歌曲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这一进行贯穿全曲,曲末并作多次重复,给人以坚定不移、势不可挡之感。
聂耳根据歌词分句的特点,把这首歌曲处理成由六个长短不等的乐句所形成的自由体一段式结构。虽然每个乐句的旋律、结构都各不相同,但乐句与乐句之间,衔接紧密,发展自然,唱起来起伏跌宕、浑然一体。
学情分析
义务段小学四年级上册对《国歌》做了欣赏和演唱的要求,但是由于思想认识不深刻,存在着歌词唱错、节奏和曲调唱不准等情况,初中阶段教师应把继续教好国歌、学生唱好国歌作为开学的必修课之一,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国歌的巩固教唱。也是有效实践国歌法第十一条规定的必要授课:国歌纳入中小学教育。中小学应当将国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学唱国歌,教育学生了解国歌的历史和精神内涵、遵守国歌奏唱礼仪。
教学目标:
欣赏并巩固演唱国歌,能够用准确的节拍、节奏、力度、旋律和饱满的情绪背唱国歌,用歌声表达国歌的神圣与庄严。
了解《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以为确定为国歌的历史背景,体验与感悟音乐中饱含的强大表现力,知道词作家田汉、作曲家聂耳。
通过学习让学生热爱演唱《国歌》,体验音乐中积极奋进的正义感。同时树立升国旗、奏唱国歌时正确的礼仪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欣赏并巩固演唱国歌,能够用准确的节拍、节奏、力度、旋律和饱满的情绪背唱国歌,用歌声表达国歌的神圣与庄严。
难点 了解《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以为确定为国歌的历史背景,体验与感悟音乐中饱含的强大表现力,知道词作家田汉、作曲家聂耳。
教学过程
导 入
非常规的师生问好!(入场时先出示一条节奏让学生自由拍念)
师:今天的音乐课,老师想跟班长商量下,班长喊“上课”,老师申请喊“起立”!同学们听口令、看合手势分三组起立(1、2、3+4组),要求整齐、迅速、精神饱满。(师声音响亮地对每组同学说:“起立”,每次力度加强,声音拖长)然后,师生问好!(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
师:请问刚刚老师喊的三个起立有什么特点?
生:力度一个比一个强、一个比一个响……
师:换一组词让同学们试一下看看!(学生分组接龙念,教师拍手提示)(PPT切换出示三个“起来”,位置一个比一个高)老师读“起来”特意把音调的低和高表现出来,你想到了什么?能唱出来吗!?(请一生唱或全体一起唱这句)生:国歌!
揭题:请学生跟老师大声念出屏幕上的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田汉词,聂耳曲,原名:义勇军进行曲。师:处理力度渐强的推动,听三个“起来”旋律音高的行进方向如何?
生:音越来越高、上行(四个音符依次上行)
师:那么,在这句齐唱前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去做渐强,前一句是“我们被迫着发出……”请看老师做一遍,注意起唱前老师做了什么准备?(夸张地吸气起唱,引出换气记号的必要性和作用)
第五乐句:承上启下地推动、换气、渐强、上行,导入中尝试落实第五乐句及全曲演唱情绪的铺垫!
师:国歌是在什么样背景下产生的? 生:战争、抗战时期……
师:同学们,国歌诞生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浪潮不断高涨的历史!
(出示图片)
创作背景:选自电影《国歌往事》(6分33秒)
视频内容包括:国歌的诞生、词曲作家、国歌的历史沿革、
国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影响等……
师:请同学们观看观看视频《国歌往事》!
看完后,师:美国人当时灌制唱片、马来西亚人把歌词改成“马来民族”并作为他们的抗日游击队队歌,印度人作为每日广播的开始曲……我们的义勇军进行曲当时有效地激励了反法西斯战场的人们起来为民族而抗战!
师:这有两个版本的国歌片段,请找出不同,说说为什么?
生:规模和形式不同、年代不同、节奏不同……速度不同
师:我们现在唱的是第二个版本
师: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一个版本的抗战时代吧!听:战场上什么声音传来了?
生:号角的声音、军号……
歌曲分析与教唱:
1、前奏:节奏拍念、号角式、附点节奏、三连音、歌曲中相似的乐句(尾句)
听冲锋号的音响,说说前奏的创作与之的联系?
小号也叫“军号”,出示图片,早期军号只有四个音,大家看下国歌的前奏,与军号有联系吗?
听前奏、指出是号角式作用。边唱旋律边拍念节奏出示旋律
师:节奏对国歌的传播起了关键性作用!你认为是哪些节奏?
生:附点节奏和三连音 唱一唱
师:对的,这是聂耳对节奏的妙用,也对国歌当时的传播起了决定性作用。
前奏往往是对后面的预示。
说说前奏音乐在歌曲中应用?生:“我们万众一心……”(最后一句)
师:大家看最后两个音是什么?可别忽略Sol do这两个音,请拿出抽屉里的歌谱,找出这两个音的地方分别是什么歌词?感受上行旋律音程的表现力,以及情绪。
生:“起来”、 “前进”,共六次。
师:如果加上前奏,一共7次,前奏的预示作用,学生表示赞同!
2、第六乐句:再现号角、重复强调、团结奋进
师:Sol do两个音的四度上行推动强烈,在重复中反复强调“前进”两个字,最后多了一个“进”,是画龙点睛之笔!
——理由: 在强拍上结束的力度、结束音的1的大调明亮色彩、也是聂耳的创造性。
请同学们唱一唱,体会下号角式再现重复和创造性的强调!首尾呼应……
师:这个Sol dol的四度上行灵感来源于当时已经在传唱的法国革命歌曲《马赛曲》,现在法国的国歌,还有后来的国际歌,大家观察下它们齐唱的前两个小节,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Sol dol的四度上行(恍然大悟)
师:聂耳的创作当时吸收了欧洲进行曲,尤其是《马赛曲》的风格指引,加上他本身民族音乐的素养,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
4、第一乐句、第二乐句:休止符、附点的作用
师:万事开头难,有了创作灵感之后,聂耳的创作就顺手多了。号角式的前奏之后,我们来选一句最佳的起唱,并说说为什么?
5、生:第二句,感觉更加紧迫、强调、推动……
师:附点的使用通常的强调、肯定,这里附点连续的使用更加突出民族危亡的紧迫感,也是号召性的指引……
师:两个乐句的休止符有什么不同,什么作用?(教师清唱)
生:一个强拍、一个弱拍……紧迫(作用同附点)
师:弱拍的后半拍起唱(弱起)、强拍的空拍起唱
6、第三乐句、第四乐句:全曲最高音、最低音,重音记号
师:血肉长城被攻陷,我们中华民族必然要起来反抗,接下来请同学们找出全曲的最高音和最低音。 生:6 5(低音)
师:第三乐句出现了6个字的强调,是什么记号?你怎么理解和演唱?
生:重音记号 (唱一唱)
师:那么,与之形成对比的最低音又预示着什么呢?(引出下一句)唱一唱,对比力度。
观看央视国歌的视频MV(跟着带有状态的齐唱)
四、国歌的历史沿革、奏唱礼仪及课堂评测
1、师:同学们,这是和平年代的MV,其实我们的国歌经历了风风雨雨:1935年、1949年、1982年、2004年、2017年(简单介绍国歌的历史沿革)
师:《义勇军进行曲》不仅是“最后的吼声”、“民族的呐喊”、 “悲壮的战歌” ,更是“历史的选择”, 是我们“永恒的进行曲”。
师:国歌与生命相连、与荣耀相连、与光荣相连、与梦想相连、与泪水相连!相信同学们都知道国歌的奏唱场合与礼仪,但是,现实生活中,国歌并未得到普遍的尊重和爱护!(举例说明个例)虽然相继出台了国旗法、国歌法、国徽法,而我们应该从心里尊重和维护它们。
3、2017年9月1 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那么,升国旗时我们要怎么做呢?(说说自己的想法)——小组讨论!
生:脱帽、立正、敬礼、安静、眼睛始终望着国旗、迟到时原地肃立不动……
课堂评测练习!
师:请同学们翻到曲谱的反面,认真完成对国歌曲谱知道的练习!(边集体回答边填)
五、主题升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师:全体起立,齐唱国歌(教师指挥)
师:同学们,随着“新时代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响起,我们也要结束今天的课,
希望大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前进、再前进!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背景歌曲:《走向复兴》
3、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