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2.2植物的主要类群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2.2植物的主要类群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1-06 09:5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2节 植物的主要类群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 准备植物系统进化树图片,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模型、实物投影仪,放大镜、镊子。
学生 收集实物材料:新鲜的水绵、海带、紫菜(带根状物)、葫芦藓或墙藓、
肾蕨、铁钱蕨、带球果的松枝、蚕豆花及果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在不同的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类群(孢子植物、被子植物)。
(2) 掌握各类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
2.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辩证唯物思想。
(2)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热爱自然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材分析处理 教学重点
1.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特征。
2.了解在不同的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孢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形态特征,认识种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植物类群。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和讲述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教材延伸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技能操练目标 体会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展示不同的植物的个体、器官。(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一、示标
AB层:1、“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
2.了解在不同的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类群以及这些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
A层 : 各个植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二、自学
1、从生物进化树可以看出植物进化的顺序是怎样的?
2、通过比较这几类植物的形态特点,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三、导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识点
(1)??? 区分这几种植物。
(2)??? 依次仔细观察海带、紫菜(带根状物)、葫芦藓或墙藓、肾蕨的形态特征,并填写在表格中。
四、测标 (后附学案的测标题目)
以4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代表展示相关答案,由全体学生和老师共作点评。
五、补标 (后附学案的测标题目)
六、小结: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谈谈自己有那收获?并引导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归纳:
植物类群

输导组织
果皮
受精作用
藻类




苔藓
假根



蕨类



不需
裸子植物



不需
被子植物



不需
七、布置作业 (用小黑板展示,分层)
认真观察,
回忆已学知识。
学生自己找出答案
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
提问学生
四人小组讨论
用放大镜观察海带、葫芦藓、肾蕨、松枝、蚕豆及果实。
4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学案的测标题目。
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自然导入新课。
明确教学任务,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协作合作的能力。
着重考察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学习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教学反思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灵魂,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1、构建“对话”、“沟通”、“交往”的教学新理念,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将课堂教学看作是教师和学生生命活力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播过程是知识的生成和生长过程,教师要激活和播种活的知识,学生要生成和生长新的知识。这样会真正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2、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相对应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张扬和提升。
3、构建“共享式”的师生关系。即师生在精神上的共享和对话,是师生在课堂交往中教师的人格精神和学生的人格精神在教学情景中相遇,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整体的、独特的个体在教学情景中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