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说“木叶”》学案+课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 《说“木叶”》学案+课件+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6 22:32:03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九)
[基础运用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世界文明也为中华民族分别贡献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①)艺术精湛(②)制作精良。(③)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④)(⑤)古往今来,(        )。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为世界文明也为中华民族分别提供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
B.不仅为中华民族也为世界文明分别贡献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
C.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
D.不仅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也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
C [“不仅……也……”是递进关系,应先谈中华民族,再讲世界文明。另外,从搭配的角度看,“滋养”和“华章”应该分别搭配“提供”和“贡献”。A项,“不仅为世界文明也为中华民族”语序不当,且“提供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搭配不当。B项,“贡献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搭配不当。D项,“不仅为世界文明……也为中华民族……”语序不当。故选C项。]
2.填入文中画波浪线句括号里的标点符号,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B [①②处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三个并列词组之间的停顿,应该都用顿号,排除C、D两项;③④⑤处关乎完全引用还是部分引用的问题,从整个句段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句前面是一个句号,后面“古往今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因此,此处独立成句,句末点号应该放在后引号里面,排除A项。故选B项。]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艺巨制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是内在充实的显现
B.文艺魅力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巨制是内在充实的显现
C.文艺魅力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巨制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
D.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
D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学生进行选择,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从前文“精品”及后文“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可知,填入的句子的第一分句主语必须是“作品”,故排除B、C两项,因为这两项的主语都变成“文艺魅力”,与前后文不连贯。从后文的“凡是”“必然”可得出,此处应有“强调”之意,故选D项。]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__①__,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__②__,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A.①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
②不知不觉之中它在影响着我们
B.①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
②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
C.①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被交织组合起来
②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
D.①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被交织组合起来
②不知不觉之中它在影响着我们
B [第①个横线前语境中主语是“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所以应用“把字句”陈述;第②个横线后主语“它”代指②横线前的“言说”,结合前后语境,故应该选用“它……”的句式。]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我国古代《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就是说,音乐是人的主观情感的表现,而这种情感__①__。这种解释,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当然,__②__,如琵琶曲《十面埋伏》中描写军旅之声,二胡曲《空山鸟语》中模仿鸟鸣之声;而更多的乐曲是并不直接再现什么生活景象,而是表现某种情绪和感情。与其说二胡曲《二泉映月》是再现无锡惠泉的月夜景色,倒不如说它是__③__。即使在上述描写性的乐章里,也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充满创作者的感情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就是说”意味下文是对上面引文的阐释,根据引文中“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可以推知第①空内容。“当然”有轻微的转折的意味,表示下文所说的是和上文不同的另一种情况,根据下面所举的例子,以及“更多的乐曲是并不直接再现什么生活景象”,可以推知第②空内容。根据“与其……再现……”,并且结合上文“表现某种情绪和感情”,可以推知第③空大体内容,但第③空要结合《二泉映月》的具体内容。
[答案] ①则是由外界客观现实所激发起来的 ②也有直接描写现实景象、模仿生活音响的乐章 ③表现一个贫苦艺人被此情此景激起的哀怨之情
6.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青年应捕捉机遇,投身产业变革的前沿。
材料:
面貌 梦想 未来
激情飞扬 挑战自我 意气风发 乐于奉献 张扬个性 和谐美好
秀出我风采 我要飞得更高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要飞得更高”,青年应挑战自我,追寻激情飞扬的梦想。“秀出我风采”,青年应具张扬个性,展现意气风发的面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应乐于奉献,创造和谐美好的未来。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材料一: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浸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材料二: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发现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选自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有删改)
材料三:
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并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音乐、绘画、舞蹈等。白居易的《琵琶行》写琵琶女所弹的声音,就是用各种联想的意象来描写来表现的,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的理论家根据这样一些事例,认为人们喜爱音乐,从音乐中获得愉悦,并不是因为欣赏声音本身的和谐等,而是因为音乐能唤起视觉或听觉的意象(即联想)。然而,也另有一些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不但与联想无关,而且联想还会妨碍审美体验。在他们看来,自然和艺术的美都在形式而不在内容,欣赏者不能靠题材唤起的联想来获得美感。反之,只能在摒弃联想的情况下,靠对艺术形式的直观以获取美感。要是在欣赏这些艺术时产生联想,那恰好是走出了艺术境界,进入了实用境界,审美体验就丧失殆尽。他们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只有让我们的注意力专注于一个独立的意象上面凝神于一,不左顾右盼,才能沉醉于审美的愉悦之中。而联想则使欣赏者精神不集中,从而导致意识由审美对象向非审美对象转换,所以联想是妨碍审美体验的。
联想究竟是有助于审美体验还是妨碍审美体验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点来把握它:第一,应该把审美联想和非审美联想区别开来。非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自由联想,这是一种偶然的、随意的、杂乱的、不定向的联想。英国美学家布洛称这种联想为“非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实用情感与审美对象所展示的情境不相融合,从而与审美无关。譬如:当我们心中想到船时,便想到它航行的海,想到海便想到风暴等等。尽管这种联想是对一种接近事物的联想,人们是容易理解的,但它没有定向性,没有主旨,不能构成审美的情境,因而是与审美无关的非审美性联想。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控制联想,它的最大特点是联想时所展示的情境的定向性和整体性。按一定的情致、具有定向选择、沉入整体情境的联想就是审美联想。审美联想是人的心灵自由的一种表现,它给人带来美感的愉悦。布洛称审美联想为“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情感与审美对象本身的情感是相融化的,不是隔离、孤立的。由此看来,笼统地说联想可以解释审美体验是不对的,只有审美联想才与审美体验相关,只有用审美联想才能解释审美体验。
第二,应该考虑到美有“依存美”和“纯粹美”的区别。“纯粹美”就是重形式的美,某些艺术品种,由于社会历史等各种原因,内容已淡化,人们直接感知到的仅是线、形、色、光、声、质等媒介及其组合方式,如图案画、花边装饰、建筑、陶瓷造型等等,就是以形式感取胜的“纯粹美”,对于这些艺术品的欣赏,只能靠艺术直觉,而不能靠审美联想。要是运用联想,就会离开特定的艺术世界,审美体验也就立刻消失了。与审美联想相契合的往往是“依存美”。所谓“依存美”就是重内容的美,像小说、戏剧、散文和古典诗歌等等,人们欣赏这类艺术品,就不能不借助审美联想,只有在审美联想中,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和形象体系,才能在欣赏者的头脑中呈现出来,而欣赏者也才能沉入艺术世界,并获得审美愉悦。审美联想是审美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不可缺少的。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C.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
D.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岳阳楼的阴晴是人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B [B项,“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错。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选项曲解文意。]
8.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非审美联想”的一项是(  )
A.见到博物馆展出的清代官窑瓷器,就联想到它比金子还值钱。
B.见到西湖中鱼儿游动,就联想到今天晚餐也许会有红烧鲤鱼。
C.读到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就联想到花匠用剪子精巧地把柳叶剪成绿丝绦。
D.读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联想到草长莺飞的春季美景。
C [C项,联想的内容,仍处在一首清新的咏柳诗的情境中,是按诗所提供的独特情感,定向地进行联想的。]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移情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D [D项,“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错。材料一第二段说“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第三段也有明确说明,此时应是物我合一,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移情过程中,主体的情感不可能只属于客体青山。]
10.材料三首段是如何引出论题的?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文通过“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并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音乐、绘画、舞蹈等”和“然而,也另有一些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不但与联想无关,而且联想还会妨碍审美体验”可知第一段是通过对比方法,列举出了两种对联想与审美体验之间的关系态度引出论题。这样安排的好处是采用对比使人们对联想与审美体验之间的关系产生疑问,激起好奇心,为后文对此进行针对性分析打下基础。
[答案] 引出论题方式:采用对比方法,列举两种对联想与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态度引出论题。效果:采用对比引发人们对联想与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疑问,便于后文对此进行针对性分析。
11.请分别从自然和艺术两个角度概括如何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的答案主要在材料二和材料三,根据材料二第一段“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可得出,要想从自然角度概括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就要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发现自然之美,与自然交流,与自然景物沟通融合;从材料二第二段“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可得出,发现自然的逻辑美,从自然中悟出哲理;根据材料三第二、三段可得出,要想从艺术角度概括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就要根据审美对象的不同特性,合理选用审美联想和艺术直觉来欣赏。
[答案] ①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发现自然之美,与自然交流,与自然景物沟通融合。②发现自然的逻辑美,从自然中悟出哲理。③根据审美对象的不同特性,合理选用审美联想和艺术直觉来欣赏。
2/9[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袅袅(niǎo) 
照浦(pǔ)  
灼灼(zhuó)
亭皋(gāo)
寒砧(zhēn)
涔阳(cén)
万能锭(dìng)
言筌(quán)
王褒(bāo)
窸窣(xī)(sū)
迢远(tiáo)
柳恽(yù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2.语境辨析法
(1)在历史老师的启发(fā)诱导下,同学们都了解了过去那些令人发(fà)指的事情。
(2)这个科学家说:“我的这个创(chuàng)造非但没有转化为对人类有益的东西,反而成为给人类带来无穷创(chuāng)伤的隐患。”
二、写对字形
[答案] (1)厥 蕨 蹶 (2)燥 躁 噪 (3)筌 痊 诠 (4)皎 姣 蛟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钟爱·喜爱
两者都有“喜爱”之意。“钟爱”指特别的爱,爱的程度较深,它的书面色彩更浓一些。“喜爱”指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爱的程度较浅,它的口语色彩浓一些。
(2)流传·留传
“流传”指顺着时间往下传或扩大范围往外传。“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2.明确词义
(1)熟能生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言难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落于言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去无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
(2)一句话很难说完。形容事情曲折复杂,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
(3)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刻意修饰的痕迹。筌,捕鱼的竹器。
(4)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相去,互相之间存在的距离;无几,没有多少。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冼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耳熟能详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zhàn)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冼”应写作“洗”;“耳熟能详”应为“流传人口”;“砧”应读作“zhēn”。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A.什么是“木叶”呢
B.“木叶”是什么呢
C.“树叶”与“木叶”有何区别呢
D.我们应如何看待“木叶”呢
B [从文中看,后面陈述的对象应该是“木叶”,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陈述的对象是“木叶”。]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树叶”之与“木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树叶’之与‘木叶’”语序不当,从后文“‘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可以看出;“然而到了艺术形象”成分残缺,应补出宾语“的领域”。
[资料链接]
“盛唐气象”的提出者——林庚
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主要作品:《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春野与窗》《问路集》。
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赋、比、兴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且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至今,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健康的艺术情趣。
文艺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文本鉴赏]
《说“木叶”》一文,作者林庚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深入挖掘“木叶”中“木”字所蕴含的意境,从而阐发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答案] ①古诗很少用“树叶” ②概念上:相差无几
任务一 细读文本,辨析概念
1.为什么在古典诗歌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请结合有关段落,用文中语句整合、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树”和“叶”之间有太多的一致,二者在概念和意味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古代诗人文字洗练,又习于用单字。
2.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木叶”与“落木”的区别。
词语
区别
“树叶”与“木叶”

“落叶”与“落木”

“木叶”与“落木”

[答案] ①“树”与“叶”都有繁密、湿润的意味,合起来并不比单用意蕴丰富。“木”与“叶”则不同,“木”有疏朗、干燥的意味,“木叶”暗示落叶的微黄、干燥,传递出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②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落叶”还更显得空阔,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③“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凉、凄清
任务二 赏析意象,把握文章内容
3.从林庚先生的观点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有什么独特的审美意味?《说“木叶”》是怎样说明这一意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木叶”是秋风中飘零的透些微黄颜色的叶子。这是由“木”的艺术特征决定的,“木”不但暗示着落叶,而且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②课文采用了举例说明、比较说明的方法:曹植诗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是碧绿柔软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均有差别。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叶”是风中飘零的黄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
4.结合课文内容,根据示例,赏析下列诗句中“木叶”意象的作用。
诗句
赏析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描绘了万木落叶飘飞的景象,渲染了凄美的意境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答案] ①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生发出浓重的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②“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与洞庭水浩荡的波纹相似,极其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③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的枯叶,引发了诗中主人公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思念
5.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中国诗歌语言的基本特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不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写“木叶”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作者是以“木叶”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感染性和启发性。
中国诗歌语言的基本特质,就是注重语言的暗示性,追求含蓄不尽。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尽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袁行霈《言意与形神》)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滋味。
6.本文所谈诗歌的“暗示性”对我们欣赏诗歌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谈到“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所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在字典、辞典上可以查到的词语的意思。有人称之为言内义,它明了确定。而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整首诗来表达或理解的。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的言内义,而且要玩味概念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
中国诗歌语言的特点,就是注重语言的暗示性,追求含蓄不尽。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为语言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滋味。
任务三 赏析文本说理艺术
7.课文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这样处理,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8.《说“木叶”》是怎样进行比较分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一个重要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一起进入“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境,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象挖掘,使读者也一同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自然学会品味诗歌的内部和外部语言。
9.林庚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妙用古诗词,文章炫风采
作者围绕“木叶”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歌,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通过精要的比较、分析,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作者不仅深谙诗歌的妙道,而且在诗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许多有关“木叶”的古诗信手拈来。这样不仅使析理有凭有据,而且使文章增添了文化内涵,读之赏心悦目,使我们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对古诗词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
2.写法指导
运用古诗词“五技巧”
(1)巧借古诗文拟题。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诗句拟题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引用,如福建考生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引用苏轼《定风波》中的语句作为题目,既紧扣所选的历史人物,贴切凝练,又昭示文章题旨,写出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可谓“一石双鸟”;二是化用诗句,如上海考生的《忙兮忙兮奈若何》,化用了项羽《垓下歌》中的语句,化腐朽为神奇,让人耳目一新。
(2)妙引古诗文名句开篇。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如下面文章的开头:
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曾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嘛!我们应该欣喜,享受落英缤纷的秋景。
开头由情景入手,化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自然引出对落叶的联想,然后再引用龚自珍的名句,恰当地诠释了话题的内涵。这样处理,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
(3)巧用古诗词结尾升华。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如下面文章的结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流年似水,时光如电般消逝,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也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三处引用均贴切自然不显斧凿,使文章文采飞扬,情理交辉,意蕴深远,辩证而深刻地评价了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实在是一记漂亮有力的“豹尾”。
(4)巧借古诗文点题、过渡。这种语段的构成主要是连用古诗文名句形成整句,也可在段首或段尾加总提句或总结句。如: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是恋情的思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亲情的思念;“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是友情的思念;“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是乡情的思念!
连用古诗文名句形成排比,既总结,又引出下文。
(5)连用古诗词刻画亮点段。引用古诗文名句时可单用,也可连用。尤其是连用,可构成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精彩语段。如:
寂寞是什么?曾经,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经,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经,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
上文所选语段连用三句古诗词名句,让“寂寞”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使文章底蕴厚实,充满典雅蕴藉的诗意和丰富的人文气息。
3.迁移运用
请你以“经典”为话题,使用引用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要求语言富有文化底蕴,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信手翻开一本本古典诗词,经典的力量无声地抓住人的心灵:岳飞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豪迈的气魄;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自信的不羁;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者的柔情;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是相思者的哀怨……经典,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声地流淌,用流行所无法企及的宁静的力量熏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用内在的魅力给予人们享受与思考。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使人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人说。
本文作者林庚以他深厚的文学素养与丰富的想象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他的这种文学研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应用角度】 “细心与发现”“严谨治学”“深阅读”“较真”等。
2.素材应用
如果我问大家,在杜甫的《登高》中“落木”是什么意思,相信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落叶”。但如果我继续问大家杜甫为什么用“木”而不用“叶”,再继续问大家“落木”与“落叶”有什么不同,可能就会有不少人抱怨:较这个真干吗?有必要吗!我说,有必要!你看人家林庚,就是因为较了这个真,于是他就弄清楚了古诗文中“树”与“木”与“叶”的细微而又重要的区别;就是因为较了这个真,于是他在古诗文的理解鉴赏方面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所以朋友,当你学习不进反退时,当你工作庸庸碌碌时,你就应该问问自己:我“较真”过吗?
[积文化常识]
1.“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1)捣衣:古代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帖,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
(2)寒砧: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离故乡的惆怅情绪。
2.“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杨柳:诗经里面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杨柳最早就是杨树与柳树的意思,因为一到春天,杨树与柳树都会飞絮,是为“杨花柳絮”,很容易引起古人的伤感。后来隋炀帝游江南时,最喜欢江南岸的柳树,因此封赐它姓杨,故江南人都称柳树为“杨柳”。关于杨柳的文学意象,要从“柳”字说起。①“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思念。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抒发了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牵挂。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的忧愁程度。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
(选自《中庸·第十七章》)
[古文今译]
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
[知行启迪]
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你修身而提高德行,总有一天会受命于天,担当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到那时,名誉、地位、财富都已不在话下,应有的都会有。由此看来,儒学并不是绝对排斥功利,而只是反对那种急功近利,不安分守己的做法。换言之,儒学所强调的是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后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地获得自己应该获得的一切。这其实也正是中庸之道的精神——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端,而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