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导学案(答案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及其他文言知识,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思路;掌握本文论证方法。
3.背诵这篇文章。
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
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文化常识资料
1.写作背景
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2.了解苏洵
苏洵在文学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少年时苏洵并不爱读书,直至27岁,才发奋苦读。自以为学的比他人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远胜于自己,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之后,终日诵读《论语》《孟子》韩愈等文章。这样过了七八年,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豁然已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益多,甚至不能自己,于是落笔为文,这才“浑浑乎觉其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为文的美谈。
在宋仁宗嘉祐元年,苏洵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欧阳修评价: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弊在赂秦(lù ) ②六国互丧(sàng ) ③率赂秦耶(shuài )
④思厥先祖父(jué ) ⑤暴霜露(pù ) ⑥草芥( jiè )
⑦洎牧以谗诛 ( jì ) ⑧胜负之数( shù ) ⑨为国者(wéi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非兵不利 兵器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句首发语词/保全
③思厥先祖父 他们 ④举以予人 拿
⑤暴秦之欲无厌 满足 ⑥奉之弥繁 更加
⑦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决定,确定 ⑧至于颠覆 灭亡
⑨此言得之 对,正确 ⑩终继五国迁灭 灭亡
⑾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亲附,亲近 ⑿始速祸焉 招致
⒀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两次/使……退却 ⒁洎牧以谗诛 及,等到
⒂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几乎 ⒃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 天数,命运
⒄当与秦相较 倘,如果 ⒅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假使/爱惜
⒆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以礼对待 ⒇积威之所劫 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挟持
3.辨析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①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和父辈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古: 智谋和力量
③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不去行刺
④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例,先例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3.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第二课时
断句练习(李桢《六国论》)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2.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文本探究
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并从两方面提出分论点论点。
第2—3段:分析论证:第2段论证分论点一,第3段论证分论点二。
第4——5段:结论: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等
3、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本段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三、拓展阅读
关于六国破灭的原因,历来争论不休,下面是苏辙的《六国论》,他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你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李桢的观点: 六国和秦一样暴虐,都想做秦国想做的事。六国之亡,就亡在他们力量弱小而不懂互助。
巩固自测题
班级 姓名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得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弊在赂秦(luò)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n)
B.暴霜露(bào) 如弃草芥(jiè) 胜负之数(shù)
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倘与秦相较(tǎnɡ)
D.为国者(wèi) 革灭殆尽(dài) 日削月割(xuē)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而不能终也
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如弃草芥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下面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六国论》选自《嘉祐集笺注》,“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笺注”就是给古书作的注释。
B.苏洵,字明允,北宋眉山人,著名散文家。《三字经》中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说的就是苏洵。
C.“三苏”皆以文章著名,均属“唐宋八大家”,也都写过《六国论》。
D.“三苏”中成就最大的是苏轼,他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被后人称为“赤壁三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以礼相待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义:道义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实在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同“倘”,如果
8.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至丹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B.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
C.斯用兵之效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可谓智力孤危 B.后秦击赵者再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作者对燕、赵两国,有赞扬,有批评。赞扬“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批评燕用刺客计,赵错杀良将。
B.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此两国破亡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C.“呜呼”和“悲夫”两语在文中各领出一层意思。“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D.文末的“天下之大”是指六国诸侯的联合力量,如果他们不赂秦,就可以战而胜之,避免相继灭亡的命运。
检测题答案 :
1.C 2.D 3.D 4.B 5.A 6.C 7.B 8.D 9.C 10.D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