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课件(共19张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课件(共19张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06 22:2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族资产阶级阶 级要求实行民主制度,但袁世凯却想恢复帝制。
2.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但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新文化运动兴起概况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兴起标志
主要人物
口号/旗帜
阵地
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胡适、李大钊、鲁迅、陈独秀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激进派)
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红楼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蔡元培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蔡元培的办学原则: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北京大学,一所文理科综合性大学 。前身是京师大学堂 ,创办于1898年,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任校长 。1917年1月,蔡元培任校长,对学校进行了整顿和革新,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原则,奠定了北京大学向近代大学转变的基础 。?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民主
科学
Democracy
Science
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
自然科学法则、科学
精神、科学方法
专制
愚昧
×
×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节选自鲁迅《狂人日记》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材料1:“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
材料2:“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2.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3.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
秀才:
乌黑头发,无麻子,
脚不大,周正。
实际:
乌黑,头发无,
麻子,脚不大周正。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旧 文 学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第一桩西式离婚案
徐志摩爱上了才貌俱佳的林徽因,与发妻张幼仪解除婚姻,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中国近代第一桩西式离婚。
离婚后张幼仪和徐志摩仍旧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张幼仪在海外不断学习进修,事业很成功。
一时间女子逃婚成为时髦,各地离婚成为潮流。

(一)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二) 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局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偏见与遗憾
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反思
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新文化要把人从专制主义之下解放出来,仍需从中国传统中汲取营养。在借鉴外来文明的基础上,创造中国的新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1.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是( )
A.北洋军阀的统治
B.专制愚昧和迷信
C.儒家传统道德
D.封建文学和文言文
C
2.100多年前,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说明新文化运动是( )
A.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B.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C.反对北洋军阀的文化运动
D.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