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学案+课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学案+课件+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6 22:37:46

文档简介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本单元两课四篇课文对应“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历史的回声”课标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我们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单元目标]
素养目标
对应内容
学法指导
语言建构与运用
梳理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理解并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1.诵读法。本单元的文章在语言上或行文简洁,或铺陈渲染,但都气势恢宏,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要熟读成诵,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2.重积累。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识记、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其他文言知识点。同时,能够结合语境准确地翻译课文,进而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内容。3.深探究。要大胆提出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思考和议论表达的能力。思考问题时要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断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学习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疏、书、赋、论等古代文体的特点及相关知识;注意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魏征和王安石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一位以善谏敢谏著称,一位以变法图强知名。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大勇。多少忠臣义士,尽忠直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但是,魏征进的谏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自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力量。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决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阿房宫赋》 《六国论》
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传承的古老国家,中华民族很自然的会形成记录和反思历史的传统,或者说正是因为善于借鉴历史经验才成就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延续。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情结和历史意识,不仅形成了丰富的史料资源,而且善于总结历史规律、反思经验教训,形成历史反思的文化传统。
杜牧与苏洵,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带领我们走进历史,拨开历史的烟尘,去寻找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一、读准字音
浚源(jùn)  
壅蔽(yōnɡ) 
谗邪(chán)
黜恶(chù)
谬赏(miù)
载舟(zài)
二、辨识通假
振之以威怒
(     )
[答案] “振”同“震”,威吓
三、一词多义
(1)伐
(2)景
(3)克
(4)简
(5)固
(6)终
(7)安
(8)休
(9)而
(10)其
(11)以
[答案] (1)动词,砍伐 动词,讨伐,进攻 (2)形容词,大 名词,日光 名词,景观,风景 (3)副词,能够 副词,能够 动词,克制 动词,战胜、打败 (4)动词,选拔 形容词,简单 形容词,简便,容易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形容词,牢固,稳固 副词,本来 动词,巩固 (6)动词,坚持到底 名词,最后 (7)形容词,安定 形容词,安逸,安乐 动词,养,奉养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8)形容词,喜庆,福禄 副词,不要 (9)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递进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并列 (10)代词,它的 代词,自己 表祈使,还是 语气词,表揣测,大概 (11)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用 连词,表目的,来,以便 介词,把
四、词类活用
(1)则思江海下百川
(     )
(2)诚能见可欲
(     )
(3)将有作
(     )
(4)载舟覆舟
(     )
(5)人君当神器之重
(     )
(6)居域中之大
(     )
(7)居安思危
(     )
(8)则思正身以黜恶
(     )
(9)简能而任之
(     )
(10)择善而从之
(     )
(11)欲流之远者
(     )
(12)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     )
(13)必固其根本
(     )
(14)则思知止以安人
(     )
(15)则思虚心以纳下
(     )
(16)则思正身以黜恶
(     )
(17)弘兹九德
(     )
(18)何必劳神苦思
(     )
(19)乐盘游
(     )
(20)忧懈怠
(     )
[答案] (1)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2)动词作名词,贪图的东西 (3)动词作名词,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 (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倾覆 (5)形容词作名词,重任、重权 (6)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 (7)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难的情况 (8)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9)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10)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11)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 (12)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 (1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1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1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心 (1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17)形容词作动词,光大 (1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使……辛苦 (1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0)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
五、古今异义
(1)必固其根本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凡百元首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3)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尽情。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走路。
(5)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答案] (1)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2)泛指古代的帝王。(3)放纵情感。(4)路人。(5)把(它)当作。
六、文言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海下百川。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董之以严刑。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振之以威怒。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却想要泉水流远啊。
(2)省略句 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
(3)状语后置句 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
(4)状语后置句 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5)定语后置句 国君掌握着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
七、文白对译
  
天地间。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
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居安思危:今作成语,意为在
  
[资料链接]
直言敢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犯颜直谏,史有“诤臣”之称。死后赠司空,谥号文贞。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唐太宗是历史上著名的开明君主,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劝谏,甚至被誉“从谏如流”。但到了贞观中期,随着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百姓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有大臣为此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针对这些情况,魏征在贞观十一年,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中,连给太宗上了四疏,《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第二疏,也称“论时政第二疏”,简称《十思疏》。

疏,奏文的一种。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疏”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诸葛亮的《街亭自贬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有时私人交往的书信也称之为“疏”,如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文本鉴赏]
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作者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十思”,简明扼要地论述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答案] ①固本浚源 ②垂拱而治
任务一 了解文意,把握作者观点
1.魏征认为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取天下时,忧患深重,竭诚待下;守天下时,踌躇满志,纵情傲物,滥刑威民。
2.作者所提“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十思”各有什么侧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核心
具体内容
侧重点
正己安人
思知足
戒奢侈
思知止
思谦冲
戒骄傲
思容纳
思节制
戒纵欲
思敬终
思纳谏
戒轻信
思正身
思恩赏
戒不公
思刑罚
任务二 品味文章语言,鉴赏说理艺术
3.本文在措辞上有何特点?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多用“下愚”“明哲”“臣闻”(而非“臣以为”)这样的词语,表达谦恭之意。魏征在进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唐太宗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唐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的风格。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
4.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来说理,生动形象,说理透彻。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比喻论证,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喻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同样,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覆舟来比喻人民力量的重要性,至今人们还引以为戒。
②正反对比论证主要集中在第一、二段,通过对比,突显了说明的道理,增强了说服力。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
5.本文的语言具有“骈散结合”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篇奏疏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使文章具有骈文的整齐美。作者大量运用骈偶句的同时,有机地穿插了一些散句,句法既整齐又富于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别有一番情趣。如“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等,这些散句的插入,使得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
6.古人云“文以载道”,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穿透岁月的风云,流传至后世,是因为它承载着对当时乃至后世的一些良好的规谏。魏征在本文中强调以德治国,这在我们今天强调健全法制的背景下,还有它的时代意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今天,我们构建“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的理念与“十思”中的核心思想是有共性的。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国际社会许多不确定因素和我们自身尚存在的许多问题无不要求我们冷静地思考、清醒地做事,必须坚定“不折腾”、求稳定、谋发展的信念不动摇。
(观点二)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危机、困难依然存在;拜金主义、享乐思想还大有市场;权钱交易、腐化堕落等丑恶现象层出不穷。我们必须坚持以“德”治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也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以“法”治国。只有这样,经济发展才有保障,国家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读准字音
强聒(ɡuō)  
卤莽(lǔ) 
壬人(rén)
怨谤(bànɡ)
胥怨(xū)
会晤(wù)
二、辨识通假
不复一一自辨
(     )
[答案] “辨”同“辩”,分辩
三、一词多义
(1)操
(2)具
(3)征
(4)难
(5)特
(6)如
(7)于
(8)以
[答案] (1)动词,持 动词,从事 动词,拿,持 (2)副词,详细 动词,具有,具备 名词,工具 (3)动词,求 动词,出征 动词,显示、表现 (4)动词,排斥 形容词,与“易”相对 名词,困难 (5)副词,仅仅 名词,三岁或四岁的兽 (6)动词,像 连词,如果,假如 (7)介词,在 介词,从 介词,给 介词,对,对于 介词,向 (8)介词,原因 连词,同“而”,表示结果 连词,同“而”,表顺承 连词,同“而”,表目的,相当于“来,以便” 介词,把 介词,拿,用,凭借 动词,以为,认为
四、词类活用
(1)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     )
(2)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     )
[答案] (1)名词作动词,办,做 (2)名词作动词,施恩惠
五、古今异义
(1)于反覆不宜卤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2)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3)故略上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向上级汇报。
(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答案] (1)书信往返。(2)小,用作自称的谦辞。(3)写回信。(4)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六、文言句式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终必不蒙见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谓受命于人主。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至于怨诽之多。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2)被动句 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被您理解。
(3)状语后置句 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
(4)状语后置句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
(5)宾语前置句 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6)定语后置句 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
七、文白对译
  
  
  
  
[资料链接]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时任宰相。他创新法,改革旧政,是一位进步的政治家。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虽然他的作品不多,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传世。
这篇文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信。司马光,字君实,当时任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熙宁三年(1070)二月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回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复一一自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
[文本鉴赏]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明自己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蜚语所动的决心。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答案] ①受命于人主 ②难壬人
任务一 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1.阅读《答司马谏议书》的第一段,说说本段的行文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段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草率粗疏,现在则要“具道所以”——详细说明原因,由此转入正文。
2.文章第二段中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这封信看,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对哪些“名实”的看法存在分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3.王安石在文中说“某知罪矣”。这是不是在向司马光认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王安石说“某知罪矣”,并不是向司马光认错。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变法“认错”,反而认为自己对变法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任务二 分析论证方法,鉴赏说理艺术
4.本文是驳论文,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是如何批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2)①直接批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提出依据进行批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王安石在这里提出有利的论据,证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法令制度是朝廷议订的,是名正言顺的。③举出史实进行批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表明自己不为怨恨非议所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5.有人评价此文“理足气盛”、行文“简贵”,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理足气盛。一是立足于理,理足则气盛;二是擅于运用排比,用排比驳斥对方,势如破竹,无可阻挡;三是擅于运用反问,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宜,铿锵有力。
(2)行文简贵。除开头和结尾段使用几句酬答的礼貌性语言之外,其他内容紧紧扣住保守派的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构思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
任务三 合作探究
6.读《答司马谏议书》,结合王安石的生平,你读出了怎样的王安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王安石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柏杨先生甚赞王安石改革精神。他写道:“王安石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家与政治家,那个纸糊的宋王朝,如果不是他的整顿恐怕早就亡国了。”王安石为人刚正不阿,性格特别直率。他体恤百姓,关心朝廷安危,一生可谓鞠躬尽瘁,然而却没得遇明主他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雷厉风行地进行改革。权贵害怕,甚至皇太后哭求皇帝罢免王安石。他也因此被罢官,但这也从未动摇过他变法的决心。
(观点二)王安石是天才的文学家。这位胸怀大志、有着经天纬地之才、也曾叱咤风云的伟大人物,在政治上失意之后,时常跨马骑驴出游山林中,忘情山水间。也许他的内心很寂寞,但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当之无愧地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文章尤其是他的近体诗,在宋诗之中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如《艇斋诗话》所言:“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
7.文中使用“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请就此谈谈你对“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意在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别人的诽谤而放弃新法的推行;同时也表明自己会力排众议,坚持变法,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2)我认为,要想真正地活着,就不应同俗媚众,而应坚持自我。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高贵的灵魂不在少数。“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屈原无畏谗谄邪曲,坚持自我,寄哀愁于《离骚》,终名垂青史;身陷囹圄而就极刑的司马迁,不惧皇权威势,坚持自我,创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宫女王嫱千里迢迢穿越无尽的沙漠,坚持自我,远嫁匈奴,缔结匈奴与中原几十年的和平。要想真正地活着,就应坚持自我,无视强权,不惧非议与嘲笑,只坚持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那则至高信条,踏出属于自己的路。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妙用整散结合
这两篇文章都是骈体文,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使文章具有骈文的整齐华美。整篇文章整散结合造成了句式的参差错落,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
2.写法指导
整散结合“三形式”
整散结合是写作语言整句和散句结合使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整句是指用排比、对偶等句式比较整齐的句子,散句则是句式比较自由的句子。
从语言效果上看,可以起到增强气势、调节音律的作用;从表达观点的角度看,可以起到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更加具有说服力的作用;而从读者的阅读心理看,可以起到增强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的作用。
具体写作时可采用以下三种形式:
(1)先散后整:①论点(散句)+整句阐释。先点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整句强化自己的观点。②设问(散句)+整句。先作一个设问,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用整句回答问题。
(2)先整后散:①比喻(整句)+议论(散句)。先用朗朗上口的整句营造一种有气势的抒情氛围,然后借散句引出自己的观点。②比喻(整句)+观点(散句)。用整句列出多种互补性的现象,然后用一句散句表明全文的观点。
(3)散—整—散:①叙述(散句)+整句+分论点(散句)。②分论点(散句)+整句+评析(散句)。先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富有诗意的比喻性整句对观点进行阐述,接着再用散句进行评析。
3.迁移运用
请用“整散结合”的手法,以“中国茶文化”为中心,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中国的茶文化封存在历史中。温文儒雅的谈吐举止,笔墨飘逸的居室布置,轻烟缈缈的茶室座谈。这一切的一切,都与中国茶文化构成和谐。中国茶文化的生命行为,整个散发着清香。
中国的茶文化在闽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轻汗——不是这里的豪气。小口啜饮,三口为品,轻啜一口含在两腮,细品慢转到舌尖,顿觉满口生香,舌尖生津;第二口依旧细品慢咽,倍感香中有韵,韵中回甘;第三口满嘴幽兰花香沁入心腑,留香回味无穷。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魏征的直言敢谏照出了太宗的宽容与大度,魏征的“十思”也照出了太宗的骄奢之气与蜕变之态。正因为魏征这面镜子的存在,唐太宗才悬崖勒马,保住“从谏如流”的晚节,使贞观盛世得以善始善终。从此一段君臣佳话亘古流传,一代盛世光景彪炳千秋。这是魏征的幸事,是太宗的幸事,也是天下的幸事。
【应用角度】 “爱国情怀”“倾听”“明智”“接受建议”等。
2.素材应用
针,它锐利至极,轻轻一扎就能“入肉三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几乎离不开它:衣服破了,它可以为我们缝补;生病了,它能把治病的药输入体内;手上扎了刺,它能把嵌在肉中的刺剔出。社会中也有一些“治病救人”的“针”,那就是他人正确的批评和建议。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批评和建议往往不中听,常常使人不快,但正确的意见却能够帮助人改正错误,避免走弯路,所以不要听到批评就动怒,看见意见就皱眉。唐太宗是个善于纳谏的帝王,魏征屡次“犯龙颜”进谏,这对唐太宗来说无疑是非常“扎手”的,可是他思之良久,终于明白谏言的可贵和魏征的忠心,于是便“从谏如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1.素材积累
从友人的不信任到最后的决裂,王安石与司马光昔日的友情早已不复存在。也因为这样,王安石开始反击了。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新法免受非议,写下了《答司马谏议书》。这篇文章笔锋指向了司马光与他所代表的大学士传统派。为了国家,为了新法继续施行,王安石断绝了与司马光近三十年的友情,不惜一切代价。他所做的一切让我们感慨,他的不畏强势让我们惊叹。
【应用角度】 “坚持原则”“追求理想”“不畏强权”“变法创新”等。
2.素材应用
理想不是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而是引领我们不断走向成功之路的指南针。因为坚持理想,执着追求,战国时期的侠客聂政在毁掉了自己的容颜后,历时十年,苦学琴艺,最后成功地刺杀了韩傀;宋朝的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法不惜一切代价;周恩来坚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执着追求,不断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成为世人敬仰的楷模。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麻烦和困难,但不经历风雨,何来的彩虹?纵然有泪,我们也要挥泪而上,既然我们选择了上高中,就是选择了刻苦,选择了前进,那么我们就不能退缩,也没有理由退缩。
[积文化常识]
1.君王的称谓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1)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2)万岁:本为祝颂之辞。古人饮酒上寿的祝词,后用于祝颂帝王。后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就成为帝王的代称。
(3)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古代臣子进言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台阶下的侍者,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
(4)天子:古代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5)圣驾: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
(6)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王侯或太子的尊称。“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之下。汉代在称天子为陛下的同时,称太子、侯王为“殿下”。
2.尊称称谓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1)君实:司马光的字。这里是尊称,称谓中称人之字。
(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3)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4)称人以其近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1.加强积累,分类记忆
古代文化常识题的解题基础是平时的积累。在做题时,须有意识地对各类常识进行归类,留意常见的设错点。
2.联系语境,通过语意判断
解题时可以把所给文化常识的解释重新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解释是否合理,即前后文意思是否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
3.联系课文或成语,联想判断
当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较为生疏无从判断时,可以采用联想法。回忆课本中学过的相关内容或者平时积累的成语,进行联想,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下》)
[古文今译]
孟子说:“如果西施身上沾染了污垢,人们就会掩着鼻子走过她身边;即使是面貌丑陋的人,只要斋戒沐浴,也可以祭祀上天。”
[知行启迪]
孟子认为,美丑是天生的,但是干净与污秽将影响人们的好恶。同时,如果内心纯净,连上天都会欣赏。这里体现出孟子“人皆可为尧舜”的理想,说明孟子更看重人们后天的努力与修养。
4/39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自身的道德修养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三驱: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能:选拔有才能的人
D.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垂拱:拜谒
D [D项,“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度义而后动
A.一夜飞度镜湖月
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C.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D.因自度此曲
B [B项与例句都是“估量、考虑”之意。A项,渡过、越过。C项,量长短。D项,写,创作。]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B [B项均为目的连词,来。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C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更。]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B.籍吏民,封府库
C.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 [A、B、C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D项,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C.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D.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B [B项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其他三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6.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举先王之政
D [A、B、C三项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陈述句。]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木长”需“固本”,“流远”需“浚源”作类比,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肯定人民的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戒奢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戒骄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点明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
(7)《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8)《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实行变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面攻击新法。
(9)《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__________________”,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__________________”,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____________________”,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10)《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______________”,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答案] (1)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2)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3)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4)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5)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6)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7)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8)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以致天下怨谤也
(9)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授之于有司
(10)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与萧翰林俛书
柳宗元
思谦兄足下:昨祁县王师范过永州,道思谦蹇然有当官之心,乃诚助太平者也。仆闻之喜甚,然微王生之说,仆岂不素知耶?
仆不幸,向者进当臲卼①不安之势,平居闭门,口舌无数,况又有久与游者,乃岌岌而操其间哉。其求进而退者,皆聚为仇怨,造作粉饰,蔓延益肆。非的然昭晰②,自断于内,则孰能了仆于冥冥之间哉?然仆当时年三十三,甚少,自御史里行得礼部员外郎,超取显美,欲免世之求进者怪怒媢嫉,其可得乎?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圣朝弘大,贬黜甚薄,不能塞众人之怒,谤语转侈,嚣嚣嗷嗷③,渐成怪民。饰智求仕者,更詈仆以悦仇人之心,日为新奇,务相喜可,自以速援引之路。而仆辈坐益困辱,万罪横生,不知其端,悲夫!人生少得六七十者,今已三十七矣。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是非荣辱,又何足道!云云不已,祗益为罪。
居蛮夷中久,惯习炎毒。楚、越间声音特异,鴂舌啅噪④,今听之怡然不怪,已与为类矣。家生小童,皆自然哓哓,昼夜满耳,闻北人言,则啼呼走匿,虽病夫亦怛然骇之。自料居此尚复几何,岂可更不知止,言说长短,重为一世非笑哉?读《周易》《困卦》至“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往复益喜,曰:“嗟乎!余虽家置一喙以自称道,诟益甚耳。”用是更乐喑默,思与木石为徒,不复致意。
今天子兴教化,定邪正,海内皆欣欣怡愉,而仆与四五子者独沦陷如此,岂非命欤?命乃天也,非云云者所制,余又何恨?独喜思谦之徒,遭时言道。道之行,物得其利。倘因贼平庆赏之际,得以见白,买土一廛为耕甿⑤,朝夕歌谣,使成文章。庶木铎者采取,献之法宫,增圣唐大雅之什,虽不得位,亦不虚为太平之人矣。此在望外,然终欲为兄一言焉。宗元再拜。
【注】 ①臲卼(niè wù):不安的样子。②昭晰:清楚明白。③嚣嚣:众口谗毁的样子。嗷嗷:形容众声喧杂。④鴂舌:比喻语言难懂。啅噪:聒噪。⑤耕甿:旧称农民。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
B.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
C.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
D.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
D [“仆”应为“先得显处”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排除B项;“才不能逾同列”与“声不能压当世”是对偶句,中间应断开,排除C项;“十年”作“与罪人交”的补语,“官”是后一句的主语,“官”前面要断开,排除A项。]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战国策·燕策一》苏代谓燕昭王:“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
B.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C.《困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的第四十七卦,该卦主要谈的是君侯遭遇困境。困,指陷在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的环境中。
D.员外郎,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唐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
D [“唐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有误,应是“隋朝”,唐代继续沿用。]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这封信中虽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但更多地是想表明自己希望贤人掌权的政治理想和欲做“太平之人”的志向。
B.作者在信中写一些认为他贬谪处罚太轻的人,对他诽谤越来越多,并以此来讨好他的仇敌,作为进身之阶,揭露了当时的官场丑态。
C.作者写自己在永州的贬谪生活时,运用了反衬法,“炎毒”“楚越之声”,不正常的视为平常,“北人言”,正常的视为不正常,有力地控诉了黑暗社会的罪行。
D.信中明言“今天子兴教化,定邪正”,但像柳宗元这样有才华的人却受尽诽谤,被贬蛮夷之地久居,对比鲜明,辛讽蕴藉。
B [通过诽谤来讨好他的仇敌的是“饰智求仕者”,而不是认为对他的贬黜太轻,不足以平息愤怒的众人。]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御史里行得礼部员外郎,超取显美,欲免世之求进者怪怒媢嫉,其可得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嗟乎!余虽家置一喙以自称道,诟益甚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第(1)句中的关键词语有“显美”“媢嫉”“其”;第(2)句中的关键词语有“置”“称道”“诟”。
[答案] (1)从御史里行提升到了礼部员外郎,破格取得显位美职,想要摆脱世上追求进取的人的责怪怨恨和嫉妒,这可能吗?
(2)唉!我即使每家安置一张嘴来自我称道,也只不过是挨骂更加厉害罢了。
12.作者在结尾时提出了哪些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能够被昭雪宽大,买上些能养活自己的土地来耕种。(2)悠然自得,吟咏诗歌,写写文章,更希望能将文章献给朝廷。
【参考译文】
尊敬的思谦兄:昨天祁县的王师范经过永州,说你忽然有了当官的心思,这实在是件有益于太平盛世的事情。我听到这件事后非常高兴,但如果没有王生的一番话,我不就一直不知道吗?
我很不幸,从前被进用的时候正赶上动摇不安的局势,平时闭门不出,口舌是非还是很多,更何况又有和我长久交往的人,位居高处操作大权。那些追求进升却被斥退的人,都聚集在一起制造仇怨,捏造粉饰,于是对我的仇恨更加大肆蔓延开来。不是确切明晰,自己能决断于心的人,谁能了解我在晦暗中的情况呢?我当时三十三岁,很年轻,从御史里行提升到了礼部员外郎,破格取得显位美职,想要摆脱世上追求进取的人的责怪怨恨和嫉妒,这可能吗?所有的人都想要升迁显贵,我先拥有了显赫的地位,才能不能超过同僚,声望不能盖过世人,所以世人怨恨我也是应该的。我和罪人们交往了十年,官位因此得到进升,错就错在附会他们了。圣朝宽宏大量,对我的贬黜很轻,不足以平息众人的愤怒,所以诽谤的话语转而更多,众人一起喧哗,我逐渐变成了怪人。弄巧设诈求取官职的人,更是用责骂我来讨好仇恨我的人,每天都有新花样,务必达到讨好成功,他们自以为这是被迅速提拔的途径。因此对我们的侮辱也加重了,各种罪名横生,不知道其中的原委,真悲伤啊!人生少有活到六七十岁的,如今我已三十七岁了。长期以来觉得日月短促,一年更甚一年,大概不超过数十年,就没我这个人了。是非荣辱,又有什么可值得论道的!要是说个不停,结果只能加重罪名。
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也习惯了这里的炎热和瘴气。楚、越之间的音调很奇特,说话喧闹难懂,如今听起来也觉得正常不足为怪了,我已和这里的人成为同一类了。家中新出生的孩子,他们都自然学说这里的话语,一天到晚两耳全听的是这种话语,听到北方人说的话语,就啼叫大呼逃避躲藏,即使是病人也恐惧惊吓不已。自己料想在此地还能居住几时,怎还敢不知停息,说长道短,再招致世人的非议讥笑呢?我读《周易》《困卦》到“其人有言而他人不信,那是因为在困顿之时的话语”时,反复阅读更加高兴,感叹说:“唉!我即使每家安置一张嘴来自我称道,也只不过是挨骂更加厉害罢了。”因此更加乐意闭口不言,和树木石头交朋友,不再把自己的意思表达给别人。
如今天子振兴教化,禁止邪恶扶持正气,天下人都喜悦快乐,而我和其他四五个人沦落如此,难道不是命运吗?命运是由天而定,不是说话的人所能控制的,又有什么怨恨呢?只能高兴像你思谦这些人,赶上了好时候,能在正确道义的指引下一展宏图。正确道义的实施,天下万物都能够享受到福分。倘若因叛贼平定而庆贺行赏之际,得以被昭雪宽大,买上些能养活自己的土地来耕种,早晚歌唱进而撰成文章。希望被巡察各地风情的人采取,献给朝廷,来增加圣唐诗歌的篇章,即使得不到官位,也不枉为太平之世的人了。这都是希望之外的事,最终还是想要跟你倾诉一下。宗元拜谢。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