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春江花月夜》 +《夜归鹿门歌》 学案(2份打包)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春江花月夜》 +《夜归鹿门歌》 学案(2份打包)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6 12:06:51

文档简介

第8课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
夜,总能给人一种惬意而温馨的感受,总能让人的思绪静静地随着时光流淌。在诗人的笔下,在隐者的情怀里,那更是一种特殊的境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孟浩然,欣赏他那优美的诗篇《夜归鹿门歌》。
              
1.作家作品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与王维并称于诗坛。其诗语言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2.背景解读
东汉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地方。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所以题曰“夜归鹿门”。
3.相关知识
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
他们的诗歌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璞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传神,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4.文化常识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樊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例如: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1.字音识记
①岩扉(fēi)  ②栖隐(qī)  ③寂寥(liáo)
2.辨形组词
① ②


3.词语解释
(1)山寺钟鸣昼已昏:天已黄昏
(2)惟有幽人自来去:隐居者,诗人自指
(3)岩扉松径长寂寥:石门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提示:江边是一片争渡的喧闹声,人们沿着江边向着江村走去;江中是“我”摇着小船回鹿门。村民晚归,充满质朴的田园气氛;“我”夜归鹿门隐居别业,情景和谐,表现出诗人的隐逸志趣和淡泊情怀。
2.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写景和用典的好处。
提示:“渔梁”是洲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两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以至于忘乎所以。末两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唯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3.本诗是如何将写景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
提示:这首诗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中,实质上是写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的体验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和谐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4.闻一多曾评价孟浩然说“诗如其人”,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提示:在《夜归鹿门歌》中,后四句的景色宁静、清幽,孟浩然的心境也是宁静、清幽的,主客体浑然一体,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宁静、清幽就是这首诗歌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艺术境界和思想境界高度一致,所以说“诗如其人”。
1.课文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写夜归鹿门山途中的景色,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中,实质上是为了表现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之道,抒写诗人清高悠远的情怀志趣。
2.结构图示
夜归鹿门歌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知人论世
情感
山寺宁静
反衬
渡头喧闹
超脱
世人江村
对比
诗人鹿门
隐逸
月照烟树
触景生情
庞公隐处
向往
岩扉松径
情景交融
自由来去
无奈
3.写法赏析
(1)对比与衬托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中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两种归途展现出两种不同的心境,这是一个衬托,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名利的淡泊情怀。
(2)景象清新,平淡自然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鹿门山的林木被暮霭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霭雾尽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为大自然所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这两句是写“夜归鹿门”一路所见的景物。“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山岩之内,石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这两句是写回到鹿门隐居之所。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4.课文译释
夜归鹿门歌
怎样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一、知识讲解
古典诗歌在景与情的关系上存在两个方面的特点:和谐与反差。和谐,指的是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和诗人所表现的心情意绪和谐一致。反差,则是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和诗人所表现的心情意绪相对甚至相反。因此注意分析景和情的和谐与反差,有利于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主旨。
1.分析景与情的和谐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就是景与情的和谐。古诗往往借秋之肃杀表现孤独、寂寞,或怀才不遇,或思乡离别等;以春之生机写青春年少、壮志抱负等欢愉;以壮阔浩渺写豪情;以淡雅写闲适等。因此,要注意从景与情和谐的角度由景入情鉴赏诗歌。
2.分析景与情的反差
有时候为了使诗歌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诗人往往故意打破景与情的和谐,通过对比反差的形式形成突兀、相反相成的效果,给人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印象,常见的表现是以乐景写哀情。
对于涉及景物描写的诗歌,要注意从景与情的和谐和反差的角度去分析把握诗人情感。分析时要注意准确地把握以下几种关系: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等。
二、答题步骤
步骤一,结合诗句详细阐述写了什么景色。
步骤二,然后说明这些景色的表达效果(氛围、情感等)。
三、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通“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拓展阅读]
孟浩然与他的山水田园诗
黄海峰
读孟浩然的作品应该是从那首《春晓》开始的,幼时的我不懂为什么明明“处处闻啼鸟”了,而作者偏偏还要说“花落知多少”,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悲伤。而现在要弄清这个问题,那就必须知人论世了!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40岁以前,他隐居于距鹿门山不远的汉水之南,曾南游江、湘,北去幽州,一度寓寄洛阳,往游越中。开元十六年(728),他入长安应举,结交王维、张九龄等人,开始遍交诗坛群彦。次年赋诗秘省,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联名动京师,但却不幸落第。随后,他南下吴越,寄情山水。开元二十五年(737)入张九龄荆州幕,酬唱尤多。三年后不达而卒。
提起孟浩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山水田园诗。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与王维齐名,世以“王孟”并称。他们也同样有着隐士情怀。可以说,孟浩然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隐者。孟浩然的才华从杜甫的“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解闷十二首》其六)可见一斑。对孟浩然的性情,李白有著名的《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我们学过的那首《春晓》,作者在不经意的猜想中透露出明媚宜人大好春光,似有惋惜之情,却又无迹可寻。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相较而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这也是我很喜欢孟浩然诗的原因之一。然而作者在遇景入咏时,他常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回,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凡有唐诗选,必有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因为它是田园诗中恬淡、宁静的代表作品。古人今人对《过故人庄》的分析已经不胜枚举。对这样的诗,就我来看,首先它是诗,而且是难得的好诗,同时,又能把它看作是一幅美丽的连环画,这样的话,才能看出新意来,才会别有一番滋味。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是连环画的第一幅,画面是接受邀请。“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第二幅,画面是赶路赴约。虽然景物只有村庄、远山,但全是“绿”“青”,全是真的村野。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上高坡,过小桥,青草掩着的弯弯村道上,一个人在前引路,另一个紧随其后,仰天俯地,东张西望,磕磕绊绊,乐不可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是第三幅,画面是边喝边谈。开轩,就是开窗子。只是个极为简单、极为普通、极为细小的动作,可是,这动作的自然,显示了心灵的纯净。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一张小小的、不讲究的桌子,甚至是有些裂纹的桌子,上面并没有几个碟子,但酒是一大壶。没有劝喝,没有推让,也没有为别人夹菜,二人自顾自地呷着。“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第四幅,画面是与主人告别。诗中的菊花不禁让人想到了陶渊明的田园之乐了,当然这两个人的情趣是有区别的,但是对恬静安逸的追求是一样的。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所求的仍然是远,其志依旧未消,这样的宁静、淡泊实为对权与利的隐忍、韬晦。唯有这“把酒话桑麻”才是真的。这样平宁的处世心态,是多数人难以达到的,这样的心态渗入诗中,他的诗才有了震撼人心的魅力。
诚然,诗是精神贵族的专利,是情感的宠儿,是灵魂的游走,可是又因为这样,就有人觉得,诗与平常的日子应该是越远越好。而孟浩然用他的山水田园诗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如果你诗意地对待生活了,那么,平淡的日子也就有诗了。在为金钱而一页一页翻动日历的今天,如能从容阅读这些美妙的诗篇,本来就是一种美!
PAGE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第7课 赏析示例 春江花月夜
江楼上独凭栏,听钟鼓声传,袅袅娜娜散入那落霞斑斓。一江春水缓缓流,四野悄无人,唯有淡淡袭来的薄雾和轻烟。看,月上东山,天宇云开雾散,云开雾散,光辉照山川。千点万点,千点万点,洒在江面。恰似银鳞闪闪,惊起了江滩一只宿雁,扑棱棱飞过了对面的杨柳岸。听,清风吹来,竹枝儿摇,摇得花影零乱,幽香飘散。何人吹弄箫声笛声,笛声箫声和着渔歌,自在悠然。欸乃韵远,飘向那水云深处,芦荻岸边,唯有渔火点点,伴着人儿安眠,春江花月夜,怎不叫人流连……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便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1.作家作品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辞俊秀驰名于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其诗多已散佚,《全唐诗》中仅存两首:一为《代答闺梦还》,这首诗写闺情,诗风近齐梁体,无甚特色;一为《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背景解读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其曲调,或说创自陈后主叔宝,或说创自隋炀帝杨广。据杜佑《通典》记载,武则天长安年间,该曲调尚在流传。郭茂倩《乐府诗集》录有《春江花月夜》数首,其余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敷衍题目而描写景色,或稍涉脂粉;形式则或为五言四句,或为五言六句,体制短小,格局拘束。张若虚作此诗,虽说也是沿袭了前人写旧题乐府诗往往敷衍题目的常例,但其内容有所开拓,篇制大为扩展,格调与境界更是远在同题诸作之上,有“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3.相关知识
乐府:两汉时指音乐机关。魏晋六朝时,乐府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初唐乐府诗多袭用乐府旧题,但已有少数另立新题。元和四年(809)以后,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拉开序幕。作为诗歌运动,新乐府的创作并不限于写新题乐府,也有古题乐府。虽为古题,却能创新意,体现了诗歌革新的方向。
这首诗以月为主体,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春宵月夜、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
4.文化常识
【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其中贺知章、张若虚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张旭是书法家,也是诗人,包融所传诗不多。诗作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
1.字音识记
①扁舟(piān)  ②滟滟(yàn)  ③衣砧(zhēn)
④霰(xiàn)
⑤纤尘(xiān)
⑥碣石(jié)
⑦青枫浦(pǔ)
⑧汀(tīnɡ)
2.辨形组词






3.词语解释
(1)江流宛转绕芳甸:开满花草的郊野
(2)皎皎空中孤月轮:月光明亮的样子
(3)可怜楼上月徘徊:可爱
(4)愿逐月华流照君:追随月光
(5)汀上白沙看不见:沙滩
(6)落月摇情满江树:摇荡情思
1.对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人们意见不一。那么,你认为此诗应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分为两部分:
层次
起止
描绘的内容
表达的情感
第一部分
从开头至“但见长江送流水”
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和无限感慨
第二部分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至最后
白云、扁舟、高楼、镜台、长飞的鸿雁、不眠的思妇、漂泊的游子等组成了一个情思更为浓郁的意境
表现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2.这首诗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提示:诗人选取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现力的物象,描绘了一幅气势宏伟、幽美恬静而又流光溢彩的绝美的春江月夜风景图。这些景物幽美深远,空明澄澈,美妙绝伦。
3.在本诗中诗人描绘了两幅图: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象,下半篇的人生图。诗人是怎样由“自然”过渡到“人生”的?找出其中的过渡诗句并简要分析。
提示:过渡句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荡漾,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象图转到了人生图上,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4.“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句诗中的“卷”和“拂”两个动词为什么用得好?
提示:诗篇把“月”拟人化,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中、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5.这首诗中作者是如何将诗情、画意、哲理相结合的?
提示:首先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逐层铺展,为抒情说理提供背景;然后由“江月”联想到“人生”,写景转入抒情并深入到哲理的探寻;接着再转入春宵月夜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着重表现闺中思妇望月怀人的心情;最后仍以写景结束,景中含情。“落月摇情满江树”,既是月落,结束写景,亦是写情,布满江树。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塑造出空灵邈远、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
6.“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诗情随着月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营造全诗的意境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轮明月,在全诗中构成了几种不同的景色?诗人突出这轮明月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
1.课文主旨
这首诗以月为主体,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春宵月夜、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
2.结构图示
春江花月夜
3.写法赏析
(1)韵律美
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含蓄隽永。诗人内在的感情是那样的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从而诗的韵律也变得抑扬顿挫。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回环反复,音乐的节奏感强烈而优美,婉转而谐美。
(2)情感美
前八句紧扣题意,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逐层铺展,织就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后八句由“江月”联想“人生”,由写景转入抒情。“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生命是短暂易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人类的存在与明月的存在相得益彰。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却并不颓废,并不绝望,这都源于对生命的热爱。
(3)哲思美
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情不自禁地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蕴含着深深的哲理。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使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4.课文译释
春江花月夜
如何鉴赏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一、知识讲解
二、答题步骤
答题要点
1.准确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种类和特点,了解其表达效果。这是鉴赏修辞手法的前提。2.准确捕捉诗中的修辞手法。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比较隐蔽,要善于从只言片语中发现,并准确判定是何种修辞手法。3.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作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诗句使用的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法,要尽量回答全面。
答题步骤
1.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2.指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步骤1)3.结合诗句说明修辞手法是怎样运用的。(步骤2)4.指出该修辞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步骤3)
三、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①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淮山:淮河一带的远山。②淀:通“靛”,深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第一问)①比喻,全诗几乎句句设喻,一句一景,千姿百态,气象雄伟。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④排比,开头四句写长江、淮山、江帆和山泉,四个排比句,给人一种目不暇接的感觉。⑤夸张,如“白如练”“青如淀”“疾如箭”“飞如电”等,既是比喻又有夸张。(第二问)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课内素材]
【素材积累】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描绘海边夜景之美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感慨人生无尽,生命不止
3.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抒写望月抒怀的乡情
【运用示例】
4月12日,钱塘江进入春汛大潮期,壮观的“一线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潮来时,未见潮影,先闻潮声。耳边传来轰隆隆的巨响,江面仍是风平浪静。响声越来越大,犹如擂起万面战鼓,震耳欲聋。远处,雾蒙蒙的江面上出现一条白线,迅速西移,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白线变成了一堵水墙,逐渐升高,“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横在浪花中”。随着一堵白墙的迅速向前推移,涌潮来到眼前,有万马奔腾之势,雷霆万钧之力,锐不可当。落潮后,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动静之间,彰显了大海力量的巨大雄壮。
(优秀作文《钱塘观潮》)
[拓展阅读]
想象张若虚
庄晓明
无疑地,那是扬州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光。它不是人们所熟知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盐商之都,而是属于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初唐,一个刚从混乱混血中涅槃的民族,正向着世界,向着宇宙,睁开一双澄明而充满憧憬的眼睛。多少次,我想象着那样一个美丽的春夜,孤独的诗人,在寂寞的江流声里踱步,徘徊,被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壅塞胸怀。突然,从蓊郁的花林那边升起,一片最初的月光击中了他。他感到自己的躯体开始透明,并随着江月一同浮升,一同俯瞰这片广博而温馨的大地,一个波光滟滟的梦幻世界。于是,仿佛江水的自然流泻一般,这样的诗句从他的胸中汩汩而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何等气象,仅此数句,已足使一个诗人永生。然而,神明天启的诗句,继续联袂而至,几乎使我们屏住了呼吸:“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时,他感到自己易朽的躯体,如同一叶扁舟,被潮水的韵律推涌着,在水天一色的月光里,飘向一个永恒的境界,载着人间的情爱,思念,期待。
在中国文学中,能与西方相抗衡的,唯有诗歌。《春江花月夜》的诞生,于浩瀚的中国诗史,不啻是一个奇迹,那种对时间的从容追问,身心与宇宙俱融为一体的空茫之境,均唯东方所特有。但对于尚兴趣而乏玄思的中国文化传统,《春江花月夜》又同时是一个异数。如果如梁宗岱先生所言,他曾为中国寻找出一首具有宇宙意识的伟大诗篇——《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么,我认为还应立即补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而在纯诗的意义上,后者更是空前绝后的。
然而,在漫长的诗史中,张若虚是寂寞的,即使近于同一流派的李白、苏轼这样的大诗人,也未对这位前辈诗人表示应有的尊敬,甚至未置一词。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杰作,无不是从《春江花月夜》胎出。相反,他们对一些二流诗人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如李白对写下七律《黄鹤楼》的崔颢的叹服,苏轼对婉约缠绵的秦少游的推崇。这不禁使我想到歌德对三流音乐家泽尔特的完全信任,却对伟大的贝多芬视而不见。这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现象,显然,这几位伟人所推举的对象,都不能对他们的天才提出挑战,动摇他们的位置,他们完全可以以宽容的心态而对之。况且,在喜以诗才炫胜的中国古代,以自己才华的短处,与赞美对象的擅长打个不分胜负,也是一件令人惬意的事。无论多么伟大的诗人,都首先是具有七情六欲的凡人,可以想象,李、苏初触《春江花月夜》的瞬间,一定会有一种被电流击中的感觉,并发出“既生亮,何生瑜”的叹息。这里,我们必须充分理解“明月”对于中国诗人的特殊意义,在中国诗史中,诗人所咏叹的对象,以明月为最多,亦最佳,明月实际上已成了大自然,或人类所面对的整个宇宙的象征,“明月诗人”已成了中国诗人所向往的桂冠,在这一原则问题上,天才而自负的李、苏当然都是不会拱手的,最合适的选择,自然是沉默。但在历史最终馈赠给人类的这三大“明月诗人”中,李白的明月最雄奇飘逸,苏轼的明月最富于情思,而张若虚的明月则是悬得最高的。他不仅以自己的“孤篇”盖全唐,他甚至已成了一种象征:一个诗人,与他的整个世界的全部努力,就是为了最终成就一首伟大的诗篇。
博尔赫斯在他的一篇精彩随笔《论惠特曼》中曾写道:一直存在着两个惠特曼,一个是由一生枯燥乏味的日子构成的凡俗肉躯,另一个则是由诗歌的天国般的宇宙所提炼出的伟大象征。而后者在本质上,可能更接近真实。这使得我的这篇文章的展开,有了充足的勇气,甚至产生了更大的野心,试图同时从形而下和形而上两方面,勾勒出一个诗歌艺术大师的形象。作为张若虚的同乡,我有资格这样要求自己,并进而索要一本完整的《张若虚诗集》。然而,我们所面临的事实又是如此的令人难以置信,张若虚仅留存下一首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首仅为文史研究者知晓的《代答闺梦还》,这简直是造化弄人。看过《代答闺梦还》的朋友应有这样的感觉,全诗艳丽工整,欲出宫体之篱,似启温李之风,一般诗人作出此等诗来,应颇可自负了。然而,若站在伟大的《春江花月夜》身边,则不啻天上人间,显得局促,拘谨,没有能够充分地铺展,放开。这里,历史又出了一个谜:为什么这首平淡的诗作,能和《春江花月夜》一道,挂在张若虚的名下?唯一合理的解释,它应是张若虚的少年成名之作,而有机会侥幸流存。如果仔细品味,此诗奏鸣曲式的结构,对时光流逝的怅然咏叹,都是张若虚的风格,并预示了日后的发展。但不论怎么说,此诗只能充当《张若虚诗集》的底座,在这底座与塔尖的《春江花月夜》之间,按常识推断,至少应布满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这样风华的诗句。
在“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的古典时代,诗人作品的散佚,应属正常现象。然而,同为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作品散失十之八九,至今仍有九百余首流传,连清心寡淡的山水诗人孟浩然,亦传下了二百余首诗歌,何以张若虚独受此重大打击呢?关于张若虚的生平,《全唐诗》仅有寥寥数语:“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对于包融,我所知不多,至于贺知章、张旭,当然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以唐人那特有的饱胀的生命力,蔑视习俗,乖张行为,而名噪一时。张若虚当时能与此辈并提,性格特征、行为举止上,一定有不俗之处,从《春江花月夜》所透露出的气质分析,张若虚应与激情迸飞、外向型的贺、张辈相反,以内倾的沉思、哲人的孤僻而引时人注目。无疑,这一性格特征,在出版业和传媒均不发达的古代,对诗人并非幸事,遑论李白,即使方正拘谨的杜甫,也会怀揣诗章,壮游天下,四方拜谒,博取诗名,并有助于自己诗篇的流布。因此,许多平庸的诗卷,都能在《全唐诗》中占有醒目的篇幅。而作为伟大的哲学诗人,张若虚的精神世界是自足的,他完全陶醉于向着宇宙,向着时间的发问,倾听着诗行间那迷人的回响。他充分体味着作为一个诗人的无穷乐趣,而他也必然离世俗的世界愈来愈远。尽管,他曾以最初的“文辞俊秀”,如《代答闺梦还》一类的作品名闻当时,但从同代诗人中,竟寻不到一首与他唱和的诗作这一罕见的情形,可论证他彻底的孤独。与王维们的终南捷径相反,他成了一个真正的隐士,完全生活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然而,我几乎是以一种愉快的心情,想象着那样一个“清昼犹自眠,山鸟时一啭”的世外生活:只有当晚风吹拂的时候,诗人才款款醒来,与星辰一同睁开眼睛。水井边洗漱后,他背着手,在属于自己的庭院独自徘徊,伴着缥缈如孤鸿的身影。此时,他的心境是满足的,他已进入中年,已完成了伟大的《春江花月夜》。凉风如水,拂过竹篱,拂动水藻一般的松影,而松隙漏下的银辉,仿佛星空来访的故人的视线,与他交换着鱼儿一般的语言。时间就这样静静地流逝,直至夜凉将他唤醒,才发觉庭院的阶石,已不知何时落下一层霜色,仿佛远行的故人的履痕。于是,他匆匆回到房间,他要攫住这时间偶然漏下的清辉。他案头的文字在闪亮着,在一个又一个的夜晚累积着,它们的亮度,已欲与窗外的星空并高,与时间抗衡——时间开始嫉妒了,它要收回它曾经慷慨馈赠的一切。终于,由于一个偶然事件,极有可能遭遇了《红楼梦》的命运,他孤独的案头默默累积的《张若虚诗集》,悲剧性地散失了。
如同历史上的许多伟大的作家一般,曹雪芹和张若虚都遵从了命运的安排,将自己的身世隐入了宇宙的迷雾,隐入了自己永恒的作品,仿佛曹雪芹、张若虚这两个肉躯的人从未存在过,只是某种宇宙的符号,在某个神奇的时刻,启动了一下嘴唇,又复归于空茫之中。他们之间所不同的是,《红楼梦》一直尾随着影子一般的续书,而《张若虚诗集》的残缺,则无人能续,或不可能有续。能弥补,或正在弥补那一片千古遗憾的,只能是无边无际的月华,和不舍昼夜,浩浩东流的江水的韵律,在这一意义上,张若虚又幸运于所有的古典诗人。
【赏析】 《春江花月夜》无疑是中国诗坛上不可多得的顶级作品之一。尽管张若虚留下来的诗篇并不多,尽管他也不是一个在中国诗歌史上卓有名望的大家。本文作者似乎是在为他抱不平,也表现了自己对文学、对诗人、对生活、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全文语言简练凝重,颇具文采。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