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资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0-18 18:5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   (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检索课标基础知识
陏唐时期的政治
隋: (1)建立 :581年杨坚建隋,都长安(2)统一:589年灭陈统一南北 (3)主要措施:①创科举制:隋文帝时用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开科举制先河;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②工程建设:开大运河(4)灭亡:由于隋的暴政,引发农民起义,618年隋灭亡
唐:1、政治(1)建立:618年,李渊称帝,都长安 (2)(“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①政治上知人善用,重视纳谏;加强中央权力,完善隋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②经济上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3)武则天:①称帝:690年废唐中宗,改唐为周,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②措施:1)重视有才能的人,首创殿试,设武举科。2)重视发展农业生产。3)任酷吏,重佛教。4)其统治有“贞观遗风”。(4)开元盛世(开元713-741):①政治上任用贤才,整顿吏治,严格执法。②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屯田、兴修水利,使唐进入全盛时期。(5)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6)唐朝的衰亡:①由盛及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 ②瓦解:黄巢起义的沉重打击 ③灭亡 :907年朱温灭唐。
2.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1)原因:①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②统治者推行发展生产的措施 ③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 ④政府采取开放的政策,中外交往频繁(2)表现:①农业:生产工具:曲辕犁、筒车 ②城市:长安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
3、唐朝的民族关系 突厥:(1)分布地区:天山以南,包括葱岭(2)与唐的关系:①东突厥:唐太宗时打东突厥,俘颉利可汗,设都督府。唐太宗被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 ②西突厥:唐太宗在天山以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在天山以北设北庭都护府
吐蕃:(1)分布:青藏高原(2)与唐关系:①唐太宗:文成公主入藏嫁松赞干布 ②唐中宗:金城公主入藏嫁尺带珠丹,唐蕃“和同为一家”③821年唐蕃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4、唐代的中外交往:(1)交通发达:长安陆路交通中心,广州最大外贸港口(设市舶司);(2)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3)唐与日本:①日13次派遣唐使 ②唐制度、文化、建筑等对日影响很大,推动大化改新③友好交往人士:阿倍仲麻吕、鉴真。(4)唐与天竺:玄奘西游天竺,著<大唐西域记>
隋唐时期的文化
1)、隋唐文化发展的原因:(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 (2)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政策 (3)国内各族和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4)继承发扬了传统文化
文化成就:①科技:(1)建筑:隋李春建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2)雕版印刷术:①出现:约隋文帝时。②唐:印刷中心:成都、洛阳;《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3)天文历法:僧一行制《大衍历》,主持最早的实测子午线长度,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移动现象。(4)医学:唐太宗时创办最早的医学校,唐高宗时颁布《新修本》,孙思邈著《千金方》有“药王”之称 ②文学艺术:(1)唐诗:分初、盛、中、晚四个阶段,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2)书法:①楷书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②草书有张旭(草圣)、怀素(3)绘画:唐:阎立本、吴道子(画圣)(4)石窟艺术:敦煌莫高窟(我国最大的石窟艺术群)(5)音乐:隋:万宝常;唐:李龟年(6)舞蹈:唐:《秦王破阵舞》、《霓裳羽衣舞》
检索课标重点难点
隋朝统一的原因 (1)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2)民族融合的加强 (3)隋国力的强大和隋文帝的文治武功 (4)陈朝的腐朽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为了改变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中选拔(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唐时科举制逐渐完善,以进士科为主。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成为“八股取士”其消极作用突出出来了。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到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才被废除。
科举制产生的作用:(1)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的来源。(2)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3)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了中央,为统治者吸收、笼络人才拓宽了道路,加强了中央集权。 
隋大运河 隋炀帝于605年下令开凿,历时5年多修成。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北京五个省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它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
开凿大运河的原因 大运河的开凿是当时政治经济的需要。第一,隋统治中心在北方,大部份粮食依靠江淮地区供应,而陆路供应不能满足需要,加上我国主要的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凿南北运河势在必行。第二,江南的开发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南北交通。第三,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第四,隋炀帝想巡游江都也是其动机之一。第五,隋当时经济势力的增强为其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正确认识古代历史上的“治世“现象。
对比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可以发现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治世现象有共同的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相对稳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等。治世出现的原因:统治者吸取前代兴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就是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减轻剥削压迫,采取有利于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措施,并且这些政策往往有连续性;最高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注意加强民族团结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但“治世”是相对的,封建盛世仍然存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甚至还存在局部的阶级矛盾激化现象。
唐朝前期的强盛对后人的启示 (1)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正确使用民力,发挥效力。(2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当今必须以法治国。(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才能发展,任人唯贤。(4)多听不同的意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政策,以适应实际情况。
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根本原因是唐玄宗后期的腐朽统治。客观原因是藩镇权限过大,内地兵力空虚。直接原因是安禄山拥有“兵雄天下”的势力。
影响:第一,使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第二,导致藩镇割据,唐由此由盛转衰,一蹶不振。第三,但使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唐朝衰落给我们留下的历史教训
必须尊重人民的意愿,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必须有清明的政治,社会才能安定,只有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才能发展,才能走上强国富民的道路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唐后期的藩镇割据的异同
不同点:唐藩镇表面上尊奉朝廷,五代则是夺取了中央权力的藩镇所建立的割据政权,十国则是各个地方的藩镇势力的延续。
相同点:本质上都是割据势力,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后期藩镇割据势力的继续和发展;都导致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灾难。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并以此说明唐与朝鲜、日本的交流和唐与印度的交流有什么不同?
唐实行开放的政策,当时唐先进的经济文化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日本是派出遣唐使人数和次数最多的国家,他们把唐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科技文化带回日本 ,推动了日本社会的改革,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唐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他在日本传佛教,把唐朝建筑、医药、绘画等传到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唐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去天竺取经,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中印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唐与日本朝鲜的交流具有单向性,主要是唐向朝鲜日本传播,而与印度是对等交流。
探究实践案例
案例1 比较隋秦,看看它们相似的地方有哪些?
提示(1)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统一。(2)都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制度,如秦建郡县制隋兴科举制,为后世所沿用。(3))举办了著名的水利工程,比如秦修长城隋开大运河 (4)都为后代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5)都因暴政导致农民起义而迅速灭亡
案例2 <资治通鉴>这样写道:姚崇善于应变,办理各种事务,宋璟善于守法,主持公正的立场……都同心协力 辅佐唐玄宗,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代的贤明宰相,前有房玄龄、杜如晦,后有姚崇、宋璟,其他人都不能同他们相比。根据上文,说一说姚崇、宋璟为官各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用人才能把国家治理得更好?
提示:姚崇应变能力强,处理各种事物冷静,得心应手,宋璟主持公道,办事公正,当机立断,干练。在用人方面应知人善任,重用有能力的人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案例3 唐朝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诗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回答“(1)诗中”此河“是指哪一条河?(2)”水殿龙舟事“是指哪一事?“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你同意这一看法吧?为什么?
提示:(1)指京杭大运河(2)隋炀帝游江都(3)同意,主要是从大运河的历史作用而言的
案例4 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1、尺带珠丹为什么称自己是唐朝皇帝的舅亲?
2、唐和吐蕃“和同为一家“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1、吐蕃在松赞干布时,唐太宗就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促进了汉藏两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往来。
案例5 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措施。
提示:要抓住题干“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比如:秦始皇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唐太宗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合并州县,大力精简机构制等。
案例6 观察隋《大运河》图,找出大运河经过现在的省市,并沟通了哪五大水系?
提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案例7 记记大运河的两个终点并从图中找出,想一想它的开通有什么意义?
提示“两个终点:北通涿郡,南达余杭。 作用:(1)巩固了国家统一, (2)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 (3)对后世及今天发挥了重要作用。
案例8 比一比,今天的运河和隋的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提示:从流经地区考虑:隋朝的大运河有一个中心点洛阳,向关中走向。今天的运河基本上是在元朝大运河的基础上延续下来的,直通南北,缩短了航程,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从作用考虑:今天的运河除沟通南北交通、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之外,还有旅游价值,可用来进行南水北调,而在巩固统一方面作用就不突出了。
案例9 古人评论大运河时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提示: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了。
案例10 想一想,武则天墓前立无字石碑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武则天夺取了唐的皇位,但她的统治时,在政治上能破格用人,经济上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文化上注重发展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无字碑的意思是功过留给后人去评说。
案例11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诗中写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是对唐朝哪座都市的描写,说说这座城市的繁华情况。
提示:是对唐都长安整齐划一的棋盘式格局的描绘。长安城商业繁荣,人口达百万,长安城内有宫殿、衙署、坊、市等区,坊是住宅区,市为商业区。东市和西市有200多个行业和几千家店铺。白天击鼓开市,日落鸣钟收市。城中居民除汉族人外,还有边疆各族人,外国商人、外国使节和留学生。长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
案例12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化,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家。“他的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当时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提示:意思是说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的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提倡民族平等,民族友好交往。
案例13 唐政府对周边少数民族进行有效管理主要有哪几种方式,试举例说明。
提示:(1)征战(征服)设政权。如在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2)册封。如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3)“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唐蕃联系。
案例14 仔细阅读课文中《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分析后回答:
唐朝前期,吐蕃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还是唐朝的一部分?
提示:独立的国家。
课外查阅有关资料说一说藏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是从哪一个朝代开始的。
提示:元朝。元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案例15 玄奘西游时,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值此称扬?”你知道秦王是谁吗?他有何贡献?
提示:秦王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协助其父亲李渊建立唐朝,即位之后,推行开明的统治政策,实现了“贞观之治”。
案例16 观察下图,回答:
        
(1)说出该图的名字及设计者,该桥修建于哪个朝代?
提示:赵州桥;李春;隋朝。
(2)谈谈该桥的主要设计特色和地位。
提示:设计特色:采用了单孔石拱的设计方案,大石拱的两肩又各设计了两个敞肩小拱。地位: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案例16 阅读唐诗回答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哪位诗人的诗歌?这首诗的标题是什么?提示:李白,《早发白帝城》
乘一叶轻舟 ,从白帝到江陵,要经过我国的哪条重要水上航道?提示:长江
今天还能实现千里江陵一日还吗?为什么?提示:不行,随三峡大坝的修建,长江水位抬高,流速变缓。
案例17 阅读下列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回答:这些诗句是谁写的?他的诗有什么特点?举出他代表作品一二例。
提示:白居易。他的诗通俗易懂,重在揭露社会黑暗。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案例.18 唐时有《霓裳羽衣舞》,你认为当时表演的最好是谁?提示:杨贵妃
第五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检索课标基础知识
政治体系
1、五代十国的政权更替 五代:(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北汉(在山西)、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
2、北宋的建立(1)建立: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都开封,史称北宋。(2)统一: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局部统一)。
3、辽:①兴起建国:分布在原辽河上游一带,916年耶律阿保机在上京称帝,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重用汉人,发展农业生产,创制文字,制定法律。
宋辽和战:1004年澶州之战,1005年订立澶渊之盟,此后100多年,宋辽间保持和平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西夏: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游牧在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一带,1038年元昊称帝,都城兴庆,史称西夏 
宋夏和战:1044年议和,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
7、金:1115年,阿骨打称帝 都城会宁,建金,创制女真文字。
8、金灭北宋:1125年宋金联合灭辽,1126年东京保卫战。1127年“靖康之变”,金灭北宋
9、南宋:①建立: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②岳飞抗金:“岳家军”、郾城大捷③1141年南宋与金和议,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10、元朝:①蒙古政权的建立:1206年铁木真称汗,蒙古政权建立②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1276年攻破临安,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 ③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建立行省制度;设宣政院,管吐蕃;设澎湖巡检司,管澎湖和琉球 ④民族关系:表现:汉族外迁边疆;边疆各族迁入中原、江南;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回族的形成。 ⑤灭亡:红巾军起义,1368年朱元璋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经济体系
经济重心南移:(1)魏晋南北朝:南北经济差距缩小。(2)唐末、五代以来:北民南迁,促进南方经济发展。(3)两宋: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4)南宋: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1、农业:①工具:秧马、牛转翻车②品种:占城稻(越南引进)③农书:元修《农桑辑要》
2、手工业:①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发展为著名的瓷都②煤已大量用于居民生活 ③造船业当时世界首屈一指。④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元黄婆对棉纺织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3、商业、城市:(1)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2)城市:东京、临安、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
4、对外贸易:①宋的港口:泉州、广州、明州 ②元发达:运河新修会通河和通惠河,海运从刘家港出发到直沽再转大都; 元最大的对外港口是泉州。
5、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出现众多服务性行业(“瓦肆”);喝茶、饮酒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
五代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发展原因:(1)隋唐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文化基础 (2)宋元封建经济和城市商业的发展为其奠定经济基础 (3)国内各族间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主要表现:(1)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2)天文历法: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和“十二气历”、元郭守敬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主持编成《授时历》,主持开凿了通惠河(3)史学:①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②南宋:袁枢著《通鉴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4)文学艺术:文学:①宋词:北宋:苏轼(豪放派):《念奴娇·赤壁怀古》;两宋之交:李清照(女):《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南宋:辛弃疾(豪放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②元曲:包含散曲、杂剧;关汉卿《窦娥冤》;散曲作家:马致远(5)绘画:①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②元书画家赵孟FU:《秋郊饮马图》
检索课标重点、难点
以澶渊之盟为例,谈谈两宋时期和议的作用。
1005年辽宋达成和议,为“澶渊之盟”。这次和议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军安然脱险,还获得了大量财物。但对北宋来说,却是个屈辱的和约。其中,北宋每年送给辽的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不仅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也是北宋出现危机的重要原因。但如这样的和议,客观上也有积极的一面,使战争结束,双方长期保持了友好往来,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得到了加强,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评价岳飞 岳飞,南宋杰出的抗金将领(1103-1142年)。其所从事的抗金斗争是正义的,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他在抗金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所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收复了北方许多地方,给金军以沉重的打击。所以一直受到人民的尊敬。
行省制度 元是当时地域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管理行政事务,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河北、山西、山东)。在地方设行省,由中央派官员管理。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又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中国四大发明及对世界的影响
造纸术的发明:西汉前期已有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先传朝、日,8世纪传入阿拉伯,后传欧洲至世界。指南针: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了“司南”,这是最早的定向工具。宋时,人们发明了人工磁化法,制成了指南针,用于海上交通。指南针的发明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对新航路的开辟和发现新大陆起了重要的作用。火药:唐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末开始用火药制造武器。宋元时,火药在军事上广泛应用,出现了火箭、突火枪、火炮、火铳等武器。同时用火药制成焰火和鞭炮。金的火器制造业发达。我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后传欧洲,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印刷术:隋唐时发明了雕版印刷术。11世纪中期,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元代又发明了木 活字、锡活字。活字印刷因其具有很多优点,很快得到推广。活字印刷东传朝、日,西经阿拉伯传欧洲。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我古代的四大发明,也是我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后经阿拉伯传入西方,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资治通鉴》的体例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按年月日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资治通鉴》取材广泛,考证严密,叙事明晰,文笔生动,是我国古代史书的典范。
探究实践案例
案例1 想一想,北宋的统一是全国大统一吗?
提示:不是,它只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实现了局部统一,只说是局部统一,因它的北方还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大理等政权与北宋并立,实际上,它没有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
案例2 填表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民族 都城
北宋 960年 赵匡胤 汉 开封
辽 916年 耶律阿保机 契丹 上京
西夏 1038年 元昊 党项 兴庆
金 1115年 阿骨打 女真 会宁
案例3 想一想,中国最早的纸币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为什么?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今天的货币又有了什么新的发展?
提示:北宋。随着宋代商业活动发展,金属货币因沉重不便携带,因此人们发明了便于携带的纸币。纸币比金属货币携带方便,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今天的纸币由国家统一发行,具有更高的信用度,使用区域更为广泛,印刷更为精美,有防伪技术,不易仿造;同时纸币发行、管理也更加科学。
案例4阅读诗歌“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中的“杭州“和”汴州”分别指宋的哪两座城市?
提示:南宋都城临安和北宋都城开封。
这个偏安于南方的政权是谁在哪一年建立的?提示:1127年赵构建南宋。
(4)这个政权出现了哪些抗金英雄,试举出一例 提示:岳飞抗金。
(5)这个政权后来统一了全国吗?它是如何灭亡的?
提示:南宋统治者不图进取,未能统一全国,1276年被元朝灭亡。
案例5 耶律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有哪些共同之处?
提示:(1)都是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 (2)都建立了本民族的政权 (3)都对本民族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都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
案例6 在一座墓前的石柱上,后人刻有一幅对联:“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真伪。”墓主是宋代人,他是谁?提示:岳飞
案例7 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谈谈你对这一谚语的理解。
提示:南宋时,水田增加,稻米产量进一步提高。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等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流密布,有“水乡泽国”的美称。这里农业生产技术先进,农民深耕细作,因此,太湖流域稻米产量很大,成为闻名全国的稻米之乡,以至于流传“苏湖熟,天下足”谚语。
案例8汉、唐时,我国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为什么到了宋朝,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想一想,主要有哪些理由。
提示:(1)宋农业和手工业发达,为海外贸易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2)宋与西方陆路交通受阻,促使其通过海路与外国发展通商关系。(3)宋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政策,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4)宋有发达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能够进行远洋航行。
案例9 仔细看看宋朝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白兔商标,你认为这个商标设计得怎么样?有何特点?可起什么作用?
提示:这个商标还比较粗糙,但它图文并茂,以白兔为商品标记,并辅之以文字说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商标。它可起到推销产品、维持信誉的作用。
案例10 列举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提示:①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置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②设置宣政院,管理吐蕃。③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案例11 元世祖采取了哪些恢复发展农业的措施?
提示:(1)禁止把农田改为牧场。(2)鼓励垦荒。(3)兴修水利。(4)组织编写<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5)把新增田地和人口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主要标准。
案例12 有人认为:“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的抗元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提示:不矛盾。我们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重要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爱国主义。元统一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及辽宋夏金以来多民族政权对峙的分裂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所以应肯定元朝的统一。但是,蒙古族在统一中原的过程中,也曾经采取了一些破坏生产的做法,遭到中原人民的反对,文天祥抗元代表了这一潮流,应该肯定。同时,文天祥作为南宋大臣,其抗元行为也具有爱国色彩。
案例13 阅读下列词句,回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石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上述词句分别为哪些词人所写?提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第一首词的作者的词特点是什么?
提示:特点是气势豪放,意境宏大。是豪放派的开创者
词中的“大江”是指哪一条江?你还能背出一句与这条江有关的诗吗?
提示:指长江;诗句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现代人的诗词中,有苏轼、辛弃疾这种豪放风格的吗?请举例说明?
提示:有。毛泽东的诗词,风格豪放,气魄宏伟。如他的《沁园春·雪》
案例1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诗句是谁写的?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提示:文天祥。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
案例15 想想看,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活字印刷“既经济,又省时”?今天的印刷业又有什么新的发展?
提示:雕版印刷费工费时,一次印刷后的雕版又无法再派上用场,很不经济。活字印刷术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今天的印刷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比如激光照排、电脑排版、高速印刷机等。
第六单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检索课标基础知识
明朝
建立:1368年朱元璋建,都应天(今南京)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1)调整官制:①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②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实行特务统治:建立厂卫特务机构 
(3)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灭亡:明末农民战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亡
清朝(1840前)
1、满洲兴起和建国:①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实行八旗制度 
②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
2、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迁都北京,后确立在全国的统治。
3、清朝前期,出现“康乾盛世”。
4、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1)设军机处(雍正)(2)大兴文字狱(3)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5、清前期疆域: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北岸,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地区,北至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包括库页岛),南包南沙群岛,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明清的对外关系
明:(1)郑和下西洋,华侨开发南洋  (2)戚继光抗倭
清:(1)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2)清1685、1686年两次雅克萨之战(康熙帝),1689年清与沙俄签《尼布楚条约》规定中俄东段边界(3)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新疆地区:(1)平定三藩之乱(康熙)。(2)反对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分裂斗争(康熙)。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漠北地区(乾隆)。(2)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乾隆),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2、西藏地区:(1)册封达赖、班禅(2)雍正时设驻藏大臣(3)乾隆时明确规定驻藏大臣和达敕、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事务。3、台湾地区:1683年攻入台湾,1684年清设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
明清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1)建筑: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北京城:其建筑体现了我国古代都市建筑的最高成就,是世界城市建筑艺术的杰作。 (2)古典科技巨著:①李时珍(明)《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②徐光启(明)《农政全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③宋应星(明末清初):《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④徐霞客(明末)《徐霞客游记》:记述石灰岩地貌是世界地理史上首创。2、文学:小说:①《三国演义》: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②《水浒传》: 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 ③《西游记》: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④《红楼梦》: 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3、戏剧:(1)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形成。(2)代表作品:①汤显祖:《牡丹亭》 ② 洪升的《长生殿》 ③孔尚任《桃花扇》
检索教材重点、难点
八股取士 是科举制发展到明清的一种表现方式,与以前相比,有两个很大的不同:一是命题考试的内容只限于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书经》、《礼》、《易》、《春秋》),应考者不得发挥自己的见解,二是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就是必须按固定的格式分为八个部分,这是一种格式化试卷。它是文化专制的体现,严重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培养的人才只会成为皇帝的忠实的奴仆。正因为如此,明清之际的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八股取士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一个表现。
八旗制度 在统一的过程中,努尔哈赤为了加强军事力量,在女真族人中推行八旗制度,这是一种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即把女真人族的成年人编为八个部分,即正黄、正红、正蓝、正白、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八旗,每一部以一面旗帜作为标志。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它是一种“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的一种集军事、行政、经济于一体的制度,,它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也巩固了努尔哈赤的地位。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经过、意义
条件:(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2)经济繁荣,国力强盛。(3)造船技术先进,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4)唐、宋、元以来,我国人民在对外贸易中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5)郑和受家庭的影响,对西洋情况有所了解。目的: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外国珍奇物品的需求,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经过:(1)时间:1405-1433年。(2)次数:七次。(3)海般规模: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4)船数: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5)人数:每次出海2.7-2.8万人。(6)到达范围: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壮举,它是我国空前的主动外交。为世界航海事业做出了贡献。
闭关锁国政策 是清实行的对外政策,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二是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它是基于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推行,也是清为了对付反清力量,更重要的是此时面临西方殖民者日益猖狂的侵扰活动而实行的政策。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自卫的作用,但它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隔绝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经济和文化联系,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一个原因之一。
明长城和北京故宫,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进攻,从秦大修长城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大多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代和明长城最为宏伟。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约13000多里,大部分至今仍保存完好。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规模营建北京,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北京由故宫、皇城、京城三个部分组成,雄伟壮丽。明长城和北京城体现了这一时期建筑艺术的高超成就。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1)据考证,大陆上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经过沿海地区传到了台湾。(2)三国时期,吴国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3)隋唐时期,大陆到台湾去的人更多。(4)南宋时,澎湖已隶属福建省晋江县,成为中国行政区域的一部分。(5)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6)清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后清军入台湾,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以上事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但1949年随着国民党蒋介石的败退台湾,加上美国的干预,台湾统一的问题至今尚未解决。我国政府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坚持在不承诺放弃武力统一的前提下,用“一国两制”的办法和平统一的基本政策。
探究实践案例
案例1 北京是座历史文化名城,从你接触和了解到的情况,谈谈你对北京的哪些古建筑印象最深,由此产生怎样的感想。
提示:北京古建筑很多,比如:天安门、故宫、天坛。感想可从考古、艺术、旅游、和北京的地位等方面来谈。
案例2 明以前,有哪些朝代曾以南京为都?
提示:三国的吴、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南京为六朝古都)
案例3 想一想,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哪些?
提示: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案例4 阅读相关资料,想一想明《大明律》与《秦律》相比,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1)增加了经济立法。   (2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案例5 阅读下列材料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世取士,与秦焚书无异,待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廖燕《明太祖论》
(1)“明太祖制世取士 ”指什么历史事件?提示:八股取士
(2)“秦焚书”又是指什么?提示:秦的“焚书坑儒”
(3)明、秦的“措施”其目的有何相似之处?
提示:都是为钳制人民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的。
案例6明代沿袭前代科举取士制度,并形成了八股取士,讨论一下,八股取士有什么新特点?
提示:新特点有:(1)各级考试专用儒家经典上的文句出题。(2)只准用程朱理学的释经观点,不准发挥个人见解。(3)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只能写成固定格式的八个部分,即只用八股文。
案例7 李诗:“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是一种选拔人材的好办法。”唐武:“不对。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想一想:哪一种说法对呢,为什么?提示:双方各有道理。如果仅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这确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但是由于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也确有束缚思想的作用。尤其是儒生们把考试做官作为自己学习的终极目的,只知道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更背离了考试的初衷,败坏了学风。
案例8 正德(1506-1521年)以前,百姓……十九在田。盖因……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官府亦驱之就农,不加烦扰……昔日逐末(商业)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工商者,三倍于前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举例说明明初“驱之就农”的措施
提示:奖励垦荒,推行屯田,兴修水利,鼓励种植经济作物,减免赋税
2、“今去农而改业工商者,三倍于前”这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到明朝中后期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反映了当时转业从事工商业的人很多,出现了商品经济繁荣的现象。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案例9 比较岳飞与戚继光活动性质的不同?
戚继光是抗击外来侵略势力,岳飞是反对国内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戚继光抗倭斗争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利益,岳飞抗金代表的是中原和江南人民的利益,戚继光是民族英雄,岳飞是抗金将领.
案例10 谈谈你对“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理解。
提示:诗言志。两句诗主要表现了于谦坚持抗敌,不惜牺牲的决心。
案例11 《尼布楚条约》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它的签订有什么意义?
提示:条约是在经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清军打败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侵略军,挫败了其武力侵占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情况下,中俄双方经过谈判签订的。其意义是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它的签订,明确划分了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我国领土的完整。
案例12 元朝与清朝是怎样加强对西藏、台湾的管辖?
提示: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成为元朝正式行政区。元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清顺治帝和康熙帝确立了中央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雍正皇帝设置驻藏大臣,乾隆时明确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清朝1683年进军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
案例13 综观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的中国科学技术,就是这样:在近代科学的园地里仍然是空白一片;在传统科学的发展中,则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的中断而陷入停滞……整个中国科学技术在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束缚下,走进了列胡同。在西方科学技术普遍繁荣的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却陷入了停滞状态,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就不能不是一个极大的悲剧。
                    ――-《中西500年对比》
1、从上述材料来看,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时候,中国正处在哪个封建王朝的统治下?
提示:正处在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
根据材料,找出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提示:落后原因:(1)清朝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推行八股取士,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2)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政策,阻碍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使中国失去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文化的条件。(3)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不能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和推动力。
案例14 材料:(16世纪前期)番彝伊朗机假朝贡,占据屯门海澳,时肆剽掠,屠食婴儿。请将文献材料记载的葡萄牙殖民者的侵略行径同郑和下西洋活动进行比较,说明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提示:两者航海的背景、目的、手段(方式)及结果都不同。郑和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而葡萄牙殖民者的航海是通过航海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以牟取暴利为目的;在手段和方式上,郑和下西洋采取的是和平贸易、友好交往的形式,因而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就是一个明证。葡萄牙殖民伴随着航海活动而来,是残暴血腥的殖民侵略活动。如材料中所说。因此,他们所到之处,无不引起了当地人们的痛恨和反抗。这同郑和下西洋,有着本质的区别。
案例15 郑成功和康熙帝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提示:同意。因为两人都抗击了外国侵略者的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案例16为什么在明朝和清朝前期的思想、文学领域出现了反封建专制和追求民主的进步思想?
提示:明朝和清朝前期,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为了挽救危机,大力加强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统治,用封建思想束缚人民的思想。但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来的科学技术的提高,给反封建专制、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领域涌现了一批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反封建专制和礼教的民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