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件+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件+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1-06 16:24:22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九)
(建议用时:40分钟)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有关该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煤炭比重不断上升   
B.天然气比重先降后升
C.水电比重不断下降
D.石油比重不断下降
2.未来该地区天然气的来源最可能是(  )
A.青藏高原
B.准噶尔盆地
C.塔里木盆地
D.内蒙古高原
3.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四川省、青海省
B.吉林省、北京市
C.云南省、陕西省
D.上海市、广东省
1.B 2.C 3.D [第1题,从图示信息可知,煤炭和天然气的比重均是先降后升,石油的比重是先升后降,而水电的比重是不断上升。第2题,当前我国正在实施西气东输工程,该地区天然气最可能来自新疆的塔里木盆地。第3题,四川、青海、云南和陕西属于西部省区,吉林属于中部省区,北京、上海和广东属于东部省区。]
读图,回答4~6题。
4.西气东输管道没有直接从甘肃东南部穿过,而是绕道宁夏、陕西北部,其主要原因是(  )
A.节约管道建设成本
B.带动宁夏、陕西等地的经济发展
C.补充气源
D.保护东部的生态环境
5.图中反映出我国油气分布与消费方面的特征是(  )
A.油气资源分布西多东少
B.油气资源分布西少东多
C.油气消费西多东少
D.油气消费东西平衡
6.图中各石油进口路线中,方向①的来源地是(  )
A.俄罗斯
B.欧洲
C.中亚
D.波斯湾
4.C 5.A 6.A [第4题,宁夏、陕西北部天然气资源丰富,西气东输线路从此地经过可以补充气源。第5题,我国油气分布与消费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平衡现象,油气资源分布具有西多东少的特点,而油气消费则相反,这使得我国必须大范围调配能源资源。第6题,图中各石油进口路线中,方向①②③④的来源地分别是俄罗斯、中亚(或哈萨克斯坦)、中东波斯湾地区和拉丁美洲。]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为我国正在建设的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三项工程,回答7~8题。
7.西气东输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用上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好处是(  )
A.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B.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C.消除污染
D.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8.南水北调工程有东、中、西三条线路,最先启动的是东线,其原因是
(  )
A.东线水可以自流,减少工程量
B.东线水质明显优于中、西线
C.东线有可利用的河道,工程量较小
D.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京杭运河的运输能力
7.A 8.C [第7题,天然气是一种比较洁净的能源,长江三角洲地区使用天然气,可减少煤炭等污染较大能源的使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但天然气也有污染,并不能完全消除污染。第8题,东线在黄河以南不能自流,需逐级提水;东线沿岸人口、城市密集,污染比较严重,水质比较差;东线可利用京杭运河,减少工程量;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交通方式是铁路运输,东线主要借助京杭运河输水,而不是发展航运。]
川气东送(下图)被列为继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工程,该工程西起四川普光气田,东至上海市。下表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表。据此回答9~10题。
年份
原煤(%)
原油(%)
天然气(%)
水电(%)
1978
70.7
22.7
3.2
3.4
2000
66.1
24.6
2.5
6.8
2007
69.4
20.0
3.4
7.2
2011
70.4
17.7
4.5
6.0
9.下列关于川气东送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修建时可能带来水土流失问题
B.影响管道走向的主要因素是城市分布
C.可以带动沿线相关产业的发展
D.经过的高原和山地多、工程难度较大
10.下列关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煤的消费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
B.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
C.2000~2011年,原油消费量逐渐下降
D.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9.B 10.D [第9题,减少管线长度,尽量避免穿越林地、大型河流等对当地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地段,选择最合理的路线,尽量减少对地面的扰动,是影响管道走向的主要因素。第10题,由图可知,2000年之后,原煤、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故A、B项错误;2000~2011年,原油消费比重逐渐下降,但消费总量不一定为下降趋势,故C项错误;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故D项正确。]
11.继南水北调之后,国家正在筹划引渤海水入新疆的海水西调工程。该项目设想,通过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干盐湖、咸水湖和封闭的构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从而镇压沙漠,在地势落差大的区域还可设发电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引渤入新工程沿途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治理沿途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2)渤海海水调到新疆以后,会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有哪些?
(3)该工程对沿途地区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哪些?
[解析] 本题以引渤入新工程为背景材料,重点考查了引水工程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第(1)题,首先要能明确沿途主要有哪些生态环境问题,然后有针对性提出治理沿途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措施。第(2)题,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是“新疆”和“生态环境效应”。第(3)题,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是“沿途地区”和“社会、经济效益”。
[答案] (1)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建立人工草场;解决途经地农牧区的生活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合理利用水资源。
(2)增加新疆蒸发量和降水量,调节周边气候;减轻沙漠化、沙尘暴及其威胁。
(3)带动沿线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带动沿线基础设施建设。
2018年2月11日,人民网刊登了一篇关于“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设想(如下图)的文章,引起了广泛热议。“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分为一条主线、三条支线,工程计划从雅鲁藏布江取水,采取“山区打隧洞、河道修水库、平原开明渠”的方式,沿青藏高原边缘全程自流,输水至我国西北缺水地区。读图,完成12~13题。
12.“红旗河”采取平原开明渠的好处是(  )
①减少工程量 ②运水比较节约 ③调节沿途气候 ④减少水污染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13.“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面临的最大障碍是(  )
A.资金相对欠缺
B.技术水平较低
C.地质环境复杂
D.气候条件恶劣
12.A 13.C [第12题,“红旗河”采取平原开明渠,沿青藏高原边缘全程自流,输水至我国西北缺水地区,好处是减少工程量,①正确;明渠蒸发量大,运水消耗较多,能调节沿途气候,②错误、③正确;明渠不利于减少水污染,④错误。第13题,读图可知,“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从雅鲁藏布江取水,沿青藏高原边缘全程自流输水到西北地区,沿途经过山区和地势阶梯交界地带,地形、地质环境复杂,C项正确;我国资金充足,工程建设技术水平高,A、B项错误;气候条件恶劣对调水工程建设影响不是最大,D项错误。]
我国是一个多煤、缺油、少气的国家,为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我国不断拓展能源进口渠道。2018年4月10日,我国第四条能源进口通道(中缅油气管道)正式开始输油。据此回答14~15题。
示意图说明:中缅油气管道起于缅甸西海岸的皎漂,经缅甸从云南瑞丽入境至昆明,进入中国西南地区。
14.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中可能遇到的最大自然障碍是(  )
A.山高谷深,气候湿热
B.植被茂密,虫蛇出没
C.荒漠广布,水源不足
D.经济落后,维护困难
15.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对我国有哪些重要意义(  )
①促进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 ②缓解北方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状况 ③减少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 ④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 ⑤推动管道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14.A 15.D [第14题,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需要穿过横断山区,可能遇到的最大自然障碍是山高谷深,气候湿热,A项正确;植被茂密,虫蛇出没会对管道建设带来一定困难,但与气候湿热、恶劣的地形条件相比,虫蛇出没相对容易克服,B项错误;沿线没有荒漠分布,水源充足,C项错误;经济落后,维护困难不是自然障碍,D项错误。第15题,油气以管道运输为主,对促进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作用不大,①错误;油气没有输送到北方地区,不能缓解北方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状况,②错误;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可减少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③正确;能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④正确;能够推动管道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⑤正确。]
16.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油价的上涨和矿难的频发,显示了能源短缺的困局日益严重。“电荒”在我国不少地区愈演愈烈,不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也给百姓生活造成强烈冲击,而节约能源则是我们必须达成的全民共识。下图为我国部分能源输送方向示意图。
材料二 下图为西气东输的区域协调效应图。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说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C能源在调出地十分丰富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能源对环境影响的角度看,A、B、C三类能源中属于最清洁的能源是________;B能源对调入区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4)图中B能源输入地电力供应紧张的原因有哪些?为了缓解该地能源紧缺的状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5)结合材料二分析西部地区输出了资源却发展了经济的原因。
[解析] 第(1)题,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但经济较落后,能源需求量小。因此能源输出方向是从中、西部地区到东部地区。第(2)题,据图可知,该能源多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且能源输出地为珠江流域上游,西电东送的南部通道。因此,应从河流流量大和落差大两个方面回答。第(3)题,A能源的输出地为山西、内蒙古等地,结合该区域煤炭资源丰富的知识以及图示可知,A是火电;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是天然气,C为水电。第(4)题,B能源输入地为长江三角洲,此处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常规能源缺乏,需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第(5)题,由材料二可知,西部地区通过资源的输出获得了政府的投资、补贴,同时来自东部地区的资金拉动当地内需及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
[答案] (1)我国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生产量大于消费量;我国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消费量大于生产量
(2)该区域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 地处我国地势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3)C(水电)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改善东部地区环境质量。
(4)B能源输入地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此处电力紧张的原因:①常规能源缺乏;②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生产和生活耗电量大。措施:①跨区域调配能源,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②发展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建设核电站;③宣传节约用电等。
(5)西部地区通过资源的输出换来了资金、技术,使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同时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收入。
9/9第三节 产业转移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举例说明,产业转移的概念和分类。(综合思维)2.结合资料分析,理解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综合思维)3.列举实例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认知)
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产业转移概况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经济现象。
(2)方向:通常由相对发达的区域向欠发达区域转移。
(3)类型:国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
(4)目的: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和利润。
2.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1)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影响
劳动力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具有充足、高素质且工资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市场
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或者国内市场满足不了其发展壮大的需要,企业就会开辟国际市场
企业为了避开跨国销售所面临的各种限制,直接在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市场不断变化,因此产业承接地会发生变化
政策
对于产业转出地来说,政府可以通过间接干预的方式迫使一些落后产业向外转移
对于产业承接地来说,政府可以通过优惠的政策、改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等来吸引企业进驻
(2)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原生产区地价昂贵、原材料短缺及运输成本增加等。
[特别提醒] 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主导因素因产业类型而异,如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导因素往往是劳动力因素。
二、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
时间
产业转出区
产业承接区
转移产业类型
20世纪60年代
日本
韩国、新加坡等国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
纺织等劳动力密集型工业
20世纪70年代
日本
同上国家和地区
钢铁、化工和造船等产业
20世纪80年代
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区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此外还有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
家电、服装、汽车、电子等产业
21世纪以来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一些周边国家
中国中西部地区,以及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
服装、制鞋、家电等产业
[特别提醒] 在区域的产业转移中,首先转移的产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次是资源密集型,再就是资本密集型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1)产业转出的国家或地区:原产业向外转移,可使区域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
(2)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1)国际产业转移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
(2)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3.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国家或地区
影响
转出国或地区
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
转入国或地区
缓解就业压力
[特别提醒] 国际产业转移虽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不利的影响,但从经济发展方面来看,国际产业转移会带来双赢。对发达国家而言,产业转移使其企业生产不断延续,延长了企业的生命力,使其获取了更多经济效益。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加快了工业化进程,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其经济实力得以迅速提升。
(1)产业转移的方向一般是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
(  )
(2)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  )
(3)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  )
(4)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会加大我国生态环境的压力,但可以加快工业化进程。
(  )
(5)不发达地区往往是产业转移的迁入区,产业转移对该地区带来的消极影响是
(  )
A.生产成本增高 
B.环境污染加剧
C.劳动力的成本增加
D.丧失大量就业机会
提示:(1)√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主要是因为本国发展制约性增强,发展中国家资源优势明显,为了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优势资源,或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消费能力增强,市场需求量增大。
(2)× 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3)× 产业转移会使某产业从创新地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成为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4)√ 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因此我国在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的同时,一方面会加大生态环境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快本国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5)B [目前产业转移的类型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因此,对于产业转移的迁入区来讲,产业迁入可能使环境污染加剧,B项正确;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地方转移,使产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成本下降,A、C项错误;产业转移给迁入区带来就业机会,D项错误。]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020年1月15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在合肥召开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精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座谈会。25个省市发展改革委员会、18个国家级新区、10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功能平台的负责同志及相关人员参加会议。今年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立10周年。10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指导下,安徽省扎实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主动对接东部沿海地区,积极探索科学、有序、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子,寻找能带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引擎”。2011~2019年,皖江示范区累计引进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到位资金5.1万亿元,年均增长12.4%,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左右,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问题1 (区域认知)皖江示范区为什么主要承接的是来自长江三角洲的产业?
提示:临近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便利,经济联系紧密。
问题2 (综合思维)东部沿海地区的许多企业到皖江示范区投资建厂,主要看中的优势条件是什么?
提示:优惠的政策,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较低的地价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等。
问题3 (综合思维)在皖江示范区投资办厂,示范区管理部门会提供相关手续的上门服务,这反映了何种因素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提示:政策因素。
[归纳提升] 
 
 
 
 
 
 
 
 
 
 
 
 
 
 
1.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
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利润,利润与生产成本、市场份额有直接关系,如下图所示: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劳动力、市场和政策是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3.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1)从产业转移的类型来看,资源密集型工业由接近能源地和原料产地,向市场和交通优越地转移,如钢铁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一般转向劳动力数量较多、工资较低的地区。严重污染工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向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
(2)从产业转移的顺序来看,一般是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再转移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3)从生产要素的流动规律来看,由发达地区流入到欠发达地区的主要是资金和技术;由欠发达地区流入到发达地区的一般是劳动力和原料。
分析产业转移区位因素的思路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的产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具体思路是:


1.纺织和服装工业在全球分布广泛,生产和销售的全球化程度高,根据下表材料,完成(1)~(2)题。
每小时工人工资
国家
20美元以上
日本、丹麦、瑞士、比利时
14~18美元
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以色列
2美元以下
捷克、埃及、匈牙利、印度、叙利亚、巴西、巴基斯坦、墨西哥、印度尼西亚
(1)纺织和服装工业的跨国生产一般先向哪一类邻近国家转移(  )
A.资源丰富    
B.市场广阔
C.劳动力成本低
D.劳动力成本高
(2)依据表中资料判断,美国、德国纺织、服装业应分别先向哪一国转移(  )
A.墨西哥、捷克
B.日本、印度尼西亚
C.加拿大、丹麦
D.印度、巴西
(1)C (2)A [第(1)题,纺织业和服装工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应布局在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故C项正确。第(2)题,根据表格中每小时工人工资可知,美国、德国纺织、服装业应转移到工人工资低的国家且美国靠近墨西哥、德国临近捷克,所以美国、德国纺织、服装业应分别先向墨西哥和捷克转移,故A项正确。]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19年,湖南省永州市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坚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加快发展,在先行先试中率先突破,全年承接引进重大项目141个,总投资1
327.8亿元,引进500强企业项目完成进度排全省第一,引进个数排全省第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7大主导产业实现优化升级,年创产值1
400多亿元。据统计,近8年来,承接产业转移,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超过100万人,激活了永州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问题1 (综合思维)湖南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什么?
提示:劳动力丰富而廉价。
问题2 (区域认知)许多产业转移到湖南永州市,对永州的城市建设有何积极影响?
提示: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问题3 (区域认知)大批产业转移到湖南永州市后,则该地到东部沿海打工的人口数将会出现什么变化?为什么?
提示:外出打工的人口将会大大减少,主要是因为大批产业转移,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人口当地就业。
[归纳提升]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移出区和产业移入区在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2.读河北“环京新城”位置示意图,回答(1)~(2)题。
(1)“环京新城”吸引“珠三角”地区企业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
A.“环京新城”劳动力价格和生产成本较低
B.“环京新城”科技力量雄厚
C.两地原有工业企业类型相同
D.两地之间交通便利
(2)“珠三角”地区产业向环渤海地区转移将
(  )
A.带动环渤海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B.促进“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使环渤海地区由城市化带动工业化
D.利于两地改善交通条件,缓解就业压力
(1)A (2)B [第(1)题,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市场、内部交易成本等,“珠三角”地区由于地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升级等因素,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因此企业向生产成本更低的“环京新城”转移。第(2)题,“珠三角”地区产业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转入将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从而带动城市化发展;缓解环渤海地区就业压力;产业转出为“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促进“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
地理实践力——我国的产业转移路线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我国新一轮的区域产业转移速度明显加快,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迅猛发展而日新月异。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一些产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已成为经济发展的趋势。中西部地区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充分把握产业转移的机遇,力争快速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水平。
我国区域经济形成了明显的东、中、西部梯度差异格局,为产业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梯度转移提供了可能。为了能引入大规模的资本和企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升级,广大中西部地区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下图是我国中西部18个省(区、市)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格局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强竞争力型的省级行政区,其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强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丰富的矿产资源
B.区位与交通
C.优惠的国家政策
D.丰富的劳动力
(2)中西部地区承接的东部产业转移的主体产业是(  )
A.仪器仪表制造业
B.石化工业
C.纺织与服装制造业
D.钢铁工业
(3)为了增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缩小中西部区域经济差距,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
A.改善生态环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压缩传统工业规模,加强科技投入
C.开发矿产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D.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区域连片发展
(1)B (2)C (3)D [第(1)题,读图可知,属于强竞争力型的是河南省和湖北省,与中西部地区其他省级行政区相比,河南省和湖北省的矿产资源、劳动力和国家优惠政策都不具有优势,但是河南省和湖北省处于承东启西的位置,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凭借其区位和交通优势,其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最强。第(2)题,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经济、科技较为落后,其主要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利用劳动力较多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生产部门(如家电组装),故主体产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选项中只有纺织与服装制造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第(3)题,西部地区科技力量薄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符合实际,A项错误;西部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其传统工业规模不大,无须压缩,B项错误;中西部资源都较为丰富,开发矿产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是缩小西部与中部经济差距、增强其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的可行方法,C项错误;西部地区可以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区域连片发展来增强竞争力,D项正确。]
[素养立意] 本题组以我国目前东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发展状况为背景,并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产业转移的调查了解,系统考查了产业转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知识,体现了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要求。在我国的东西部产业转移中,东部地区借助产业调整、升级的发展机遇,将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促进了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
题组1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美国多家高新技术的特效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地移入中国北京等地,与此同时美国多家领先的特效企业宣告破产。一方欣欣向荣与一方难以为继的背后预示的是一次从美国到中国的3D产业大迁徙。回答1~2题。
1.美国3D产业难以为继而中国欣欣向荣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劳动力  B.人才技术  C.政策  D.市场
2.美国多家特效企业迁入,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是(  )
①提高娱乐服务业的集聚程度 ②有效缓解“民工荒”问题 ③填补3D产业空白 ④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D 2.D [第1题,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市场广阔,获得的利润高,才能生存发展下去。美国3D产业难以为继而中国欣欣向荣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中国市场广阔,D项对。劳动力、人才技术、政策有重要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A、B、C项错。第2题,美国多家特效企业移入,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是提高娱乐服务业的集聚程度,①对。高新技术的特效企业迁入,需要劳动力少,不能缓解“民工荒”问题,②错。北京在此之前有3D产业,③错。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④对。]
题组2 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
2018年10月19日,第十五届中国沈阳韩国周开幕。本届韩国周紧紧围绕“搭建创业创新平台、促进中韩新产业交流合作”这一主题,精心策划了“中韩青年创业创新论坛”“中韩新兴产业交流项目对接会”等一系列经贸交流活动。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箭头表示国际产业转移中生产要素的流动,从区际关系判断伴随着箭头①而流动的主要是
(  )
A.资金、技术、信息 
B.劳动力、市场、土地
C.原料、能源、政策
D.运输、水源、污染
4.韩国将部分汽车工业转移到我国沈阳等地,主要原因是为了(  )
①充分利用当地资金 ②充分利用当地较为便宜的土地
③扩大市场,增加销售额 ④传播新技术、新工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3.A 4.C [第3题,箭头①表示韩国企业向沈阳投资,其生产要素是资金、技术、信息。第4题,发达国家将汽车产业转移到我国主要是因为我国具有市场广阔、地价较低等优势条件。]
题组3 产业转移的影响
下图为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据图可知,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不包括(  )
A.较低经营成本
B.淘汰落后产业
C.扩大企业经营规模
D.政府的优惠政策
6.产业转入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②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③有利于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 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B 6.B [第5题,从图中可知淘汰落后产业不是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第6题,产业转入中西部地区,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但不能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
教材P78思考
提示:1.埃塞俄比亚地处非洲热带地区,经济落后,劳动力丰富而廉价,且当地人口密集,市场广阔。
2.铁路沿线,交通便利,利于原料的运入及产品的运出。
3.我国鼓励对外投资的政策及埃塞俄比亚政府的优惠的土地、税收、区域补贴政策等。
教材P81思考
提示: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时应注重引进技术,加强研究,发展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教材P81~82活动
提示:1.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基地,原料丰富;新疆提供了接纳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新疆的劳动力廉价;“一带一路”建设使新疆具有对外贸易的便利优势。
2.可为东部地区腾出发展的空间,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3.面临着技术、设备落后,劳动力素质较低,水资源短缺等困难。当地政府应大力引进技术、管理人才;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发展节水技术等。
14/14课时分层作业(八)
(建议用时:40分钟)
流域的开发都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据此回答1~2题。
1.TVA主要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它所确定的流域开发的核心是(  )
A.流域农业因地制宜的开发
B.流域的综合开发
C.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
D.防洪、航运、发电、旅游等
2.下列措施中,不能提高水质的是(  )
A.建设抽水蓄能电站   
B.防治水污染
C.保护水源涵养林
D.改善库区生态环境
1.B 2.A [第1题,TVA对田纳西河开发的核心思想是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等地理环境,通过梯级开发的方式,对流域内进行综合开发。其包括防洪、航运、发电、旅游、土地利用、工业生产、环境治理等相关方面。第2题,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并不能提高水质;防治水污染可以直接提高水质;保护水源涵养林可以增强流域内的水源涵养能力,加强净化并减少污染物的进入;改善库区生态环境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来源。]
根据黄河水情和水利枢纽工程的需要,黄河小浪底于2018年7月3日下午开闸泄洪,进行一年一度的调水调沙。黄河激流从坝上的洞群喷涌而出,形成一条气势磅礴的“巨瀑”,呈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景,也使库区泥沙淤积现象得到改善。据此回答3~5题。
3.黄河调沙调水时间选择在此时段,是因为此时(  )
A.黄河流域进入雨季前,降低库容可为防汛做准备
B.黄河中游径流含沙量大,有利于冲沙减淤
C.下游泥沙淤积量大,能最大量的冲沙减淤
D.黄河流域正值汛期,水量较大
4.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泥沙来自(  )
A.上游的青藏高原
B.中游的黄土高原
C.下游的华北平原
D.所有的支流
5.为解决黄河下游地区“水少沙多”问题,下列建议和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保持 ②植树造林,遏制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③在中游地区实施天然降水和径流的收集与储集工程 ④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A 4.B 5.A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华北和东北区域的正常雨季是在每年的7、8月,小浪底选择在7月初进行调水调沙,主要是为了黄河流域在进入雨季前,降低库容可为防汛工作做准备。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一带。第5题,“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保持”可以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从而有利于减少下游河段的泥沙含量,可知①正确;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该区域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植树造林,遏制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该措施对于减少黄河流域的泥沙含量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可知②错误;“在中游地区实施天然降水和径流的收集与储集工程”该措施会使得下游地区的水量更少,可知③错误;“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利于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与使用,可以缓解下游地区水量比较少的问题,可知④正确。]
读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等高线图(单位:米),完成6~7题。
6.图示地区整治的重点是(  )
A.治理水土流失
B.治理盐碱地
C.治理沙尘暴
D.治理水污染
7.“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图中a、b、c、d四地适合建淤地坝进行治理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6.A 7.A [第6题,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7题,图中a、b、c、d四地中,a地沟谷较长,可以在此建淤地坝,拦蓄泥沙。]
河段的冲淤量是输入沙量和输出沙量的差值。某学者以宁夏黄河下河沿至石嘴山河段为研究对象,定量研究了近几十年来黄河宁夏河段不同时期、不同河段的河道冲淤情况及变化趋势。下面图甲为该学者研究区域位置图,图乙为黄河干流宁夏段年均冲淤量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8~10题。
图甲
图乙
8.推断黄河干流宁夏段冲淤量达到最大的时间大致在(  )
A.1951

B.1985

C.2005

D.2011

9.1969~1985年黄河干流宁夏段(  )
A.整个河段为冲刷状态
B.青石河段由淤积变为微冲
C.青石河段沉积作用增强
D.下青河段侵蚀作用增强
10.1986~2005年黄河干流宁夏段冲淤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河沙采集量增加
B.水利枢纽建设
C.上游植树造林
D.河流补给减少
8.C 9.B 10.B [第8题,读乙图,全河段1951~1968年、1969~1985年冲淤量是正数,代表冲淤量是增加的,1986~2005年全河段冲淤量接近零增长,2006~2011年全河段冲淤量是负增长,因此黄河干流宁夏冲淤量达到最大的时间大致在2005
年。第9题,据乙图分析,1969~1985年全河段的冲淤量约为0.12亿吨,代表输入沙量大于输出沙量,整个河段为沉积状态;青石河段1951~1968年冲淤量约为0.12亿吨,
输入沙量大于输出沙量,为沉积状态,1969~1985年的冲淤量约为-0.10亿吨,表示青石河段此时段为冲刷状态,因此1969~1985年黄河干流宁夏段青石河段由淤积变为微冲,沉积作用减弱;下青河段1951~1968年冲淤量约为0.06亿吨,
1969~1985年的冲淤量约为0.21亿吨,表示青石河段此时段沉积作用增强。第10题,下河沿—石嘴山河段依次有沙坡头、青铜峡水库,1967年青铜峡水库投入运营,拦水拦沙,导致下青河段(下河沿—青铜峡水库河段)1969~1986年泥沙增加,冲淤量大增,而青石河段(青铜峡水库—石嘴山河段)来沙量减少,冲淤量大幅度减少。2004年沙坡头水利枢纽投入运营,使得下青河段冲淤量增加,整个河段冲淤量大幅度减少。因此冲淤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水利枢纽建设。]
11.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水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
区域
水资源占全国的比重(%)
人口占全国的比重(%)
耕地占全国的比重(%)
外流区
长江及其以南地区
80.4
53.5
35.2
长江以北地区
14.7
44.5
59.2
内流区
4.9
2
5.6
材料二 黄河流域不同河段地表水耗损量变化图。
材料三 黄河流域的用水量结构。
比重
农业灌溉
91%
工业及城镇生活
7%
农业人畜用水
1%
(1)由材料一可知我国外流区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是:长江及其以南地区____________,长江以北地区____________,这反映了自然资源空间分布__________的特点。
(2)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是____________。为缓解水资源短缺可采取的措施有: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分析,1956~1996年黄河上游地表水耗损量总体变化趋势是________,1966~1996年________河段地表水耗损量变化最显著。
(4)分析材料三可知,降低黄河流域地表水耗损量的最有效途径是________。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一可知,我国外流区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是不均衡。主要是因为我国降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北方多平原、南方多低山丘陵,导致水热搭配不合理。第(2)题,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是华北地区(黄淮海地区)。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是南水北调,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强化节水意识,在节水、治污的前提下调水(节水比调水更重要)。还可以采取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调节季节分配、进行海水淡化、人工增雨;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等。第(3)题,根据材料二分析,1956~1996年黄河上游地表水耗损量总体变化趋势是波动上升,1966~1996年下游地表水耗损量波动最大,变化最显著。第(4)题,结合材料,黄河流域的用水量结构是:农业灌溉占91%,故治理措施应从减少农业生产耗水量分析,最有效途径是控制农业耗水,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发展节水型农业。
[答案] (1)水资源多,耕地少 水资源少,耕地多 不均衡 (2)华北地区(黄淮海地区) 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修建水库 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等。 (3)波动上升(上升) 下游 (4)控制农业耗水,发展节水型农业。
某河多流经平原地区,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其水运量占全国水运量的70%。该河以修筑大型水利枢纽、进行梯级开发为重点进行全流域综合开发治理,实现了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下图为该河流域综合开发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对图中数字的解读合理的是(  )
A.①表示梯级开发
B.②表示发电
C.③表示航运
D.④表示灌溉和供水
13.综合开发对该流域造成的影响可能是(  )
A.梯级开发不会对鱼群产卵产生影响
B.梯级开发不会淹没耕地
C.梯级开发会促进当地工业发展
D.梯级开发会避免当地产生环境污染
12.D 13.C [第12题,由题图可知,①受清理水道、开凿运河影响,应为航运;②能为不同领域提供支持,应为梯级开发;③能提供能源,应为发电;④为农业发展、工业和生活提供用水,应为灌溉、供水。第13题,河流梯级开发需要修建水利工程,会影响鱼类洄游产卵;梯级开发的廉价水电会带动动力导向型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污染和淹没耕地。]
澜沧江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区。据此回答14~15题。
14.下列关于澜沧江流域开发治理措施的叙述,可行的是(  )
A.大力进行河流梯级开发,发展内河航运
B.以开发水电为核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C.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
D.开发当地资源,大力发展高耗能工业
15.下列关于澜沧江流域开发对下游地区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污染加剧,流域生态环境破坏
B.河流水位降低,灌溉水源受到影响
C.泥沙淤积减少,河口三角洲面积缩小
D.水沙变化与季节无关
14.C 15.A [第14题,澜沧江落差大,不适合发展内河航运,A项错误;澜沧江流域的开发治理应以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为核心,B项错误;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有利于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C项正确;大力发展高耗能工业不利于区域环境治理,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与生态环境破坏,D项错误。第15题,流域开发必然会修建众多梯级电站,工程建设、发电等都可能会对下游地区造成水污染,破坏流域生态环境。]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具有形式多样、地表受侵蚀时间集中的特点,主要侵蚀力包括流水侵蚀、风力侵蚀等。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区各级沟道内修建的以滞洪拦泥、淤地造田为目的的水土保持工程。它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在长期水土保持实践中独创的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
陕北小流域典型治理措施剖面示意图
淤地坝不同时期的变化图
(1)从气候因素角度,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什么具有侵蚀时间相对集中的特点。
(2)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资源损失。
(3)简述沟道中修建多座淤地坝所起的作用。
(4)分析黄土高原开展的防护林、经济林、人工草地建设产生的生态效益。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信息入手,考虑风力和流水的侵蚀作用。黄土高原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此时流水侵蚀严重;冬季受西北风影响以风蚀为主。第(2)题,资源损失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水土流失造成的资源损失主要是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损失及由水土资源损失造成的进一步损失。第(3)题,通过淤地坝拦水拦泥沙,拦水有利于蓄积更多水分,增加水资源;拦泥沙有利于减少下游河道含沙量,从而减轻洪涝灾害,也可以增强当地防洪抗旱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淤地坝后期淤泥处变成了耕地,说明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坝顶平坦,利于车辆通行。第(4)题,植被(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生态效益,应从这些角度思考、组织答案。
[答案] (1)原因: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一年中的土壤侵蚀常由几次大暴雨造成;冬春季北方冷空气南下,风力强劲,
土壤遭风蚀。
(2)损失:大量泥沙淤积于干流的水电站,导致其库容减小,削弱水电站的发电能力;为减轻河床和库区泥沙淤积,
需大量水用于冲沙入海(或水土流失导致下渗量减少,水资源通过地表径流流入海洋),导致水资源的浪费;耕地面积缩减,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脆弱,生物资源减少。
(3)作用:拦泥保土,蓄积地表径流;淤地造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以坝代桥,改善交通(坝顶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利于沟谷防灾减灾,保护下游生产生活安全。
(4)生态效益:拦截降水,涵养水源,调节地表径流;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固结土壤;改善小气候,促进农、林、牧多种经营。
9/9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以某流域为例,说明该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1.举例说明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的必要性。(综合思维)2.结合材料分析,理解黄河调沙减淤的背景及措施。(区域认知)3.实例分析,掌握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的意义及影响。(人地协调观)
一、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1.流域概述
(1)水系:由河流的干流和各级支流以及连通的湖泊、沼泽构成。
(2)流域:由分水岭所包围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
2.流域特点
―→
3.水资源协作开发
(1)流域内的水资源功能
农业灌溉、淡水养殖、提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发展航运、水能发电、生态保护、旅游等多种功能。
(2)协作开发的必要性
①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不同,导致地区之间、上下游之间、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在水资源利用、水质保护中出现利益冲突。
②流域的整体性强、关联度高的特点,需要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统筹管理。
4.协作开发的措施
综合运用工程技术措施和行政、法律、市场等手段,对流域进行统筹管理,分担义务、分享权利、协调行为,为流域内各区域提供公平的共同发展的机会。
[特别提醒] 河流水系是指流域里大大小小的河流,构成脉络相通的系统,也称为河系。河流水系特征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①河流长度、流向;②流域面积;③支流数量及其形态;④河网形态、密度;⑤落差或峡谷分布;⑥河道的宽窄、弯曲、深浅等。
二、黄河的调沙减淤
1.实施背景
(1)河流特征:河流含沙量大。
(2)存在问题
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黄河挟带泥沙数量之多。
②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坡度变小,流速缓慢,泥沙沉积使下游河床不断抬高。
2.目标
3.主要措施
(1)对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
①水土保持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
②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治理
措施
具体做法
生物措施
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
耕作措施
沿等高线耕作、留茬少耕、免耕等
工程措施
修建梯田和水平沟、打坝淤地、挖鱼鳞坑等
(2)对下游地区的河道淤积
利用水库对黄河调水调沙是一种有效的工程措施。
[特别提醒]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易被冲刷。
三、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1.调配背景
2.出现的问题及影响
(1)问题
(2)影响
3.采取的措施
(1)由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黄河水量的统一调度和分配。
(2)黄河流域大力推广应用节水技术。
[特别提醒] 黄河出现断流会导致下游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入海口地区出现地下水咸化现象,进一步破坏地下水环境。
(1)黄河水系的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
(  )
(2)黄河中下游河道宽阔,水运条件优越。
(  )
(3)通过调水调沙可减轻黄河下游洪涝威胁。
(  )
(4)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的建设有利于黄河三角洲的扩大。
(  )
(5)黄河出断流现象时,对下列省区影响最大的是(  )
A.甘肃省      
B.宁夏
C.陕西
D.山东
提示:(1)× 黄河水系的流域面积广,但支流相对较少。
(2)× 黄河中下游河道较宽,但因径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不利于航运。
(3)√ 调水调沙可使下游河道清淤,便于行洪,减轻洪灾威胁。
(4)× 黄土高原进行水土保持可减少河水含沙量,不利于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壮大。
(5)D [黄河断流主要发生在下游河段,因此对下游的河南、山东影响最大。]
 
黄河的调沙减淤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第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有的地方则要以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对污染严重的支流,要下大气力推进治理。下游的黄河三角洲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第二,保障黄河长治久安。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要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完善水沙调控机制,解决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
问题1 (区域认知)参观黄河的壶口瀑布,我们看到的是近似于泥汤的河水咆哮而下,让人震撼,河水浑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黄河中上游地区主要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因此入河泥沙较多,河水浑浊。
问题2 (综合思维)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该地区的农业耕作时应如何去做?
提示:改进耕作方式,尽量沿等高线耕作、留茬少耕、免耕等。
问题3 (人地协调观)有人说,今后黄河入海泥沙的数量将会趋于减少,其依据的理由可能是什么?
提示: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成效;中下游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拦截了大量泥沙。
[归纳提升] 
 
 
 
 
 
 
 
 
 
 
 
 
 
 
1.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1)河流的利用方式(经济效益):修建大坝、水电站、船闸等水利工程,具体利用方式如下:
供水
建坝蓄水,保证农田常年灌溉水源和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
养殖
库区发展水产业,增加经济收入
防洪
湖泊、水库有效调节和稳定河流流量
发电
开发水能,促进流域高能耗工业发展
航运
修水库(保持水位平稳)、挖运河,增加通航里程和效益
旅游
建立风景旅游区,带动第三产业(游船制造业和经营业)发展
(2)流域的综合开发(经济效益):流域的综合开发往往是以河流开发(河流开发普遍以梯级开发为主)为核心,并带动流域各种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的开发,从而促进流域三大产业的发展,同时使生态得以保护、环境得以改善,如下表所示:
农业
结合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等产业
工业
结合矿产资源及廉价电力优先发展高耗能工业
旅游业
把保护环境和提高环境质量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发展旅游业
(3)流域的生态保护(生态效益)
植树保护
保护山地水源涵养林,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库区生态环境
水源利用
合理分配各河段水源;保护水质,防治水污染
土地利用
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林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牧);治理采矿区土地生态
2.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黄土高原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
(2)人为原因:黄土高原地区生产力水平低,耕作方式落后,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有限。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这是水土流失形成的根本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及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严重是造成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
3.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进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4.对黄河下游的调沙减淤措施
(1)通过修建水库,对河流中的大量泥沙进行拦截,实现河流减淤的目的。
(2)利用水库蓄水,适时放水,人为制造可控洪峰,对下游河道实施冲淤,将下游河道中淤积的泥沙送入大海。
黄土高原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1.山西省作为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积极开展小流域的治理工作,取得了卓越成效。读山西省某小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和鱼鳞坑示意图,回答(1)~(3)题。
甲          乙
(1)图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  )
A.充分利用沟底谷地,扩大耕作业规模
B.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综合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C.通过固沟、护坡、保塬工程,彻底治理水土流失
D.实行轮荒耕作制度,提高土壤肥力
(2)图示小流域治理最适合采用农业技术措施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鱼鳞坑是该小流域在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措施,人们在挖坑培埂时往往将半圆形的埂筑得中间高、两侧低,其目的是(  )
A.提高鱼鳞坑美观度,增强观赏性
B.增加鱼鳞坑容量,防止坑水外溢
C.使坑内溢水分散流动,减弱径流的冲刷力
D.增强坑埂的坚固度,防止洪水冲毁坑埂
(1)B (2)A (3)C [第(1)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应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不宜扩大耕作业规模;彻底治理水土流失要综合运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等;轮荒耕作制度不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第(2)题,农业技术措施主要适用于黄土高原地势平坦地区,发展种植业,读图可知图中①处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适宜发展农业生产。第(3)题,鱼鳞坑是该小流域在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措施,人们在挖坑培埂时往往将半圆形的埂筑得中间高、两侧低,会使得坑中水溢满时,由上向下流动,分散水流,减弱径流的冲刷力,避免水土流失。]
 
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2020年1月9日,记者从在京召开的2020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获悉,2020年我国将加强黄河流域水资源监管,把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要求落实到黄河流域水资源监管过程中。
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在会上表示:要明确各地区可用水量,尽快确定黄河干流及重要支流生态水量,加快推进跨行政区河流水量分配,确定地下水水位、水量管控指标,明确黄河流域各地市可开采利用的地表水量、地下水量和非常规水利用量。确定务实管用的用水定额,黄河流域各省区要尽快修订并完善地方用水定额,建立覆盖主要农作物、工业产品和生活服务业的务实管用的用水定额体系。健全水资源监测体系,以黄河干支流重要断面、重点取退水口、地下水水位作为主要监测对象,优化监测站网和设施布局,提升动态监测能力,尽快实现流域内重要断面、规模以上地表取退水口和地下水取水全覆盖。严格取用水监督管理,在黄河流域尽快开展取水工程核查登记,摸清取水工程家底,推进整改提升,促进规范取用水行为。
问题1 (区域认知)为什么要加强黄河流域水资源监管?
提示:黄河流域面积较广,但径流量较少,而流域内人口、城乡较为密集,耕地数量较多,人水矛盾较为突出;且流域内水资源存在无序利用、水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
问题2 (综合思维)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上看,黄河沿岸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什么?
提示:重点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
问题3 (人地协调观)工业生产中的不合理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紧张状况,其主要的表现是什么?
提示:工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技术落后,导致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其次废水的不合理排放易导致水污染。
[归纳提升] 
 
 
 
 
 
 
 
 
 
 
 
 
 
 
1.流域水资源状况分析
(1)流域水资源状况
流域水资源丰富程度主要看径流量的大小:径流量大,说明水资源丰富;径流量小,则流域水资源贫乏。
(2)流域内水资源供给状况分析
流域内水资源的供给状况主要看流域内水资源的需水量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而流域的需水量则取决于流域内的人口、城市及产业的分布状况。人口、城市密集,产业发达,则水资源需求量大,则会表现出水资源紧张状况。
此外流域内的人类活动的不合理,也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污染、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
2.流域水资源的调配措施
(1)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进行开发利用
(2)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
流域的整体关联性特征决定了流域内水资源必须统一调度和分配。因此必须成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科学合理地进行水资源的统筹规划分配,即要兼顾流域生态用水,也要保证生产、生活用水。
(3)通过技术措施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①推广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②推广节水技术,在工业生产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③发展治污技术,提高水资源污染的治理水平。
④发展循环经济,促使水资源循环利用。
2.
新型煤化工以低端的褐煤为原材料,制取替代石油和燃料油的化工产品,但是新型煤化工的高耗水已经成为黄河流域水危机最大隐忧和软肋,黄河各地只能采取水权置换的方法,解决煤化工待批项目用水指标。所谓水权置换,就是工业企业为了取得用水指标,在国家确定的某一灌区内投资,实施农田节水改造工程,将该灌区节约下的用水指标置换到工业项目上。根据材料,完成(1)~(3)题。
(1)新型煤化工产业属于(  )
A.市场指向型
B.资源指向型
C.技术指向型
D.动力指向型
(2)归根结底黄河流域水危机问题的实质是(  )
A.人口问题
B.资源问题
C.环境问题
D.发展问题
(3)实施水权置换的前提是(  )
①节约用水 ②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③保证农业基本用水 ④实施跨流域调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B (2)D (3)A [第(1)题,新型煤化工以褐煤为原材料,褐煤中杂质较多,因此新型煤化工需要的资源量大,资源运输量大,运输成本高,这类工业为了降低运输成本,一般布局在资源产地,即资源指向型。第(2)题,黄河流域水危机是由需水量与供水量之间的矛盾产生的。黄河流域供水量相对稳定,因此矛盾的根源在于需水量的大小,而需水量大小与当地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所以黄河流域水危机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水危机在发展中产生,也只能在发展中解决(如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第(3)题,水权置换的实质是工业向农业买水,在保障农业基本用水的前提下,利用工业资金,投资农业节水工程,通过农业节约用水、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将农业节约下的用水指标置换到工业项目上,既解决了农业节水工程投资来源不足等问题,又解决了工业发展新增用水问题。因此,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证农业基本用水是实施水权置换的前提。]
区域认知——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长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很高,但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所以洪涝、干旱等灾害频繁发生。此外,人们对长江流域的开发过程,引发了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长江流域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综合治理长江流域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长江流域示意图
读长江荆江河段及荆江分洪工程示意图,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荆江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泥沙沉积形成了南五洲
B.溯源侵蚀使得河道弯曲
C.荆江分洪区汛期大量蓄水
D.人民大垸不受洪水威胁
(2)“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  )
A.湖泊的调节功能较弱
B.地下水位过高,补给河流
C.泥沙淤积使得河床增高
D.流速过快,河岸侵蚀严重
(3)下列关于分、蓄洪区土地利用的叙述,最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
A.为应对特大洪水而禁止开发
B.发展湿地生态经济及旅游
C.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
D.开挖成湖,增强调节功能
(1)A (2)C (3)B [第(1)题,由图可知,南五洲位于荆江河内,属于河心沙洲,是泥沙沉积形成的,A项对;河道弯曲是河流侧蚀的结果,B项错;从图中可以看出,荆江分洪区内有公安、闸口等聚落,因此汛期不可能大量蓄水,C项错;人民大垸位于荆江的凹岸处,因此会受到洪水威胁,D项错。第(2)题,“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泥沙沉积使得河床增高,河水易漫出河道,形成洪灾。第(3)题,禁止开发会使分、蓄洪区土地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土地资源浪费,A项错;发展湿地生态经济及旅游是对分、蓄洪区土地最合理的利用方式,B项对;把分、蓄洪区土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土地性质发生改变,其调蓄洪水的能力将消失,不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C项错;开挖成湖的土地利用方式单一,土地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D项错。]
[素养立意] 本题组借助荆江河段的防洪治理,系统考查了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的相关内容,体现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要求,长江荆江河段地处平原地区,河道曲折,洪涝多发,通过裁弯取直,加固堤坝,设置分洪蓄洪区等措施,有效地防御了洪灾,促进了该区域的持续发展。
题组1 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流域的综合开发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1~2题。
1.决定河流开发方式和方向的是(  )
A.流域的人文背景   
B.流域的植被状况
C.流域的自然背景
D.流域的人口密度
2.下列关于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上游地区发展的重点是水资源的开发
B.中游地区要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
C.下游地区需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D.全流域要搞好生态建设,提高植被覆盖率
1.C 2.A [第1题,河流开发方式和方向主要取决于河流自身的自然背景,主要包括流域的地形、气候、水文特征以及矿产资源的蕴藏状况。第2题,长江上游地区发展的重点不是开发而是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森林植被的保护。]
题组2 黄河的调沙减淤
下图为黄河花园口至利津河段年均排沙比(河段出口年均排沙量与河段入口年均来沙量之比)与花园口站年均来沙系数(河流含沙量与河流流量之比)关系图。据图完成3~4题。
3.为使花园口至利津河段不淤积,花园口站年均来沙系数应至少在(  )
A.0.007以下
B.0.012以下
C.0.022以上
D.0.032以上
4.该河段来水量增加,必定导致(  )
A.河段含沙量减小
B.河段排沙比减小
C.花园口站来沙系数增大
D.利津站排沙量增大
3.B 4.D [第3题,依据材料可知要想河段泥沙不淤积,则排沙比应≥1,根据图中排沙比和来沙系数的关系可确定花园口站来沙系数应小于0.012。第4题,该河段来水量增加,河水的搬运能力增强,该河段含沙量会增加,排沙量也应随之增大,该河段排沙比与花园口站来沙系数变化不大。]
题组3 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近几十年来,随着塔里木河流域人口和耕地面积不断增长,塔里木河出现了断流现象。下图示意塔里木河流域及2003~2012年塔里木河断流情况。读图,回答5~7题。
5.注入塔里木河水量最多的支流是(  )
A.叶尔羌河
B.阿克苏河
C.和田河
D.车尔臣河
6.2010年后塔里木河断流现象出现变化,这说明该区域(  )
A.年降水量持续增多
B.河水调配成效显著
C.缩减农业生产规模
D.气温降低蒸发减弱
7.为促进塔里木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①实施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分配、管理 ②以水定地,确定各绿洲适宜发展规模 ③扩大和田河流域绿洲规模,发展经济 
④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⑤全面实施退耕还林,保护其生态环境 ⑥在上游修建水库,增加下游区来水量
A.①②④
B.①②③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⑥
5.B 6.B 7.A [第5题,叶尔羌河、和田河、车尔臣河均位于塔里木河南部,三条河流均流经塔里木盆地,蒸发和下渗损失多,且沿岸人口较多,用水多,导致注入塔里木河的流量小。阿克苏河位于塔里木河北部,发源于天山西支,流程短,损失少,注入塔里木河的水量大。第6题,图中2010年后塔里木河断流时间迅速缩短,直至不再断流,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人为原因,结合选项,河水调配的成效显著最为可能。第7题,扩大和田流域绿洲规模,会加大区域水资源紧张,且易造成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河流出现断流,③错;全面实行退耕不现实,⑤错;上游修建水库会减少下游地区的水量,造成流域上中下游水资源的分配不均,⑥错。①②④均是该流域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故选A项。]
教材P61思考
提示:1.由于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大,黄河流经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流速减缓,大量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使两岸支流不能汇入,故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
2.黄河径流量相对较小且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常会出现断流,冬季封冻,泥沙含量高,水位较浅,不利于航运发展。
教材P64思考
提示:黄河下游的冲淤平衡,会使入海口地区获得稳定的泥沙来源,三角洲面积逐步扩大,河道稳定,不会出现频繁改道现象,入海口地区的生态保护良性发展。
教材P65~66活动
提示:1.荷兰最急于改善水质、治理污染,因为荷兰位于莱茵河的下游,受莱茵河污染的危害最严重。
2.法国、德国应主要承担污染的治理责任,而荷兰是受益国家,因此荷兰应承担污染治理的资金提供责任。
3.行政手段:流域内国家共同成立了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签署了相关的公约。
经济手段:各国投资修建污水处理厂。
技术手段:发展污染治理技术,开发“莱茵河预警模型”进行实时监测等。
教材P68活动
提示:略。
8/15课时分层作业(十)
(建议用时:40分钟)
读我国产业转移路线图,回答1~2题。
1.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承接产业转移区位优势的是
(  )
A.劳动力素质高
B.地价低廉
C.濒临港澳,靠近东南亚
D.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近年来,造成珠江三角洲地区众多外资企业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的因素不包括(  )
A.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处于劣势
B.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处于劣势
C.靠近原料供应和能源基地
D.扩大市场范围
1.A 2.C [第1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劳动力素质并不高。第2题,长江三角洲地区原料、能源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一样都缺乏。]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期。据此回答3~4题。
3.对于东南沿海企业来说,产业转移可以(  )
①摆脱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瓶颈” ②集中资金进行产业升级 ③占有中西部广阔的市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4.中西部在承接东南部产业转移时(  )
A.要警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转移
B.为了多承接产业转移,可降低准入门槛
C.多引进高耗能、高耗水的产业
D.可以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3.D 4.A [第3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南部地区的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进行产业转移,既扩大了市场,又可集中资金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升级。第4题,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警惕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转移。]
读当前全球计算机制造业价值量示意图,完成5~7题。
5.首先转移的计算机制造业生产环节是
(  )
A.软件设计
B.知识产权
C.整件组装
D.售后服务
6.影响计算机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高素质的人才
B.丰富的资源和能源
C.广阔的市场
D.良好的服务
7.为更好地提高我国的计算机产品国际竞争力我们应该(  )
A.加强自主研发,保护知识产权
B.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品牌
C.扩大生产规模,取得规模效益
D.降低工人的工资,降低成本
5.C 6.C 7.A [第5题,首先转移的计算机制造业生产环节一定是技术含量低、利润低的曲线最低点部位,据此结合选项可知为整件组装。第6题,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计算机制造业转移到我国的主要是附加值最低的生产环节,其主要考虑的是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以及广阔的市场。第7题,计算机制造业对技术要求较高,而我国计算机产业起步较迟、发展较慢,主要参与附加值最低的生产环节,所以,我国若能加强自主研发,保护知识产权,就能更好地提高我国的计算机产品国际竞争力。]
下图为极点附近俯视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四个国家或地区。读图,回答8~10题。
8.汽车产业的产业移动方向可能是
(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④→①→③
D.④→③→②
9.④国如果将其在国外的服装产业召回本国,对本国产生的影响可能有
(  )
A.短期内促进就业,减少失业人口
B.增加销售量,促进经济发展
C.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关税
D.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10.某家电企业从②国到④国投资建厂,其主要考虑的是
(  )
A.④国科技力量雄厚
B.②国经济发达,劳动力成本高
C.及时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D.②国原料价格高
8.B 9.A 10.C [第8题,根据经纬度可以判断,图中①国在欧洲西部,②国在东亚,③为太平洋地区,④国在北美洲;世界汽车产业转移的规律是从欧洲转移到北美再到东亚。第9题,读图可知,④国应为美国,美国将其在国外的服装产业召回本国,短期内会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减少失业人口。第10题,②为东亚某国(中国),④为北美洲某国(美国),发展中国家将家电企业转移到发达国家,是为了能够更多更快地获取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11.下图中的箭头示意江苏人口流动与产业转移方向,下表为某年苏北某市开发区企业招工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企业
红杉树服饰
华盛毛纺
工种
操作工
操作工
名额
200人
300人
条件
熟练工
女、初中以上学历
待遇(月薪)
1
200元
约1
000元
企业
佳鹏纸业
宏利皮具
工种
操作工
操作工
名额
20人
25人
条件
40岁以下
初中以上学历,已婚
待遇(月薪)
1
200元
1
200元
(1)江苏省产业转移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苏北某市开发区内企业招工信息分析,该开发区的工业部门以____________为主,从招聘职位看,劳动力素质要求较________,劳动力数量要求较________。
(3)该市建设工业园区,接纳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解析] 第(1)题,江苏省产业转移的方向是由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转移到欠发达的苏北地区。第(2)题,根据苏北某市开发区内企业招工信息分析,对工人技术要求较低,待遇也较低,可知该开发区的工业部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从招聘职位看,劳动力素质要求较低,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第(3)题,该市位于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土地价格较低,劳动力丰富且廉价,有利于建设工业园区。
[答案] (1)由苏南到苏中、苏北
(2)劳动密集型产业 低 多
(3)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土地价格较低。
读全球某产业转移路径及趋势图,完成12~13题。
12.该图反映的某产业最有可能是(  )
A.电子元件生产  
B.汽车生产研发业
C.宇航业
D.加工制造业
13.我国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已成为第四次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之一,主要原因是(  )
A.内部交易成本低
B.劳动力成本低
C.原料资金丰富
D.市场环境好
12.D 13.B [第12题,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美国迁往日本,然后由日本迁往亚洲“四小龙”地区,然后迁往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最后迁往我国的中西部地区,D项符合。第13题,我国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成为第四次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之一。]
欧洲传统工业呈“香蕉带”分布。随着欧盟东扩和制造业向东转移,这一工业带演变成了“金足球”形状。下图为欧洲经济空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促使欧洲制造业向东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才向东流动
B.寻求完善的配套设施
C.降低生产成本
D.受高科技产业的吸引
15.制造业转移后,“香蕉带”会(  )
A.增加劳动力需求
B.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C.制约制造业发展
D.向东迁移研发中心
14.C 15.B [第14题,从本质上讲,企业生产为了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而进行产业转移。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但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和扩大市场从而获得最大利润。欧洲制造业向东转移会降低劳动力等成本,故选C项。第15题,伴随制造业转移,就业机会也会向外转移,劳动力需求减少,A项错;研发中心一般位于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不会随制造业转移,D项错;产业转移会促进制造业的发展,但也伴随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欧洲将污染较大的制造业向外转移后,会改善当地的环境质量,B项正确,C项错误。故选B项。]
16.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长期以来,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制造业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美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欧美地区的一些跨国公司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跨区域直接投资,率先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地区,从而使产业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转移的现象。
材料二 下图为全球产业转移路径示意图。
(1)简析材料二图中产业转移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分析欧美地区率先进行产业转移的原因。
(3)近年来,我国环渤海地区在中央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下,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大区域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环渤海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解析] 第(1)题,图中信息表明,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区域分布上非常不均衡,其中以东亚、东南亚地区为主,尤其是中国。第(2)题,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化起步早、水平高,现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工业成本不断上升,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内部交易成本、市场、环境因素等方面;其进行产业转移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区位,最终目的是降低成本、获得最大利润。第(3)题,环渤海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要有选择地承接有利于促进本地区科技创新的产业。
[答案] (1)分布不均衡,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地区,尤其是中国。
(2)欧美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后期阶段,随着土地、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等的上升,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压力加大,欧美地区的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故进行产业转移,并且形成向亚洲转移的明显趋势。
(3)承接产业转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承接的产业应以资源节约型为主;应该加快承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步伐。
7/7该不该引藏水入疆
构想引水路线
问题1 可以选择最短的穿越青藏高原的路线吗?
[思维线索]
主要从地势变化及生态保护、建设难度等方面分析。
[答案] 不可以 青藏高原上的整体地势是北高南低,藏水入疆是向北引水,不利于自流;青藏高原上大部地区人烟稀少,生态脆弱,选择最短线路对生态破坏大,且海拔高,建设难度大。
问题2 该条调水线路联通哪些主要河流?经过哪些主要地貌单元及省级行政区。
[思维线索]
仔细阅读地图即可。
[答案] 联通的主要河流: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黄河等主要河流。
经过的地貌单元: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川西高原、四川盆地、河西走廊、祁连山脉、昆仑山脉、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等。
省级行政区: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新疆。
问题3 调水工程的修建,对新疆的环境和发展有什么好处?
[思维线索]
主要从新疆缺水造成的不利影响上分析。
[答案] 缓解新疆严重缺水的现状,减轻荒漠化带来的危害,利于生态保护,促进新疆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促进经济发展。
藏水入疆引水工程的潜在问题
问题1 归纳材料提出的藏水入疆引水工程的潜在问题。
[思维线索]
从材料中归纳总结。
[答案] (1)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2)破坏引水沿线的生态环境;(3)使新疆面临土地盐渍化问题。
问题2 除上述问题外,藏水入疆引水工程还可能面临哪些难题?
[答案] ①涉及国际性河流,可能引发国际争端。
②工程建设难度大、投资大,可能面临技术、资金方面的困难。(只要合理即可)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整体性强
②资源富集区
③水土保持
④能源生产、消费地区差异大
⑤推广节水技术
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⑦市场、政策因素
⑧促进区域产业结构
调整
[学思心得]                                    
                                   
                                   
                                   
                                   
流域开发的基本分析
1.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一般要从地形、气候、水文、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客观分析。如洪水成因分析:洪水的形成与水系形状、支流分布、地形、降水量多少及季节分配、植被、土质等自然因素有关,也与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有关。
2.分析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要综合考虑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得出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从而制定出其开发方向。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应以河流的利用和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要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具体内容一般包括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土地利用、提高水质等。
3.分析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首先根据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确定制约流域发展的不利因素,然后根据制约因素探索综合治理的对策。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见下表:
治理措施
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轻水土流失及减小河流含沙量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1.下图为某国水系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乙河流发展航运的条件优越,其有利的自然条件有(  )
①经济发达 ②地形平坦 ③水能丰富 ④流量大且稳定 ⑤河流无结冰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
(2)甲河流从源头到河口,共建有19级水坝,除了上游一座于“二战”后建的大坝是80米高之外,其余18座都为低坝,其优势不包括(  )
A.淹没农田面积小
B.移民数量少甚至不用移民
C.不会阻挡鱼类洄游路线
D.溃坝的威胁性小
(3)据图中信息可以分析出甲河河口易出现(  )
A.臭氧层空洞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渍化
D.酸雨危害
(1)D (2)C (3)C [本题考查了流域的特点和综合开发的影响。第(1)题,根据图示国家的形状判断该国为法国,法国位于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所以该河无结冰期,流量稳定。该地区经济发达为社会经济因素。第(2)题,建设大坝必然会影响鱼类洄游路线。第(3)题,甲河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蒸发量较大,修建大坝,减少了下游河口地区的径流量,易导致土壤盐渍化。]
产业转移问题的相关分析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
首先是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其次是把握影响工业部门区位选择的因素。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较低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是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区域的产业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则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一方面将部分产业转移到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另一方面将部分生产环节通过生产合作的方式转移到其他地区,实现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和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如下图所示:
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全球范围内已完成了三次大型的产业转移,平均20年就完成一次大型的产业转移,目前正在启动第四次产业转移。前两次产业转移是国际产业中心之间的转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则参与了第三次产业转移和正在发生的第四次产业转移。
材料二 下图为世界工业三次转移示意图。
材料三 部分国家劳动力工资和产值对比。
国家
每个雇员年产值(千美元)
日工资(美元)
年工资/年产值(%)
美国
105
60
20.86
德国
87
45
18.88
英国
50
36
26.28
中国
29
1.5
1.89
菲律宾
23
5
7.94
(1)根据材料一、二,写出全球前三次产业转移的路线及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源地主要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的哪些区域。
(2)在全球第一轮产业转移时,美国产业转向德国而没有转向英国。结合材料三说明其原因。
(3)全球第三轮产业转移,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运用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
(4)简述产业大量转出对当地产业结构和就业的影响。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二中读图即可得到答案,但必须按照正确的迁移顺序来回答。第(2)、(3)题,要结合材料三中数据,从年工资/年产值的大小、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和工业区位因素进行分析。第(4)题,产业转移会导致当地失业率上升,但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 (1)第一次:美国→日本、德国。第二次:日本、德国→亚洲“四小龙”,美国→亚洲“四小龙”。第三次:亚洲“四小龙”→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德国→中国东南沿海,美国→中国东南沿海。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源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2)德国的年工资/年产值的比值小于英国,利润更高。
(3)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年工资/年产值比值最低;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中国资源丰富,靠近原料产地;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土地价格低;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等。
(4)失业率有所上升,但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7/7第四节 国际合作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1.举例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表现。(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说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表现。(地理实践力)3.分析图文资料,理解“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合作的影响。(综合思维)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1.经济全球化概述
(1)含义:可以理解为跨国界的经济活动驱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2)主要表现
①商品、服务、生产要素和信息跨国流动的规模与形式的不断扩大与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和跨国投资,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
②在生产流域,生产组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零部件可以全球采购,由此形成全球生产网络。
2.国际合作的必然性
(1)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了新的劳动地域分工。
(2)由于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世界各国之间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推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
1.“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
―→
2.“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
(1)打造新型国际合作模式
(2)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
①坚持的原则:共商、共建、共享。
②新型国际关系:所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倡导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3)开拓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新空间
①关键:聚焦发展。
②目的:实现经济融合、发展联动及成果共享。
(4)提供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文化驱动力
(5)促进沿线各国的共同繁荣
[特别提醒]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利于世界各国分享我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同时也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巨大市场,利于我国的商品出口和经济持续增长。
(1)我们使用的手机的零部件来自世界许多国家,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体现。
(  )
(2)经济全球化会促进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区域平衡。
(  )
(3)“一带一路”中的“一路”就是指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  )
(4)“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  )
(5)我国的下列城市为古“丝绸之路”起点的是
(  )
A.西安市    
B.北京市
C.南京市
D.洛阳市
提示:(1)√ 手机中的零部件来自多个国家,说明目前形成了全球生产网络。
(2)× 经济全球化会促进世界各国的发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加剧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3)× “一带一路”中的“一路”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4)√ “一带一路”建设会促进沿线各国的共同繁荣。
(5)A [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现在的西安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
2019年4月26日《第一财经》报道:4月25~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在25日的企业家大会上,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起涛表示:“或许大家对中交建并不熟悉,但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港口、铁路等项目的建设少不了中交建的身影。”
作为中交建的全资子公司,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国港湾”)就是活跃在斯里兰卡当地的主要央企,全面深入地承建了从汉班托塔国际机场、汉班托塔港到南部高速公路项目等多个基建项目。如今,位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南港以南近岸海域、与科伦坡现有的中央商务区相连的港口城项目,又见中国港湾的身影。
问题1 (区域认知)从“一带一路”建设的角度,分析斯里兰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提示:斯里兰卡位于南亚,属于印度洋上的岛国,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的地区,位于印度洋重要的国际航线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问题2 (综合思维)中国企业参建了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口建设,对斯里兰卡的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提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就业,拉动斯里兰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繁荣。
问题3 (综合思维)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通项目建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提示:拓展了我国的资本、技术输出的通道;扩大了我国的劳务输出;为我国的产品出口开拓了广阔的市场,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经济影响力。
问题4 (区域认知)如果我国的企业家到斯里兰卡去投资兴办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
提示:不可行。斯里兰卡是经济欠发达国家,经济、技术相对落后,不利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归纳提升] 
 
 
 
 
 
 
 
 
 
 
 
 
 
 
1.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发展
(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密切的国际合作
①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
③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④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模式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正确认识“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
(1)深入理解“一带一路”提出的时代背景
①当今世界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陆续显现。
②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各种不稳定事件频出。
③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
④各个国家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
(2)深刻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
①打造新型国际合作模式
②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
③开拓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新空间
④提供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文化驱动力
⑤促进沿线各国的共同繁荣
2019年4月26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拉开序幕。“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不断拓展合作区域与领域,尝试与探索新的合作模式。陆上丝绸之路是由连云港经西安、乌鲁木齐、德黑兰、莫斯科到鹿特丹的线路,海上丝绸之路是传统航线,是由上海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至鹿特丹的线路。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一带一路”主要合作区域是(  )
A.亚洲、欧洲和非洲  
B.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C.亚洲、非洲和北美洲
D.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2)一批商品从上海运往鹿特丹,最近的传统海上航线需经过(  )
A.好望角
B.直布罗陀海峡
C.波斯湾
D.琼州海峡
(3)中国科研人员将太阳能技术与海水淡化工程巧妙“嫁接”,大幅度降低了海水淡化的成本。这一成果将惠泽“一带一路”上严重缺水而光热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是(  )
A.大洋洲、西欧
B.东欧、东南亚
C.中亚、西亚
D.东亚、南亚
(1)A (2)B (3)C [第(1)题,根据题干中“一带一路”的线路连接的区域分析,“一带一路”主要合作区域是亚洲经海、陆向西连接欧洲和非洲。第(2)题,从题干中“海上丝绸之路”路线的描述可知,上海至鹿特丹最近传统航海线依次经过太平洋、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英吉利海峡,该航线必须经过直布罗陀海峡,不需经过波斯湾,经过好望角航线太远,最近航线不经过琼州海峡。第(3)题,根据“一带一路”的区域限定,因不经过大洋洲,首先排除大洋洲,即排除选项A;海水淡水工程应在干旱地区实施,东欧、东亚和南亚等沿海地区受西风和夏季风影响较明显,降水较多,缺水现象不严重,因此排除B、D;中亚地区临近里海,西亚地区有很长的海岸线,这些地区干旱少雨,且光热资源丰富,可以利用丰富的太阳能淡化海水。]
题组1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下图为美国制造的某型号飞机美国以外的零件供应地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此图反映了(  )
A.南南合作  
B.国际矛盾和冲突剧烈
C.南北对话
D.国际合作和经济全球化
2.图中所列国家共同的特点是(  )
A.均为发达国家
B.均为欧洲和北美洲国家
C.多为人口大国
D.多为科技较发达的国家
1.D 2.D [第1题,该飞机的零件供应地除美国外,还有英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日本、韩国、巴西等国。这反映了国际合作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第2题,图中所列国家中,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属于欧洲国家,加拿大属于北美洲国家,日本、韩国属于亚洲国家,巴西属于南美洲国家。这些国家中,韩国、巴西不属于发达国家。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目前有十几个,这些国家中,只有日本人口超过1亿。飞机制造属于高科技工业,图中所列国家为美国该型号飞机提供零件,说明这些国家多为科技较发达的国家。]
题组2 “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构建的优先和重点领域。下图示意2014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之间的国际航空运输联系及比重。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在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联系的客运航线中占比最高的为东南亚地区,主要原因是东南亚地区(  )
A.经济发达
B.旅游业发达
C.航空业领先
D.劳动力短缺
4.中国与蒙俄地区的货运航线比重最大,中国向蒙俄运输的货物最可能是(  )
A.煤炭
B.木材
C.服装
D.钢材
3.B 4.C [第3题,东南亚地区主要为发展中国家,旅游业发达,我国到东南亚旅游人口数多,与其他地区比较客运航线中占比最高。第4题,俄罗斯主要发展重工业,煤炭、木材、钢材都比较多,蒙古工业不发达;中国服装工业发达,价格较低,中国向蒙俄运输的货物最可能是服装。]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此次高峰论坛是“一带一路”提出3年多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旨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陆上丝绸之路是由西安经乌鲁木齐、德黑兰、莫斯科到鹿特丹的线路,海上丝绸之路是由上海依次经过太平洋、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英吉利海峡至鹿特丹的海上航线。据此完成第5题。
5.“一带一路”的西端是世界乳畜业发达地区,其最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
A.政策大力支持
B.市场需求量大
C.劳动力资源丰富
D.气候温和湿润
B [“一带一路”的西端是世界乳畜业发达地区,其最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是城市化水平高,市场需求量大。]
教材P87活动
提示:1.重庆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也是欧洲市场需要的许多产品的生产地。重庆积极地推动“渝新欧”班列开通,是为了将产品迅速便利的输送欧洲,可缩短时间且能够降低运费。
2.经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等国家。中途经历两次换轨。
3.沿线各国的运价、通关、货物检验和检疫、运输的安全保障,技术标准,沿线冬季气温差异等方面,必须进行各国协调合作。
原因:沿线各国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技术标准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4.打造了新型的国际合作模式,提升沿线各国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对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6/9第二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了解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综合思维)3.分析西气东输案例,掌握不同类型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特点。(区域认知)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发展
1.调配原因:国家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及其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空间不匹配问题。
2.调配背景
3.调配影响
4.我国主要的调配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等。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西气东输概况
2.实施原因
(1)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地区
能源消费量
能源生产量
影响
措施
东部沿海地区


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能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
西部地区


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3)西部是我国油气资源未来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
①我国陆上天然气分布的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②四大气区:新疆、青海、川渝、鄂尔多斯。
③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西部是油气进口的重要通道。
[特别提醒]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但不是新能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仅为煤的40%左右,相对于煤炭、石油等能源具有使用安全、热值高、洁净等优势。
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1)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西部地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调出区及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1)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
(2)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3)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提高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共同富裕。
(2)为沿线区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线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
(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解决资源短缺的唯一途径。
(  )
(2)西部地区一直是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区域。
(  )
(3)我国区域能源资源的赋存量与区域发展是基本匹配的。
(  )
(4)西气东输工程可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  )
(5)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环境意义是(  )
A.缓解能源紧缺    
B.改善水体质量
C.促进减排降污
D.保证能源安全
提示:(1)× 解决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是开源节流。具体包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资源和跨区域调配资源;防止浪费和污染等。
(2)× 西部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后成为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区域。
(3)×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应相对紧缺,而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需求量较小。
(4)√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可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5)C [西气东输可以缓解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减排降污,改善环境质量。但题目中问的是环境意义,故C项正确。]
 
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我国区域资源赋存量与区域发展水平很不匹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存在着显著差异。
图甲 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消费占全国的比例
图乙 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图丙 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
问题1 (综合思维)分析图甲,比较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消费占比状况。分析我国西气东输的原因。
提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受经济水平的限制,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总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存在着显著差异是西气东输的原因。
问题2 (人地协调观)根据图乙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并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环境的影响。
提示: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为主,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问题3 (综合思维)根据图丙回答天然气资源在我国的分布特点,分析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长期得不到充分勘探、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相对较少。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崎岖不平,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普遍落后,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工农业发展落后,市场需求量有限。
[归纳提升]
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
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
2.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3.西部是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
西气东输工程的区位条件
1.有利条件
(1)资源优势:塔里木盆地是主要气源地,可确保稳定供气30年;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川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为补充气源地。
(2)技术保障:已建立了地质勘探、开发、输送、炼制及辅助生产和生活等基本配套的现代工业体系,能够提供较好的技术保障。
(3)市场广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大,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利用天然气的空间广阔。
2.不利条件
(1)管线长:输气距离远,管线长,工程量大。
(2)地形障碍:经过不同的地势阶梯,地势起伏大,地貌复杂。
(3)河流障碍:多次跨越河流,工程艰巨。
(4)环境脆弱:经过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
1.我国天然气资源在西部地区分布非常丰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北、华北地区一直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主要基地。目前这些地区的大部分主力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大,导致东部地区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西部地区则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据此回答(1)~(3)题。
(1)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
B.改善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
C.发展西部地区的油气工业
D.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2)制约我国西部地区天然气开发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
①勘探、开发资金短缺问题 ②西部人口少,工农业相对落后,天然气的市场需求量有限 ③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远不能满足大批量油气产田的生产和外运需要 ④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 ⑤中西部地区地貌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不再开采石油、天然气
B.东部地区石油、天然气产量递减,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导致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C.西部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将会成为我国开发的重点
D.西部地区将大力开采石油、天然气,供应资源日益短缺的东部地区
(1)D (2)A (3)A [第(1)题,目前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在西部,且东部地区能源缺乏,是实施西气东输的重要原因。第(2)题,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缺乏资金、技术,且对能源需求较小,这些都制约了其天然气资源的开发。第(3)题,实施了西气东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能源供应紧张状况,但对于东部地区的油气资源仍需要加大开发力度才行。]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示意图。
材料二 紫气东来,绿色管道开工,总揽全局发展,东西双赢。下面为西气东输的区域协调效应图。
问题1 (综合思维)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发展有什么影响?
提示: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居民收入等。
问题2 (区域认知)西气东输对西部生态有何影响?
提示:有利: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有利于改善西部环境。不利:管道建设中容易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加剧生态恶化。
问题3 (人地协调观)通过西气东输,我国政府是如何协调东、西部发展的?
提示:从全国的角度看,西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东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较高;资源从西部输送至东部,不仅西部会获得资源的销售收入,而且资源在东部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为中央政府提供更高的税收;中央政府就可以把更多的资金用于对西部的投资和补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归纳提升]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中、西部、东部社会经济和环境都存在影响,具体如下表所示:
1.有利影响
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社会经济
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
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中、西部地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缓解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天然气综合利用的步伐,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工业
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配套工程的建设,将极大地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
缓解沿线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
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效改善大气环境
2.不利影响
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易造成破坏。
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建设的意义分析
从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分析:
效益
调入地区
调出地区
经济效益
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获得经济效益
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扩大相关产业,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
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
有利于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稳定
生态效益
发展经济,减轻污染,保护生态
2.读我国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工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工程的投资大,回收周期长
B.有利于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C.线路途经地区能源十分短缺
D.促进工程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2)该工程对沿线地区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减少四川省的酸雨发生
B.干线主要经过东部经济地带
C.对沿线地区造成极大的生态破坏
D.可以改善珠江三角洲的能源消费结构
(1)C (2)D [第(1)题,天然气管道工程具有投资大、回收周期长的特点;西气东输二线管道线路的建设能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能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状况,改善东部环境质量,同时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线路途经的黄土高原地区能源资源十分丰富。第(2)题,该工程没有经过四川省;干线主要经过西部和中部经济地带;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对沿线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但不是极大的破坏;该工程能提高珠江三角洲的天然气消费比重,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人地协调观——南水北调工程:南来之水润北国
北京五棵松地铁站,是城市主干道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每隔2分钟一班的地铁呼啸而过,运送着往来的乘客。而就在这站台下方3.67米处,暗藏着一项巨大工程,它横跨长安街,将奔腾千里的长江水经此引入团城湖,让北方万千百姓因此喝上了干净充沛的南方水源,在北京,每10杯水中有7.5杯是“南水”,这正是被称之为世纪工程的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了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了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南水北调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见下图:
读南水北调中线方案工程路线图,回答(1)~(2)题。
(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劣势有(  )
①调水量受季节限制,冬季调水量少 ②需开挖新河道,工程量大 ③污染严重,水质差 ④穿越黄河,要建穿黄隧道 ⑤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的环境恶化
A.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①③④
(2)下列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大量调水,会加大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B.能缓解北方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的盐碱化问题
C.利于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的威胁
D.将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1)B (2)D [第(1)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越的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因此冬季调水量较小;中线工程需要开挖新河道,工程量大,同时穿越黄河还要建隧道。第(2)题,大量调水,汉江水量减小,会减轻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盐碱化是由地下水位大幅上升引起的;中线工程对海河流域影响不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会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素养立意] 本题组通过对南水北调线路分布图的分析,考查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状况及该工程产生的影响等内容,体现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要求。南水北调中线自南向北可自流输水,但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冬季调水量少,需开挖输水通道,工程量较大,但南水北调可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现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题组1 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发展
下图为某区域某种自然资源储量和需求量关系图。读图,回答1~2题。
1.若该种自然资源为能源,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我国东北地区—①  
B.我国华北地区—②
C.我国东南沿海地区—③
D.我国西北地区—④
2.图中四地之间最有可能产生资源跨区域调配现象的是(  )
A.①→③
B.④→①
C.③→④
D.②→③
1.C 2.D [第1题,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当地能源资源贫乏,符合图中③所示特征。第2题,②地资源丰富但需求量小,资源供大于求,③地资源贫乏但需求量大,资源供不应求,因此最有可能产生资源由②运往③的跨区域调配现象。]
题组2 西气东输工程
区域发展阶段可分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西气东输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调配工程。下图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终点城市所处发展阶段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且分布稀疏
B.经济发展水平低且对外开放程度低
C.高新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D.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差异逐渐扩大
4.下列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线工程缓解了长江三角洲的能源短缺
B.二线工程可能降低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
C.三线工程的能源输送方式为铁路运输
D.三线工程加剧了珠江三角洲的大气污染
3.C 4.A [第3题,读图,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终点城市为上海,上海为我国经济发达城市,高新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第4题,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对西部地区来说增加了就业机会,对输入区来说缓解了能源紧张状况,减轻了大气污染,促进了经济发展,三条线路均为管道运输。]
题组3 我国其他的重要资源调配工程
如图为山西省能源调出结构变化图(注:1吨煤的平均价格为160多元;1吨煤可发电2
500千瓦时;山西省向外输电的价格为245元/千瓦时;同时,输煤需要建设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读图,回答5~6题。
5.山西省电力向东输出,最大的受益地区为(  )
A.辽中南地区
B.长三角地区
C.山东半岛
D.京津唐地区
6.变输煤为输电,对山西省的意义主要是(  )
A.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B.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C.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D.缓解用水矛盾
5.D 6.B [第5题,结合我国西电东送工程可知,山西省电力向东输出,主要输入京津唐地区,因此受益最大,故选D项。第6题,山西坑口电站的建成,变输煤为输电,可以缓解交通压力,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山西省的经济效益,减少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但是会加大山西省的大气污染,故选B项。]
教材P72思考
提示:从1980年到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表现出以下特征:煤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其他能源消费比重也不断上升。
教材P73活动
提示:1.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荒漠广布、风沙活动频繁、水资源严重缺乏,不利于新疆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2.天然气的开采、储运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投资大;新疆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技术落后,对能源需求少,这些都制约了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
教材P74思考
提示:不应该。西部地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进口天然气比较,其开发利用的优势是价格低,而其他方面多为劣势,若提高价格,其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就会失去优势,继而失去市场。
教材P75活动
提示:1.澳大利亚东南部大分水岭位于东南信风带上,东侧为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多,而西侧是背风坡,位于雨影区,降水少。
2.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大分水岭的墨累河流域是澳大利亚重要的农业区,但年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修建雪山调水工程可将东部的水调至西部干旱地区引水灌溉和发电,缓解墨累河流域缺水现状。
3.①为城市提供饮用水和电力;②有效缓解了农牧业发展的缺水问题;③为维护当地生态环境提供了一定的生态用水。
15/15课时分层作业(十一)
(建议用时:40分钟)
经济全球化一般是指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信息和人员等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散的现象。读苏州、东莞电子信息企业与全球生产网络的联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在经济全球化中,“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是(  )
A.产品的科技含量高
B.劳动力资源充裕
C.市场经济比较完善
D.经济规模大,发展速度快
2.苏州、东莞的电子信息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主要功能是(  )
A.营销基地
B.生产基地
C.研发基地
D.终端市场
1.B 2.B [第1题,通过全球生产网络的联系示意图可以看出我国处于整个生产网络的最低端,就是为了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所以“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因素。第2题,通过苏州、东莞电子信息企业与全球生产网络的联系示意图可以看出苏州、东莞的电子信息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主要功能是生产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竞争日益加剧,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据此回答3~4题。
3.有人把世界经济称为“地球村经济”,是因为(  )
A.世界经济规模日益缩小
B.各国经济差异越来越小
C.生产、消费、流通领域联系日益减小
D.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4.经济区域化(  )
A.有利于区域经济集团的内外合作与联系
B.有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
C.不利于实现经济全球化
D.“南南合作”是为了扩大竞争优势
3.D 4.B [第3题,随着信息通信网络的普及应用,全球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产生,经济全球化逐渐形成,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第4题,经济区域化有利于区域集团对内合作、联系,对外竞争,区域集团主要是为了提高区域整体的对外竞争能力。]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其近期建设的重点是道路、能源管线、电信、港口等基础设施共建和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据此回答5~7题。
5.“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至15日在北京举行。论坛期间(  )
A.北京的昼长逐渐变短
B.西安日出晚于加尔各答
C.雅典将进入高温多雨季节
D.南昌正午太阳高度低于海口
6.“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相比,其交通运输方式的主要优点是(  )
A.速度更快
B.机动灵活
C.运量更大
D.连续性强
7.基于新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其近期应重点发展(  )
A.物流服务业
B.服装加工业
C.计算机制造业
D.木材加工业
5.D 6.C 7.A [第5题,由材料分析可知,论坛期间位于2017年5月14至15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并且向北移动,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逐渐变长,因此北京的昼长逐渐增长;此时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昼越长日出越早,西安的纬度高于加尔各答,因此日出西安早于加尔各答;雅典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高温少雨;此时太阳直射点距离海口比距离南昌近,故南昌正午太阳高度低于海口。第6题,“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相比,其交通运输方式的主要优点是运量更大。第7题,基于新疆在“一带一路”中处于交通枢纽地位,结合材料中建设重点,其近期应重点发展物流服务业,提高交通运输及中转能力。]
苏丹港位于海边上,是苏丹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港区前是成片的珊瑚礁,珊瑚礁把深海区和浅海区分隔开。其港池和航道大部分为人工疏浚形成。我国某公司在苏丹港建设了很多大型深水泊位,使这座百年老港焕发出新的生机。下图示意苏丹港码头及港池分布,据此完成8~10题。
8.苏丹港港区前的珊瑚礁起到的作用主要是(  )
A.减缓海盐对海岸的侵蚀
B.减轻地震对港区的破坏
C.削弱海浪对海岸的侵蚀
D.削弱东北信风对海岸的吹蚀
9.苏丹港港池和航道底层的泥沙主要来自(  )
A.周边沙漠
B.珊瑚礁剥落
C.河流沉积
D.洋流顶托
10.建设大型深水泊位,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①可扩大港口的业务范围 ②可减少人工疏浚成本 ③可促进当地对外贸易的发展 ④可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C 9.A 10.B [第8题,红海虽为高盐度海区,但珊瑚礁并不能减缓海盐对海岸的侵蚀,A项错;红海地处板块交界地带,是地震多发区,地震灾害受灾程度受地震震级、震源深度和距震中的距离影响,与珊瑚礁无关,B项错;珊瑚礁地处浅海区,能削弱海浪对海岸的侵蚀,C项对;苏丹港附近海岸确实受东北信风的影响,但珊瑚礁海拔较低,对风力的削弱作用不大,D项错。第9题,苏丹港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风力作用显著,大风将沙粒吹入港池和航道,A项对;珊瑚礁剥落会产生泥沙淤积,但由于其剥落速度缓慢,泥沙量较少,B项错;该地为热带沙漠气候,缺少河流注入,C项错;红海为陆间海,洋流作用小,D项错。第10题,建设大型深水泊位,可停泊更大的船舶,扩大港口的业务范围,①对;该地为热带沙漠气候,沙粒沉降较多,即使建设大型深水泊位,也需疏浚港池和航道,②错;港口业务范围的扩大能促进当地对外贸易的发展,③对;建设大型深水泊位,可缓解该地就业压力,但仅凭建设深水泊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④错。]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亚地广人稀,自然和农业资源极为丰富,与我国经济互补性强。其中,哈萨克斯坦是我国在中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北通道,涵盖中、哈、俄、蒙、吉五国部分地区,是我国面向中亚地区的重要战略节点和门户。下图为中亚地区示意。
(1)说明我国大量制造企业落户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的主要原因。
(2)说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中亚地区的积极意义。
[解析] 第(1)题,大量制造企业落户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应考虑工业的区位条件以及工业集聚的优点。第(2)题,本题应从区域联系方面来考虑。中亚地区有丰富的煤、铁、油、气等资源,因此经济带的建设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快资金、技术的引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利于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有利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促进与我国文化、贸易交流等。
[答案] (1)该区资源丰富,靠近原料、能源产地;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北通道,便于进行出口贸易,国际市场广阔;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低;两国政府的政策扶持;大量产业集聚,可共享基础设施和信息,获得规模效益。
(2)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快资金、技术的引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有利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促进与我国文化、贸易的交流等。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下图中甲、乙均是我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合作地区,分别是沿第二亚欧大陆桥运行的中欧班列的西端桥头堡和重要中转站。据此完成12~13题。
甲          乙
12.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合作中,中国可以(  )
A.向甲地区大力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
B.利用甲地区的港口大量进口铁矿石
C.从乙地区引进技术发展高科技产业
D.同乙地区各国家大力开展能源合作
13.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派盆景”搭乘中欧班列,将四川花卉运输到荷兰鹿特丹,与荷兰相比,四川花卉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是(  )
A.平原面积广阔
B.灌溉用水充足
C.生产成本低廉
D.农业科技先进
12.D 13.C [第12题,据经纬度和区域轮廓可判断,甲地区为西欧,经济发达,我国应从甲地区引进技术发展高科技产业;乙地区为中亚,经济欠发达,但地处里海沿岸,石油资源丰富,因此同乙地区各国家大力开展能源合作。第13题,荷兰属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四川生产成本低廉,但荷兰平原面积广阔,灌溉水源充足,农业科技先进。]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高峰论坛是“一带一路”提出3年多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旨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陆上丝绸之路是从西安经乌鲁木齐、德黑兰、莫斯科至鹿特丹的线路,海上丝绸之路是由上海经太平洋、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至地中海的海上航线。据此回答14~15题。
14.“一带一路”东部连接快速发展的中国,西部连接发达的欧洲,而中部是亟待发展的中亚、南亚等地区,东、中、西部的经济具有互补性,表现为(  )
①东部产能增强,需要加强对外合作 ②西部经济发达,需要引进大量人才 ③中亚油气丰富,需要寻求消费市场 ④南亚农业发达,需要扩大粮食出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5.导致“陆上丝绸之路”沿线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热量
C.水分
D.光照
14.B 15.C [第14题,东部地区产能增强,需要加强对外合作,①正确;东部经济发达,人才众多,需要输入大量的资源,②错;中亚油气丰富,需要寻求消费市场,③对;南亚地区夏季风不稳定,旱涝灾害频发,农业产量不稳定,需要进口粮食,④错。第15题,
“陆上丝绸之路”沿线自然景观变化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景观变化,是干湿度地带分布规律的表现,影响因素是水分。]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迪拜曾是阿联酋的一个小渔村,1969年输出第一桶原油,通过“黑金”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从1980年开始大力推进多元化产业类型的经济政策,将迪拜打造成中东的金融中心和观光城市。如今迪拜是阿联酋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石油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仅占1%。
2018年5月,首批海水稻成熟品种测产均超过世界水稻平均产量,这标志着海水稻团队此次在迪拜试验种植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成为中阿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的丰硕成果和友谊象征。下图是迪拜地理位置及其气候资料统计图。
(1)描述迪拜气候特点。
(2)从气候角度分析迪拜试种海水稻的有利条件。
(3)分析中国选择在迪拜实验种植海水稻的原因。
(4)你是否赞同目前在迪拜大面积推广海水稻种植?请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读图分析、描述迪拜气候特点。第(2)题,读图文资料,从光照丰富、热量充足、日温差大等方面分析其有利条件。第(3)题,结合题干信息,从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方面分析。第(4)题,开放性试题,赞同或反对选择其一,并陈述理由即可。
[答案] (1)全年高温(月均温在15
℃以上),年较差达15
℃以上;降水稀少,12月~次年4月降水稍多。
(2)降水少,光照丰富,有利于海水稻的光合作用;全年高温,热量充足,生长期长;气温日较差大,不利于害虫繁殖,虫害少。
(3)两地政策支持;中国有海水稻种植技术;迪拜有充足的资金提供实验经费;生长期长,育种周期短;有利于中国海水稻技术向阿拉伯地区推广,解决该地区粮食问题,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4)赞同。提高粮食自给率;增加湿地面积,改善迪拜气候;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
反对。资金投入多,产量并不高,经济效益差;目前处在实验阶段,技术还不成熟;容易打破沙漠地区生态平衡。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