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圆圈》教学案例设计
学 科:小学音乐
执教年级:小学六年级
教材版本:人音版(简谱)第十二册
课 题:撒尼童谣《转圆圈》
教材分析:转圆圈是云南少数民族撒尼族——彝族的一个支系的童谣,表现了萨尼儿童在皎洁的月光下欢快舞蹈、转圆圈的生动情景。全曲只用了1 3 5 三个音,但结构完整,表现力丰富。表达了热烈、质朴、欢快的情绪。2/4拍和3/4拍交替进行。有鲜明的音乐形象、意境浓郁。歌曲由描写夜晚月亮刚出来时的宁静、徐缓的音乐与在皎洁月光下歌唱舞蹈的欢快的小快板音乐两部分构成。歌曲徐缓部分音乐犹如在宁静的夜晚,有人发现月亮出来了,于是喜悦地、抒情地、神秘地、用悠长的声音把这消息送到每一个角落,大家互相传递,似乎怕把月亮吓跑了。快板部分突然猛地一转,月亮全部出来了,大家都出来互相召唤一起出来歌唱舞蹈。马上进入一种欢快热烈的气氛。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两部分的情绪对比,体验歌曲意境,感受撒尼族人载歌载舞的欢快热烈的气氛,激发学生对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民歌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由二拍子和三拍子创编的两个基本动作的律动,引导学生在律动中感受2/4拍和3/4拍的不同韵律感,能在拍子转换时不混乱,并随音乐做基本动作转圆圈。
3.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听辨歌曲第一部分的两声部、模唱两声部,通过创编与演唱,体验并初步接触ABA曲式结构。
教学重点:
1.模唱第一部分的两声部。
2.感受歌曲意境,并能在律动的过程中体验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
教学难点:
1.歌曲中两声部的合唱。
2.歌曲中2/4拍和3/4拍转换的把握。
3.按歌曲情绪情感要求完整演唱歌曲。
教学用具: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激发情趣。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拍手律动,以民族情感导入。(课件播放乐曲)
师:大家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生:56个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调查统计正式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其他为未识别民族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其中汉族人口比重最大,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左右。其它55个民族总人口偏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左右,故称其为少数民族。 未识别民族人口为640101人。(课件图示)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播放乐曲,让学生在律动的过程当中感受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向上的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学生随乐曲拍手,体会拍子的强弱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猜一猜,导入新课。
⑴师:屏幕中出现的是哪个民族的场景?(课件图示)生: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
老师接招介绍彝族:彝族[yí zú] 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8714393人。彝族村寨一般聚族而居,多坐落在依山傍水、树木茂盛、土地肥沃的山坡上。撒尼族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崇尚物:虎 ,聚居区在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著名景点石林。
⑵师:你们知道撒尼人的传统节日吗?(课件图示)
介绍火把节:火把节为彝族的传统节日,日期为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坝或缓坡上,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斗羊、摔跤、选美等,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早上,人们要杀牲祭祖;晚上,要举着火把在庄稼地中转游,意为烧死害虫,祈求庄稼丰收。
⑶多媒体出示课题(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学习一首撒尼童谣——学生看大屏幕读出课题《转圆圈》)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小环节,导入到彝族撒尼人的歌曲《转圆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听赏歌曲,初步学唱。
1.听一听,初听全曲,感受歌曲情绪;要求听出歌曲的情绪、速度。(课件播放原唱)
提出问题:(课件图示)歌曲什什么拍子?说一说拍子的含义?(2/4 3/4的变换拍子;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2拍或3拍。)(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歌曲旋律和节奏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为下一步歌曲的学习做铺垫。)
2.读一读,有节奏的学习歌词;体会歌曲的拍子、节奏和速度。
⑴师有节奏的范读歌词,生跟读。(课件图示)(设计意图:通过拍手时强拍的转换进一步感受2/4、3/4拍的交替,进一步感受歌曲快板部分。)
⑵随歌曲原唱读歌词。(课件播放原唱)(设计意图:多次读歌词能有效的使学生对歌曲快速熟悉。)
⑶师:歌曲是什么速度?听歌曲之后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开始舒缓柔和,后面轻巧快速;孩子们在皎洁如银的月光下嬉戏玩耍和载歌载舞的快乐画面。)(课件图示)(设计意图:用问答的方式学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能有效的使学生快速的熟悉歌曲节奏,增加体验,激发兴趣。)
3.学一学,熟悉歌曲旋律并初步模唱。
⑴听全曲范唱,注意歌曲演唱顺序,伴奏怎样接,要求轻声跟唱。(课件播放原唱)(设计意图:再次感受全曲,为随伴奏演唱全曲做铺垫;轻声跟唱对学生的投入听,感受范唱的情感有促进作用。)
⑵随伴奏演唱。(课件播放伴奏)(设计意图:能跟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三、 学习发声练习并突破难点。
1.练一练,多种发声练习引导正确的气息与声音的配合。(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发声的练习训练,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发出好的声音。)
2.学唱课本中的三声部发声练习,老师用琴引领。(课件图示)(设计意图:随老师的琴演唱,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⑴师引导学生视唱主旋律,熟悉旋律。
⑵分声部随琴视唱旋律,为合唱做准备。
⑶三声部合唱。
(设计意图:感受三声部的合唱,建立三声部的合唱概念,在脑袋里形成初步的合唱印象。)
3.突破难点,用轮唱的形式复习舒缓部分,也就是歌曲的第一部分。(课件图示)(设计意图:复习巩固第一部分,再一次加深对第一部分的印象。
四、完整演唱歌曲。
1.唱一唱,整体有感情的随范唱加入轮唱。(课件播放伴奏)(设计意图:通过加入轮唱,进一步熟悉歌曲,轮唱时学生有时听有时唱,加强感受与实践的结合。)
2.比一比,分组演唱,给与评价;
3.随视频完整演唱歌曲,欣赏和了解彝族的民俗风情。(课件播放伴奏视频)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具有彝族舞蹈性民族风格的歌曲——撒尼童谣《转圆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了解彝族、了解撒尼啊?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听一听,看一看吧!(设计意图:通过看相关撒尼的图示和视频,介绍其人文地理、服饰文化、舞蹈音乐乐器等,使学生了解撒尼。)
五、编创练习。
1.提出问题:歌曲有哪几个音组成? (课件图示)
师:这首歌曲只用了do mi sol三个音为基础构成的。do mi sol三个音互相连接组合形成连续的跳进,使音乐具有活泼、跳动的特点,加上明快的节奏,音乐显得分外的生动、活泼,富有舞蹈的韵律性。不少撒尼民歌都是由do mi soL三个音所构成,独具特色。
2.同学们课后可以尝试用1(do)3(mi)5(sol)三个音编创四小节2/4拍子的旋律,尾音尽量要落到1(do),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课件图示)
六、结束教学。(课件播放歌曲)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加入打击乐进行表演唱。
2.结束语:祝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祝愿我们的祖国美丽富强、繁荣昌盛!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教学,使整堂课首尾呼应,让学生在律动的过程中感受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向上的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