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
陈国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治理对策;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掌握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湿地开发)及主要对策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学习掌握的知识,通过自主分析、探究,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因地制宜的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和治理。
教学过程:
复习了解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自然因素
1、水土流失的气候因素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冲刷力强
2、水土流失的土壤因素
黄土一般呈灰黄色,以粉沙颗粒为主,无层理,但是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崩解。
3、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地形)因素
构造运动强烈:地表破碎、地形起伏大,加剧了水土流失
4、水土流失的植被因素:植被覆盖率低,对地表的保护性差。
(二)人为因素
战争、樵采、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滥用土地等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措施:
1、生物措施:种草种树——作用(功能)?
2、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作用?
3,耕作措施:沟垄种植 轮作间作 地膜覆盖
不可能对整个黄土高原同时进行治理,而只可能从某些区域入手。
3、小流域综合治理
(1)什么是小流域?
(2)小流域治理有哪些优势?便于合理安排小流域内的农林牧业用地以有统一管理,可以利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进行大中流域或以县为单位的大面积治理,推动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3)小流域治理时注意哪些问题?注意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四,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读右自然景观图,完成1~2题:
1、该景观主要位于( )
A、西亚热带沙漠地区 B、我国黄土高原地区
C、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 D、我国华北平原地区
2、该景观主要成因为( )
A、地壳运动使其隆起 B、风力的侵蚀和搬运
C、流水的侵蚀和搬运 D、冰川的刨蚀和搬运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3~8题:
3、该区域在我国多种自然或人文地理要素分不中具有明显的( )
A、过渡型 B、多变性
C、不确定性 D、单一性
4、该区域严重的自然灾害有( )
①水旱灾害 ②台风 ③寒潮 ④土壤侵蚀 ⑤火山爆发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⑤ D、③④⑤
5、该区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 )
A、植被破坏 B、人口过度增长 C、贫困 D、环境恶化
6、该区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主要表现在( )
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 ②水土流失严重
③人地矛盾尖锐 ④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困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共58张PPT)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
可持续发展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环境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
——基础
——条件
——目的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生态破坏主要有: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森林和湿地开发不当
什么是水土流失?
——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以及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俗话说的就是水把土冲走了。)
第一组试验: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下列两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两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哪个最严重,哪个最少?规律是什么?
同学们拿出一张纸记下每组实验的结果
A
B
第二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哪一个水土流失严重呢?
A
B
第三组试验:同样坡度的两个区域,A是和风细雨,B是暴雨倾盆,那么哪一个区域水土流失严重?
A
B
第四组试验: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是暴雨倾盆,但是A表面植被繁茂,B表面植被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幸运的是还保留了一部分植被,C表面的植被已经被破坏殆尽。哪一个水土流失最严重,哪一个几乎没有水土流失?
A
B
c
通过四组实验发现,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
坡度大,土质松,降水大,植被少
地貌
气候
土壤
植被
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如何呢?哪些地方存在水土流失的因素呢?
中国水土流失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37.1%,占世界水土流失总面积 21%,每年流失土壤 50 亿吨。
中国水土流失地区主要分布在耕垦历史较久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带。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东北黑土地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地区等地区,都有水土流失发生。 。
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本节内容就是以黄土高原为案例具体研究分析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以便帮助同学们提高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思考:黄土高原为什么会形成水土流失呢?
为了全面具体了解黄土高原,下面看一段视频
青海
甘肃
宁夏
陕西
山西
河南
看地图,熟悉黄土高原区的位置和范围
长城
秦岭
太行山
乌鞘岭
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由平原过渡到高原山地
由湿润过渡到干旱
由森林过渡到草原
由种植业过渡到畜牧业
处在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
请大家看教材35页回答: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其原因是什么呢? (点人回答)
1。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易侵蚀性
地貌形态:地面破碎,沟谷纵横谷坡陡峭 (这与黄土高原的平原过度到山地这一地理特征相关)
黄土的特性
由粉砂颗粒组成,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抗侵蚀能力低
2、降水集中,多暴雨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7,8 ,9 ,且多暴雨,冲刷力强
植被
覆盖地表
增大下渗
降低流速
分散流量
过滤淤泥
固定和改良土壤
毁掉了生态屏障
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在的环境
造成河流水源枯竭、水土流失与风沙加剧
水旱灾害日益频繁
农业生产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
植被良好
植被破坏
3,植被稀少
黄土高原植被为什么这么稀少呢?
有自然原因,更有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方式
植被破坏
营造宫殿
水土流失
自然因素
地形:地形破碎,沟谷纵横,坡面物质不稳定
土壤: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侵蚀
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人为因素
破坏天然植被
不合理利用
土地资源
陡坡垦耕
毁林开荒
开采矿产
过度放牧
小结:
水土流失
土壤流失
肥力降低
土地贫瘠农业减产
沟壑加剧
威胁工矿交通安全
水分流失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旱灾频发
泥沙淤积
水源匮乏
河库淤积洪涝加剧
影响水源有效利用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
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
黄河下游为什么会形成“地上河”?
“地上河”有什么危害?
水土流失的治理
回顾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和黄土高原的实际,在影响水土流失的诸因素中哪些是人类可以控制的,哪些是人类无法控制的?因此,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治理?
探究活动
以黄土高原为例,探讨水土流失治理应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生物措施(恢复植被减轻雨水对地面冲击是根本措施之一)
为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应采取哪些措施恢复植被?
植树种草
退耕还林
退牧还草
…………
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斜坡种护坡林护坡草,沟低栽防冲林。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工程措施(修建水平梯田)
修建水平梯田为什么能减少水土流失?
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坡
面
水
流
坡
面
水
流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
淤地坝
坝地玉米
打坝淤地有何作用?
1、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
2、坝上泥沙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耕作措施
(课本P38)
沟垄种植
粮草带状轮作间作
地膜覆盖等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
阅读教材观察右图,思考并讨论:
什么叫小流域?
在小流域的各个部分应分别采用什么治理措施?
对水土流失为何要采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
综合治理后有何效果?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渔各业用地,布置各种水土保持措施,使之相对协调相互促进,形成综合的防治措施体系。是黄土高原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之一。要注意工程、生物、耕作三结合,做到效益互补。
这是小流域治理的成果: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
小流域的治理
感知黄土高原
未 经 治 理 的 黄 土 高 原
黄土高原治理以生物措施治本,植树种草,使土不下坡,清水长流。
初步治理的黄土高原
在缓坡上修筑水平梯田蓄水保土,是黄土高原治理的工程措施。
黄 土 坡 上 的 水 平 梯 田
经 治 理 的 黄 土 高 原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
退耕还林
退牧还草
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
兴修水库
打坝淤地
修建梯田
耕作措施
贮水拦沙,合理利用水土
沟垄种植
轮作间作
地膜覆盖
蓄水保土,充分利用光热
工程措施
小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的治理
课后总结
本节课以黄土高原为例,学习了解了生态环境里面的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危害及治理。这只是可持续发展里面一个方面,其他内容在后面我们将逐一学习。今天的学习是为明天服务。但愿这节课的内容对大家今后有所帮助。
课堂练习
2.关于水土流失危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土流失致使生态破坏 B.水土流失易引发山区泥石流 C.水土流失造成地理环境出现差异 D.水土流失使泥沙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
C
A.降水集中于秋季且多暴雨
B.黄土质地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
C.不合理开发造成地表黄土裸露,失去植被保护
D.地表崎岖不平、千沟万壑
1.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最直接非自然因素是
C
3 下列属于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的是
A.沙尘暴肆虐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淤积河湖,加剧洪涝
D.海水倒灌,土质变坏
4 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是 ①造林种草 ②节约用水 ③围湖造田 ④坡地改梯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D
C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据此判断
1 黄土高原注重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其原因有 ①小流域数量多 ②小流域分布广 ③小流域是泥沙源地和水土流失地 A.① B.② C.②③ D.①②③
2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 A.打坝建库,平整土地 B.保持水土,农林牧业综合发展 C.兴修水利,抽、引水灌溉 D.轮作套种,科学施肥
本节内容到此结束
— 再 见
谢谢大家合作
内 容 导 览
C
C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地理位置特殊,处于过渡地带
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貌)
从沿海向内陆过渡 (位置)
从湿润向干旱过渡 (气候)
从森林向草原过渡 (植被)
从种植业向畜牧业过渡 (农业)
自然要素相互交替 自然环境不够稳定
自 然 灾 害 频 繁 严 重
地震灾害
水旱灾害
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
滑坡灾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
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黄土塬:平坦而宽广的黄土堆积地貌称为塬。
长条形的堆积地貌称为墚
黄土峁:块状的堆积地貌称为峁
沟谷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黄土土质疏松,极容易受到流水侵蚀
直立性强,但极易遭受流水侵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黄土的特性
降水集中多暴雨
地貌形态
植被稀少
自 然 原 因
人 为 原 因
开垦陡坡
毁坏树木
过度放牧和采樵
滥用土地
小结
地理位置特殊 处于过渡地带
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
从沿海向 内陆过渡
从湿润向 干旱过渡
从森林向 草原过渡
从种植业 向蓄牧业过渡
自然环境不稳定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地震灾害
水旱灾害
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
滑坡灾害
人类不合理开发
毁林开荒
陡坡垦耕
过度放牧
加重自然灾害
开矿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说课教案
陈国学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中国黄土高原》是中图版必修3教材第二章第一节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可持续发展有关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是以案例形式深入研究生态环境的方面相关内容、是可持续发展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课标解读:1、学生应知道水土流失的概念,黄土高原的区域概括。
教材内容是“抛砖引玉”,要注重水土流失分析方法的培养而不是只关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措施。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即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材料从而找到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措施;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而不是教师自己分析,更不是直接告诉其答案。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治理对策;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掌握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湿地开发)及主要对策的一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学习掌握的知识,通过自主分析、探究,得出结论。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因地制宜的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和治理
四、说教法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 导入新课:(2~3分钟)
由复习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导入新课。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 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和治理这一重点,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3. 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布置作业。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