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语文 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 金陵怀古》导学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语文 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 金陵怀古》导学案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6 11:44:47

文档简介

高一
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编写及校对人_____
桂枝香
金陵怀古
导学案
【自主学习】
二、夯实基础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答案】 sù chénɡ cù zhào chù lù jiē shuāi nínɡ
【答案】 (1)聚积。 (2)旧都城。 (3)来往船只。
(4)华美的船。 (5)倒映着星空的长江。
【学生活动】
1.明确:在充满六朝兴衰悲剧气息的金陵故都城头,在伤感情绪十足的晚秋季节,词人登临送目,所感到的不是满地肃杀之气,而是一派生机勃勃;不是一片萧瑟衰败,而是高远明丽。这里没有一丝的颓废印象,有的只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词人笔下的暮秋景象所以异于一般,正是词人精神与众不同的表现。
2.明确:这一句景物的核心是残阳和西风。落日和秋风向来是悲哀的景色,但是词人却在悲哀的景色中写出不悲哀的词意。“征帆”“残阳”,字面的重点是征帆,感情的重点是残阳。这里把残阳和征帆联系起来,残阳送征帆,征帆引残阳。大自然即将消逝的美景,人生即将开始的征途,落日的余晖,征帆的远影,笼罩着一层蓬勃不息、斗志方酣的气氛,没有一丝暮气的伤感颓废的哀愁。
3.明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写出了水的清澈,山的青翠、峭拔。
4.明确: 词的上片写词人登临送目所见的金陵秋景。词人通过对长江、翠峰、船只、残阳、酒旗、彩舟、白鹭等意象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丽山河图。寄寓了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而“晚秋”“残阳”“西风”等意象又给人以冷落、萧条的感觉,包含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为下面的抒情创造气氛。
词的下片怀古、抒情。借凭吊六朝遗迹,讽喻当朝统治者不知吸取历史教训,表达了词人的忧国之情。
【课堂检测】
参考答案
1词人展开想象,极写归家之后调弄银笙、点熏心香的温暖生活,使思归的心情显得更加急切。
2.
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红”“绿”二字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词人借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3.
渲染凄清气氛,奠定全词春愁思归基调。“江上舟摇,楼上帘招”动态景物营造羁旅漂泊借酒浇愁的凄苦氛围;“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想归不得的凄苦。
4.
①上阕倦游思归。具体描绘“舟过吴江”的动态情景,“摇”“招”刻画出词人漂泊之感和借酒浇愁心理;触景生情,表达出漂泊思归,却遇风雨的恼怒之情。
  ②下阕对年华流逝的感叹。词人采用拟人的手法,突出时光流逝之快,并从“红了”“绿了”动态中展示颜色的变化,抒发对年华流逝,人生易老的慨叹。
赏析:
  
  《一剪梅·舟过吴江》是宋末词人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用“点”“染”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全词以首句的“春愁”为核心,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层层渲染,突出了春愁的内涵:一是倦游思归的愁,一是春光易逝的愁。
  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作者单用之。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飘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这里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这里是白描,词人想像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白描是为了渲染归情,用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来突出思归的心绪。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下片最后三句非常精妙。“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朗朗上口,节奏铿锵。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桂枝香
金陵怀古
【学习主题】
学习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感受诗歌之美,品味诗人之情
【自主学习】
一、走进王安石
王安石输给了谁
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改革的失败,一般都是因为利益集团的反抗,但也不尽然,比如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的变法,它的阻力一方面来自利益集团,另一方面又来自王安石想竭力保护的农民这个弱势群体。
当时农民最恨的莫过于“青苗法”。农耕经济时代,农民的日子是过得相当艰苦的,粮食吃到青黄不接的时候经常告急,他们不得不向地主借高利贷。这种民间借贷导致穷的越来越穷,富的越来越富,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弊端显而易见,王安石决定实施“青苗法”解决这个问题。易中天《帝国的惆怅》介绍了“青苗法”的内容:官府向农民放贷,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年息两千。这个利率明显低于民间的高利贷。然而,一些地方官员为了牟取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却耍小动作,他们春季和秋季各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收回,取利两分,这样年利就达到了四分。有些地方利率之高,竟达到原来设定的35倍。加上农民向官府借款,要申请、审批、还贷,手续烦琐,个个关节都必须求人、支付好处费,农民的负担反而比“变法”前更重。“变法”期间,就曾发生过东明县一千多农民集体进京上访,在王安石住宅前闹事的事件。
官员的大规模腐败,永远是与体制的不合理连在一起的。在民主社会,普通公民有足够的力量监督官员的所作所为,官员的行为自然会变得非常规矩,国家出台的有利民生的政策、法律,能够得到认真的执行。而在专制社会,官员的权力来源于上级,只要通过拍马溜须、跑跑送送之类的方式就可以确保自己官位的稳定,于是官员对老百姓的利益漠不关心,甚至不惜以权力大量牟取私利,好经被和尚念歪的事也就屡见不鲜。
姓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简历
INCLUDEPICTURE
"E:\\王安石\\4
桂枝香(登临送目)\\T22.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2017年高二\\我的坚果云\\唐诗宋词\\王安石\\4
桂枝香(登临送目)\\T22.TIF"
\
MERGEFORMATINET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卒谥文。
轶事
有一次苏东坡乘船经过金陵,王安石特地骑着驴子,穿着粗布服到江边去迎接。苏东坡也不冠而敬揖,曰:“轼今日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着说:“礼岂为我辈设哉!”既而两人说佛吟诗,王安石还邀请苏东坡同游钟山,并各自赋诗纪游。可见两个人政见虽不同,但私交和诗文之谊还是非常深厚的。后来苏轼逢人称赞:“不知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作品
其散文文风峭刻,政治色彩浓厚。诗歌瘦硬清峻,意新语奇,多有名章妙句传世,写景小诗尤为出色。词作不多,而“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词风清新爽朗亦间有婉约之作。有《临川先生文集》。
评价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题解
这首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被罢相做江宁知府时。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使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因此,当他登上金陵高处,面对江山胜迹,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二、夯实基础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初肃(  ) 澄江(  )  如簇(  )
去棹(  )
斜矗(  )
鹭起(  )
漫嗟(  )
衰草(  )
凝绿(  )
第2步词语释义——字字落实根基牢
(1)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征帆去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彩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星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通过描写金陵壮丽的景色,而引发怀古伤今之情。反映了作者对于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王安石作为一个进步政治家的那种清醒头脑。
1.开篇的“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与众不同,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一句情景是怎样结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长江山、水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反思】
作品鉴赏
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鉴赏 先写远景,用的是以静写动、以动写静的方法。千里长江好像一条洁白的绸带,山峦耸翠,似在亲密地簇拥着。词人巧妙利用了由远观而造成的错觉,在动与不动之间,给人以新奇、真切感,且又气势宏大,和下片的追古遥相呼应,给人以强烈的时空感。
2.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鉴赏 这是借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词人用“至今”和“时时”强调繁华竞逐的生活依然不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不希望只是对历史空空的感叹,而是要从政治上加以改革,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素材积累
来如疾风逝如虹
——走近王安石
志向: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天资聪慧,读书过目不忘,作文笔动如飞。凭借自身才华,在庆历二年也就是“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前两年(公元1042年),考中进士第四名,从此开始他35年的政治生涯,此时的王安石只有22岁。与人们的料想不同,少年得志的王安石并没有得意忘形,也没有飞黄腾达,更没有结交权贵。而是在地方任上关注思考国家的前途命运。他给宋仁宗上过万言书,恳请变法以图富国强兵。可是,已到暮年的宋仁宗哪里听得进去呢?王安石意识到变法的时机还没来到,因此他坚决地放弃进京做官的机会,继续留在地方遍访民情,以待时机,等待一个支持他的皇帝,这一等待竟然是整整25年!但是他的变法主张,却为他赢得名望,于是这个来自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的进士被人称为“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而他的志向正如自己在《元日》中所写的那样:“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定要让大宋王朝摆脱萎靡的境地,打造一个新的太平盛世!
变法: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在《浪淘沙令》写道:“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他确实在期望遇到自己的“汤武”,建一番伟业。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生命中的“汤武”终于向他招手。公元1068年,北宋王朝的第六任皇帝,宋神宗赵顼(音须)登基改元熙宁元年,所以后世也有人称“王安石变法”为“熙宁变法”。此时的宋神宗早已不满他的祖辈们对辽、西夏用金钱换和平的“购和”政策,也担心王朝日暮途穷。为了富国,为了强兵,这个只有20岁的青年天子决定变法,这场变法的工程师他选择了“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王安石。可是变法,谈何容易呢?政坛领袖司马光说,“安石无他,但执拗耳”,三朝元老韩琦说,“安石为辅弼则器量不足”,大才子苏轼说,“安石有宰相之才,而无宰相之度”。面对他人的怀疑,王安石咬紧牙关,大声高呼:“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他就像一阵疾风横扫北宋政坛!然而这个“拗相公”犯起了拗脾气——“同者存,异者去”。支持变法的留在朝廷,不管他道德才能如何,反对变法的离开朝廷,也不管他道德才能如何。党同伐异在此注定失败的命运。一道道新的政令颁布,一项项新的政策实施,可是结果呢?变法成了贪官污吏鱼肉百姓的借口,加之天灾不断,百姓苦不堪言。在变法的第8个年头,一个叫郑侠的守城门的小官每日看流民扶携塞道,买儿鬻女,于心不忍,绘制《流民图》呈皇帝御览。宋神宗打开画卷,只见风沙沉沉,啼饿号寒,草根嚼尽,奄毙沟壑,悍吏在旁,威逼恫吓,怒目追索……27岁的宋神宗哭泣了:“难道是朕败坏了天下吗?!”太皇太后曹氏哽咽说:“王安石是要变乱天下啊!”皇帝动摇了,变法阵营内部又开始分裂争权!王安石的好友曾巩的弟弟曾布被排挤而去,才子苏轼被牵扯进“文字狱”,曾经被他提拔的吕惠卿居然诬陷他……然而更可怕的还在后面——爱子王雱(音滂)病死。公元1076年的金秋十月本该是收获的季节,可是心灰意冷的王安石退隐江宁。八年的变法换来的不是国泰民安而是千里饿殍,八年的变法换来的不是清平社稷而是争权夺利……1085年3月宋神宗一病不起,弥留时说:“惟生知死,惟圣人能达其情”,表现了历代帝王面对死亡少有的从容,终年仅仅38岁,在位18年……1086年4月,“免役法”被废,王安石失语道:“此法是我与先帝研究两年才颁布的,实在不该废除啊!”说完,他那个倔强的灵魂脱离了他那副衰弱的躯体……41年后,北宋灭亡。
文学:后来谁与子争先
王安石的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文学成就却如同一道彩虹灿烂在整个宋代!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做出了贡献。尽管他的文学主张过于强调“实用”,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但是,王安石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当之无愧名列“唐宋八大家”,谥曰“文”,不是浪得虚名!正如北宋文坛泰斗欧阳修评价的那样:“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精要赏析】 文章从“志向”“变法”“文学”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王安石人生中的三个闪光点。这三点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他的“矫世变俗”之志,“不畏浮云遮望眼”之精神,成为每一个有志之士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他的变法中,我们也应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服务于当今的改革事业。
【课堂检测】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蒋捷,生卒不详。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流浪漂泊,深怀亡国之痂,隐居不仕。晚年过着半隐半僧的生活。长于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①秋娘渡与泰娘桥,渡口和桥名。②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指的是在家里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1.“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赏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中“红”“绿”二字的表达效果?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4.首句揭出“春愁”主题,结合全词,表现了词人哪些方面的春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