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导学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说“木叶”》导学案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6 11:45:29

文档简介

高一
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编写及校对人____
《说“木叶”》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2.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知识链接
1、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示性。意象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中国人的思维。“木”
“叶”如此,更有其他意象。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这些意象呈现出丰富多彩、相对稳定的含义,从而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2、诗歌意象
“意象”-词是诗词欣赏的一
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3、作家作品
林庚(1910-
-
)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
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基础知识
解释下列成语
  
得鱼忘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_____
  
得意忘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
预习检查导入新课:
1.快速阅读第一段,概括中心。(请同学们理清材料和观点关系,留意指示代词“这里”)
2.第二段在引用诗句时有“树”“木叶”“落木”等意象,作者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留意段末指示代词“这里”)
探究案
1.“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请同学们关注第4段、第5段段末句子,结合4、6段相关信息概括)
2.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结合文章第五段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3.“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意象
  
 颜色    
  感觉    
    意味
树叶
 
木叶
落叶
落木
补充:比较“疏朗”与“疏落”
疏朗
疏落
拓展达标
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分析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哪些情感。
王诗:
陆词:
毛词:答

解释下列成语
得鱼忘筌quán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得意忘言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
二、预习检查导?1、(无边落木萧萧下),
2、(落红不是无情物。
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和诗句叶有关的: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和木有关的诗句: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三、探究案1、快速阅读第一段,概括中心。“木叶”突出的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2、第二段在引用诗句时有“树”“木叶”“落木”等意象,作者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古代诗人在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3、“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1)含有落叶的因素。(2)
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4、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5、“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意象
   颜色      感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
飘零之意
落叶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疏落:稀疏零落;稀稀落落
6、概括各段的段意
(1)“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2)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
(3)
区别关键字在“木”字,用“落木”舍“木叶
(4)“木得第一个艺术特征:“木”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6)“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7)艺术形象领域,几乎一字千里
答案:王安石的《梅花》表现了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这与我国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的文化传统相一致,三个意象同是高贵圣洁的象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