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本单元三课四篇课文对应“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课标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我们体会和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表达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科学与文化论著的能力,开拓视野,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单元目标]
素养目标
对应内容
学法指导
语言建构与运用
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和整体的语言风格,鉴赏文章的语言特点。
1.读懂课文。先略读再精读,直到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大意。2.理清思路。先理清总体思路,拟出全文纲要。然后理清局部思路,搞清各部分内容的顺序以及相互之间关系,找出重点,拟出各部分纲要。3.深入品读。分析文章重点内容,从文章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掌握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说明事理的方法和逻辑思维。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读课文,掌握不同文章的体裁特征和写法。理解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写作的逻辑顺序。
审美鉴赏与创造
分析文章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深入思考如何实际运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人类科学探索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世界上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科技进步,都是与科学家的辛勤努力和艰难探索分不开的。屠呦呦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青蒿素的发现,帮人类渡过一劫。加来道雄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养成了缜密的思维习惯,培养了敏锐的洞察力,凭着对科学领域的浓厚兴趣,终于走上了科学探索的道路,为发现超空间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建筑的特征》
你是幸运的,你拥有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师级父亲,但你并不曾陶醉在父亲那绚丽的光晕之中,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为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你跋山涉水,历尽艰难,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每一项重要的设计,几乎都倾注了你的心血,共和国的国徽上印满了你深深浅浅的指纹……你的辛劳和才华和着水泥,浇注进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你,就是伟大的建筑学家——梁思成。
《说“木叶”》
古诗中写叶之诗作可谓多矣,有不知谁裁出的细叶,有灯下白头人看到的雨中黄叶,有未落时沃若的桑叶,又有红于二月花的枫叶……然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千古名句,在用衰叶纷落表现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无尽愁思时,为何用“落木萧萧”?“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在用树叶飘落表现情感的同时,为何用了“黄叶”落地?“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在用寒叶表达复杂感情的同时,为什么用了“霜叶”已醉?古诗中还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等众多名句。为什么最受青睐的是木叶呢?由木叶又可嗅出古代诗歌怎样的气息呢?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青蒿(hāo)
屠呦呦(yōu)
精髓(suǐ)
相悖(bèi)
砒霜(pī)
芍药苷(gān)
瘀血(yū)
福祉(zhǐ)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症
(2)藏
2.语境辨析法
他去北海出差(chāi)的时候,正赶上下大雪,司机师傅开车出现了偏差(chā),结果多走了十多里路才到达目的地。
二、写对字形
(1)
(2)
(3)
[答案] (1)瑰 嵬 (2)幅 辐 (3)馈 聩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启示·启发·启迪
“启示”指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有时带有庄重色彩。“启发”指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一定的事例或事理,打开思路,引起联想,使发现并领悟。常说“启发性、启发式”。“启迪”指开导、启发。只用于书面语中。
(2)拯救·挽救
“拯救”指救助。“挽救”指从危险中救回来。“拯救”是褒义词,多用于好的方面,如拯救灾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人类,拯救人民,拯救家族。“挽救”是中性词,既可用于好的方面,又可用于坏的方面,着重于设法从危险中救出来,如挽救生命,挽救失足青少年;为挽救败局,他孤注一掷。
2.明确词义
(1)精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沧海一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福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比喻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2)相违背,相反。
(3)原指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4)福气;幸福。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为此,我也中心感谢为青蒿素发现和应用作出诸多贡献的中国同事们和国际友人们。长久以来,中医药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无可厚非,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我呼吁(xū)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医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之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应写作“衷”;“无可厚非”应为“毫无疑问”;“吁”应读作“yù”。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即所谓的生物力药理学,旨在将中药的药效和血流的生物力学影响相结合。
A.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一个新领域也正在发展
B.一个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新领域也正在发展
C.一个新领域也正在发展,它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
D.新的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一个领域也正在发展
A [“即所谓的生物力药理学”前面的主语应该是“新领域”,属于承前省略,D项将“领域”前的定语排列错误;C项将定语“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单独成句,不恰当;A、B两项相比较,A项的多层定语排列顺序更能起到强调作用。横线处的句子必须与后面衔接起来,这就必须突出“一个新领域”,最符合要求的就是让“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作定语,由此可判定选A。]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世界广泛应用,极大地减轻了疟疾的症状,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特别是非洲孩子们的生命。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分句主语不明,应在“极大地减轻了疟疾的症状”前补入“这一疗法”。
[资料链接]
伟大的女科学家——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生,药学家。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学习。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先后晋升为硕士
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本文是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时的演讲,该奖由美国拉斯克基金会颁发,被认为是临床医学界的最高奖项。
演讲词的特点
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它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倡议。演讲词主要有以下特点:
(1)针对性。演讲词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听众所关注的问题,所讲内容的深浅也应符合听众的接受水平。演讲既要注意当时的时代气氛,又要了解演讲的具体场合。
(2)鲜明性。演讲的内容必须表明自己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见解。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均应做到立场鲜明、态度明确,不能含糊。
(3)条理性。要使讲话易被听众听清、听懂,就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否则,所讲内容虽丰富、深刻,但散乱如麻,缺乏逻辑性,亦会影响讲话效果。
(4)通俗性。演讲的语言,应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句子不要太长,修饰不要太多,不宜咬文嚼字,要合乎口语,具有说话的特点。同时,也应该讲究文采,以便雅俗共赏。
(5)适当的感彩。演讲既要冷静地分析,又要有诚挚热烈的感情,这样才能使讲话既有说服力,又有鼓动性。
[文本鉴赏]
这篇演讲词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及疗效所引起的世界关注,高度评价了中国医学对世界所做出的贡献,充分体现了作为科学家的屠呦呦求真务实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答案] ①从分子到药物 ②中医药学的贡献
任务一 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1.屠呦呦和同事们是如何打开“开发新抗疟药物的大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步:发现和揭示青蒿素,找到熔点在156~157℃的无色晶体;第二步:发明和创造,将“青蒿素”这个天然分子变为药物,采用胶囊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2.屠呦呦研发成功青蒿素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团队通力合作。在青蒿素研发过程中,“523”项目的合作者通力合作,共克难关。
②医学文化深厚,文献丰富。历代医籍、老中医等相关文献尤其是东晋名医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为其医药研究发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③国家提供研究平台。国家启动全国范围的“523”项目抗击疟疾,发起抗疟大规模合作项目,为屠呦呦提供了研究平台。
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所谓“文中信息”,是指文章所表达的知识内容、观点态度或其他未知领域的一些消息。它是阅读者必须通过对信息载体(文章)进行阅读、分析才能悟得到的消息。所谓“筛选信息”,是指根据试题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或者说,依据题目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等。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试题要求,要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信息。科普文带有一定科学技术含量。对科普文中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要充分尊重文本,既不能以平素所积累的知识取代文本信息,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在进行筛选时,我们可以尝试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
(1)从文中的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名词概念的关键语句。
(2)针对文中的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进行阐释的信息,包括体现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内容的若干要点(形成的条件、原因或其他相关因素)。
(3)从文章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
(4)针对寓意含蓄的语句或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进行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明朗化。
(5)从运用的事例中获取信息。事例中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当然,从事例中提取信息时,要特别注意作者对材料所作的评述,以把握作者对事件的看法。
3.文章第四段中说:“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世界广泛应用,这一疗法极大地减轻了疟疾的症状,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特别是非洲孩子们的生命。
②青蒿素与以往的抗疟药物相比,在化学结构和作用特点上有明显的差异,用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复发率很低,而且,在分子中引入羟基,也给发展新的青蒿素衍生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③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基于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CT)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案。
任务二 体会科学品质,把握文章主题
4.在屠呦呦身上凸显出了哪些科学家应该具有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带来了生的希望。
②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面对多重困难,坚持研究,终于开发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③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研究不辍,并勇敢地做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的志愿者。
5.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这件事,对你有何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任何的科学创新都是来自非凡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成百上千次反复的尝试极其枯燥、寂寞,没有非凡的毅力,就不可能战胜失败的恐惧和迷茫,就不可能找到突破口,也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果。②大爱与医者仁心,是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为保证病人用药安全,为取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屠呦呦带头试服,正是这种献身的精神,才使得她最终发现了青蒿素。
任务三 分析文体特征和写作手法
6.文章标题为“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我们知道,青蒿素是人类的一个重大发现,作者为什么说青蒿素的发现只是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处用词准确而严谨。就人类征服疾病的整体而言,这确实是“一小步”,因为这只是解决了众多疾病之一;“一小步”也可见屠呦呦并没有因这个重大发现而骄傲自满,这表现了作者的谦逊胸怀。
7.本文是一篇演讲稿,作者是如何根据演讲主题与听众情况来选择材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演讲主题的角度来看,演讲稿的开头部分首先表达了感谢之意,并概括了青蒿素发现的重大意义;演讲稿的主体分别从“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从分子到药物”“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四个方面,以时间为纵线来介绍发现、提取以及研发青蒿素的过程与经历。演讲稿的结尾以“中医药学的贡献”为题总结全文,突出了中医药学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而做出的新贡献。
②从听众的角度来看,作者演讲所面对的听众大都是专业人士,因此演讲稿里面选用了很多专业术语,如“熔点”“无色晶体——C15H22O5”“羟基”“衍生物”“芍药苷”等。但是在保证科学性与严谨性的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语言,如“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疟疾重新开始肆虐”“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等等,把抽象深奥的科学道理表达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惊诧(chà)
怪诞(dàn)
斑斓(lán)
畏葸不前(xǐ)
鄙视(bǐ)
遐想(xiá)
杜撰(zhuàn)
撒手人寰(huá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说
(2)系
(3)刨
(4)栅
2.语境辨析法
(1)在外久了,故乡的模(mú)样自然模(mó)糊成了一团。
(2)花剑选手的脸部被面罩扎(zhā)伤倒地,他挣扎(zhá)着起来,在接受简单包扎(zā)后接着参加比赛。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5)
(6)
[答案] (1)鳍 嗜 (2)磁 滋 (3)绕 饶 (4)斓 谰 澜 (5)遐 瑕 暇 (6)磅 谤 蒡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历程·里程
二者都是名词。“历程”指经历的过程,是时间上或精神上的经历。“里程”指路程,往往指距离上的度量。
(2)震动·振动
二者都有“因外力作用而动摇不定”的意思。“震动”指受到外力影响而颤动;(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振动”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地做往复运动。摆的运动就是振动。
2.明确词义
(1)自鸣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刨根究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畏葸不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2)比喻追究底细,问事问根本,看事看内在。
(3)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池水表面变得浑乱,水中的睡莲在汹涌(rǒnɡ)不息的水波冲刷下岿然不动。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浑”应写作“混”;“涌”应读作“yǒnɡ”;“岿然不动”应为“摇摆不定”。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我曾想,如果从池水中抓出一个鲤鱼“科学家”,事情将会怎么样呢?________________。
A.对于它们而言,这确实是一件可怖的事情。那么别的鲤鱼又将怎样看待这件事呢?放回池水之前,它可能随着我的察看而狂乱挣扎
B.那么别的鲤鱼又将怎样看待这件事呢?放回池水之前,它可能随着我的察看而狂乱挣扎。对于它们而言,这确实是一件可怖的事情
C.放回池水之前,它可能随着我的察看而狂乱挣扎。那么别的鲤鱼又将怎样看待这件事呢?对于它们而言,这确实是一件可怖的事情
D.放回池水之前,它可能随着我的察看而狂乱挣扎。对于它们而言,这确实是一件可怖的事情。那么别的鲤鱼又将怎样看待这件事呢
C [在池水中抓出一个鲤鱼,根据语意连贯原则,鲤鱼会狂乱挣扎,排除A、B两项;“那么别的鲤鱼又将怎样看待这件事呢?”是问题,应在前,“对于它们而言,这确实是一件可怖的事情”是答案,应在后,排除D项。]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的原因,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成分赘余,应去掉“的原因”。
[资料链接]
超弦理论的奠基人——加来道雄
加来道雄,生于1947年,日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是当今高能物理和理论物理学中“超弦理论”的提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等。
在当代物理学中,有一些非常重要却又艰深的思想,往往因为难以形象浅显地解说而不易为公众所了解。而加来道雄不畏艰辛,在《超越时空》一书中用很生动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现代物理前沿之一——超空间理论的来龙去脉。全书15章分为4篇,分别述说了超空间的早期历史,超空间理论可能通往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物理学圣杯”——统一场论,从理论上探讨通过超空间穿越时空的可能性,以及何时方能实际利用超空间理论所具有的潜在威力。
高维空间
现代理论物理学认为,统一四种力的前景,在于高维(如十维或更高)空间理论的确立。比如,对于古人来讲,风暴是怎样产生的,风暴会袭击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袭来,什么时候结束,他们是一无所知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平坦的大地上,只能靠肉眼从近似于二维平面的角度来观察,即使有简单的预报,也都是靠经验来推测的。
现在有了气象卫星,从太空这样的三维角度观察地球,在地面上看起来神秘莫测的风暴被看得一清二楚,人们可以精准地预报风暴的动向。同样,理论物理学家认为,传统的四维(三维空间加上时间)理论太“小”,不能解释宇宙中的四种力。当他们超越四维而在更高维(如十维或更高)中寻求统一这四种力时,就能得到一种简单、漂亮的解决模型(科学家认为宇宙应该是简单、和谐的)。
[文本鉴赏]
这篇文章以生动、简明的语言介绍了作者加来道雄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对鲤鱼世界的遐想和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启迪作者走上科学探索的道路。并启示读者,要想在科学事业上取得成功,必须具有想象力、乐趣和实验精神等基本因素。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答案] ①对鲤鱼世界的幻想 ②建立实验室
任务一 筛选信息,把握思想内容
1.作者在文章中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这两件趣事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件趣事是指作者小时候在父母的带领下,去旧金山游览著名的日本茶园。作者在那里发现了丰富多彩的非常有趣的鲤鱼世界。第二件趣事是指作者在八岁时曾听过的一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的故事。
2.“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②“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③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可怖的事情”,是“奇迹”,而不肯去探究原因。④鲤鱼“科学家”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任务二 体会作者的科学精神
3.“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是指谁,他的哪些地方把作者迷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是指爱因斯坦,他多年潜心研究的,但在他死之后仍然没有完成的论文(或者理论)深深地吸引了作者。这也就促使了作者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了解爱因斯坦,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也爱上了科学。
4.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恒心和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任务三 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5.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自己儿时观察水池中的鲤鱼,进而想象水池中鲤鱼“科学家”的一系列思维活动的事情,这是典型的想象手法,作者是怎样想象的?使用想象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摇身一变,以鲤鱼的眼光来审视鲤鱼世界,对鲤鱼世界以外的看不见的世界持否定态度;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鲤鱼“科学家”的愚昧、无知,对自己生存的世界在认识上有根深蒂固的偏见。(2)作者用这一生动的想象说明人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鲤鱼“科学家”对水池的理解是一样的,这样就将不太好说明的道理深入浅出地阐释出来,通俗易懂,便于读者接受。
6.本文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但文章并没有按照事件顺序来记叙其成长经历,那么,本文在材料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在材料的处理上重点突出,详略得当。①从整体上看,文章的题目虽然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但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体验。②从局部上看,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有关统一场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内在的基本素质。
巧妙剪裁,详略得当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在写作时,巧妙剪裁,详略得当可以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详略得当呢?
(1)明确中心。文章的详略是根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决定的。所以,我们首先要确定文章的中心,根据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选择材料,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是主要内容,要详写;关系不很密切的,是次要内容,可以略写。
(2)点面结合。要有“点”有“面”地写文章,“面”要略写,“点”要详写。“面”上的内容只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作用。“点”上的内容才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当然,在重点突出详写部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
(3)详略有度。那么,详写的材料应该“详”到什么程度?略写的材料应该“略”到什么程度呢?我们说,详写,并不是越“详”越好,只要重点内容充分地表现了中心思想,就达到了要求,切不可画蛇添足;略写,也不是越少越好,也要根据中心思想的要求,简练地叙述次要内容,做到简洁概括,清楚明了,决不能简单几笔,草草了事。
任务四 合作探究
7.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加来道雄在物理学上的重大成就,这都是人类在科学上的重大成果,他们也因此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因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加来道雄业已被冠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的称号;但这光环背后却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求索之路。当然,科学道路肯定是坎坷不平的,不只是这两位科学家,世界上其他科学家也是如此,比如爱迪生、陈景润等中外科学家。请同学们结合屠呦呦、加来道雄及其他科学家的情况,讨论一下他们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观点一)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浓厚兴趣。《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提到屠呦呦对“中草药的好奇心”;加来道雄为慢慢畅游的鲤鱼所陶醉,怀着一颗好奇的童心,读着有关爱因斯坦及其他人的理论的每一本书,最后决心当一名理论物理学家;而爱迪生和陈景润,分别闹出了坐在鸡蛋上孵小鸡,为思考一个数学难题走路时撞到电线杆上的笑话。
(观点二)孜孜以求、不怕艰辛的奋斗精神。这些科学家们都是经历过数十甚至数百次的失败,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才最后取得惊人成果的。屠呦呦研究了2
000种中草药,“进展甚微”;爱迪生研究电灯屡屡失败,最后才成功。因此,要想取得一番成就,这两个原因是必不可少的。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细腻的心理描写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很有文采,尤其是写小时候大胆想象的心理更是细致入微。如在水池旁忽然来了一场暴雨,作者用了两段写自己的遐思:一是写水中鲤鱼的困惑,睡莲没有人摇动怎么会自己运动起来呢?二是“鲤鱼‘科学家’们”的杜撰,简直引人发笑。发笑之后,不得不佩服小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2.写法指导
常用心理描写“四方法”
(1)直接描写式。这是最为常见的、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人物心理描写法,有的句子中含有“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
(2)梦境描绘式。这是一种容易忽略的心理描写法。梦境是人所想的集中表现,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主题等。
(3)心理分析式。这种心理描写的方法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如本文运用拟人手法对鲤鱼们的心理描写。
(4)幻觉展现式。这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幻觉的展示,来刻画人物的心理,能揭示文章的主题。如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对小女孩的幻觉描写,很好地刻画出小女孩天真、单纯和对温饱渴求的心理。同时,又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与黑暗。
3.迁移运用
试着描写一段心理活动,来表达某人物“欲言又止”的心态和神态,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面如死灰的他眼里突然闪现一缕光芒,嘴角微微上扬;但是,她接下来的一句话让他愣了,他皱了皱眉,迅速地思索着,却寻不着一丝痕迹;本想开口的他这时不过是紧紧地闭着嘴唇。说,还是不说呢?思绪在他的脑海里已然是一团乱麻,到底应不应该说出事实的真相呢?或许一切并没有我想的那么的糟糕……不,不行,万一正如她所说的那样,我一定会后悔死的!不能说!可是……他的唇动了动,抬起眼睛怔怔地看,却再次迅速低下了头。
[素材采撷]
一
1.素材积累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应用角度】 “顽强毅力”“心灵宁静”“传统与现实”“创新”“信念”“遗产”“奉献”等。
2.素材应用
据屠呦呦介绍,当年是“要什么没什么,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做提炼”。就是在这样异常落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等年轻的科研人员怀着“为国家做贡献”的激情与梦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研制出挽救了数亿疟疾患者的“东方神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曾就青蒿素的研究历史进行深入调查,他的这段话意味深长: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是“扎实做事”。发现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的工作,而是平凡的人通过认真的工作,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做出了杰出的成就。
二
1.素材积累
人人都对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去探寻自然的“谜底”,但是大多数人一般直接探寻自然本身,而加来道雄却从鱼的观察角度,反思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作者少年时的思维看似超出同龄人,其实只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并且始终保持了这种奇特的想象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动人心”,是因为他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当成一个“侦探故事”来阅读、探究,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
【应用角度】 “好奇心”“兴趣”“毅力”“恒心”等。
2.素材应用
何为好奇心?于我来说,不过三字而已:好,奇,心。
“好”,是一种欲望,求知欲学的愿望。孔夫子早就回答过子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好”是一种态度,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陆游曾告诫后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好”也是对他人负责,面对别人的“好”,我们要“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总之,“好”是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有了“好”这种意识,才能去探求大千世界各种各样令人着迷的“奇”。
何谓“奇”?不过是遇到“奇”发现“奇”使之不“奇”。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人带着“猎奇”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然而,“猎奇”的人常常把一些不好的落后的事物挖掘出来,这并不是真正的“奇”。
这里所指的“奇”是牛顿对于苹果为什么会掉在自己头上的疑问,是伽利略对于亚里士多德两个铁球为什么不能同时落地的质问,是李四光对中国“贫油论”的反问。
对于未知,我们“奇”;对于书籍,我们发现更多的“奇”。人类在“奇”的带领下更加了解我们所居住的美丽星球,更加知晓处在一片黑暗之中的宇宙太空。“奇”是我们必须拥有的探求品质。
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材,只有用心好之奇之,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人生凭“好奇心”而活,人类凭“好奇心”兴旺发达,永续发展。
[诵国学经典]
1.[先贤语录]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选自《中庸·第二十五章》)
[古文今译]
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
[知行启迪]
这里把智、仁与真诚的修养结合起来了。因为,真诚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事物的根本规律,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真诚从细的方面来说,是自我的内心完善。所以,要修养真诚就必须做到物我同一、天人合一。而要做到这一点,既要靠学习来理解,又要靠实践来实现。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真诚的外化问题,也就是说,真诚不仅仅像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是一种主观内在的品质,自我的道德完善,而是还要外化到他人和一切事物当中去。自己真诚了,他人真诚了,真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也就美好无欺了。说到底,还是真诚的奇妙神功。
2.[先贤语录]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选自《中庸·第十五章》)
[古文今译]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
[知行启迪]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都是“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意思。万事总宜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效果适得其反。一切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切近的地方做起。要在天下实行中庸之道,首先得和顺自己的家庭。说到底,还是《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循序渐进的道理。
4/22课时分层作业(七)
[基础运用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曾经有一道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确实,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________都领先于世界。但是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或经济纷纷落伍了。其中的原因何在?比较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 )。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由弱向强的转变,是有利于创新的体制、________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________。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德国的迅速崛起,要归功于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的实施,归功于学校教育方面的创新,归功于将大学专业教学与专业研究结合起来,促使大批的青年人才直接参与前沿科学的探索活动,促成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因素的长期积累。这种新型模式催生了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________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先河。现在的世界科技和经济“超级大国”美国,也是通过文化创新后来居上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区域 机制 发祥地 开垦
B.领域 机制 发源地 开辟
C.区域 机理 发祥地 开辟
D.领域 机理 发源地 开垦
B [区域:地区范围。领域: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这里是说“科技和经济”,所以应选“领域”。机制: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机理:①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②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③指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根据语境应选“机制”。发祥地:指民族、革命、文化等起源的地方。发源地:指事物发端、起源的所在。这里是说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的地方,所以应选“发源地”。开垦: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开辟:①打开通路;②开拓扩展;③开创、创立。后面有“先河”,所以应选“开辟”。]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是到了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和经济纷纷落伍了。
B.但是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和经济纷纷落伍了。
C.但是到了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或经济纷纷落伍了。
D.但是到了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崛起和工业的突破,中国的科技和经济纷纷落伍了。
A [B项,成分残缺,“近代”前缺少介词“到了”。C项,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由“纷纷”可知,“或”应改为“和”。D项,搭配不当,正确搭配是“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18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德国转到美国,再到英国
B.18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德国转到英国,再到美国
C.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18世纪以来,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
D.18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
D [第二段讲述的是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细读可知,18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的转移顺序是从英国到德国再到美国,排除A、B两项。“18世纪以来”承接上文“近代”,最好放在句首,排除C项。]
4.下面是我校生物社团学生负责人王哲给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写的一封信,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尊敬的屠奶奶:
您好!
作为当今国际中医界霸主,您能够应允忝列本社顾问,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为本社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我们十分感激。本社广大中医学佼佼者恳请您不吝赐教。
敬祝编安。
生物社团 王哲
2020年10月10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所选材料为书信体,因此要考虑目的,注意谦敬等。①“霸主”,在某一领域或地区最有声威、势力的人或集团;“大家”,著名的专家。此处用“大家”更显对对方的尊重。②“忝列”,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用在此处不当,改为“屈就”。③“绵薄”,谦辞,指自己微弱的能力。④“佼佼者”,美好、突出的人物,多用来评价他人。此处改为“爱好者”。⑤“编安”,只适用于编辑人员,对象不当,改为“安康”。
[答案] ①“霸主”改为“大家”;②“忝列”改为“屈就”;③“绵薄之力”改为“指导帮助”;④“佼佼者”改为“爱好者”;⑤“编安”改为“安康”。
5.把下列句子排列成逻辑合理、语意贯通的一段话,其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②它们认为,唯一真实存在的事物就是鱼儿们看得见摸得着的。
③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④水池就是一切。
⑤我想这些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水池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
A.②④①⑤③
B.④③①⑤②
C.①⑤②④③
D.①⑤②③④
C [本语段先写自己的幻想,然后又具体写幻想中鲤鱼“科学家”的局限。]
6.下面的文字说明了利用等离子体杀死细菌的过程,请依次概括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每点不超过6个字。
等离子体是一种离子化气体,一般温度高达数千摄氏度。科学家在一个大气压环境下让等离子体的温度平均保持在35
℃到40
℃之间;再利用低温等离子体破坏细菌的DNA结构,杀死生长在伤口处的由生物膜保护的细菌。由于低温等离子体直接瞄准了小面积的特定感染区域,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周围组织不会受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控制温度 瞄准感染区域 破坏DNA结构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的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引力波也称重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以光速传播的时空运动,是时空曲率的扰动以行进波的形式向外传递的一种方式。形象地说,如果把时空比喻成大海,____①____。生物晃一下尾巴,____②____,同样的,天体如果产生对时空的扰动,也会产生一种波,____③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段大意,厘清结构层次,然后根据前后语境,推测空句的内容和句式,注意关联词和标点符号。本文段介绍引力波,即使不理解专业概念,也可理解其形象的比喻,再根据前后照应的语句,可推测出空句内容。根据“天体如果产生对时空的扰动”,可确定①句的本体是“天体”;根据“也会产生一种波”,可推测②句内容也是产生一种波;最后③是总结句。
[答案] ①那么天体就像是海中的生物 ②就会产生向外传播的水波 ③这就是引力波
8.请根据图表及材料内容,在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调查统计图
我国公民基本科学素质调查统计表
2001
2003
2005
2007
2010
2015
2018
1.44%
1.98%
1.60%
2.25%
3.27%
6.20%
8.47%
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远低于发达国家。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还是呈____①____。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10%。目前这一发展态势为____②____奠定了基础。科学素质既是____③____,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乃至地区的公众科学素质水平,既构成了其文化的根基和底蕴,也决定了其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逐渐递增的趋势 ②2020年目标的实现
③个人素质发展(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材料一:
3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湖北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作用及有效药物。中央指导组成员余艳红介绍,全国确诊病例中有74
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其中湖北有61
449人使用了中医药,中医药总有效率90%以上,新冠肺炎是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博弈的结果。中医不仅能有效治疗病症,还能通过对机体的调理提高免疫力,对后续的康复大有裨益。
在一项调查中,42.7%的受访者表示首选西医,西医看不好再看中医,而只有17.7%的受访者表示首选中医,中医看不好再看西医,中西医孰优孰劣的争论愈演愈烈,支持与反对者立场鲜明,针锋相对,中医药的废存之争作为社会话题,一直保持极高的热度。
(摘编自唐伟《让中医药加快走出发展困境》)
材料二:
有些科学的支持者不甘于坚守科学的边界,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用科学方法加以认识,这种倾向被称作科学主义。科学主义的轻慢态度和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在某些知识分子的身上变本加厉地延续下来,他们挥舞带有科学标签的大棒,一切与现代科学不相容的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如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都可能遭到攻击和打压,被冠以“不科学”或“伪科学”之名,学者江晓原认为,称这些人为科学主义者是不准确的,把他们叫作“科学麦卡锡主义[注]者”可能更恰当。
科学是靠其研究方法而获得认证的,只要稍微了解一点中医,便可知中医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所使用的并不是科学方法。经典中医的学习靠的不是在实验室里拿小白鼠做实验,而主要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和领悟;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不可实证的,如解剖学并不能证明经络和穴位的存在,但建立在这一理论之上的针灸却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在中西方广受欢迎;中医处置更多基于对特定病人病情的整体把握,治疗方式是难以复制的,而西医对看似相同的病症采取同一方法进行处置。
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当中医面临这样的挑衅时,我们需要理性思考。必须说,中医不是科学,它是非科学,而不是“不科学的”,更不是什么“伪科学”。中医是独立于现代科学的一种认知体系,在它的面前,科学应该止步。
可惜的是,慑于科学理念的霸权地位,如今的中医支持者在面对“科学麦卡锡主义者”的大棒时缺乏自信,往往陷入被迫证明中医是科学的境地,从而进一步巩固科学的霸权地位,很多中医支持者没有认识到,捍卫中医最好的方式不是将中医和科学拉上关系,而是在中医和科学之间划清界限。
真正的科学精神不但相信通过科学获得进步,而且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的边界。科学不能解所有的问题,正如它不涉及终极关怀,不能赋予人生意义。在科学不能解释的领域面前,它应该停住脚步,而不是企图攻城掠塞。一个真正有科学精神的人必然反对将科学意识形态化,摒弃作为利器使用的“伪科学”的说法,用更加中立的“非科学”视角看待中医等传统文化的价值。
(摘编自《国学》)
材料三:
中医究竟是否科学?这是个千百年来久争未决的问题。何故?其自身的不足固然是一原因。但人们对科学的理解是否失当?因为好的尺子应能丈量所有的事物。
随着西方以实证量化,还原分析为原则与方法的近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不少科学家就以此替代科学的标准,作为衡量人类所有知识体系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尺。这显然是个错误。它表现在:一是以具体替代抽象和以偏概全。用某类具体科学的标准作为科学观的标准,就恰如以女性标准作为衡量所有人的标准一样,其结果必然错误。二是忽略和排斥学科性质可以兼备的客观特殊性,与中医类似的某些学科明显兼备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双重特性,故评判时理应以双重标准同时衡量。三是对实证量化的迷信,实证虽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如对西瓜品质的鉴定,除了用仪器进行的微观实证量化的方法外,老练的瓜农也可以采取掂、看、拍、弹,即如中医“司外揣内”的方法,其结果也准确。可见自然科学的实践,也有非实证而能宏观整体感知把握之法。
实证的好处是看得见和可操作性强,但这不能覆盖科学的内涵。因为科学是事物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与总结,它只强调事物的正确性,而与表现形式、手段及时代等皆无关。不能把因为现在还不能实证的客观事实就一概斥为不科学,因为证实的技术每每落后于先进的认识,两者的不同步是科学发展的常态。
中医最终走向和接近实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恰如在没有发现新的基本粒子“夸克”前,你不能因为当时还找不到它就否定它的客观存在,并进而否定其已有理论的正确性。经络也是如此。今天的科学只是人类对昨天认知的总结,而不是明天科学的终极。可见是否实证与量化皆不能排斥其他可能存在着的正确方法。
至于对中医道不明说不白的质疑也是不当的。这好比西医用普通话,而中医却用方言跟大众交流,因语境不同,其效果自然有差异,但讲得对不对与你懂不懂是两个迥异的概念,也有人否定中医的重复性,殊不知中医的原理怎能在西医的盘子里重复呢?可喜的是,西方科学家在看到针刺、中药的实效后,就把中医学从补充医学的地位升格为主流医学。
那科学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理论与实践要素呢?
我认为有四点:自洽性、他洽性、有效性和重复性。这样的科学标准,能否作为衡量所有学科的一把好尺子呢?在我有限的思考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我们以此来丈量中医:中医的学术理论博大精深,成熟周全,不仅基础理论贯融各科,而且其经典理论超越时空,自证自解的能力至今强盛,其与实践相融亲和,临床疗效足可称道,历经千年和无数案例的检验,足见其重复性的可靠。
中医并不急待世人对其科学性的确认,而我期待自己与大众能快些接近对科学定义理解的正确。
(摘编自医学教育网)
【注】 麦卡锡主义,肇因于美国参议员麦卡锡的美国极右的典型代表。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中医、西医的优劣比较,影响了受访者的选择,导致只有少数人认可或首选中医。
B.材料二认为,中医是独立于现代科学的一种认知体系,不能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
C.中医基于对特定病人病情的整体把握作针对性处理,西医以规范划一的科学方式处理。
D.材料三认为,目前的量学标准还不能准确解释中医理论,并非中医不具备科学性。
A [A项,曲解文意,错在“中医、西医的优劣比较,影响了受访者的选择”这个地方。原文是:在一项调查中,42.7%的受访者表示首选西医,西医看不好再看中医,而只有17.7%的受访者表示首选中医,中医看不好再看西医。文中并没有对中西医的优劣进行具体比较,即选项的说法于原文无据。]
10.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认为科学麦卡锡主义者对中医的攻击和打压,干扰了人们对中医价值的认识。
B.按照材料二的观点,即使中医药对新肺炎疗效显著,也难以证明中医具有科学性。
C.西方科学家把中医升格为主流医学,表明已经对现有科学标准的认识产生了动摇。
D.在论证中医科学性的问题上,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观点并不一致,但均认可中医。
C [C项,
“表明已经对现有科学标准的认识产生了动摇”说法错误。从原文“可喜的是,西方科学家在看到针刺、中药的实效后,就把中医学从补充医学的地位升格为主流医学”可知,是在看到中医中“针刺、中药”的实效后才把中医学从补充医学的地位升格为主流医学。而“实效性”是西医科学的标准的范畴,所以这并不表明已经对现有科学标准的认识产生了动摇。]
11.下列句子论证观点所用的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中医究竟是否科学,近百年来久争未决。何故?其自身的不足固然是一原因,但人们对科学的理解是否失当?好的尺子应能丈量所有的事物。
B.对西瓜品质的鉴定,除了用仪器进行的微观实证量化的方法外,老练的瓜农也可以掂、看、拍、弹,其结果也准确。
C.在没有发现新的基本粒子“夸克”前,你不能因为当时还找不到它就否定它的客观存在,并进而否定其已有理论的正确性。
D.这好比西医用普通话,而中医却用方言跟大众交流,因语境不同,其效果自然有差异,但讲得对不对与你懂不懂是两个迥异的概念。
C [A、B、D三项都运用了比喻论证。A项,把“好的尺子”比作科学的标准;B项,把“老练的瓜农也可以掂、看、拍、弹”比作中医的治疗方法;D项,直接将西医比作普通话,中医比作方言。]
12.材料三论证时驳立结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找到“驳”,批驳的地方。材料三第一自然段“中医究竟是否科学?这是个千百年来久争未决的问题。何故?其自身的不足固然是一原因。但人们对科学的理解是否失当?因为好的尺子应能丈量所有的事物”就是驳论的文字,批驳了西医所谓的科学标准,以及对中医不是科学的判断。“立”,确立自己的观点。材料三中,作者先提出问题:科学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理论与实践要素呢?从而给出科学理论的四个特性:自洽性、他洽性、有效性和重复性。而中医恰巧具备这四个特性,说明:只有界定的标准科学了,才能正确地评判中医,即必须要在正确理解科学定义的基础上去认识中医。
[答案] 驳:批驳了用现有科学标准衡量中医的错误观点,对中医的质疑不当。立:通过对科学的理论分析,作者认为中医符合科学基本的理论特点。结论:要在正确理解科学定义的基础上去认识中医。
13.中医的现状如何?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新冠肺炎是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博弈的结果。中医不仅能有效治疗病症,还能通过对机体的调理提高免疫力,对后续的康复大有裨益”可看出,中医的临床价值不可否定;从“在一项调查中,42.7%的受访者表示首选西医,西医看不好再看中医,而只有17.7%的受访者表示首选中医,中医看不好再看西医”,说明中医的地位不及西医。从“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中医并不急待世人对其科学性的确认,而我期待自己与大众能快些接近对科学定义理解的正确”等语句看出,中医的科学性问题没有明确结论。
[答案] (1)临床效果值得肯定;(2)地位不如西医;(3)科学性悬而未决。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