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2020-2021学年度初三上学期化学(人教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同步测验
一、单选题
1.下列碳单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用石墨制作干电池的电极
B.用碳素笔书写档案文件
C.用活性炭做饮水机的净水剂
D.用铅笔芯粉末使生锈的锁头容易开启
2.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图示正确的是(
)
A.取液时挤入空气
B.将滴管横放在桌面C.将洗净的滴管放入洁净烧杯中
D.将残留试液的滴管倒持
3.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镁条易折断
B.武德合金的熔点约为69℃
C.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D.铝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泡
4.下列仪器不能作为反应容器的是
A.试管
B.集气瓶
C.量筒
D.烧杯
5.下列仪器与其用途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量筒——配制溶液
B.烧杯——贮存气体
C.长颈漏斗——过滤
D.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
6.下列有关蜡烛燃烧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A中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B.实验
B中的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
C.实验
C中外焰部分火柴梗最先炭化
D.实验
D中的“白烟”可再次被点燃
7.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只有滴入到呼出气体中的石灰水变浑浊得出的结论是( )
A.吸入的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B.呼出的气体中全部是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
D.二氧化碳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低
8.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A.有发热、发光现象
B.有新物质生成
C.有气体放出
D.有物质状态的变化
9.下列抗击新冠疫情的措施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室内燃烧艾条
B.服用药物抵抗病毒
C.用“84”消毒液消毒
D.经常开门开窗通风
10.给10mL的液体加热,需要使用下列仪器中的( )
①试管②烧杯③试管夹④酒精灯⑤蒸发皿⑥石棉网⑦铁架台(带铁圈)⑧玻璃棒
A.①③④
B.②④⑦
C.②④⑥⑦
D.④⑤⑧
11.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请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
A.开发新的能源
B.合成新的物质
C.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
D.防治环境污染
12.基本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用药匙取用固体药品
B.用酒精灯的外焰部分给物质加热
C.使用天平时,用手直接拿砝码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13.实验室需取用铜片,通常应使用图中所示的仪器是
A.
B.
C.
D.
14.下列历史典故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火烧赤壁
B.司马光砸缸
C.刻舟求剑
D.铁杵磨成针
15.从试剂瓶中取用NaCl固体、AgNO3溶液,需要用到的器材是
A.甲—①,乙—①
B.甲—①,乙—②
C.甲—②,乙—②
D.甲—②,乙—①
二、简答题
16.认真观察图,回答有关问题:
(1)镁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可燃性,去一段镁条,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点燃,如图①,描述镁带燃烧的现象_____,则镁带燃烧发生的变化是_____(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下同),理由是_____;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
(2)如图②中发生的变化是_____,由此说明化学变化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3)图③中发生的变化是_____,可见发光发热的变化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4)由此可以得出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
17.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
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时,先把玻璃管的一端________,然后稍稍用力转动插入.
胶头滴管用过后应________,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________.
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要使用漏斗,但酒精量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________.
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应注意液体体积不宜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_,加热时试管应该向上倾斜,与桌面成________角.
18.生活中喝茶水的时候,茶杯盖应该怎样放置?为什么?
参考答案
1.B2.C3.D4.C5.D6.B7.C8.B9.D10.C11.C12.C13.B14.A15.D
16.剧烈燃烧,发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化学变化
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
镁+氧气氧化镁
化学变化
一定
物理变化
不一定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7.用水润湿
用清水洗干净晾干
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三分之一
18.倒放;防止污染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