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与写作
本单元三课五篇课文对应“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外小说”课标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我们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
[单元目标]
素养目标
对应内容
学法指导
语言建构与运用
分析五篇小说在表现手法及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并在写作中尝试运用。
1.搜集资料。搜集与作家作品相关的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风格,便于准确理解作品内涵。2.理清结构。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作品的情节结构,整体把握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3.赏析技巧。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技巧,赏析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艺。4.品味语言。注意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以及作品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5.深入思考。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深入思考,领悟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和高超艺术性。
思维发展与提升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掌握小说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抓住小说的线索,分析小说的情节,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结合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归纳作品主题,探究作品思想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与作家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
《祝福》
祥林嫂是不幸的:新寡再嫁丧夫,成为阻碍她平等生存、正常生活的一座大山;儿子惨死狼口,又成为别人一遍又一遍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对于她的伤口,不仅撕开来看,而且再撒上一把盐。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在这家家“祝福”之中,在这天地圣众歆享牲醴赐福人们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封建礼教的铡刀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装在套子里的人》
漫步文学长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纷纷映入眼帘,或许只是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或许只是一句平淡无奇的话语,都能在我们心湖中激荡起朵朵浪花。品赏着这些画像,我们可以阅尽人间百态,看取世间万象。
在施耐庵的笔下,一身本领的林冲,明珠暗投,屈沉于小人之下;虽满腔热血,却枷锁加身,横遭奸臣迫害。皑皑白雪埋葬了他的全部希望,熊熊大火吞噬了他的所有隐忍。终于,他燃起冲天怒火,愤而手刃三敌,荡尽心中恶气,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在契诃夫的笔下,胆小怕事的别里科夫,千方百计用层层套子隐藏自己,只想做一个现行制度下的纯粹的“守法良民”。他套住自己的同时,也辖制着全城的每一个人。他恐惧变革,因循守旧,逐渐变成了别人眼里的异类。他在歌颂过去的卑微畏惧中走向了坟墓,也宣告了畸形社会的必然灭亡。
《促织》 《变形记(节选)》
人异化为虫,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件荒诞不经的事情,但在作家的笔下,却让我们看到了人世间的黑暗和不公。
蒲松龄通过一只蟋蟀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书写了一段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的传奇。一只蟋蟀,究竟是仙人的指使,还是魔鬼的化身?一个幸福的家庭从此变故丛生,生生死死,离别聚首,绝壁里的欢喜,欢喜中的眼泪,这一切,究竟是谁在摆弄?
《变形记》中人变成丧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的甲虫。公司协理逃跑,母亲晕倒,“父亲握起拳头,露出一脸敌意,好像他要把格里高尔推回到他的房间里去似的”,并且“像一头发狂的野兽似的发出啾啾声”赶他回房间,他被父亲推倒在房内跌得“满身鲜血淋漓”。人与人之间本来应该充满爱和包容,可是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却充满了自私、算计和冷漠。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寒暄(xuān)
悚然(sǒnɡ)
芒刺(mánɡ)
谬种(miù)
俨然(yǎn)
忌讳(huì)
尘芥(jiè)
形骸(hái)
草窠(kē)
驯熟(xùn)
讪讪(shàn)
渣滓(zǐ)
唾弃(tuò)
窈陷(yǎo)
惴惴(zhuì)
歆享(xīn)
蹒跚(pán)(shā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2.语境辨析法
(1)为了便于监(jiān)督学生读书,国子监(jiàn)还把教师的办公室设在教室旁边,这样的布局浸透了“看管”学生的传统。
(2)为了看到这位道德楷模(mó)的模(mú)样,他特意请假来到颁奖现场。
二、写对字形
[答案] (1)蔼 霭 (2)颊 浃 (3)暄 喧 渲 (4)徨 惶 煌 (5)惴 揣 踹 (6)诧 咤 姹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中止·终止
“中止”是中途停止,多属主观行为,强调过程中被打断,可以继续,也可以停止。“终止”是最终停止,多属客观行为,强调结果。二者都有“停止”的意思,前者强调中途停止,后者强调最终停止。
(2)简捷·简洁
“简捷”表示直截了当,简便快捷,多用来形容速度快。“简洁”指说话、写文章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2.明确词义
(1)沸反盈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走投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百无聊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有不测风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2)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3)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4)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络绎不绝,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yīn)享了牲醴(lǐ)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满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络绎不绝”应为“联绵不断”;“歆”应读作“xīn”;“满”应写作“蹒”。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________________,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A.如果发生什么事
B.况且发生什么事
C.因为发生什么事
D.即使发生什么事
D [横线处与后文“于我也毫无关系了”构成假设关系,只能用“即使”才能与“也”照应。]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语序不当,应颠倒位置;“恐怕要怪讶她还要存在”成分残缺,“还要存在”前应补加“何以”。
[资料链接]
中华民族魂——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2年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21年写成中篇小说《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推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严重束缚着她们的身心,妇女解放问题成为鲁迅这一时期探索的主要问题。因此鲁迅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了《祝福》这篇小说。
[文本鉴赏]
小说通过对祥林嫂这一中国社会最底层、最苦难的劳动妇女典型形象的塑造以及她被冷酷残忍的“病态社会”摧残乃至吞噬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吃人的旧社会的罪恶,指出了反封建的必要性。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答案] ①寂然死去 ②再到鲁镇
任务一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小说几次描写了鲁镇祝福的情景?作者将环境置于“祝福”的特定背景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共有3次:①第一次是开头两段通过描写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气氛;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的景象。
(2)①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③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2.在小说的开头,作者详尽地描写“四叔”的书房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与“大骂其新党”自相矛盾,案头的几部旧书说明鲁四老爷思想的陈腐。书房的特点是沉闷压抑,符合鲁四老爷作为一个老监生的身份,暗示了封建风俗习惯和迷信思想在他身上是根深蒂固的,表现了鲁四老爷的保守、虚伪、反动。
任务二 赏析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鲁迅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文章多处描写祥林嫂的眼睛,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画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
安分守己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睛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后:眼光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眼睛窈陷下去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
精神麻木
问有无魂灵:眼睛忽然发光
一线希望
4.请归纳祥林嫂形象及其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为旧社会所吞噬。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面对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5.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象:“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一方面,“我”厌恶封建礼教,反感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另一方面,“我”又软弱无能,无法给祥林嫂帮助。(2)作用:小说中“我”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
小说中,必然要触及人物、情节、环境这些要素的剖析。在这三个要素中,人物又是最主要的要素。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结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他们在文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对主要人物的烘托起对比反衬作用。
(2)推动情节发展或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反复出现串起情节。
(3)暗示社会环境或深化主旨、升华主题。
(4)提供具体环境,渲染氛围,奠定基调。
(5)自身的意义和作用。比如小说中的“我”是第一人称,就多了见证、增强小说真实性的作用(叙述人称的作用)。
6.在祥林嫂不幸的人生中,她周围的人是怎样表现的呢?作者描写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祥林嫂再嫁。婆婆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心安理得地把祥林嫂卖掉。祥林嫂被婆家绑架捆走,四叔、四婶首先想到的是怕给自己家惹麻烦。小叔子为了自己的婚事,和别的男人一起强按着嫂子的头拜堂。
②儿子被狼吃了。鲁镇的男人毫无同情心,听了这悲惨的事,“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倒是“陪出许多眼泪来”,同情心也算有些,“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这是什么样的心理呢?分明是拿祥林嫂的伤心事当她们无聊生活中的调味剂罢了。当阿毛的故事不再新鲜时,她们就“烦厌得头痛”了。
③祥林嫂头上的疤。当镇里人对阿毛的故事味同嚼蜡时,柳妈又传出新的故事来。于是鲁镇的人们“发生了新趣味”,祥林嫂头上的疤又成了他们生活的调味剂。祥林嫂诉说阿毛的故事时,还寄希望于鲁镇人的善良,现在她已经绝望了,“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④祥林嫂的死。鲁四老爷:“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对死人也不宽容。家里的短工:很“淡然”,“还不是穷死的”,认为“穷死”的没有什么好惊奇的。
“我”:开始有些“惊惶”,“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众人:“活得有趣的”。“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大家欢欢喜喜地过年。
(2)写作目的:通过祥林嫂周围人的表现,揭示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大绳索编织成严密的网,将祥林嫂困于其中,直至她窒息而死。作品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贯穿着“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尾声再次描写祝福的欢乐情景和“我”的感受,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着深化作用。
任务三 把握小说主旨
7.这篇小说叙述的是祥林嫂的悲剧故事,请和同学们讨论一下,为什么不以“祥林嫂”为题,却取名为“祝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小说从鲁镇的人们忙于准备“祝福”的背景开始,又以鲁镇上“祝福”的爆竹声惊醒了正在回忆中的“我”结束。“祝福”是这个悲惨故事的情节线索,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②“祝福”的场景为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在这“祝福”的风情画里,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这是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③一般情况下,提到“祝福”,往往使人们感觉到的是浓浓的情谊——亲情、友情以及祥和喜庆的气氛。而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命运中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环境里,祥林嫂死在“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以“祝福”为标题,就把“杀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了读者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就更能增强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更能突出主题,也包含了作者反讽的深意。而以“祥林嫂”为题,则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8.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常见的说法是:死于贫穷、悲伤、恐惧或孤独。也有人认为,祥林嫂是在别无生路可走的情况下,以自杀来结束生命的。那么,到底是谁杀害了这个善良的女人?是鲁四老爷?是柳妈?是那个“吃人”的封建礼教?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观点一)是鲁四老爷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他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说了“可恶!然而……。”“可恶!”是觉得佣人被绑走,有损他的尊严,“然而”是觉得祥林嫂婆家的做法理所当然。祥林嫂再到鲁镇,他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祭祀时不让她沾手祭祀用品,使祥林嫂遭受了精神上的打击,最后鲁四老爷将她赶出了家门,祥林嫂沦为乞丐而死去。就是祥林嫂死了,他还骂她是个“谬种”。所以是鲁四老爷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
(观点二)柳妈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她向祥林嫂讲魂灵的故事,使祥林嫂对死亡产生了恐惧。祥林嫂这才会拿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门槛,以为这样就可以赎罪。然而四婶仍不准她参与祭祀,于是她的精神崩溃了。
(观点三)鲁镇人也是凶手。他们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不但没有同情,反而拿她的痛苦开玩笑取乐,甚至挖苦讽刺她。人情冷漠、世态炎凉使祥林嫂遭受了巨大的精神打击。可以说他们也是凶手。
(观点四)许寿裳说《祝福》“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故这个元凶是藏在鲁四老爷、四婶和鲁镇人背后的封建礼教,是封建礼教指使这些人杀害了祥林嫂。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传神的肖像描写
本文在塑造祥林嫂这一形象时采用了肖像描写的方法,三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肖像描写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对反封建的主题起到了见微知著、画龙点睛的作用。
2.写法指导
人物肖像描写“四方法”
(1)工笔法。指用细腻的笔触对人或事物作详尽而细致入微的描摹,它常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讲究铺陈渲染,语言精巧细腻,富于色彩。如《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就采用了此法。
(2)白描法。指不用或少用色彩浓烈的修饰性词语,不加渲染烘托,只是用简洁质朴的文字,勾勒人物形象的一种写法。它的特点是语言平实,线条清晰。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就采用的此法。
(3)画龙点睛法。指通过描写人物的眼睛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的一种肖像描写方法。这是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从中透露出人的内心世界。鲁迅说要极简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部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总是在眼光、眼神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很多作家都很重视描写人物的眼睛。
(4)夸张漫画法。指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对人物外貌中最具特色的部位进行描绘的一种写法。它的特点在于从“点”上用力。通常用在作者需要加以鞭挞、批评的喜剧性人物身上。
用起绰号的方法来概括人物精神面貌和肖像特征就属于漫画法。鲁迅先生经常用这种方法写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如“红鼻子老拱”是一个酒徒,“雪花膏”是个心灵空虚的纨绔公子,“红眼睛阿义”是个贪婪残暴的牢头。再如“三角脸”“山羊胡子”“花白胡子”“长胡子”“驼背五少爷”等,都是以绰号概括肖像特征的。同样,我们在写作时运用这种方法,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写一个非常肥胖的同学,可以亲切地叫他“小胖子”,等等。
3.迁移运用
参照右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②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③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④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看到您的画像,我自然地想起您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觉得这诗句正是您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您作为一位伟大作家的人格的全部体现。您目光犀利,眉头紧锁,面容消瘦,留着一撇浓黑的胡须,表情非常严肃又非常慈祥,从中可以想见您的清苦、刚直、坦然。您一头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约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当真一副怒发冲冠的样子。您是新文学的伟大旗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您的文章独抒新见,入木三分。而您的杂文则是匕首,是投枪,是飞镖,直刺向黑暗社会,使反动统治者胆战心惊。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悲剧人物。封建思想对她的影响,以及那些将听祥林嫂讲故事当作安慰的无聊的、麻木的看客,更突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捐了门槛之后仍然不被理解成了祥林嫂内心永远的痛。也正是不被理解的痛苦,才让她在别人的“祝福”声中死去,她的死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冷漠还或多或少存在,愿我们每个人心中多一些责任,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同情与善良,温暖他人,照亮整个社会。
【应用角度】 “冷漠”“让世界充满爱”“伸出温暖的手”等。
2.素材应用
冷漠,是存在于人类中可怕的病毒,是杀人不见血的魔鬼。鲁镇人们的冷漠把命运悲惨的祥林嫂推向了死亡,显示了我们民族的劣根性。十八个路人的冷漠夺走了两岁儿童小悦悦的生命,也将整个社会推入了一个冰窟窿,冷漠让世界变得越来越残酷。
只有拒绝冷漠,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地和谐相处,人们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社会才能稳步前进,世界才会充满爱。阻止道德的滑坡,托举向善的力量,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温暖他人,温暖世界。
[积文化常识]
1.科举考试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1)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2)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3)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4)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5)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2.思想文化
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1)理学:又称“道学”,北宋的周敦颐、程颢、程颐等开始创立,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该学说认为“理”是万物的起源,推崇格物致知以及“存天理,灭人欲”。
(2)玄学:指魏晋时期盛行的一种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潮,奉《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用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籍,认为儒家的“名教”出于道家的“自然”。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
(3)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追溯到孟子,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选自《论语·子罕》)
[古文今译]
孔子说:“符合道理的话,能不听从吗?听从但还要改正不足才可贵。恭维的好话,听了能不高兴吗?高兴之后要思考它的真意才最可贵。光高兴但不加思考,表面听从但不改过,这样的人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知行启迪]
符合道理、情理的话不但要听从,还要与自身对比,没有做到的要改正才最可贵。对他人的赞赏或者阿谀逢迎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其背后的含义,免得得意忘形、不知所以,以至于失去自我本色。对于懂得道理却不照着做,听别人说也不加思考的人,拿他是没有办法的,这是从教育的角度说的。其实一个人成长就是听到一个好道理之后矫正自己的不足,这样一点一点提高的。孔子之所以“朝闻道,夕死可矣”,不就是因为听到这样一个好的道理就可以照着做吗?
2/22课时分层作业(十二)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寒暄(xuān)
踌蹰(chóu)
朱拓(tuò)
百无聊赖(lài)
B.讪讪(shàn)
惴惴(zhuì)
俨然(yǎn)
少不更事(jīnɡ)
C.间或(jiàn)
形骸(hái)
谬种(miù)
沸反盈天(fèi)
D.正月(zhēnɡ)
驯熟(xùn)
炮烙(pào)
咀嚼赏鉴(jǔ)
C [A项,“拓”应读tà;B项,“更”应读ɡēnɡ;D项,“炮”应读páo。]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②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
③在被敌军围困、百无聊赖的情况下,这位将军仍然沉着、镇定地坐镇指挥。
④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
⑤她和同事们一起到山东出差,少不更事,没顾得上休息,就马不停蹄地开展起工作来。
⑥直到指手画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④⑤⑥
B [①吞吞吐吐:形容有顾虑,有话不敢直说或说话含混不清。使用恰当。②寻死觅活:企图自杀。多指用寻死来吓唬人。使用恰当。③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使用不当。④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嚣杂乱。使用恰当。⑤少不更事:指人年纪轻,经历的事不多,缺少经验。使用不当。⑥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使用不当,句中用“七手八脚”更恰当。]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电影《祝福》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在捐了门槛之后,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
B.过去,氢化植物油被广泛用作植脂末的原料,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氢化植物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对人体无益,只会增强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C.李老师在交流会上强调,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D.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商业环境,使更多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A [B项,搭配不当,将“增强”改为“增加”。C项,两面对一面,可删去“看能否”。D项,介词误用导致缺少主语,可删去“由于”或“使”。]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阿呀阿呀,我真上当。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幸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
②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
③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
④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
A.③②①④
B.④②①③
C.③④②①
D.④③②①
B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④②①句是向鲁四老爷和四太太道歉,③句表明自己要如何赎罪。]
5.下列各项中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灶:旧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在这天或前一天祭送灶神,叫“送灶”。
B.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C.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D.《四书衬》:清代骆培解说“四书”的一部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易经》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D [D项,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6.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顶真)
B.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借代)
C.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比喻)
D.“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婉曲)
B [B项为比喻,不是借代。]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鲁迅先生的小说____①____。它在思想上从观念批判的高度,对社会时弊和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它在艺术上____②____,同时还吸取了外国短篇小说的创作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对小说人物的塑造,最重要的是写出了人的灵魂。他说自己写《阿Q正传》就是要努力“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____③____,就是把人的最本质、最有个性并且最富有社会意义的性格写出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段话前两个句号是一层意思,主要阐述鲁迅先生的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即第一句总说,后面两个分句分说,据此可以写出①处的内容。②处,由“同时还吸取了外国短篇小说的创作手法”可知,应填“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之类的内容。这段话后三个句号是一层意思,主要讲鲁迅小说人物的塑造最重要的是写出了人的灵魂。语段最后一句话讲的是“什么是写出人物的灵魂”,据此可得出③处所填的内容。
[答案] ①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②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 ③所谓写出人物的灵魂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出 关
鲁 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地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噘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呢!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上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儿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一个账房和一个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儿,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倒着耳朵听。只听他慢慢地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捐”: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儿,就加上一句道:
“捐,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人们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得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太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蛆一场哉吭。阿是?”书记先生道。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
老子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地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儿,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签子手“翻”“刺”“掏”“噘着嘴”等一连串动作描写,细节传神,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
B.老子花了整整一天半时间,写了五千个大字的讲义,用绳子穿起木札,计两串,来敷衍他们。
C.关尹喜等关官对老子及其学说十分崇拜。这种崇拜的态度说明了当时不论懂与不懂老子学说的人,都十分喜欢空洞的说教。
D.老子出关是为了“换换新鲜空气”,追求自己的理想,无奈地逃避庸俗的现实。
A [A项,曲解文意,“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错误。从原文中“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噘着嘴走开了”这些语句可看出“签子手的贪婪成性”,而不是“好奇”。]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口”一词一语双关,具有双重含义,在文中一是指函谷关,二是指政治、思想意识的关口。
B.全文有三处用“一段呆木头”来比喻老子。这是作者把老子“画”成呆头呆脑的老头子;也“画”出了他的思想过时、呆板、毫无生气。
C.小说细腻地描绘了听讲人们的神态,大家听完老子的课后“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侧面写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
D.老子在周朝镐京为官,“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没有牙齿”,这些合理想象出来的细节,将人物进一步漫画化。
C [C项,“侧面写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有误,应是老子讲得太深奥。]
10.这篇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借“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意在讽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篇小说的表现手法,可以从作品的出处和题目中的提示语“典故”一词推知,是借古讽今。至于“讽刺”的对象,可以仅就节选部分的内容来分析,也可以结合《拿来主义》中人们对“国粹”的态度进行分析。
[答案] 小说借古讽今,一方面讽刺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也讽刺了当时已病入膏肓的中国社会中人们不切实际、空谈道德(崇尚空谈)的做法。
11.这篇小说作者说是“故事新编”,作者在编故事时为了增加生动性,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出两种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篇小说的描写方法可以从人物描写、情节描写、环境描写等多角度考虑,能举出具体的内容,简要分析即可。
[答案] ①人物的语言描写,作者在小说中为了表现老子学说的深奥、玄虚,故意引用了老子的言论,还想象了老子在讲学时“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等,增加了故事的生动性。②细节描写,如写众人听老子讲学时的疲倦相,“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逼真形象。③环境描写,小说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写了老子离去时的场景,给人以缥缈、玄虚之感。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