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
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编写及校对人____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
【学习主题】
1、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学习课文造语实而生动的特点。
2、体会课文是如何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的,监货本文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点。
3、学习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4、领略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风格。
5、体会孔子的思想。
第一课时
相关链接:
1、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因材施教”也是被人所公认的科学的教育原则,在这方面儒家创始人孔子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2、简介作者: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他又是一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3、《论语》简介: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
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4、孔子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的冠、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花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板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
“颜渊问仁。子日: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
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
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乘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
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论语●子罕》)
(7)
、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俏、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解题
《论语》中的篇章都没有标题,这-
章的标题是编者加的,但它却概括人物以及中心事件,也就是四个学生陪一个老师闲坐谈话。据考证,当时孔子约60岁,子路约51岁,和孔子是同龄人,曾哲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大约18岁。
谈话的过程也极为有趣。
【自学疏通课文】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姓仲名由,小孔子九岁,有政治军事才能)、曾暂(姓曾名点,小于子路,长于冉有,喜爱教育)、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岁,长于政事)、公西华(姓公西名思,名赤,字子华,小孔子42岁,善外交)侍(侍奉、陪侍)坐(闲坐)。子曰:“以(因为)吾一日(-
-两天)长乎(介词,于)尔(你们),毋(不要)吾以(通“已”,停止,不说话)也。居(闲居,指平时在家时)则(就)日:不吾知(了解)也!'如(如果)或(有人)知(了解)尔,则(那么)何(什么)以(用,做)哉(呢)
?"
【分析】一(1
节)孔子问志(循循善诱、可敬可亲)。但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可见孔子确实是一位高明的老师。
子路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尔,词尾助词,相当于“然”)而(来)对(回答)
曰:“千乘(
车辆。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摄(夹、迫近)乎(同“于”,在)大国之间(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加到....上)之(它,代千乘之国)以(因为)师旅(古时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一“旅",
五旅为一“师”。
后因以“师旅为军队的通称,文中指侵略的军队),因(接着)之(它)以(因为)饥(五谷不熟)馑(蔬菜不熟);由(子由)也为(治理)之(它),比及(等到)三年,可(可以)使(使他们)有勇(个个都有勇气,指把军队整顿好,可以抵御侵略),且(而且,并且)知(知道)方(做人的道理。方、道,指是非准则)也。”
夫子哂(略含讥讽的意思)之。
【分析】第1层(2-3节)子路述志(直率鲁莽,但自信有抱负,具有政治才能)孔子见子路不谦让,所以笑他。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求(冉有)
,尔(你)何如(怎么样)
?"对曰:"方(方圆、纵横、见方。计量面积或体积的一种单位。面积一方即丈见方)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求也为之(治理它)
,比及(等到)三年可(可以)使(使它)足民(人民富足)
.如(至于)其(那)礼乐(礼乐教化)
,以(来)侯等待)君子(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有等待那些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
【分析】第2层(4-5节)冉有述志(有理想有能力,态度谦虚)
,他“长于政事”,认为儒家的最高理想--实现礼治,要等待君子协助才能办到。
"赤(公西华)
,尔(你)何如(怎么样)
?"
对曰:
"非曰(不能说)能之(能够胜任)
,愿(愿意)学(学习)焉。宗庙之事(指诸侯的祭祀活动。其中以祭祀祖宗为代表。祭祖必在宗庙(祖庙)
,故以“宗庙之事”泛指)
,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会同(诸侯会盟)
,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礼服。章甫:礼帽。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愿(希望)为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或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焉。”
【分析】第3层(6-7节)公西华述志(更谦虚谨慎,善于辞令)
。他很重视礼治,年龄虽小,态度却很谦恭。
“点(曾皙)
,尔(你)何如(怎么样)
?
"鼓(弹奏)瑟(古乐器,
25弦)希(通“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铿(铿的一声,琴瑟声止住了。铿:象声词。指弹瑟完毕时最后一声高音)尔(词尾助词,相当于”然“
),舍(放下)瑟而(承接连词,就)作(起,站起来)
,对曰:
"异乎(不同于)三子者之撰(叙述、才能
,指为政的才能)
。子曰:
"何伤(何妨,有什么关系)乎?亦(也)各(各人)言(说说)其(自己的)志(志向)也。”
曰:
"莫(通”暮”)春(指夏历三月,天气已转暖的时节)者,春服(指夹衣或单衫)既(已经)成(定,穿上了)
,冠者(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束发、加帽,表示成人。“冠者”指成年人)五六人,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六七人,浴乎(介词,同“于“状语后置,乎沂是状语。)沂(到沂河里去洗洗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此水因有温泉流入,故暮春时即可人浴澡)
,风(吹风、乘凉,名作动)乎(介词,同“于”)舞零(鲁国求雨的坛,在曲阜东南。“零。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雩”)
,咏(唱歌)而归。”
夫子啃(叹息声)然(长叹的样子)叹(感叹)曰:
"吾与(赞成)点(曾点)也。”
【分析】第4层(8-12节),曾智述志(洒脱高雅、卓尔不群)。“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家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孔子对他的话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即“太平盛世图”--民风趋淳,
民德归厚,天下太平。亦即“人生图景”
——超脱现实,逍逼闲适,回归自然,追求一-种精神的清洁和灵魂的自由。
二(2--12节)四人述志
三子(子路等三个人)者出,曾暂后(留在后面)。曾暂曰:“夫(那)三子者之言(的话)何如(怎么样)
?"
子曰:“亦各言其(自己的)志也已矣(罢了)
!”
曰:“夫子何(问什么)哂(笑,略含讥讽的意思)由(子路)也?”
曰:为(治理)国以(用)礼,其言(他的话)不让(谦让),是故(因此)哂(
笑,略含讥讽的意思)之。唯(句首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文中有“难道”的意味)求则(就)非(不是)邦(国家,指国家政治)也与(吗)?安见(怎么见得)方(方圆)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而(却)非(不是)邦(国家,指国家政治)也者?唯(句首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文中有“难道”的意味)赤(公西华)则(就)非(不是)邦(国家,指国家政治)也与?宗庙(宗庙祭祀)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非诸侯而(却是)何(什么)
?赤(公西华)也为(替)之(他,指诸侯)小(做小相),孰(谁,哪一个)能为(替)之(他,指公西华)大(大事,指治国为政)
?”
【分析】三(13~16
节)孔子评志。写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向老师探问那三位同学的谈话如何。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个加以评价。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表现得不谦让,所以笑他。而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态度是满意的,尤其是对公西华,从他的才德看,足可胜任一个大司仪官。
(二)基础知识积累
<一>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
2、莫春者,春服既成
3、唯求则非邦也与
4、毋吾以也.
<二>找出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
1、如会同,端章甫
2、加之以师旅
<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端章甫
2、鼓瑟希,铿尔
3、风乎舞雩
4、
三子者出,曾暂后
5、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6、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7、异乎三子者之撰
<四>特殊文言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
毋吾以也
3、
不吾知也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5、
摄乎大国之间
6、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7、
异乎三子者之撰
B、
浴乎沂,风乎舞雩
3、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10、为国以礼
<五>重点实词。
1、居则日:居
2、
摄乎大国之间:摄
3、
加之以师旅:加
4、
比及三年:比及
5、且知方也:方
6、
舍瑟而作:舍
作
7、
异乎三子者之撰:撰
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
9、
咏而归:
咏
10、吾与点也:与.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
<六>重点虚词。
1、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
2、如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2)如其礼乐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4、唯求则非邦也与.
5、而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舍瑟而作
(3)非诸侯而何
<七>-
-词多义
1、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2)且知方也
2、尔
(1)
以吾一日长乎尔.
(2)子路率尔而对日
第二课时
1、(
概括全文内容)这篇课文生动地再现了孔子和学生-
-起畅谈理想的情形。文中哪句话提示了全文的内容?
2、理清全文思路
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体会全文以
“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层次清晰,主旨鲜明的写作特色)
2、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看出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分析人物形象)。
4、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5、孔子为何赞扬曾暂不做官?这与他主张“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不是矛盾吗?
6、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理解性默写
1.《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
地说出各自志向:“________,毋吾以也。
居则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__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_____________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___________。”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
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_______________,
这既是暗示性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_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答
案
第一课时
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幕”,韩春,阴历三月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4、毋吾以也:以通“已”,停止:
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鼓瑟希,铿尔:鼓,名作动,弹奏
3、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4、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作动,落后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6、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特殊文言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后
2、毋吾以也宾前
3、不吾知也宾前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前
5、摄乎大国之间介后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介后
7、异乎三子者之撰介后
8、浴乎沂,风乎舞雩介后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前
10、为国以礼介后
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
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3、加之以师旅:加,加到....
4、比及三年:比及,到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
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7、异乎三子者之提: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9、咏而归:咏,唱歌
10、吾与点也:与,赞成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重点虚词。
1、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2)
毋吾以也:动词,认为
(3)则何以哉:动词,用、做
(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做
2、
如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
(2)
如其礼乐: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
4、
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
5、
而
(1)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
2)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
3)非诸侯而何:
连词,表并列。
一词多义。
1、方
(1)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
(2)
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
2、尔
(1)
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
(2)子路率尔而对日: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第二课时
1.概括全文内容这篇课文生动地再现了孔子和学生--起畅谈理想的情形。文中哪句话提示了全文的内容?
“亦各言其志也!”(第10段)“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第14段)
2、理清全文思路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
(1):
写孔子询问学生的志向。
第二部分(2-12)写子路、内有、公西华、的们分别述说自己的志向以及礼子的态度。
第三部分(13-16):
写孔子对四人志向的评价。(询问志问一-述说志向--
评价志向,
全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层次清晰,主旨鲜明:这是本文的写作技巧之一。)
1.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看出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2、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明确: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其言不礼”。对冉有:未正面评论,基本满意。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孔子是个伟大的教育家。师生关系融洽平等。他关心爱护学生,了解学生。在日常交谈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当学生述志后高屋建瓴地将其上升到“礼治”,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
3、孔子为何赞扬曾皙不做官?这与他主张“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不是矛盾吗?
明确:曾皙表示不愿做官,但他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孔子对他的话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即“太平盛世图”-
--民风趋淳,民德归厚,天下太平。亦即“人生图景”--超脱现实,
逍遥闲适,回归自然,追求一种精神的清洁和灵魂的自由。
4、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明确: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
理解性默写:
1以吾一日长乎尔
不吾之也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2、干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因之以饥馑
且知方也
3、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4、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5、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6、夫子哂之
7、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