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
初步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
以《五猖会》为例,指导批注式阅读方法。
3.
分类专题研究,了解各篇文章主题,了解主要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
通过细节品味、掌握赏析方法
〖学习难点〗
自主独立有创意地阅读《朝花夕拾》
〖学习时间〗3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罗大佑的《童年》是一首老歌,却经久不衰,我们津津乐道地不仅是歌曲轻快的节奏,更是贴近我们童年生活的歌词,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难忘的学生时代。一首歌之所以受到听众的喜爱,在于我们能够在歌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一部文学名著能够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往往也是因为书中有我们曾经或现在、拥有或渴望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朝花夕拾》,去书中寻找我们的童年。
二、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少年时期,家道中落,父亲卧病不起。青年时期,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辗转奔波。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后又弃医从文,意在以文艺拯救国民精神。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2、创作背景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惟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一共10篇,后来又加了“小引”和“后记”。写于1926年2月到11月。从历史背景来看那是民国以来北洋军阀统治最黑暗的时期。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经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在北京寓所的东壁下创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外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1926年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作者所经历过的旧事,像花瓣一样散落在上壤上,现在把这些“花瓣”拾拾起来。这不就是像早晨的落花,到了傍晚才去把它拾取起来吗?故名为《朝花夕拾》。
3、内容总述
《朝花夕拾》共收入十篇作品。包括:①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②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③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④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⑤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的《无常》;⑥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⑦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⑧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⑨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⑩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国初期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其中不少作品被纳入初中课本如《藤野先生》等,可见它对教育事业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4、作品分类
《朝花夕拾》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每一篇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角。从主题思想上看,《朝花夕拾》中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第一类:怀念师长故人。通过对不同人生阶段曾经熟识人物:保姆阿长、日本教师藤野先生和好友范爱农的典型事迹的追忆,表现他们朴实、善良、高尚的品格。
⑴《阿长与〈山海经〉》
【内容概述】——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人物形象】长妈妈: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热心帮助孩子。
【体验看法】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阿长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也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腐朽的事实。
⑵《藤野先生》
【内容概述】——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也反映了作者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主义思想。
【人物形象】藤野先生:为人正直,诲人不倦,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
【体验看法】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⑶《范爱农》
【内容概述】——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人物形象】范爱农:为人孤傲、倔强、正直,不满黑暗现实,追求革命。
【体验看法】鲁迅视爱农为挚友,在短短几年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就本文所写的四个片段来看,鲁迅先生和范爱农所表现出的感情态度是多么惊人的相似:满腔的悲愤——不满和无奈——苦闷与绝望——思念和牵挂。
第二类:追忆旧时生活。通过对自己曾经经历的生活片段的回顾,既表达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也表达对某些不良现象的反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内容概述】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七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做出了批判。
【人物形象】寿镜吾(作者读私塾时的老师):方正、质朴、博学。
【体验看法】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让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⑵《琐记》
【内容概述】主要回忆了作者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品中描述了隔壁家的衍太太表面对别人家孩子好,其实是在暗中使坏,让孩子做种种危险的事,如给“我”看不健康的图片,教“我”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格。表现出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作者还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以及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作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人物形象】衍太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体验看法】作者鲁迅表面上是在赞扬衍太太,实际心中却是鄙视她的。
⑶《五猖会》
【内容概述】五猖会是鲁迅儿时的一件罕逢的盛事。这篇文章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人物形象】父亲:刻板、严格、权威。
【体验看法】鲁迅的童年,许多来自儿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气都被抹杀了。这是由封建教育的不合理导致的,在吃人的传统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病态的。然而现在的应试教育却依然不合人意,现在的孩子照样健康不起来,它将孩子的天真烂漫统统都剥夺,变成一种眼界狭窄、纸上谈兵的人。
第三类:讽刺丑恶现象。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展示旧道德秩序之下人们的真实生活状况,揭露和批判了反动、守旧势力,表达了对封建旧制度、旧道德的憎恶和讽刺。
⑴《狗·猫·鼠》
【内容概述】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在文中,鲁迅整理猫的恶行:第一,猫对本人捉到的猎物,总是纵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民气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固然厥后证明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发生好感的,况且它厥后的确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如许一个范例,锋利而又抽象地挖苦了生存中与猫类似的人。本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体验看法】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对弱小者要同情,对暴虐者要憎恨并要抗争。
⑵《二十四孝图》
【内容概述】——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三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鲜明的立场:主张新文化,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体验看法】鲁迅先生借着说童年看《二十四孝图》的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儿童的不重视。儿童都读不到他们应该读的书,而人们却熟视无睹,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然而我又想到了现在,现在的孩子们别说爱读书,他们根本不想读书,不思学习。再看看那时候的孩子们,他们渴望读书却没有书读,而现在我们有书读却不愿读,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悲哀的现象吗?
⑶《无常》
【内容概述】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人物形象】无常:具有人情味的鬼,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
【体验看法】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⑷《父亲的病》
【内容概述】父亲被江湖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体验看法】鲁迅在文中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然而我又想到了现实社会中这种现象也不少见。对于社会上坑蒙拐骗的人,我们要与他们斗争到底,并学会揭穿丑恶事物的本质、辨明是非。
三、读书方法指导
㈠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爆炸,知识激增,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感觉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来读经典作品了,经典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怎样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呢?这主要是个认识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读经典作品,会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
比如鲁迅的《朝花夕拾》,虽然它所反映的生活场景与我们的时代不同,但它对童年经历的精彩呈现,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我们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梦幻般的色彩是人生亮丽的底色。鲁迅以个文学家特有的敏锐,捕捉到种种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场景,其中有快乐,有迷惘,有温暖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这会丰富我们每个人对童年的体验。带着个人的生活体验去读,你可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2、读经典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
经典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社会人生,具有长远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读经典,就像看汽车的后视镜,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比如,《五猖会》中所反映的家庭教育问题,是不是至今还在我们身边出现,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3、读经典作品,更有利于文化积累,让自己的思想与大师们联网接轨。
鲁迅的作品在当代中国,就像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英国,普希金的作品在俄罗斯,已成为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象征。读鲁迅,会比读当下流行的那些“文化快餐”书籍有更多的收获。想一想,是不是鲁迅创造了“朝花夕拾”这个词语,才有了现在流行歌曲中“朝花夕拾杯中酒”
(《中华民谣》)这样的句子呢?
4、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可以涵养情性,启迪人生。
经典常读常新,是我们汲取人生智慧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读经典作品,或许会有隔膜,这可能是时代变迁或语言形式上的生疏造成的。想着跨越这种隔膜,可以接触人类智慧的精华,你就会有耐心读下去,深入堂奥,大有获益。为消除隔膜,可以查阅作者传记资料或相关评论,了解作者作品的一些情况,或者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注意课内外学习的沟通。
㈡批注方法指导及实践
1、批注方法
现在大家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对于经典著作,我们怎样阅读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呢?教育家徐特立曾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墨,说的就是批注。
在语文学习中,常见的批注方法有:圈点批注和文字批注。每个用心读书的人都会有自己喜欢的批注形式,常见的批注形式有:①用“…”标出文中的关键字词。②用“___”标出文中的关键句子。③用“
”标出文中的佳妙句,并在句子旁边写出分析评语。④用“?”标出自学时有疑问的地方,并用问句的形式写出疑问。⑤用“△”标注在想发表感想的地方,并将感想写在“△”之后。
我们已经学了来自《朝花夕拾》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受了烂漫的童心,《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无常》等篇目中,也有对鲁迅童年生活的叙述。
现在请大家细读《五猖会》,老师想以这篇文章为例,示范如何做批注。
2、批注实践
细读《五猖会》,完成问题
⑴
深入细节、联想画面。
例: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2)
进入角色、品味情理
例: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答案:⑴
例:△大家那么早就开始准备,又要搬那么多东西。大伙忙碌的情景从侧面衬托出五猖会吸引人。
△多么天真可爱的画面!我们好像看到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听说要去看自己盼望已久的迎神赛会时,又蹦又跳的兴奋形象。
△作为孩子,最爱的是热闹,因此急切地想去看迎神赛会,总是嫌时间过得太慢。把儿童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2)
例:△当“我”终于背出了书,大家的高兴溢于言表。而两个“没有”,却写尽了“我”的兴趣。
△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就是因为早上父亲要“我”背书的举动挫伤了“我”的童心,让“我”的满怀兴致一扫而空。
课堂检测
㈠根据作品内容填空
1、《狗·猫·鼠》这是一篇思想含义深刻的杂文。文章表面上写作者少年时代关于狗、猫、鼠____________的回忆,而实质是抨击那些像狗像猫像鼠的各类__________,也表现了对________的同情和________的憎恨。
2、《阿长与〈山海经〉》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文中长妈妈是鲁迅小时侯的_________。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通过概括叙述长妈妈的不幸的一生和儿时与其相处的情景,控诉了_________对劳动妇女的毒害,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____________。
3、《二十四孝图》,作者以杂文的笔法,漫谈了少年时代接受儒家封建教育的生活片断,分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孝道故事。揭露、控诉了_________对童心的毒害和扭曲。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鲜明的立场:_________,_________、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4、《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五猖会这个迎神赛会的_________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_________的感受。水路中美丽的风景,“五猖会”的热闹场面,“对于我似乎都没舍什么大意思”。可见,作者那时的心灵受到了_________。指出强制的_________对儿童天性的_________。
5、《无常》是—篇谈神说鬼的散文,写的是作者童年时代在故乡所了解到的“_________”。
揭露了“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实,也揭露了________________。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抒情浓郁的散文。文中描述了儿时在家中_________得到有趣的生活和在_________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的尖锐矛盾,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合理要求。
7、《父亲的病》是一篇怀念父亲的散文。作者通过父亲治病的生活片断的回忆,揭露了“名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质,深刻鞭挞了上张复古倒退的“国粹”派的反动性,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的思想感情。也隐含着作者运用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8、
《锁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__________”。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__________的强烈欲望。
9、《藤野先生》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文章叙述了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__________的经过,并与藤野先生师生之间建立真挚的友谊,赞颂了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也反映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爱国主义思想。
10、《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__________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__________的失望和对这位__________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答案:1、生活片段
名人教授
弱小者
暴虐者
2、保
姆
勤劳、善良、开朗、纯朴的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旧时代农村妇女
封建礼教
尊敬与同情3、
董香扇枕、子路贡米、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
封建教育
主张新文化,反对白话文4、急切兴奋
扫兴而痛苦
挫伤和打击
封建教育
压制和摧残。5、
鬼神之事
鬼有情
而人无情
封建文化糟粕6、百草园
三味书屋
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
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
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7、父亲治病
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
现代科学救国
8、
逃避偷东西的流言
到中西学堂学习
到矿务学堂学习
到日本留学乌烟瘴气
探求真理9、弃医从文
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
寻求救国救民真理10、辛亥革命旧民主革命
正直倔强
㈡小明为七年级新生做《朝花夕拾》的荐读演讲。下面是演讲稿的片段,请按要求填空。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在书中,有描述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 ① ;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 ② ;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 ③ 。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 ④ 和 ⑤ ,令人回味无穷。?
⑴将下面篇目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狗·猫·鼠》 B.《琐记》 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 E.《无常》 F.《阿长与<山海经>》 G.《父亲的病》 H.《范爱农》 I.《藤野先生》
J.《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①
②
③
?
⑵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短语。
④
⑤
答案①A、J ②H、I ③D、E ?⑵④深沉的情感⑤ 理性的批判 ?
㈢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朝花夕拾》及其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小说集。
B.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散文诗集《野草》等。
C.《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D.《朝花夕拾》的序言《小引》采用散文式的笔法介绍了全书的内容、写作过程以及书名的含义等。
2、关于《朝花夕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B.《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要时的无限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D.《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了鲁迅追寻真理的足迹。
3、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朝花夕拾》全书共十篇文章,其中《二十四孝图》批判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孝道。
B.《范爱农》一文写的是范爱农和“我”在日本留学时的故事。徐锡麟被害后,“我”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范爱农表示反对。
C.《阿长与(山海经》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
D.《父亲的病》一文,叙写了当地几个医生为“我”父亲治病的情形,医生开的药方里常有奇特的药引,文章既讽刺了庸医,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4、《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的是(
)
A.《五猖会》
B.《琐记》
C.《父亲的病》
D.《无常》
5、《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地嘲弄和鞭挞的文章是(
)
A.《琐记》
B.《无常》
C.《二十四孝图》
D.《狗·猫·鼠》
答案1.A
2.B
3.B
4.B
5.B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朝花夕拾》,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四、专题研究
1、专题研究一:鲁迅的童年
⑴《二十四孝图》
在《二十四孝图》中,作者说:“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通过这两件事来说明愚昧的封建孝道只是骗人的把戏而已,绅士、将军者们不去实行,人们又何必要认真地去实行呢。
在这里,作者把封建的孝道揭露批判得体无完肤。作者对束缚青少年成长的封建教育制度极度厌恶,控诉这种教育对儿童心灵的摧残。
⑵《五猖会》
《五猖会》首先介绍了五猖会的盛况,接着描写作者要去看会时的兴奋和喜悦,正在作者兴高采烈地将要启程去看会时,父亲突然出现了,并严肃地让鲁迅“去拿你的书来”。接着写作者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最后父亲命令道:“给我读熟。背不出来,就不准去看会。”
接着写作者背书时的痛苦和无奈,写母亲、阿长等人无法营救及等待他背熟时的焦虑。最后作者终于背将出来,大家脸上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但作者这时已是索然无味,没了兴致。
这实际是对摧残少年儿童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强烈控诉。全文以反问作结,实际上是作者对父亲这种行为的否定,也就是对束缚儿童成长的封建教育的否定。
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对百草园的欢乐和三味书屋的乏味进行了强烈的对比。在百草园中作者的天性得到充分的显露,享受了生活的无限乐趣。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是自己的乐园,回味无穷。
接下来介绍三味书屋,“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在这里只能是习字和对课,读那些枯燥无味和似懂非懂的文章。如果违犯了规矩,还要领教罚跪和戒尺的滋味。学生不能向老师提问课堂以外的问题。由于课堂的无聊,学生们毫无学习兴趣,所以乘老师读书兴致正浓之时,便开始各自的游戏。
这实际上是对于封建教育的一种自发的抵制和反抗。通过这些描写,说明童年的鲁迅对这种束缚人的封建教育是非常厌烦的。。
2、专题研究二: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⑴长妈妈——是一个勤劳、善良、开朗、纯朴的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旧时代农村妇女的形象,?
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⑵藤野先生——是一位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大学教授。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我”对他表示深深地怀念之情。
⑶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⑷父亲——?是一位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对“我”的学业严格而固执,但“我”却没有归罪于他,表示对他得敬爱。父亲之死,使我感到不安与自责也是使我立志学医救人的动机。
3、专题研究三: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⑴《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中,作者说:“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通过这两件事来说明愚昧的封建孝道只是骗人的把戏而已,绅士、将军者们不去实行,人们又何必要认真地去实行呢。在这里,作者把封建的孝道揭露批判得体无完肤。作者对束缚青少年成长的封建教育制度极度厌恶,控诉这种教育对儿童心灵的摧残。▁▁▁反对虚假的道德教育。
《五猖会》
《五猖会》首先介绍了五猖会的盛况,接着描写作者要去看会时的兴奋和喜悦,正在作者兴高采烈地将要启程去看会时,父亲突然出现了,并严肃地让鲁迅“去拿你的书来”。接着写作者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最后父亲命令道:“给我读熟。背不出来,就不准去看会。”接着写作者背书时的痛苦和无奈,写母亲、阿长等人无法营救及等待他背熟时的焦虑。最后作者终于背将出来,大家脸上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但作者这时已是索然无味,没了兴致。这实际是对摧残少年儿童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强烈控诉。全文以反问作结,实际上是作者对父亲这种行为的否定,也就是对束缚儿童成长的封建教育的否定。▁▁教育不应以儿童天性作要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又一次批判。全文对百草园的欢乐和三味书屋的乏味进行了强烈的对比。在百草园中作者的天性得到充分的显露,享受了生活的无限乐趣。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是自己的乐园,回味无穷。接下来介绍三味书屋,“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在这里只能是习字和对课,读那些枯燥无味和似懂非懂的文章。如果违犯了规矩,还要领教罚跪和戒尺的滋味。学生不能向老师提问课堂以外的问题。由于课堂的无聊,学生们毫无学习兴趣,所以乘老师读书兴致正浓之时,便开始各自的游戏。这实际上是对于封建教育的一种自发的抵制和反抗。通过这些描写,说明童年的鲁迅对这种束缚人的封建教育是非常厌烦的。▁▁师生间平等对话交流。
《琐记》
《琐记》对自己南京求学一段生活作了总结,在这里批判了当时的教育是学非所用,爬上二十丈的桅杆不可以当个好水兵,钻进二十丈的地道也不能做个好矿工。这说明当时的教育和实践相脱节,作者对这样的教育非常不满,所以决定出国学习,继续深造。▁▁教育和实践应该紧密联系。
五、考点全练
㈠《阿长与〈山海经〉》
(A)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B)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选文(A)中的她指的是谁?她为我做了什么事令我一生难忘?(情节概述)
2.“我”为什么把阿长送的《山海经》看做“最为心爱的宝书”?(情节概述)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这句话中“发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情节概述)
4.选文(B)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人物的什么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艺术特色)
5.综合全文内容,说说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人物形象)
答案1.她是“我”的保姆长妈妈,她为童年的“我”买回了渴望已久的《山海经》。
2.《山海经》是“我”渴慕已久、念念不忘的书,它承载着阿长对“我”的关爱和“我”对阿长的敬意。
3.原因是阿长给“我”买回了渴望已久的《山海经》,她做到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
4.心理描写;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5.因为“我”非常喜欢而且想得到一本《山海经》,长妈妈很想满足“我”这个想法。这表现了长妈妈朴实善良的性格特征。
㈡《藤野先生》
(A)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星期要送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实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B)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A)中“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情节概述)
2.选文(A)注重表现藤野先生哪些特点?其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人物形象)
3.选文(B)画线句中,“正人君子”运用怎样的修辞手法?又指代谁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
4.请结合选文之外的其他情节,谈谈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情节概述、体验看法)
答案:1.⑴添改讲义⑵纠正解剖图⑶关心解剖实习⑷了解裹脚
2.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毫无狭隘的民族偏见;表现了作者的敬爱、感激、怀念之情。
3.“正人君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是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或为统治者服务的反动文人),表达了作者对此类人憎恨与讽刺的思想感情。
4.作者经历了匿名事件、看电影事件,认识到中国人的麻木不仁。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痛苦,要真正解救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使民众的思想觉悟。正如作者所言:“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㈢《范爱农》
不知怎的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乘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
“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
“怎么不知道。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
我略略一想,记得的,虽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时是子英来约我的,说到横滨去接新来留学的同乡。汽船一到,看见一大堆,大概一共有十多人,一上岸便将行李放到税关上去候查检,关吏在衣箱中翻来翻去,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仔细地看。我很不满,心里想,这些鸟男人,怎么带这东西来呢。自己不注意,那时也许就摇了摇头。检验完毕,在客店小坐之后,即须上火车。不料这一群读书人又在客车上让起坐位来了,甲要乙坐在这位上,乙要丙去坐,揖让未终,火车已开,车身一摇,即刻跌倒了三四个。我那时也很不满,暗地里想:连火车上的坐位,他们也要分出尊卑来……自己不注意,也许又摇了摇头。然而那群雍容揖让的人物中就有范爱农,却直到这一天才想到。岂但他呢,说起来也惭愧,这一群里,还有后来在安徽战死的陈伯平烈士,被害的马宗汉烈士;被囚在黑狱里,到革命后才见天日而身上永带着匪刑的伤痕的也还有一两人。而我都茫然无所知,摇着头将他们一并运上东京了。徐伯荪虽然和他们同船来,却不在这车上,因为他在神户就和他的夫人坐车走了陆路了。
1.“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句中“那一天”发生了什么事,请简述事情的经过。(情节概述)
范爱农的老师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清政府,写文章悼念。但是范爱农反对。“我们”认为他冷酷,懦弱。
2.选文写了鲁迅的两次摇头,各是因为什么?(情节概述)
3.范爱农后来的结局怎样?作者揭示其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的目的是什么?(情节概述、体验看法)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范爱农是个怎样的人?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人物形象)
答案1.范爱农的老师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清政府,写文章悼念。但是范爱农反对。“我们”认为他冷酷,懦弱。
2.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等人行李中翻出绣花弓鞋,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为火车上让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显得封建。
3.溺水身亡。在当时浑浑噩噩的国度里,范爱农的死在于不满现状、不屈不挠而又无力改变现实的心志,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控诉,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4.范爱农是一个孤傲、正直、倔强、追求革命的爱国者。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范爱农的同情和悼念。
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1.选文写了作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哪些事情?(情节概述)
2.从选文看,你觉得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作者对他有怎样的情感态度?(人物形象)
3.通过对典型细节的叙述和描写来把握和表现人物个性是全书的一大特色。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艺术特色)
4.散文常常将作者的人生感悟蕴含于字里行间。读了选段后,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体验看法)
答案1.拜师行礼,向先生请教“怪哉”,读书、习字、对课,小园中寻找乐趣,课上做游戏、画画。
2.先生是一个方正、严肃、渊博、守旧的人。作者对他怀着恭敬之情。
3.作者选择了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选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读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寥寥几笔,把老先生那种酷爱读书,痴迷入神的情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4.示例: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让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㈤《琐记》
(A)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橱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橱,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B)此外还有所谓格致,地学,金石学,……都非常新鲜。但是还得声明:后两项,就是现在之所谓地质学和矿物学,并非讲舆地和钟鼎碑版的。只是画铁轨横断面图却有些麻烦,平行线尤其讨厌。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
1.文段(A)中描述的衍太太令人印象深刻,你认为鲁迅笔下的衍太太是个怎样的人物?请简要阐述。(人物形象)
2.《朝花夕拾》中还有些什么人物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请你写下其中两个人物,简要说说他们的特点或事例。(情节概述、人物形象)
3.分析选文(B)中画线句子的作用。(内容理解)
答案1.示例一:衍太太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琐记》里写“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而这所谓好,却是怂恿别人家的孩子在冬天比赛吃冰,或者比赛打旋,而在有的孩子旋得跌倒,被自家大人看见时,衍太太却说:“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而且,她还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我”并没有偷,她却放出流言来了。这些就表现出衍太太的坏品德了。
示例二:对衍太太要辨证地看待。她虽然怂恿别人家的孩子冬天比赛吃冰,或者比赛打旋,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甚至背后散布流言,但从文中可以看出,她毕竟还是喜欢孩子,如孩子头上碰肿了,衍太太立刻给他搽药止痛。因而只能说衍太太是一个有不少毛病的小市民,还不能说她就是一个坏人。
2.示例:喜欢多事、粗俗愚昧,却又真诚地关爱儿童的长妈妈;热心教诲弱国学生、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在三味书屋摇头晃脑读书、“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师寿镜吾;去看迎神赛会即将出门时还要“我”背书的严厉的父亲;要用原配蟋蟀做药引的名医陈莲河……(写出其中两个人物的特点或事例即可。)
3.汉文教员居然不知道华盛顿是谁,惴惴的神态突出了内心的不安,足见当时的教育有多么落后封闭。
㈥《五猖会》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请概述选段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说说随着事情的发展,作者心情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情节概述)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人物形象)
3.根据选文,请你简要分析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艺术特色)
4.请根据作品的内容,简要说说这篇散文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体验看法)
答案1.在即将出发去看五猖会时,“我”被父亲强令背《鉴略》,艰难地背诵出一段不懂的文字后,先前兴奋的心情全没有了。
心情变化:高兴地“笑着”“跳着”“催”——“忐忑”“担着心”地强记——梦幻“铁钳”的帮助——热闹却“没有什么大意思”。
2.选文体现了父亲刻板、严格、权威的特点,从选文中勒令儿子背书可以看出。
3.不是简单的对童年的回忆,而是在回忆中有更多的批判色彩。所以,文中经常是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有时清新舒展,有时又较为沉重。
4.表现以父亲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借以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感受:现在的应试教育依然不合人意,现在的孩子照样健康不起来,它将孩子的天真烂漫统统都剥夺,变成一种眼界狭窄、纸上谈兵的人。
㈦《狗·猫·鼠》
(A)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B)有一回,我就听得一间空屋里有着这种“数钱”的声音,推门进去,一条蛇伏在横梁上,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口角流血,但两肋还是一起一落的。取来给躺在一个纸盒子里,大半天,竟醒过来了,渐渐地能够饮食,行走,到第二日,似乎就复了原,但是不逃走。放在地上,也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给放在饭桌上,便捡吃些菜渣,舐舐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舐吃了研着的墨汁。这使我非常惊喜了。我听父亲说过的,中国有一种墨猴,只有拇指一般大,全身的毛是漆黑而且发亮的。它睡在笔筒里,一听到磨墨,便跳出来,等着,等到人写完字,套上笔,就舐尽了砚上的余墨,仍旧跳进笔筒里去了。我就极愿意有这样的一个墨猴,可是得不到;问那里有,那里买的呢,谁也不知道。“慰情聊胜无”,这隐鼠总可以算是我的墨猴了罢,虽然它舐吃墨汁,并不一定肯等到我写完字。
……
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
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
我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着的一匹花猫起手,逐渐推广,至于凡所遇见的诸猫。最先不过是追赶,袭击;后来却愈加巧妙了,能飞石击中它们的头,或诱入空屋里面,打得它垂头丧气。这作战继续得颇长久,此后似乎猫都不来近我了。
1.选文(B)中描述的隐鼠有哪些不幸遭遇?作者绘声绘色地描述这只隐鼠的经历有什么用意?(情节概述、体验看法)
2.作者在选文(A)中写“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艺术特色)
3.选文(B)中描述隐鼠的举动和描写自己对猫的追打各有什么作用?(艺术特色)
答案1.先是差点丧生蛇口,接着就失踪了,可能被猫吃了,也可能被长妈妈踏死了。
通过记叙可爱的隐鼠遭受摧残的不幸经历,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并要抗争。
2.目的是在于与“虫蛆和鸷禽猛兽”作对比,将“正人君子们”虚伪、丑恶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3.选文(B)中描述隐鼠的举动是为了充分表现隐鼠的可爱,为下文写它的悲剧结局作铺垫,更显得它的可怜;选文(B)最后一段描写自己对猫的追打,足见作者对害死隐鼠的凶手的憎恶,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
㈧《二十四孝图》
自从所谓“文学革命”以来,供给孩子的书籍,和欧,美,日本的一比较,虽然很可怜,但总算有图有说,只要能读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北京现在常用“马虎子”这一句话来恐吓孩子们。或者说,那就是《开河记》上所载的,给隋炀帝开河,蒸死小儿的麻叔谋;正确地写起来,须是“麻胡子”。那么,这麻叔谋乃是胡人了。但无论他是甚么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还有限,不过尽他的一生。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
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现在要加研究的问题。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绩怀橘”也并不难,只要有阉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一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
1.作者为什么要在全文中多次直言诅咒“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原因是什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情节概述)
2.我得到《二十四孝图》为什么既高兴又扫兴?(情节概述)
3.为什么作者反感“老莱娱亲”的故事?(情节概述)
4.作者虚拟自己仿效“陆绩怀橘”“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艺术特色)
5.本篇散文作者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你有什么看法?(体验看法)
答案1.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即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2.高兴的是:①鬼少人多;②归我一人独有;③那里面的故事似乎准确无误;④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的讲出一段的事迹。扫兴的是: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3.招致他反感的便是老莱“诈跌”,作婴儿啼,以娱亲意。作者认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做,换言之,不愿装假,这违背了儿童的心理。
4.形象地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指出中国儿童的可怜。斥责道德家们故意捏造那种现实中不存在的道德高标,以突显自己的价值。
5.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即对儿童的不重视。儿童都读不到他们应该读的书,而人们却无视无睹。儿童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眼中的世界也应该是绚烂夺目的。然而当时的封建礼教只允许儿童读背四书五经,却不允许儿童接触任何有图像的书籍,这无疑在扼杀儿童热爱美丽、憧憬美丽,乃至创造美丽的天性,这是对儿童健康成长的极大摧残。
㈨《无常》
“我道阿嫂哭得悲伤,暂放他还阳半刻。大王道我是得钱买放,就将我捆打四十!”
……
他口里的阎罗天子仿佛也不大高明,竟会误解他的人格,——不,鬼格。但连“还阳半刻”都知道,究竟还不失其“聪明正直之谓神”。不过这惩罚,却给了我们的活无常以不可磨灭的冤苦的印象,一提起,就使他更加蹙紧双眉,捏定破芭蕉扇,脸向着地,鸭子浮水似的跳舞起来。
……
……他现在毫不留情了,然而这是受了阎罗老子的督责之故,不得已也。一切鬼众中,就是他有点人情;我们不变鬼则已,如果要变鬼,自然就只有他可以比较的相亲近。
……
迎神时候的无常,可和演剧上的又有些不同了。他只有动作,没有言语,跟定了一个捧着一盘饭菜的小丑似的角色走,他要去吃;他却不给他。另外还加添了两名角色,就是“正人君子”之所谓“老婆儿女”。凡“下等人”,都有一种通病:常喜欢以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虽是对于鬼,也不肯给他孤寂,凡有鬼神,大概总要给他们一对一对地配起来。无常也不在例外。所以,一个是漂亮的女人,只是很有些村妇样,大家都称她无常嫂;这样看来,无常是和我们平辈的,无怪他不摆教授先生的架子。一个是小孩子,小高帽,小白衣;虽然小,两肩却已经耸起了,眉目的外梢也向下。这分明是无常少爷了,大家却叫他阿领,对于他似乎都不很表敬意;猜起来,仿佛是无常嫂的前夫之子似的。但不知何以相貌又和无常有这么像?吁!鬼神之事,难言之矣,只得姑且置之弗论。至于无常何以没有亲儿女,到今年可很容易解释了;鬼神能前知,他怕儿女一多,爱说闲话的就要旁敲侧击地锻成他拿卢布,所以不但研究,还早已实行了“节育”了。
这捧着饭菜的一幕,就是“送无常”。因为他是勾魂使者,所以民间凡有一个人死掉之后,就得用酒饭恭送他。至于不给他吃,那是赛会时候的开玩笑,实际上并不然。但是,和无常开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
有人说,他是生人走阴,就是原是人,梦中却入冥去当差的,所以很有些人情。我还记得住在离我家不远的小屋子里的一个男人,便自称是“走无常”,门外常常燃着香烛。但我看他脸上的鬼气反而多。莫非入冥做了鬼,倒会增加人气的么?吁!鬼神之事,难言之矣,这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论了。
1.请结合相关情节说说“无常“是个怎样的鬼?(人物形象)
2.请仔细揣摩选文中画线的语句,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体验看法)
3.无常因为“阿嫂哭得悲伤”就违反规定“暂放他还阳半刻”。现实生活中有些执法者也会有类似的举动,你怎么看?(体验看法)
4.《无常》一文经常提到现实中的“人”,作者用意何在?你能体会到他对“无常”抱有怎样的感情吗?(体验看法)
答案1.无常是个爽直、公正、有人情味的鬼。选文中的这些情节可以体现:“无常的手里就拿着大算盘,你摆尽臭架子也无益”,人间得不到的公正在阴间得到了;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2.在夹叙夹议之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所谓“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3.示例一:我认为执法者一定要一视同仁,依法办事,如果感情用事,标准不一,势必导致混乱和不公平。
示例二:我认为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执法过程多些变通,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些和谐,多些相互理解。
4.《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鲁迅对无常显露出难以掩饰的敬佩、赞美和喜爱之情。
㈩《父亲的病》
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和大家谈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但另外有什么法子呢?本城的名医,除他之外,实在也只有一个陈莲河了。明天就请陈莲河。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
1.文中详细地描述医生开的药方,有什么用意?(体验看法)
2.作者在童年目睹父亲受病魔纠缠的痛苦后,一心想从医,但去日本后为什么又改变这种想法?从中体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情节概述、人物形象)
3.根据选文,分析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艺术特色)
4.文中寄托着作者深沉的批判和讽刺之情,请结合语句简要分析选段中蕴含的情感。(体验看法)
答案1.用意:通过描述医生开的药方,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那些庸医的无能。庸医为了骗取金钱给人看病就用故弄玄虚的药方,看似神丹妙药,其实对病是没有一点疗效,搞得家人东奔西走到头来还是白折腾一番。
2.示例:作者去日本求学后,从《藤野先生》里的“匿名信事件”“电影风波”等所见所闻中,让他觉得即使能医治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也拯救不了国民的灵魂,所以就弃医从文了。可见作者是一个爱国的学者。
3.语言生动幽默,妙趣横生。如写两位医生的不同之处,写昆虫也要贞洁等。白描手法的运用。只是叙述描绘,但所有的感情都蕴含在句子中。
4.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等对于中药的描述,委婉地嘲讽了某些中医故弄玄虚,贻误病情的可恶行径。“败鼓皮丸”的治病原理荒唐可笑,完全没有科学道理,难怪根本就治不好父亲的病,只是劳民伤财。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悲愤与谴责。
六、课堂检测
㈠研究专题一:鲁迅的童年,填空
1、《朝花夕拾》全书共______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是鲁迅唯一一本________集,是鲁迅回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作品。
2、(衢州中考)从《朝花夕拾》的阅读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的鲁迅?结合内容简要作答。
答案⑴十
散文
童年
少年
青年⑵示例:在《朝花夕拾》里,童年的鲁迅是个性格活泼,身心健康的孩子。他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想得到神奇的《山海经》,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喜欢小动物,为了隐鼠仇猫,和阿长闹意见,表现得爱憎分明,充满同情心;他在私塾里画绣像,为了看五猖会无奈背书,显得天性自由,活泼好动,有点顽皮。
㈡研究专题二: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回答
1、根据以下提示写出人物名称:
⑴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
⑵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
⑶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
⑷他的脸是圆而胖的,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
⑸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⑹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
答案:⑴范爱农⑵藤野先生⑶寿镜吾先生⑷陈莲河⑸阿长⑹衍太太
2、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
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没说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橱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点珠子这类西……”
【乙]“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⑴【甲】【乙】两段文字均选自《
》,【甲】文中的“她”指的是
(人名),乙文中的“她”指的是
(人名)。
⑵这两个人物身上有什么异同点?
3、下列表述与原著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几位“名医”为父亲治病时的种种表现,并由此感叹: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B.《琐记》写到,衍太太看见我们吃冰,一定会笑着让我们多吃点;还让“我”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鲁迅没有直接批判,但心中是嫌恶她的。
C.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竞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藤野先生》中提及。
D.《朝花夕拾》中有几篇作品涉及儿童教育问题,如《五猖会》中“我”被迫背书的情节反映出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答案:1、朝花夕拾
衍太太
阿长(长妈妈)2、相同点:两者都有愚昧迷信的一面(或都深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不同点: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自私自利、令人憎恶、爱推卸责任的人;阿长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勤劳的可贵品质。3、C(这段经历在《琐记》中提及)
㈢研究专题三: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回答
【走进名著】一位同学提供了A、B两段文字,设计了两个问题,请你回答。
A.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阿长与〈山海经》》)
B.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
(《五猖会》)
1、A,B两段文字分别是哪两件事产生的影响?请简要概括。
2、分别说说这两件事对作者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3、《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二十四孝图〉》中都提到了儿童的读书问题,你认为孩子要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
答案1、A、阿长送“我”绘图的《山海经》。B、在“我”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强迫“我”背诵《鉴略》这本书。2、A、让作者感受到了阿长伟大的爱;B、让作者感受到了家长的霸道及对儿童天性的摧残。(意思对即可)3、示例:孩子要读符合年龄特征、有利于身心成长、自己感兴趣的书。读书要以兴趣为前提,家长应以鼓励为主,不能强制。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朝花夕拾》,选取经典段落,进行赏析。
第三课时
七、习题精选
㈠填空题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
集,共
篇,后来又加了“
”和“
”。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
。
2、《朝花夕拾》里的《
》和《
》中,都有对鲁迅先生儿时读书场景的生动描写,这两篇文章都包含了作者对
的温和批评。
3、鲁迅在《狗?猫?鼠》一文中借猫讽刺散布流言的
。
4、《狗?猫?鼠》中,鲁迅先生小时候床头贴的两张花纸分别是
、
。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记载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
玩耍。
6、《藤野先生》记载在仙台学医时发生了
和
事件,鲁迅决定弃医从文。
7、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
,黑无常又叫
,人们喜爱的是
。无常是一种有人情味的鬼,他来源于
。
8、鲁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
。
9、“好。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
》篇。
10、
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
”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11、
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出鲁迅探求真理的
。
12、《范爱农》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日本留学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
。
13、《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__________的原因。
14、《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_________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15、鲁迅在《
》中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16、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竟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
》中提及。
17、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无常》,《
》。
18、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__________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
”之流。
19、鲁迅在《父亲的病》中提到的两位“神医”是
和
。
20、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
。
21、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
。
22、《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
,让我感到痛苦。
23、《阿长与<山海经>》中“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的原因是阿长给我买来了
。
24、《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
、
、
等孝道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答案:1、散文
10
小引
后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猖会
封建教育制度3、正人君子4、八戒招赘
老鼠成亲5、百草园6、匿名信
电影7、活无常
死无常
白无常(活无常)
民间传说8、南京江南水师学堂。9、《琐记》10、
乌烟瘴气11、
强烈欲望12、生活片段。13、弃医从文14、迎神赛会15、藤野先生16、琐记17、五猖会18、无常
正人君子19、叶天士
陈莲河
20、范爱农21、《天演论》
22、《鉴略》23、《山海经》24、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㈡选择题
1、“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
)
A、形象好看
B、活泼诙谐
C、能勾摄恶人魂魄
D、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2、《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
B、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D、学医太难
3、《琐记》一文中写了几件事,表达了对衍太太的不满(
)
A.一件
B.两件
C.三件
D.四件
4、《朝花夕拾》中,阿长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哪一个不是阿长的性格特点(
)
A.迷信
B.不拘小节
C.马虎
D.朴实
5、陈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什么(
)
A.一对蚂蚁
B.一对蟋蟀
C.一包苦菜
D.都不是
6、《琐记》中,衍太太对鲁迅说偷珠宝的事件后,她有没有散布流言(
)
A、有
B、没有
7、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
A、
鲁迅写《范》只为了回忆过去,记住以及想念范爱农。
B、
范爱农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先生,因此在先生死时不主张发电报。
C、
鲁迅记忆中的范爱农很坏。
D、《范爱农》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8、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
)
A、《风筝》
B、《无常》
C、《父亲的病》
D、藤野先生
9、《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的是(
)
A、《五猖会》
B、《琐记》
C、《父亲的病》
D、《无常》
10、鲁迅早年留学学习医学的国家是(
)
A、日本
B、美国
C、苏联
D、英国
11、范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的地点是(
)
A、东京
B、北平
C、横滨
D、绍兴
12、《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是哪篇文章?(
)
A、《琐记》
B、《无常》
C、《二十四孝图》
D、《狗猫鼠》
13、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
)
A、狗猫鼠
B、五猖会
C、二十四孝图
D、琐记
14、“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
A、孔乙己
B、范爱农
C、藤野先生
D、寿镜吾老先生
15、下列事物中,哪一样不是阿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
A.
败鼓皮丸
B.一对原配的蟋蟀
?
?C.
平地木
???
D.经霜三年的甘蔗
16、因为阻止我们吃冰致使我们大半天玩不成,(????)被我们起了个“肚子疼”的绰号。
A.衍太太
B.
我母亲
C.
阿长
D.
沈四太太
答案:1、D
2、C
3、C
4、C
5、B
6、A
7、D
8、A
9、B
10、A
11、C
12、B
13、D
14、B
15、D
16、D
㈢判断题
1、《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狗“尽情玩弄”弱者、对人又是一副媚态的憎恶。(
)
2、《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
(
)
3、阿长总喜欢“切切察察”,因此深受作者厌恶。(
)
4
、鲁迅不喜欢《天演论》
(
)
5、藤野先生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偏见的人
(
)
6、藤野先生为人诚恳公正;
(
)
7、藤野先生对学生诲人不倦,对研究一丝不苟;
(
)
8、藤野先生对学术有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
(
)
9、藤野先生向鲁迅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是对中国人的轻视。(
)
10、范爱农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
(
)
11、范爱农常常从乡下搭船进城,是因为他向往城市生活;
(
)
12、范爱农对辛亥革命是非常欢迎的;
(
)
13、范爱农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一直受到重视和重用。
(
)
14、《琐记》中有“肚子疼”绰号的是衍太太。(
)
15、陈莲河是《琐记》中的人物。(
)
16、《无常》是对保姆阿长的回忆。(
)
17、鲁迅是借《狗、猫、鼠》一文来表明他为什么那么讨厌猫的。(
)
18、《父亲的病》中为父亲看病的第二个医生是叶天士。
(
)
答案:1×2√3×
4×
5
×
6√
7√
8√
9×10×
11×
12√13×
14×15×16×17×18×
㈣简答题
1、你怎么评价范爱农?
答:
2、作者憎恨猫的哪些特性?
答:
3、起初鲁迅认为范爱农是怎样一个人?
答:
4.《范爱农》写了鲁迅的两次摇头,分别是因为什么?
答:
5、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童年时的鲁迅爱收集带图画的书,除此之外,你还能从中知道他此时其它的爱好吗?
答:
6、《父亲的病》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答:
7、鲁迅的《<二十四孝图>》一文,对古时的所谓“孝”持有怎样的态度?
答:
8、鲁迅写《无常》是为了表达什么思想?
答:
9、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答:
10、为什么作者反感“老莱娱亲”的故事?
答:
11、《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什么?
答:
12、《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鉴略》这一事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13、《无常》中塑造的“无常”这个形象为什么会受到民众的喜爱?
答:
14、《父亲的病》中屡次提及庸医误人的种种荒诞行为,试举一例:
15、鲁迅起名“朝花夕拾”,有何含义?原题叫什么?
对长妈妈的“特别的敬意”是因何而生?又是何时消失?
说出书中其它几篇的篇名。
18、书中着墨较多的人物有哪些?
19、《朝花夕拾》中刻画的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有哪些?
鲁迅回忆藤野先生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爱憎分明,为人正直。2、猫偷鱼肉,深夜在树上大叫。3、非常冷漠,十分胆小,对师长无情,与人背道而驰。4、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一行人等的行李中翻出绣花弓鞋,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为让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显得封建。5、描绣像。6、
作者回忆儿时为父亲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是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7、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揭示其虚伪和残酷。8、讽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不得恶报,所谓的“正人君子”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9、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
族歧视,关爱年轻人,为人正直的人。10、招致他反感的便是老莱“诈跌”,作婴啼,以娱亲意,作者认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换言之,不愿装假,这违背了儿童的心理。11、当作者兴高采烈地计划前往看五猖会时,却突然被父亲叫住要求他背书。12、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13、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14、如陈莲河用药中要求“蟋蟀一对”,且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等。15、早上的花晚上拾起,成年之后回忆往事之意,鲁迅是想从这些回忆中感受到心灵的闲静,感受情感的慰藉。《旧事重提》。16、因为她经常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某种情况表明她似乎有“伟大的神力”,所以就有了“特别的敬意”。在知道是长妈妈谋害了自己的隐鼠之后,这种敬意就完全消失了。17、《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18、
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19、阿长 衍太太20、在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中吸取力量,来继续与“正人君子”们作斗争。
七、课堂检测
㈠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和大家谈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以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但另外有什么法子呢?本城的名医,除他之外,实在也只有一个A了。明天就请A。
A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
1.选文出自鲁迅《朝花夕拾》中的名篇《____________》,选文中的A是________(人名)。(2分)
2.文中寄托着作者深沉的批判和讽刺之情,请结合语句分析选段中蕴含的情感。(4分)
3.有人认为画线句太啰嗦,不如简化为“问了很多人都只是摇摇头”。说说你的看法。(4分)
答案:1、父亲的病
陈莲河
2、示例:“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等对中药的描述,委婉地嘲讽了某些中医故弄玄虚贻误病情的可恶行径;“败鼓皮丸”的治病原理荒唐可笑,完全没有科学道理,难怪根本就治不好父亲的病,只是劳民伤财。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悲愤与谴责。3、示例:我认为不能改。因为原文具体记述了四处问询的情形,看似啰嗦重复,其实传神地突出了医生开列的中药之稀奇,衬托了庸医故弄玄虚的丑恶面目。
㈡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案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
以《五猖会》为例,指导批注式阅读方法。
3.
分类专题研究,了解各篇文章主题,了解主要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通过细节品味、掌握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自主独立有创意地阅读《朝花夕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罗大佑的《童年》是一首老歌,却经久不衰,我们津津乐道地不仅是歌曲轻快的节奏,更是贴近我们童年生活的歌词,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难忘的学生时代。一首歌之所以受到听众的喜爱,在于我们能够在歌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一部文学名著能够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往往也是因为书中有我们曾经或现在、拥有或渴望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朝花夕拾》,去书中寻找我们的童年。
二、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少年时期,家道中落,父亲卧病不起。青年时期,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辗转奔波。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后又弃医从文,意在以文艺拯救国民精神。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2、创作背景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惟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一共10篇,后来又加了“小引”和“后记”。写于1926年2月到11月。从历史背景来看那是民国以来北洋军阀统治最黑暗的时期。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经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在北京寓所的东壁下创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外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1926年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作者所经历过的旧事,像花瓣一样散落在上壤上,现在把这些“花瓣”拾拾起来。这不就是像早晨的落花,到了傍晚才去把它拾取起来吗?故名为《朝花夕拾》。
3、内容总述
《朝花夕拾》共收入十篇作品。包括:①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②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③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④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⑤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的《无常》;⑥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⑦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⑧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⑨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⑩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国初期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其中不少作品被纳入初中课本如《藤野先生》等,可见它对教育事业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4、作品分类
《朝花夕拾》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每一篇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角。从主题思想上看,《朝花夕拾》中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第一类:怀念师长故人。通过对不同人生阶段曾经熟识人物:保姆阿长、日本教师藤野先生和好友范爱农的典型事迹的追忆,表现他们朴实、善良、高尚的品格。
⑴《阿长与〈山海经〉》
【内容概述】——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人物形象】长妈妈: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热心帮助孩子。
【体验看法】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阿长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也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腐朽的事实。
⑵《藤野先生》
【内容概述】——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也反映了作者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主义思想。
【人物形象】藤野先生:为人正直,诲人不倦,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
【体验看法】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⑶《范爱农》
【内容概述】——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人物形象】范爱农:为人孤傲、倔强、正直,不满黑暗现实,追求革命。
【体验看法】鲁迅视爱农为挚友,在短短几年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就本文所写的四个片段来看,鲁迅先生和范爱农所表现出的感情态度是多么惊人的相似:满腔的悲愤——不满和无奈——苦闷与绝望——思念和牵挂。
第二类:追忆旧时生活。通过对自己曾经经历的生活片段的回顾,既表达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也表达对某些不良现象的反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内容概述】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七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做出了批判。
【人物形象】寿镜吾(作者读私塾时的老师):方正、质朴、博学。
【体验看法】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让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⑵《琐记》
【内容概述】主要回忆了作者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品中描述了隔壁家的衍太太表面对别人家孩子好,其实是在暗中使坏,让孩子做种种危险的事,如给“我”看不健康的图片,教“我”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格。表现出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作者还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以及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作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人物形象】衍太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体验看法】作者鲁迅表面上是在赞扬衍太太,实际心中却是鄙视她的。
⑶《五猖会》
【内容概述】五猖会是鲁迅儿时的一件罕逢的盛事。这篇文章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人物形象】父亲:刻板、严格、权威。
【体验看法】鲁迅的童年,许多来自儿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气都被抹杀了。这是由封建教育的不合理导致的,在吃人的传统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病态的。然而现在的应试教育却依然不合人意,现在的孩子照样健康不起来,它将孩子的天真烂漫统统都剥夺,变成一种眼界狭窄、纸上谈兵的人。
第三类:讽刺丑恶现象。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展示旧道德秩序之下人们的真实生活状况,揭露和批判了反动、守旧势力,表达了对封建旧制度、旧道德的憎恶和讽刺。
⑴《狗·猫·鼠》
【内容概述】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在文中,鲁迅整理猫的恶行:第一,猫对本人捉到的猎物,总是纵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民气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固然厥后证明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发生好感的,况且它厥后的确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如许一个范例,锋利而又抽象地挖苦了生存中与猫类似的人。本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体验看法】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对弱小者要同情,对暴虐者要憎恨并要抗争。
⑵《二十四孝图》
【内容概述】——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三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鲜明的立场:主张新文化,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体验看法】鲁迅先生借着说童年看《二十四孝图》的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儿童的不重视。儿童都读不到他们应该读的书,而人们却熟视无睹,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然而我又想到了现在,现在的孩子们别说爱读书,他们根本不想读书,不思学习。再看看那时候的孩子们,他们渴望读书却没有书读,而现在我们有书读却不愿读,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悲哀的现象吗?
⑶《无常》
【内容概述】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人物形象】无常:具有人情味的鬼,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
【体验看法】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⑷《父亲的病》
【内容概述】父亲被江湖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体验看法】鲁迅在文中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然而我又想到了现实社会中这种现象也不少见。对于社会上坑蒙拐骗的人,我们要与他们斗争到底,并学会揭穿丑恶事物的本质、辨明是非。
三、读书方法指导
㈠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爆炸,知识激增,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感觉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来读经典作品了,经典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怎样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呢?这主要是个认识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读经典作品,会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
比如鲁迅的《朝花夕拾》,虽然它所反映的生活场景与我们的时代不同,但它对童年经历的精彩呈现,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我们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梦幻般的色彩是人生亮丽的底色。鲁迅以个文学家特有的敏锐,捕捉到种种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场景,其中有快乐,有迷惘,有温暖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这会丰富我们每个人对童年的体验。带着个人的生活体验去读,你可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2、读经典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
经典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社会人生,具有长远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读经典,就像看汽车的后视镜,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比如,《五猖会》中所反映的家庭教育问题,是不是至今还在我们身边出现,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3、读经典作品,更有利于文化积累,让自己的思想与大师们联网接轨。
鲁迅的作品在当代中国,就像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英国,普希金的作品在俄罗斯,已成为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象征。读鲁迅,会比读当下流行的那些“文化快餐”书籍有更多的收获。想一想,是不是鲁迅创造了“朝花夕拾”这个词语,才有了现在流行歌曲中“朝花夕拾杯中酒”
(《中华民谣》)这样的句子呢?
4、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可以涵养情性,启迪人生。
经典常读常新,是我们汲取人生智慧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读经典作品,或许会有隔膜,这可能是时代变迁或语言形式上的生疏造成的。想着跨越这种隔膜,可以接触人类智慧的精华,你就会有耐心读下去,深入堂奥,大有获益。为消除隔膜,可以查阅作者传记资料或相关评论,了解作者作品的一些情况,或者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注意课内外学习的沟通。
㈡批注方法指导及实践
1、批注方法
现在大家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对于经典著作,我们怎样阅读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呢?教育家徐特立曾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墨,说的就是批注。
在语文学习中,常见的批注方法有:圈点批注和文字批注。每个用心读书的人都会有自己喜欢的批注形式,常见的批注形式有:①用“…”标出文中的关键字词。②用“___”标出文中的关键句子。③用“
”标出文中的佳妙句,并在句子旁边写出分析评语。④用“?”标出自学时有疑问的地方,并用问句的形式写出疑问。⑤用“△”标注在想发表感想的地方,并将感想写在“△”之后。
我们已经学了来自《朝花夕拾》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受了烂漫的童心,《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无常》等篇目中,也有对鲁迅童年生活的叙述。
现在请大家细读《五猖会》,老师想以这篇文章为例,示范如何做批注。
2、批注实践
细读《五猖会》,完成问题
⑴
深入细节、联想画面。
例: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大家那么早就开始准备,又要搬那么多东西。大伙忙碌的情景从侧面衬托出五猖会吸引人。
△多么天真可爱的画面!我们好像看到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听说要去看自己盼望已久的迎神赛会时,又蹦又跳的兴奋形象。
△作为孩子,最爱的是热闹,因此急切地想去看迎神赛会,总是嫌时间过得太慢。把儿童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2)
进入角色、品味情理
例: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当“我”终于背出了书,大家的高兴溢于言表。而两个“没有”,却写尽了“我”的兴趣。
△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就是因为早上父亲要“我”背书的举动挫伤了“我”的童心,让“我”的满怀兴致一扫而空。
课堂检测
㈠根据作品内容填空
1、《狗·猫·鼠》这是一篇思想含义深刻的杂文。文章表面上写作者少年时代关于狗、猫、鼠
生活片段
的回忆,而实质是抨击那些像狗像猫像鼠的各类
“
名人教授”
也表现了对
弱小者
的同情和
暴虐者的憎恨。
2、《阿长与〈山海经〉》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文中长妈妈是鲁迅小时侯的
保
姆。是一个勤劳、善良、开朗、纯朴的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旧时代农村妇女的形象,通过概括叙述长妈妈的不幸的一生和儿时与其相处的情景,控诉了
封建礼教
对劳动妇女的毒害,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尊敬与同情。
3、《二十四孝图》,作者以杂文的笔法,漫谈了少年时代接受儒家封建教育的生活片断,分析了董香扇枕、子路贡米、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揭露、控诉了封建教育对童心的毒害和扭曲。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鲜明的立场:主张新文化,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4、《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五猖会这个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水路中美丽的风景,“五猖会”的热闹场面,“对于我似乎都没舍什么大意思”。可见,作者那时的心灵受到了挫伤和打击。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无常》是—篇谈神说鬼的散文,写的是作者童年时代在故乡所了解到的“鬼神之事”。
揭露了“鬼有情,而人无情”的社会现实,也揭露了封建文化糟粕。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抒情浓郁的散文。文中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有趣的生活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7、《父亲的病》是一篇怀念父亲的散文。作者通过父亲治病的生活片断的回忆,揭露了“名医”
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深刻鞭挞了上张复古倒退的“国粹”派的反动性,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的思想感情。也隐含着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救国的思想。
8、
《锁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逃避偷东西的流言——到中西学堂学习——到矿务学堂学习——到日本留学的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9、《藤野先生》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文章叙述了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并与藤野先生师生之间建立真挚的友谊,赞颂了藤野先生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也反映了作者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主义思想。
10、《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㈡小明为七年级新生做《朝花夕拾》的荐读演讲。下面是演讲稿的片段,请按要求填空。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在书中,有描述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 ① ;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 ② ;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 ③ 。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 ④ 和 ⑤ ,令人回味无穷。?
⑴将下面篇目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狗·猫·鼠》 B.《琐记》 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 E.《无常》 F.《阿长与<山海经>》 G.《父亲的病》 H.《范爱农》 I.《藤野先生》
J.《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① A、J ② H、I ③ D、E ?
⑵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短语。
④ 深沉的情感 ⑤ 理性的批判 ?
㈢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朝花夕拾》及其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小说集。
B.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散文诗集《野草》等。
C.《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D.《朝花夕拾》的序言《小引》采用散文式的笔法介绍了全书的内容、写作过程以及书名的含义等。
2、关于《朝花夕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B.《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要时的无限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D.《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了鲁迅追寻真理的足迹。
3、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鲁迅的《朝花夕拾》全书共十篇文章,其中《二十四孝图》批判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孝道。
B.《范爱农》一文写的是范爱农和“我”在日本留学时的故事。徐锡麟被害后,“我”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范爱农表示反对。
C.《阿长与(山海经》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
D.《父亲的病》一文,叙写了当地几个医生为“我”父亲治病的情形,医生开的药方里常有奇特的药引,文章既讽刺了庸医,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4、《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的是(
B
)
A.《五猖会》
B.《琐记》
C.《父亲的病》
D.《无常》
5、《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地嘲弄和鞭挞的文章是(
B
)
A.《琐记》
B.《无常》
C.《二十四孝图》
D.《狗·猫·鼠》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朝花夕拾》,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四、专题研究
1、专题研究一:鲁迅的童年
⑴《二十四孝图》
在《二十四孝图》中,作者说:“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通过这两件事来说明愚昧的封建孝道只是骗人的把戏而已,绅士、将军者们不去实行,人们又何必要认真地去实行呢。
在这里,作者把封建的孝道揭露批判得体无完肤。作者对束缚青少年成长的封建教育制度极度厌恶,控诉这种教育对儿童心灵的摧残。
⑵《五猖会》
《五猖会》首先介绍了五猖会的盛况,接着描写作者要去看会时的兴奋和喜悦,正在作者兴高采烈地将要启程去看会时,父亲突然出现了,并严肃地让鲁迅“去拿你的书来”。接着写作者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最后父亲命令道:“给我读熟。背不出来,就不准去看会。”
接着写作者背书时的痛苦和无奈,写母亲、阿长等人无法营救及等待他背熟时的焦虑。最后作者终于背将出来,大家脸上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但作者这时已是索然无味,没了兴致。
这实际是对摧残少年儿童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强烈控诉。全文以反问作结,实际上是作者对父亲这种行为的否定,也就是对束缚儿童成长的封建教育的否定。
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对百草园的欢乐和三味书屋的乏味进行了强烈的对比。在百草园中作者的天性得到充分的显露,享受了生活的无限乐趣。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是自己的乐园,回味无穷。
接下来介绍三味书屋,“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在这里只能是习字和对课,读那些枯燥无味和似懂非懂的文章。如果违犯了规矩,还要领教罚跪和戒尺的滋味。学生不能向老师提问课堂以外的问题。由于课堂的无聊,学生们毫无学习兴趣,所以乘老师读书兴致正浓之时,便开始各自的游戏。
这实际上是对于封建教育的一种自发的抵制和反抗。通过这些描写,说明童年的鲁迅对这种束缚人的封建教育是非常厌烦的。。
2、专题研究二: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⑴长妈妈——是一个勤劳、善良、开朗、纯朴的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旧时代农村妇女的形象,?
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⑵藤野先生——是一位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大学教授。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我”对他表示深深地怀念之情。
⑶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⑷父亲——?是一位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对“我”的学业严格而固执,但“我”却没有归罪于他,表示对他得敬爱。父亲之死,使我感到不安与自责也是使我立志学医救人的动机。
3、专题研究三: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⑴《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中,作者说:“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通过这两件事来说明愚昧的封建孝道只是骗人的把戏而已,绅士、将军者们不去实行,人们又何必要认真地去实行呢。在这里,作者把封建的孝道揭露批判得体无完肤。作者对束缚青少年成长的封建教育制度极度厌恶,控诉这种教育对儿童心灵的摧残。▁▁▁反对虚假的道德教育。
《五猖会》
《五猖会》首先介绍了五猖会的盛况,接着描写作者要去看会时的兴奋和喜悦,正在作者兴高采烈地将要启程去看会时,父亲突然出现了,并严肃地让鲁迅“去拿你的书来”。接着写作者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最后父亲命令道:“给我读熟。背不出来,就不准去看会。”接着写作者背书时的痛苦和无奈,写母亲、阿长等人无法营救及等待他背熟时的焦虑。最后作者终于背将出来,大家脸上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但作者这时已是索然无味,没了兴致。这实际是对摧残少年儿童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强烈控诉。全文以反问作结,实际上是作者对父亲这种行为的否定,也就是对束缚儿童成长的封建教育的否定。▁▁教育不应以儿童天性作要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又一次批判。全文对百草园的欢乐和三味书屋的乏味进行了强烈的对比。在百草园中作者的天性得到充分的显露,享受了生活的无限乐趣。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是自己的乐园,回味无穷。接下来介绍三味书屋,“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在这里只能是习字和对课,读那些枯燥无味和似懂非懂的文章。如果违犯了规矩,还要领教罚跪和戒尺的滋味。学生不能向老师提问课堂以外的问题。由于课堂的无聊,学生们毫无学习兴趣,所以乘老师读书兴致正浓之时,便开始各自的游戏。这实际上是对于封建教育的一种自发的抵制和反抗。通过这些描写,说明童年的鲁迅对这种束缚人的封建教育是非常厌烦的。▁▁师生间平等对话交流。
《琐记》
《琐记》对自己南京求学一段生活作了总结,在这里批判了当时的教育是学非所用,爬上二十丈的桅杆不可以当个好水兵,钻进二十丈的地道也不能做个好矿工。这说明当时的教育和实践相脱节,作者对这样的教育非常不满,所以决定出国学习,继续深造。▁▁教育和实践应该紧密联系。
五、考点全练
㈠《阿长与〈山海经〉》
(A)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B)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选文(A)中的她指的是谁?她为我做了什么事令我一生难忘?(情节概述)
她是“我”的保姆长妈妈,她为童年的“我”买回了渴望已久的《山海经》。
2.“我”为什么把阿长送的《山海经》看做“最为心爱的宝书”?(情节概述)
《山海经》是“我”渴慕已久、念念不忘的书,它承载着阿长对“我”的关爱和“我”对阿长的敬意。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这句话中“发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情节概述)
原因是阿长给“我”买回了渴望已久的《山海经》,她做到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
4.选文(B)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人物的什么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艺术特色)
心理描写;夸张。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5.综合全文内容,说说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人物形象)
因为“我”非常喜欢而且想得到一本《山海经》,长妈妈很想满足“我”这个想法。这表现了长妈妈朴实善良的性格特征。
㈡《藤野先生》
(A)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星期要送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实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B)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A)中“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情节概述)
⑴添改讲义⑵纠正解剖图⑶关心解剖实习⑷了解裹脚
2.选文(A)注重表现藤野先生哪些特点?其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人物形象)
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毫无狭隘的民族偏见;表现了作者的敬爱、感激、怀念之情。
3.选文(B)画线句中,“正人君子”运用怎样的修辞手法?又指代谁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
“正人君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是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或为统治者服务的反动文人),表达了作者对此类人憎恨与讽刺的思想感情。
4.请结合选文之外的其他情节,谈谈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情节概述、体验看法)
作者经历了匿名事件、看电影事件,认识到中国人的麻木不仁。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痛苦,要真正解救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使民众的思想觉悟。正如作者所言:“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㈢《范爱农》
不知怎的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乘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
“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
“怎么不知道。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
我略略一想,记得的,虽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时是子英来约我的,说到横滨去接新来留学的同乡。汽船一到,看见一大堆,大概一共有十多人,一上岸便将行李放到税关上去候查检,关吏在衣箱中翻来翻去,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仔细地看。我很不满,心里想,这些鸟男人,怎么带这东西来呢。自己不注意,那时也许就摇了摇头。检验完毕,在客店小坐之后,即须上火车。不料这一群读书人又在客车上让起坐位来了,甲要乙坐在这位上,乙要丙去坐,揖让未终,火车已开,车身一摇,即刻跌倒了三四个。我那时也很不满,暗地里想:连火车上的坐位,他们也要分出尊卑来……自己不注意,也许又摇了摇头。然而那群雍容揖让的人物中就有范爱农,却直到这一天才想到。岂但他呢,说起来也惭愧,这一群里,还有后来在安徽战死的陈伯平烈士,被害的马宗汉烈士;被囚在黑狱里,到革命后才见天日而身上永带着匪刑的伤痕的也还有一两人。而我都茫然无所知,摇着头将他们一并运上东京了。徐伯荪虽然和他们同船来,却不在这车上,因为他在神户就和他的夫人坐车走了陆路了。
1.“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句中“那一天”发生了什么事,请简述事情的经过。(情节概述)
范爱农的老师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清政府,写文章悼念。但是范爱农反对。“我们”认为他冷酷,懦弱。
2.选文写了鲁迅的两次摇头,各是因为什么?(情节概述)
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等人行李中翻出绣花弓鞋,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为火车上让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显得封建。
3.范爱农后来的结局怎样?作者揭示其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的目的是什么?(情节概述、体验看法)
溺水身亡。在当时浑浑噩噩的国度里,范爱农的死在于不满现状、不屈不挠而又无力改变现实的心志,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控诉,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范爱农是个怎样的人?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人物形象)
范爱农是一个孤傲、正直、倔强、追求革命的爱国者。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范爱农的同情和悼念。
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1.选文写了作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哪些事情?(情节概述)
拜师行礼,向先生请教“怪哉”,读书、习字、对课,小园中寻找乐趣,课上做游戏、画画。
2.从选文看,你觉得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作者对他有怎样的情感态度?(人物形象)
先生是一个方正、严肃、渊博、守旧的人。作者对他怀着恭敬之情。
3.通过对典型细节的叙述和描写来把握和表现人物个性是全书的一大特色。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艺术特色)
作者选择了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选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读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寥寥几笔,把老先生那种酷爱读书,痴迷入神的情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4.散文常常将作者的人生感悟蕴含于字里行间。读了选段后,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体验看法)
示例: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让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㈤《琐记》
(A)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橱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橱,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B)此外还有所谓格致,地学,金石学,……都非常新鲜。但是还得声明:后两项,就是现在之所谓地质学和矿物学,并非讲舆地和钟鼎碑版的。只是画铁轨横断面图却有些麻烦,平行线尤其讨厌。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
1.文段(A)中描述的衍太太令人印象深刻,你认为鲁迅笔下的衍太太是个怎样的人物?请简要阐述。(人物形象)
示例一:衍太太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琐记》里写“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而这所谓好,却是怂恿别人家的孩子在冬天比赛吃冰,或者比赛打旋,而在有的孩子旋得跌倒,被自家大人看见时,衍太太却说:“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而且,她还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我”并没有偷,她却放出流言来了。这些就表现出衍太太的坏品德了。
示例二:对衍太太要辨证地看待。她虽然怂恿别人家的孩子冬天比赛吃冰,或者比赛打旋,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甚至背后散布流言,但从文中可以看出,她毕竟还是喜欢孩子,如孩子头上碰肿了,衍太太立刻给他搽药止痛。因而只能说衍太太是一个有不少毛病的小市民,还不能说她就是一个坏人。
2.《朝花夕拾》中还有些什么人物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请你写下其中两个人物,简要说说他们的特点或事例。(情节概述、人物形象)
示例:喜欢多事、粗俗愚昧,却又真诚地关爱儿童的长妈妈;热心教诲弱国学生、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在三味书屋摇头晃脑读书、“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师寿镜吾;去看迎神赛会即将出门时还要“我”背书的严厉的父亲;要用原配蟋蟀做药引的名医陈莲河……(写出其中两个人物的特点或事例即可。)
3.分析选文(B)中画线句子的作用。(内容理解)
汉文教员居然不知道华盛顿是谁,惴惴的神态突出了内心的不安,足见当时的教育有多么落后封闭。
㈥《五猖会》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请概述选段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说说随着事情的发展,作者心情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情节概述)
在即将出发去看五猖会时,“我”被父亲强令背《鉴略》,艰难地背诵出一段不懂的文字后,先前兴奋的心情全没有了。
心情变化:高兴地“笑着”“跳着”“催”——“忐忑”“担着心”地强记——梦幻“铁钳”的帮助——热闹却“没有什么大意思”。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人物形象)
选文体现了父亲刻板、严格、权威的特点,从选文中勒令儿子背书可以看出。
3.根据选文,请你简要分析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艺术特色)
不是简单的对童年的回忆,而是在回忆中有更多的批判色彩。所以,文中经常是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有时清新舒展,有时又较为沉重。
4.请根据作品的内容,简要说说这篇散文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体验看法)
表现以父亲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借以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感受:现在的应试教育依然不合人意,现在的孩子照样健康不起来,它将孩子的天真烂漫统统都剥夺,变成一种眼界狭窄、纸上谈兵的人。
㈦《狗·猫·鼠》
(A)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B)有一回,我就听得一间空屋里有着这种“数钱”的声音,推门进去,一条蛇伏在横梁上,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口角流血,但两肋还是一起一落的。取来给躺在一个纸盒子里,大半天,竟醒过来了,渐渐地能够饮食,行走,到第二日,似乎就复了原,但是不逃走。放在地上,也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给放在饭桌上,便捡吃些菜渣,舐舐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舐吃了研着的墨汁。这使我非常惊喜了。我听父亲说过的,中国有一种墨猴,只有拇指一般大,全身的毛是漆黑而且发亮的。它睡在笔筒里,一听到磨墨,便跳出来,等着,等到人写完字,套上笔,就舐尽了砚上的余墨,仍旧跳进笔筒里去了。我就极愿意有这样的一个墨猴,可是得不到;问那里有,那里买的呢,谁也不知道。“慰情聊胜无”,这隐鼠总可以算是我的墨猴了罢,虽然它舐吃墨汁,并不一定肯等到我写完字。
……
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
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
我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着的一匹花猫起手,逐渐推广,至于凡所遇见的诸猫。最先不过是追赶,袭击;后来却愈加巧妙了,能飞石击中它们的头,或诱入空屋里面,打得它垂头丧气。这作战继续得颇长久,此后似乎猫都不来近我了。
1.选文(B)中描述的隐鼠有哪些不幸遭遇?作者绘声绘色地描述这只隐鼠的经历有什么用意?(情节概述、体验看法)
先是差点丧生蛇口,接着就失踪了,可能被猫吃了,也可能被长妈妈踏死了。
通过记叙可爱的隐鼠遭受摧残的不幸经历,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并要抗争。
2.作者在选文(A)中写“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艺术特色)
目的是在于与“虫蛆和鸷禽猛兽”作对比,将“正人君子们”虚伪、丑恶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3.选文(B)中描述隐鼠的举动和描写自己对猫的追打各有什么作用?(艺术特色)
选文(B)中描述隐鼠的举动是为了充分表现隐鼠的可爱,为下文写它的悲剧结局作铺垫,更显得它的可怜;选文(B)最后一段描写自己对猫的追打,足见作者对害死隐鼠的凶手的憎恶,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
㈧《二十四孝图》
自从所谓“文学革命”以来,供给孩子的书籍,和欧,美,日本的一比较,虽然很可怜,但总算有图有说,只要能读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北京现在常用“马虎子”这一句话来恐吓孩子们。或者说,那就是《开河记》上所载的,给隋炀帝开河,蒸死小儿的麻叔谋;正确地写起来,须是“麻胡子”。那么,这麻叔谋乃是胡人了。但无论他是甚么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还有限,不过尽他的一生。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
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现在要加研究的问题。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绩怀橘”也并不难,只要有阉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一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
1.作者为什么要在全文中多次直言诅咒“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原因是什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情节概述)
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即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2.我得到《二十四孝图》为什么既高兴又扫兴?(情节概述)
高兴的是:①鬼少人多;②归我一人独有;③那里面的故事似乎准确无误;④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的讲出一段的事迹。扫兴的是: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3.为什么作者反感“老莱娱亲”的故事?(情节概述)
招致他反感的便是老莱“诈跌”,作婴儿啼,以娱亲意。作者认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做,换言之,不愿装假,这违背了儿童的心理。
4.作者虚拟自己仿效“陆绩怀橘”“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艺术特色)
形象地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指出中国儿童的可怜。斥责道德家们故意捏造那种现实中不存在的道德高标,以突显自己的价值。
5.本篇散文作者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你有什么看法?(体验看法)
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即对儿童的不重视。儿童都读不到他们应该读的书,而人们却无视无睹。儿童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眼中的世界也应该是绚烂夺目的。然而当时的封建礼教只允许儿童读背四书五经,却不允许儿童接触任何有图像的书籍,这无疑在扼杀儿童热爱美丽、憧憬美丽,乃至创造美丽的天性,这是对儿童健康成长的极大摧残。
㈨《无常》
“我道阿嫂哭得悲伤,暂放他还阳半刻。大王道我是得钱买放,就将我捆打四十!”
……
他口里的阎罗天子仿佛也不大高明,竟会误解他的人格,——不,鬼格。但连“还阳半刻”都知道,究竟还不失其“聪明正直之谓神”。不过这惩罚,却给了我们的活无常以不可磨灭的冤苦的印象,一提起,就使他更加蹙紧双眉,捏定破芭蕉扇,脸向着地,鸭子浮水似的跳舞起来。
……
……他现在毫不留情了,然而这是受了阎罗老子的督责之故,不得已也。一切鬼众中,就是他有点人情;我们不变鬼则已,如果要变鬼,自然就只有他可以比较的相亲近。
……
迎神时候的无常,可和演剧上的又有些不同了。他只有动作,没有言语,跟定了一个捧着一盘饭菜的小丑似的角色走,他要去吃;他却不给他。另外还加添了两名角色,就是“正人君子”之所谓“老婆儿女”。凡“下等人”,都有一种通病:常喜欢以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虽是对于鬼,也不肯给他孤寂,凡有鬼神,大概总要给他们一对一对地配起来。无常也不在例外。所以,一个是漂亮的女人,只是很有些村妇样,大家都称她无常嫂;这样看来,无常是和我们平辈的,无怪他不摆教授先生的架子。一个是小孩子,小高帽,小白衣;虽然小,两肩却已经耸起了,眉目的外梢也向下。这分明是无常少爷了,大家却叫他阿领,对于他似乎都不很表敬意;猜起来,仿佛是无常嫂的前夫之子似的。但不知何以相貌又和无常有这么像?吁!鬼神之事,难言之矣,只得姑且置之弗论。至于无常何以没有亲儿女,到今年可很容易解释了;鬼神能前知,他怕儿女一多,爱说闲话的就要旁敲侧击地锻成他拿卢布,所以不但研究,还早已实行了“节育”了。
这捧着饭菜的一幕,就是“送无常”。因为他是勾魂使者,所以民间凡有一个人死掉之后,就得用酒饭恭送他。至于不给他吃,那是赛会时候的开玩笑,实际上并不然。但是,和无常开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
有人说,他是生人走阴,就是原是人,梦中却入冥去当差的,所以很有些人情。我还记得住在离我家不远的小屋子里的一个男人,便自称是“走无常”,门外常常燃着香烛。但我看他脸上的鬼气反而多。莫非入冥做了鬼,倒会增加人气的么?吁!鬼神之事,难言之矣,这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论了。
1.请结合相关情节说说“无常“是个怎样的鬼?(人物形象)
无常是个爽直、公正、有人情味的鬼。选文中的这些情节可以体现:“无常的手里就拿着大算盘,你摆尽臭架子也无益”,人间得不到的公正在阴间得到了;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2.请仔细揣摩选文中画线的语句,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体验看法)
在夹叙夹议之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所谓“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3.无常因为“阿嫂哭得悲伤”就违反规定“暂放他还阳半刻”。现实生活中有些执法者也会有类似的举动,你怎么看?(体验看法)
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我认为执法者一定要一视同仁,依法办事,如果感情用事,标准不一,势必导致混乱和不公平。
示例二:我认为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执法过程多些变通,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些和谐,多些相互理解。
4.《无常》一文经常提到现实中的“人”,作者用意何在?你能体会到他对“无常”抱有怎样的感情吗?(体验看法)
《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鲁迅对无常显露出难以掩饰的敬佩、赞美和喜爱之情。
㈩《父亲的病》
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和大家谈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但另外有什么法子呢?本城的名医,除他之外,实在也只有一个陈莲河了。明天就请陈莲河。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
1.文中详细地描述医生开的药方,有什么用意?(体验看法)
用意:通过描述医生开的药方,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那些庸医的无能。庸医为了骗取金钱给人看病就用故弄玄虚的药方,看似神丹妙药,其实对病是没有一点疗效,搞得家人东奔西走到头来还是白折腾一番。
2.作者在童年目睹父亲受病魔纠缠的痛苦后,一心想从医,但去日本后为什么又改变这种想法?从中体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情节概述、人物形象)
示例:作者去日本求学后,从《藤野先生》里的“匿名信事件”“电影风波”等所见所闻中,让他觉得即使能医治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也拯救不了国民的灵魂,所以就弃医从文了。可见作者是一个爱国的学者。
3.根据选文,分析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艺术特色)
语言生动幽默,妙趣横生。如写两位医生的不同之处,写昆虫也要贞洁等。白描手法的运用。只是叙述描绘,但所有的感情都蕴含在句子中。
4.文中寄托着作者深沉的批判和讽刺之情,请结合语句简要分析选段中蕴含的情感。(体验看法)
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等对于中药的描述,委婉地嘲讽了某些中医故弄玄虚,贻误病情的可恶行径。“败鼓皮丸”的治病原理荒唐可笑,完全没有科学道理,难怪根本就治不好父亲的病,只是劳民伤财。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悲愤与谴责。
六、课堂检测
㈠研究专题一:鲁迅的童年,填空
1、《朝花夕拾》全书共______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是鲁迅唯一一本________集,是鲁迅回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作品。
2、(衢州中考)从《朝花夕拾》的阅读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的鲁迅?结合内容简要作答。
答案⑴十
散文
童年
少年
青年⑵示例:在《朝花夕拾》里,童年的鲁迅是个性格活泼,身心健康的孩子。他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想得到神奇的《山海经》,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喜欢小动物,为了隐鼠仇猫,和阿长闹意见,表现得爱憎分明,充满同情心;他在私塾里画绣像,为了看五猖会无奈背书,显得天性自由,活泼好动,有点顽皮。
㈡研究专题二: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回答
1、根据以下提示写出人物名称:
⑴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
⑵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
⑶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
⑷他的脸是圆而胖的,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
⑸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⑹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
答案:⑴范爱农⑵藤野先生⑶寿镜吾先生⑷陈莲河⑸阿长⑹衍太太
2、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
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没说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橱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点珠子这类西……”
【乙]“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⑴【甲】【乙】两段文字均选自《
》,【甲】文中的“她”指的是
(人名),乙文中的“她”指的是
(人名)。
⑵这两个人物身上有什么异同点?
3、下列表述与原著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几位“名医”为父亲治病时的种种表现,并由此感叹: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B.《琐记》写到,衍太太看见我们吃冰,一定会笑着让我们多吃点;还让“我”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鲁迅没有直接批判,但心中是嫌恶她的。
C.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竞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藤野先生》中提及。
D.《朝花夕拾》中有几篇作品涉及儿童教育问题,如《五猖会》中“我”被迫背书的情节反映出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答案:1、朝花夕拾
衍太太
阿长(长妈妈)2、相同点:两者都有愚昧迷信的一面(或都深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不同点: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自私自利、令人憎恶、爱推卸责任的人;阿长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勤劳的可贵品质。3、C(这段经历在《琐记》中提及)
㈢研究专题三: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回答
【走进名著】一位同学提供了A、B两段文字,设计了两个问题,请你回答。
A.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阿长与〈山海经》》)
B.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
(《五猖会》)
1、A,B两段文字分别是哪两件事产生的影响?请简要概括。
2、分别说说这两件事对作者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3、《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二十四孝图〉》中都提到了儿童的读书问题,你认为孩子要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
答案1、A、阿长送“我”绘图的《山海经》。B、在“我”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强迫“我”背诵《鉴略》这本书。2、A、让作者感受到了阿长伟大的爱;B、让作者感受到了家长的霸道及对儿童天性的摧残。(意思对即可)3、示例:孩子要读符合年龄特征、有利于身心成长、自己感兴趣的书。读书要以兴趣为前提,家长应以鼓励为主,不能强制。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朝花夕拾》,选取经典段落,进行赏析。
第三课时
七、习题精选
㈠填空题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
集,共
篇,后来又加了“
”和“
”。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
。
2、《朝花夕拾》里的《
》和《
》中,都有对鲁迅先生儿时读书场景的生动描写,这两篇文章都包含了作者对
的温和批评。
3、鲁迅在《狗?猫?鼠》一文中借猫讽刺散布流言的
。
4、《狗?猫?鼠》中,鲁迅先生小时候床头贴的两张花纸分别是
、
。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记载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
玩耍。
6、《藤野先生》记载在仙台学医时发生了
和
事件,鲁迅决定弃医从文。
7、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
,黑无常又叫
,人们喜爱的是
。无常是一种有人情味的鬼,他来源于
。
8、鲁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
。
9、“好。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
》篇。
10、
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
”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11、
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出鲁迅探求真理的
。
12、《范爱农》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日本留学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
。
13、《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__________的原因。
14、《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_________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15、鲁迅在《
》中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16、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竟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
》中提及。
17、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无常》,《
》。
18、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__________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
”之流。
19、鲁迅在《父亲的病》中提到的两位“神医”是
和
。
20、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
。
21、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
。
22、《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
,让我感到痛苦。
23、《阿长与<山海经>》中“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的原因是阿长给我买来了
。
24、《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
、
、
等孝道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答案:1、散文
10
小引
后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猖会
封建教育制度3、正人君子4、八戒招赘
老鼠成亲5、百草园6、匿名信
电影7、活无常
死无常
白无常(活无常)
民间传说8、南京江南水师学堂。9、《琐记》10、
乌烟瘴气11、
强烈欲望12、生活片段。13、弃医从文14、迎神赛会15、藤野先生16、琐记17、五猖会18、无常
正人君子19、叶天士
陈莲河
20、范爱农21、《天演论》
22、《鉴略》23、《山海经》24、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㈡选择题
1、“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
)
A、形象好看
B、活泼诙谐
C、能勾摄恶人魂魄
D、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2、《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
B、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D、学医太难
3、《琐记》一文中写了几件事,表达了对衍太太的不满(
)
A.一件
B.两件
C.三件
D.四件
4、《朝花夕拾》中,阿长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哪一个不是阿长的性格特点(
)
A.迷信
B.不拘小节
C.马虎
D.朴实
5、陈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什么(
)
A.一对蚂蚁
B.一对蟋蟀
C.一包苦菜
D.都不是
6、《琐记》中,衍太太对鲁迅说偷珠宝的事件后,她有没有散布流言(
)
A、有
B、没有
7、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
A、
鲁迅写《范》只为了回忆过去,记住以及想念范爱农。
B、
范爱农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先生,因此在先生死时不主张发电报。
C、
鲁迅记忆中的范爱农很坏。
D、《范爱农》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8、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
)
A、《风筝》
B、《无常》
C、《父亲的病》
D、藤野先生
9、《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的是(
)
A、《五猖会》
B、《琐记》
C、《父亲的病》
D、《无常》
10、鲁迅早年留学学习医学的国家是(
)
A、日本
B、美国
C、苏联
D、英国
11、范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的地点是(
)
A、东京
B、北平
C、横滨
D、绍兴
12、《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是哪篇文章?(
)
A、《琐记》
B、《无常》
C、《二十四孝图》
D、《狗猫鼠》
13、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
)
A、狗猫鼠
B、五猖会
C、二十四孝图
D、琐记
14、“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
A、孔乙己
B、范爱农
C、藤野先生
D、寿镜吾老先生
15、下列事物中,哪一样不是阿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
A.
败鼓皮丸
B.一对原配的蟋蟀
?
?C.
平地木
???
D.经霜三年的甘蔗
16、因为阻止我们吃冰致使我们大半天玩不成,(????)被我们起了个“肚子疼”的绰号。
A.衍太太
B.
我母亲
C.
阿长
D.
沈四太太
答案:1、D
2、C
3、C
4、C
5、B
6、A
7、D
8、A
9、B
10、A
11、C
12、B
13、D
14、B
15、D
16、D
㈢判断题
1、《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狗“尽情玩弄”弱者、对人又是一副媚态的憎恶。(
)
2、《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
(
)
3、阿长总喜欢“切切察察”,因此深受作者厌恶。(
)
4
、鲁迅不喜欢《天演论》
(
)
5、藤野先生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偏见的人
(
)
6、藤野先生为人诚恳公正;
(
)
7、藤野先生对学生诲人不倦,对研究一丝不苟;
(
)
8、藤野先生对学术有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
(
)
9、藤野先生向鲁迅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是对中国人的轻视。(
)
10、范爱农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
(
)
11、范爱农常常从乡下搭船进城,是因为他向往城市生活;
(
)
12、范爱农对辛亥革命是非常欢迎的;
(
)
13、范爱农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一直受到重视和重用。
(
)
14、《琐记》中有“肚子疼”绰号的是衍太太。(
)
15、陈莲河是《琐记》中的人物。(
)
16、《无常》是对保姆阿长的回忆。(
)
17、鲁迅是借《狗、猫、鼠》一文来表明他为什么那么讨厌猫的。(
)
18、《父亲的病》中为父亲看病的第二个医生是叶天士。
(
)
答案:1×2√3×
4×
5
×
6√
7√
8√
9×10×
11×
12√13×
14×15×16×17×18×
㈣简答题
1、你怎么评价范爱农?
答:
2、作者憎恨猫的哪些特性?
答:
3、起初鲁迅认为范爱农是怎样一个人?
答:
4.《范爱农》写了鲁迅的两次摇头,分别是因为什么?
答:
5、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童年时的鲁迅爱收集带图画的书,除此之外,你还能从中知道他此时其它的爱好吗?
答:
6、《父亲的病》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答:
7、鲁迅的《<二十四孝图>》一文,对古时的所谓“孝”持有怎样的态度?
答:
8、鲁迅写《无常》是为了表达什么思想?
答:
9、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答:
10、为什么作者反感“老莱娱亲”的故事?
答:
11、《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什么?
答:
12、《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鉴略》这一事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13、《无常》中塑造的“无常”这个形象为什么会受到民众的喜爱?
答:
14、《父亲的病》中屡次提及庸医误人的种种荒诞行为,试举一例:
15、鲁迅起名“朝花夕拾”,有何含义?原题叫什么?
对长妈妈的“特别的敬意”是因何而生?又是何时消失?
说出书中其它几篇的篇名。
18、书中着墨较多的人物有哪些?
19、《朝花夕拾》中刻画的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有哪些?
鲁迅回忆藤野先生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爱憎分明,为人正直。2、猫偷鱼肉,深夜在树上大叫。3、非常冷漠,十分胆小,对师长无情,与人背道而驰。4、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一行人等的行李中翻出绣花弓鞋,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为让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显得封建。5、描绣像。6、
作者回忆儿时为父亲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是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7、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揭示其虚伪和残酷。8、讽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不得恶报,所谓的“正人君子”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9、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
族歧视,关爱年轻人,为人正直的人。10、招致他反感的便是老莱“诈跌”,作婴啼,以娱亲意,作者认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换言之,不愿装假,这违背了儿童的心理。11、当作者兴高采烈地计划前往看五猖会时,却突然被父亲叫住要求他背书。12、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13、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14、如陈莲河用药中要求“蟋蟀一对”,且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等。15、早上的花晚上拾起,成年之后回忆往事之意,鲁迅是想从这些回忆中感受到心灵的闲静,感受情感的慰藉。《旧事重提》。16、因为她经常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某种情况表明她似乎有“伟大的神力”,所以就有了“特别的敬意”。在知道是长妈妈谋害了自己的隐鼠之后,这种敬意就完全消失了。17、《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18、
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19、阿长 衍太太20、在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中吸取力量,来继续与“正人君子”们作斗争。
七、课堂检测
㈠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和大家谈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以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但另外有什么法子呢?本城的名医,除他之外,实在也只有一个A了。明天就请A。
A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
1.选文出自鲁迅《朝花夕拾》中的名篇《____________》,选文中的A是________(人名)。(2分)
2.文中寄托着作者深沉的批判和讽刺之情,请结合语句分析选段中蕴含的情感。(4分)
3.有人认为画线句太啰嗦,不如简化为“问了很多人都只是摇摇头”。说说你的看法。(4分)
答案:1、父亲的病
陈莲河
2、示例:“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等对中药的描述,委婉地嘲讽了某些中医故弄玄虚贻误病情的可恶行径;“败鼓皮丸”的治病原理荒唐可笑,完全没有科学道理,难怪根本就治不好父亲的病,只是劳民伤财。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悲愤与谴责。3、示例:我认为不能改。因为原文具体记述了四处问询的情形,看似啰嗦重复,其实传神地突出了医生开列的中药之稀奇,衬托了庸医故弄玄虚的丑恶面目。
㈡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选段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细致地刻画这些有什么用意?(4分)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评价文段中父亲让“我”背好书才看戏的行为。(3分)
答案、1、从选文中可看出父亲是一个刻板、严格、有权威的人。2、“我”的心情变化历程是:兴奋、急切——忐忑、惶恐——痛苦、扫兴。细致地刻画这些心情的变化过程,意在以自己的切身感受揭露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3、示例:我认为文段中父亲让“我”背好书才看戏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因为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父亲却要“我”在轻松、愉快的看戏前背诵根本不懂的古文,给“我”造成痛苦的记忆,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还可能使“我”厌恶学习。我的父母也常常让我带着学习(共69张PPT)
上节课我们《朝花夕拾》的内容作了大致了解,学习了用圈点批注法阅读文章,今天我们将对《朝花夕拾》进行专题研究,并针对考点进行练习。
鲁
迅
⑴《二十四孝图》
在《二十四孝图》中,作者说:“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通过这两件事来说明愚昧的封建孝道只是骗人的把戏而已,绅士、将军者们不去实行,人们又何必要认真地去实行呢。
在这里,作者把封建的孝道揭露批判得体无完肤。作者对束缚青少年成长的封建教育制度极度厌恶,控诉这种教育对儿童心灵的摧残。
1、专题研究一:鲁迅的童年
⑵《五猖会》
《五猖会》首先介绍了五猖会的盛况,接着描写作者要去看会时的兴奋和喜悦,正在作者兴高采烈地将要启程去看会时,父亲突然出现了,并严肃地让鲁迅“去拿你的书来”。接着写作者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最后父亲命令道:“给我读熟。背不出来,就不准去看会。”
接着写作者背书时的痛苦和无奈,写母亲、阿长等人无法营救及等待他背熟时的焦虑。最后作者终于背将出来,大家脸上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但作者这时已是索然无味,没了兴致。
这实际是对摧残少年儿童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强烈控诉。全文以反问作结,实际上是作者对父亲这种行为的否定,也就是对束缚儿童成长的封建教育的否定。
五猖会
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对百草园的欢乐和三味书屋的乏味进行了强烈的对比。在百草园中作者的天性得到充分的显露,享受了生活的无限乐趣。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是自己的乐园,回味无穷。
接下来介绍三味书屋,“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在这里只能是习字和对课,读那些枯燥无味和似懂非懂的文章。如果违犯了规矩,还要领教罚跪和戒尺的滋味。学生不能向老师提问课堂以外的问题。由于课堂的无聊,学生们毫无学习兴趣,所以乘老师读书兴致正浓之时,便开始各自的游戏。
这实际上是对于封建教育的一种自发的抵制和反抗。通过这些描写,说明童年的鲁迅对这种束缚人的封建教育是非常厌烦的。
【⑴长妈妈——是一个勤劳、善良、开朗、纯朴的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旧时代农村妇女的形象,?
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2、专题研究二: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⑵藤野先生——是一位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大学教授。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我”对他表示深深地怀念之情。
⑶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⑷父亲——?是一位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对“我”的学业严格而固执,但“我”却没有归罪于他,表示对他得敬爱。父亲之死,使我感到不安与自责也是使我立志学医救人的动机。
3、专题研究三: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⑴《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中,作者说:“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通过这两件事来说明愚昧的封建孝道只是骗人的把戏而已,绅士、将军者们不去实行,人们又何必要认真地去实行呢。在这里,作者把封建的孝道揭露批判得体无完肤。作者对束缚青少年成长的封建教育制度极度厌恶,控诉这种教育对儿童心灵的摧残。▁▁▁反对虚假的道德教育。
2、《五猖会》
《五猖会》首先介绍了五猖会的盛况,接着描写作者要去看会时的兴奋和喜悦,正在作者兴高采烈地将要启程去看会时,父亲突然出现了,并严肃地让鲁迅“去拿你的书来”。接着写作者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最后父亲命令道:“给我读熟。背不出来,就不准去看会。”接着写作者背书时的痛苦和无奈,写母亲、阿长等人无法营救及等待他背熟时的焦虑。最后作者终于背将出来,大家脸上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但作者这时已是索然无味,没了兴致。这实际是对摧残少年儿童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强烈控诉。全文以反问作结,实际上是作者对父亲这种行为的否定,也就是对束缚儿童成长的封建教育的否定。▁▁教育不应以儿童天性作要挟。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又一次批判。全文对百草园的欢乐和三味书屋的乏味进行了强烈的对比。在百草园中作者的天性得到充分的显露,享受了生活的无限乐趣。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是自己的乐园,回味无穷。接下来介绍三味书屋,“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在这里只能是习字和对课,读那些枯燥无味和似懂非懂的文章。如果违犯了规矩,还要领教罚跪和戒尺的滋味。学生不能向老师提问课堂以外的问题。由于课堂的无聊,学生们毫无学习兴趣,所以乘老师读书兴致正浓之时,便开始各自的游戏。这实际上是对于封建教育的一种自发的抵制和反抗。通过这些描写,说明童年的鲁迅对这种束缚人的封建教育是非常厌烦的。▁▁师生间平等对话交流。
4、《琐记》
《琐记》对自己南京求学一段生活作了总结,在这里批判了当时的教育是学非所用,爬上二十丈的桅杆不可以当个好水兵,钻进二十丈的地道也不能做个好矿工。这说明当时的教育和实践相脱节,作者对这样的教育非常不满,所以决定出国学习,继续深造。▁▁教育和实践应该紧密联系。
(A)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㈠《阿长与〈山海经〉》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B)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选文(A)中的她指的是谁?她为我做了什么事令我一生难忘?(情节概述)
2.“我”为什么把阿长送的《山海经》看做“最为心爱的宝书”?(情节概述)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这句话中“发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情节概述)
她是“我”的保姆长妈妈,她为童年的“我”买回了渴望已久的《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渴慕已久、念念不忘的书,它承载着阿长对“我”的关爱和“我”对阿长的敬意。
原因是阿长给“我”买回了渴望已久的《山海经》,她做到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
4.选文(B)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人物的什么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艺术特色)
5.综合全文内容,说说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人物形象)
心理描写;夸张。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因为“我”非常喜欢而且想得到一本《山海经》,长妈妈很想满足“我”这个想法。这表现了长妈妈朴实善良的性格特征。
(A)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星期要送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㈡《藤野先生》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实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B)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A)中“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情节概述)
2.选文(A)注重表现藤野先生哪些特点?其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人物形象)
3.选文(B)画线句中,“正人君子”运用怎样的修辞手法?又指代谁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
⑴添改讲义⑵纠正解剖图⑶关心解剖实习⑷了解裹脚
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毫无狭隘的民族偏见;表现了作者的敬爱、感激、怀念之情。
“正人君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是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或为统治者服务的反动文人),表达了作者对此类人憎恨与讽刺的思想感情。
4.请结合选文之外的其他情节,谈谈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情节概述、体验看法)
作者经历了匿名事件、看电影事件,认识到中国人的麻木不仁。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痛苦,要真正解救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使民众的思想觉悟。正如作者所言:“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㈢《范爱农》
不知怎的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乘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
“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
“怎么不知道。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
我略略一想,记得的,虽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时是子英来约我的,说到横滨去接新来留学的同乡。汽船一到,看见一大堆,大概一共有十多人,一上岸便将行李放到税关上去候查检,关吏在衣箱中翻来翻去,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仔细地看。我很不满,心里想,这些鸟男人,怎么带这东西来呢。自己不注意,那时也许就摇了摇头。检验完毕,在客店小坐之后,即须上火车。不料这一群读书人又在客车上让起坐位来了,甲要乙坐在这位上,乙要丙去坐,揖让未终,火车已开,车身一摇,即刻跌倒了三四个。我那时也很不满,暗地里想:连火车上的坐位,他们也要分出尊卑来……自己不注意,也许又摇了摇头。然而那群雍容揖让的人物中就有范爱农,却直到这一天才想到。岂但他呢,说起来也惭愧,这一群里,还有后来在安徽战死的陈伯平烈士,被害的马宗汉烈士;被囚在黑狱里,到革命后才见天日而身上永带着匪刑的伤痕的也还有一两人。而我都茫然无所知,摇着头将他们一并运上东京了。徐伯荪虽然和他们同船来,却不在这车上,因为他在神户就和他的夫人坐车走了陆路了。
㈢《范爱农》
1.“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句中“那一天”发生了什么事,请简述事情的经过。(情节概述)
2.选文写了鲁迅的两次摇头,各是因为什么?(情节概述)
范爱农的老师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清政府,写文章悼念。但是范爱农反对。“我们”认为他冷酷,懦弱。
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等人行李中翻出绣花弓鞋,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为火车上让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显得封建。
3.范爱农后来的结局怎样?作者揭示其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的目的是什么?(情节概述、体验看法)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范爱农是个怎样的人?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人物形象)
溺水身亡。在当时浑浑噩噩的国度里,范爱农的死在于不满现状、不屈不挠而又无力改变现实的心志,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控诉,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范爱农是一个孤傲、正直、倔强、追求革命的爱国者。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范爱农的同情和悼念。
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1.选文写了作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哪些事情?(情节概述)
2.从选文看,你觉得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作者对他有怎样的情感态度?(人物形象)
3.通过对典型细节的叙述和描写来把握和表现人物个性是全书的一大特色。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艺术特色)
拜师行礼,向先生请教“怪哉”,读书、习字、对课,小园中寻找乐趣,课上做游戏、画画。
先生是一个方正、严肃、渊博、守旧的人。作者对他怀着恭敬之情。
作者选择了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选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读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寥寥几笔,把老先生那种酷爱读书,痴迷入神的情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4.散文常常将作者的人生感悟蕴含于字里行间。读了选段后,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体验看法)
示例: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让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A)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橱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橱,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㈤《琐记》
(B)此外还有所谓格致,地学,金石学,……都非常新鲜。但是还得声明:后两项,就是现在之所谓地质学和矿物学,并非讲舆地和钟鼎碑版的。只是画铁轨横断面图却有些麻烦,平行线尤其讨厌。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
1.文段(A)中描述的衍太太令人印象深刻,你认为鲁迅笔下的衍太太是个怎样的人物?请简要阐述。(人物形象)
示例一:衍太太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琐记》里写“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而这所谓好,却是怂恿别人家的孩子在冬天比赛吃冰,或者比赛打旋,而在有的孩子旋得跌倒,被自家大人看见时,衍太太却说:“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而且,她还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我”并没有偷,她却放出流言来了。这些就表现出衍太太的坏品德了。
示例二:对衍太太要辨证地看待。她虽然怂恿别人家的孩子冬天比赛吃冰,或者比赛打旋,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甚至背后散布流言,但从文中可以看出,她毕竟还是喜欢孩子,如孩子头上碰肿了,衍太太立刻给他搽药止痛。因而只能说衍太太是一个有不少毛病的小市民,还不能说她就是一个坏人。
2.《朝花夕拾》中还有些什么人物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请你写下其中两个人物,简要说说他们的特点或事例。(情节概述、人物形象)
3.分析选文(B)中画线句子的作用。(内容理解)
示例:喜欢多事、粗俗愚昧,却又真诚地关爱儿童的长妈妈;热心教诲弱国学生、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在三味书屋摇头晃脑读书、“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师寿镜吾;去看迎神赛会即将出门时还要“我”背书的严厉的父亲;要用原配蟋蟀做药引的名医陈莲河……(写出其中两个人物的特点或事例即可。)
汉文教员居然不知道华盛顿是谁,惴惴的神态突出了内心的不安,足见当时的教育有多么落后封闭。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㈥《五猖会》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
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请概述选段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说说随着事情的发展,作者心情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情节概述)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人物形象)
在即将出发去看五猖会时,“我”被父亲强令背《鉴略》,艰难地背诵出一段不懂的文字后,先前兴奋的心情全没有了。
心情变化:高兴地“笑着”“跳着”“催”——“忐忑”“担着心”地强记——梦幻“铁钳”的帮助——热闹却“没有什么大意思”。
选文体现了父亲刻板、严格、权威的特点,从选文中勒令儿子背书可以看出。
3.根据选文,请你简要分析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艺术特色)
4.请根据作品的内容,简要说说这篇散文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体验看法)
不是简单的对童年的回忆,而是在回忆中有更多的批判色彩。所以,文中经常是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有时清新舒展,有时又较为沉重。
表现以父亲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借以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感受:现在的应试教育依然不合人意,现在的孩子照样健康不起来,它将孩子的天真烂漫统统都剥夺,变成一种眼界狭窄、纸上谈兵的人。
㈦《狗·猫·鼠》
(A)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B)有一回,我就听得一间空屋里有着这种“数钱”的声音,推门进去,一条蛇伏在横梁上,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口角流血,但两肋还是一起一落的。取来给躺在一个纸盒子里,大半天,竟醒过来了,渐渐地能够饮食,行走,到第二日,似乎就复了原,但是不逃走。放在地上,也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给放在饭桌上,便捡吃些菜渣,舐舐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舐吃了研着的墨汁。这使我非常惊喜了。我听父亲说过的,中国有一种墨猴,只有拇指一般大,全身的毛是漆黑而且发亮的。它睡在笔筒里,一听到磨墨,便跳出来,等着,等到人写完字,套上笔,就舐尽了砚上的余墨,仍旧跳进笔筒里去了。我就极愿意有这样的一个墨猴,可是得不到;问那里有,那里买的呢,谁也不知道。“慰情聊胜无”,这隐鼠总可以算是我的墨猴了罢,虽然它舐吃墨汁,并不一定肯等到我写完字。
……
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
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
我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着的一匹花猫起手,逐渐推广,至于凡所遇见的诸猫。最先不过是追赶,袭击;后来却愈加巧妙了,能飞石击中它们的头,或诱入空屋里面,打得它垂头丧气。这作战继续得颇长久,此后似乎猫都不来近我了。
1.选文(B)中描述的隐鼠有哪些不幸遭遇?作者绘声绘色地描述这只隐鼠的经历有什么用意?(情节概述、体验看法)
2.作者在选文(A)中写“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艺术特色)
先是差点丧生蛇口,接着就失踪了,可能被猫吃了,也可能被长妈妈踏死了。
通过记叙可爱的隐鼠遭受摧残的不幸经历,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并要抗争。
目的是在于与“虫蛆和鸷禽猛兽”作对比,将“正人君子们”虚伪、丑恶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3.选文(B)中描述隐鼠的举动和描写自己对猫的追打各有什么作用?(艺术特色)
选文(B)中描述隐鼠的举动是为了充分表现隐鼠的可爱,为下文写它的悲剧结局作铺垫,更显得它的可怜;选文(B)最后一段描写自己对猫的追打,足见作者对害死隐鼠的凶手的憎恶,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
㈧《二十四孝图》
自从所谓“文学革命”以来,供给孩子的书籍,和欧,美,日本的一比较,虽然很可怜,但总算有图有说,只要能读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北京现在常用“马虎子”这一句话来恐吓孩子们。或者说,那就是《开河记》上所载的,给隋炀帝开河,蒸死小儿的麻叔谋;正确地写起来,须是“麻胡子”。那么,这麻叔谋乃是胡人了。但无论他是甚么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还有限,不过尽他的一生。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
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现在要加研究的问题。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绩怀橘”也并不难,只要有阉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一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
1.作者为什么要在全文中多次直言诅咒“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原因是什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情节概述)
2.我得到《二十四孝图》为什么既高兴又扫兴?(情节概述)
3.为什么作者反感“老莱娱亲”的故事?(情节概述)
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即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高兴的是:①鬼少人多;②归我一人独有;③那里面的故事似乎准确无误;④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的讲出一段的事迹。扫兴的是: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招致他反感的便是老莱“诈跌”,作婴儿啼,以娱亲意。作者认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做,换言之,不愿装假,这违背了儿童的心理。
4.作者虚拟自己仿效“陆绩怀橘”“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艺术特色)
5.本篇散文作者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你有什么看法?(体验看法)
形象地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指出中国儿童的可怜。斥责道德家们故意捏造那种现实中不存在的道德高标,以突显自己的价值。
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即对儿童的不重视。儿童都读不到他们应该读的书,而人们却无视无睹。儿童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眼中的世界也应该是绚烂夺目的。然而当时的封建礼教只允许儿童读背四书五经,却不允许儿童接触任何有图像的书籍,这无疑在扼杀儿童热爱美丽、憧憬美丽,乃至创造美丽的天性,这是对儿童健康成长的极大摧残。
“我道阿嫂哭得悲伤,暂放他还阳半刻。大王道我是得钱买放,就将我捆打四十!”……
他口里的阎罗天子仿佛也不大高明,竟会误解他的人格,——不,鬼格。但连“还阳半刻”都知道,究竟还不失其“聪明正直之谓神”。不过这惩罚,却给了我们的活无常以不可磨灭的冤苦的印象,一提起,就使他更加蹙紧双眉,捏定破芭蕉扇,脸向着地,鸭子浮水似的跳舞起来。……
……他现在毫不留情了,然而这是受了阎罗老子的督责之故,不得已也。一切鬼众中,就是他有点人情;我们不变鬼则已,如果要变鬼,自然就只有他可以比较的相亲近。……
迎神时候的无常,可和演剧上的又有些不同了。他只有动作,没有言语,跟定了一个捧着一盘饭菜的小丑似的角色走,他要去吃;他却不给他。另外还加添了两名角色,就是“正人君子”之所谓“老婆儿女”。凡“下等人”,都有一种通病:常喜欢以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虽是对于鬼,也不肯给他孤寂,凡有鬼神,大概总要给他们一对一对地配起来。无常也不在例外。所以,一个是漂亮的女人,只是很有些村妇样,大家都称她无常嫂;这样看来,无常是和我们平辈的,无怪他不摆教授先生的架子。一个是小孩子,小高帽,
㈨《无常》
《无常》
小白衣;虽然小,两肩却已经耸起了,眉目的外梢也向下。这分明是无常少爷了,大家却叫他阿领,对于他似乎都不很表敬意;猜起来,仿佛是无常嫂的前夫之子似的。但不知何以相貌又和无常有这么像?吁!鬼神之事,难言之矣,只得姑且置之弗论。至于无常何以没有亲儿女,到今年可很容易解释了;鬼神能前知,他怕儿女一多,爱说闲话的就要旁敲侧击地锻成他拿卢布,所以不但研究,还早已实行了“节育”了。
这捧着饭菜的一幕,就是“送无常”。因为他是勾魂使者,所以民间凡有一个人死掉之后,就得用酒饭恭送他。至于不给他吃,那是赛会时候的开玩笑,实际上并不然。但是,和无常开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
有人说,他是生人走阴,就是原是人,梦中却入冥去当差的,所以很有些人情。我还记得住在离我家不远的小屋子里的一个男人,便自称是“走无常”,门外常常燃着香烛。但我看他脸上的鬼气反而多。莫非入冥做了鬼,倒会增加人气的么?吁!鬼神之事,难言之矣,这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论了。
1.请结合相关情节说说“无常“是个怎样的鬼?(人物形象)
2.请仔细揣摩选文中画线的语句,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体验看法)
无常是个爽直、公正、有人情味的鬼。选文中的这些情节可以体现:“无常的手里就拿着大算盘,你摆尽臭架子也无益”,人间得不到的公正在阴间得到了;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在夹叙夹议之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所谓“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3.无常因为“阿嫂哭得悲伤”就违反规定“暂放他还阳半刻”。现实生活中有些执法者也会有类似的举动,你怎么看?(体验看法)
4.《无常》一文经常提到现实中的“人”,作者用意何在?你能体会到他对“无常”抱有怎样的感情吗?(体验看法)
示例一:我认为执法者一定要一视同仁,依法办事,如果感情用事,标准不一,势必导致混乱和不公平。
示例二:我认为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执法过程多些变通,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些和谐,多些相互理解。
《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鲁迅对无常显露出难以掩饰的敬佩、赞美和喜爱之情。
㈩《父亲的病》
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和大家谈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但另外有什么法子呢?本城的名医,除他之外,实在也只有一个陈莲河了。明天就请陈莲河。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
1.文中详细地描述医生开的药方,有什么用意?(体验看法)
2.作者在童年目睹父亲受病魔纠缠的痛苦后,一心想从医,但去日本后为什么又改变这种想法?从中体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情节概述、人物形象)
用意:通过描述医生开的药方,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那些庸医的无能。庸医为了骗取金钱给人看病就用故弄玄虚的药方,看似神丹妙药,其实对病是没有一点疗效,搞得家人东奔西走到头来还是白折腾一番。
示例:作者去日本求学后,从《藤野先生》里的“匿名信事件”“电影风波”等所见所闻中,让他觉得即使能医治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也拯救不了国民的灵魂,所以就弃医从文了。可见作者是一个爱国的学者。
3.根据选文,分析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艺术特色)
4.文中寄托着作者深沉的批判和讽刺之情,请结合语句简要分析选段中蕴含的情感。(体验看法)
语言生动幽默,妙趣横生。如写两位医生的不同之处,写昆虫也要贞洁等。白描手法的运用。只是叙述描绘,但所有的感情都蕴含在句子中。
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等对于中药的描述,委婉地嘲讽了某些中医故弄玄虚,贻误病情的可恶行径。“败鼓皮丸”的治病原理荒唐可笑,完全没有科学道理,难怪根本就治不好父亲的病,只是劳民伤财。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悲愤与谴责。
㈠研究专题一:鲁迅的童年,填空
1、《朝花夕拾》全书共______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是鲁迅唯一一本________集,是鲁迅回忆______、_______和_______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作品。
2、(衢州中考)从《朝花夕拾》的阅读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的鲁迅?结合内容简要作答。
散文
童年
少年
青年
示例:在《朝花夕拾》里,童年的鲁迅是个性格活泼,身心健康的孩子。他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想得到神奇的《山海经》,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喜欢小动物,为了隐鼠仇猫,和阿长闹意见,表现得爱憎分明,充满同情心;他在私塾里画绣像,为了看五猖会无奈背书,显得天性自由,活泼好动,有点顽皮。
1、根据以下提示写出人物名称:
⑴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 )
⑵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
)
⑶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
⑷他的脸是圆而胖的,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
⑸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⑹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
????????)
㈡研究专题二: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回答
范爱农
藤野先生
寿镜吾先生
陈莲河
阿长
衍太太
2、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
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没说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橱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点珠子这类西……”
【乙]“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⑴【甲】【乙】两段文字均选自《
》,【甲】文中的“她”指的是
(人名),乙文中的“她”指的是
(人名)。
⑵这两个人物身上有什么异同点?
朝花夕拾
衍太太
阿长
相同点:两者都有愚昧迷信的一面(或都深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不同点: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自私自利、令人憎恶、爱推卸责任的人;阿长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勤劳的可贵品质。
3、下列表述与原著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几位“名医”为父亲治病时的种种表现,并由此感叹: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B.《琐记》写到,衍太太看见我们吃冰,一定会笑着让我们多吃点;还让“我”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鲁迅没有直接批判,但心中是嫌恶她的。
C.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竞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藤野先生》中提及。
D.《朝花夕拾》中有几篇作品涉及儿童教育问题,如《五猖会》中“我”被迫背书的情节反映出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C
这段经历在《琐记》中提及
【走进名著】一位同学提供了A、B两段文字,设计了两个问题,请你回答。
A.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阿长与〈山海经》》)
B.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
(《五猖会》)
㈢研究专题三: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回答
1、A,B两段文字分别是哪两件事产生的影响?请简要概括。
2、分别说说这两件事对作者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3、《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二十四孝图〉》中都提到了儿童的读书问题,你认为孩子要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
A、阿长送“我”绘图的《山海经》。
B、在“我”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强迫“我”背诵《鉴略》这本书。
A、让作者感受到了阿长伟大的爱;
B、让作者感受到了家长的霸道及对儿童天性的摧残。(意思对即可)
示例:孩子要读符合年龄特征、有利于身心成长、自己感兴趣的书。读书要以兴趣为前提,家长应以鼓励为主,不能强制。
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选取经典段落,进行赏析。
再
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共44张PPT)
罗大佑的《童年》是一首老歌,却经久不衰,我们津津乐道地不仅是歌曲轻快的节奏,更是贴近我们童年生活的歌词,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难忘的学生时代。一首歌之所以受到听众的喜爱,在于我们能够在歌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一部文学名著能够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往往也是因为书中有我们曾经或现在、拥有或渴望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朝花夕拾》,去书中寻找我们的童年。
鲁
迅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
以《五猖会》为例,指导批注式阅读方法。
3.分类专题研究,了解各篇文章主题,了解主要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通过细节品味、掌握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自主独立有创意地阅读《朝花夕拾》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少年时期,家道中落,父亲卧病不起。青年时期,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辗转奔波。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后又弃医从文,意在以文艺拯救国民精神。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1、作者简介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惟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一共10篇,后来又加了“小引”和“后记”。写于1926年2月到11月。从历史背景来看那是民国以来北洋军阀统治最黑暗的时期。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经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在北京寓所的东壁下创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外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1926年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作者所经历过的旧事,像花瓣一样散落在上壤上,现在把这些“花瓣”拾拾起来。这不就是像早晨的落花,到了傍晚才去把它拾取起来吗?故名为《朝花夕拾》。
2、创作背景
《朝花夕拾》共收入十篇作品。包括:①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②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③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④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⑤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的《无常》;⑥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⑦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⑧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⑨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⑩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国初期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其中不少作品被纳入初中课本如《藤野先生》等,可见它对教育事业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3、内容总述
《朝花夕拾》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每一篇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角。从主题思想上看,《朝花夕拾》中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第一类:怀念师长故人。通过对不同人生阶段曾经熟识人物:保姆阿长、日本教师藤野先生和好友范爱农的典型事迹的追忆,表现他们朴实、善良、高尚的品格。
4、作品分类
【内容概述】——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人物形象】长妈妈: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热心帮助孩子。
【体验看法】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阿长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也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腐朽的事实。
⑴《阿长与〈山海经〉》
【内容概述】——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也反映了作者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主义思想。
【人物形象】藤野先生:为人正直,诲人不倦,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
【体验看法】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⑵《藤野先生》
【内容概述】——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人物形象】范爱农:为人孤傲、倔强、正直,不满黑暗现实,追求革命。
【体验看法】鲁迅视爱农为挚友,在短短几年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就本文所写的四个片段来看,鲁迅先生和范爱农所表现出的感情态度是多么惊人的相似:满腔的悲愤——不满和无奈——苦闷与绝望——思念和牵挂。
⑶《范爱农》
第二类:追忆旧时生活。通过对自己曾经经历的生活片段的回顾,既表达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也表达对某些不良现象的反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内容概述】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七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做出了批判。
【人物形象】寿镜吾(作者读私塾时的老师):方正、质朴、博学。
【体验看法】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让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内容概述】主要回忆了作者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品中描述了隔壁家的衍太太表面对别人家孩子好,其实是在暗中使坏,让孩子做种种危险的事,如给“我”看不健康的图片,教“我”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格。表现出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作者还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以及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作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人物形象】衍太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体验看法】作者鲁迅表面上是在赞扬衍太太,实际心中却是鄙视她的。
⑵《琐记》
【内容概述】五猖会是鲁迅儿时的一件罕逢的盛事。这篇文章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人物形象】父亲:刻板、严格、权威。
【体验看法】鲁迅的童年,许多来自儿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气都被抹杀了。这是由封建教育的不合理导致的,在吃人的传统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病态的。然而现在的应试教育却依然不合人意,现在的孩子照样健康不起来,它将孩子的天真烂漫统统都剥夺,变成一种眼界狭窄、纸上谈兵的人。
⑶《五猖会》
第三类:讽刺丑恶现象。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展示旧道德秩序之下人们的真实生活状况,揭露和批判了反动、守旧势力,表达了对封建旧制度、旧道德的憎恶和讽刺。
【内容概述】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在文中,鲁迅整理猫的恶行:第一,猫对本人捉到的猎物,总是纵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民气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固然厥后证明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发生好感的,况且它厥后的确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如许一个范例,锋利而又抽象地挖苦了生存中与猫类似的人。本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体验看法】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对弱小者要同情,对暴虐者要憎恨并要抗争。
⑴《狗·猫·鼠》
【内容概述】——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三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鲜明的立场:主张新文化,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体验看法】鲁迅先生借着说童年看《二十四孝图》的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儿童的不重视。儿童都读不到他们应该读的书,而人们却熟视无睹,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然而我又想到了现在,现在的孩子们别说爱读书,他们根本不想读书,不思学习。再看看那时候的孩子们,他们渴望读书却没有书读,而现在我们有书读却不愿读,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悲哀的现象吗?
⑵《二十四孝图》
【内容概述】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人物形象】无常:具有人情味的鬼,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
【体验看法】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⑶《无常》
【内容概述】父亲被江湖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体验看法】鲁迅在文中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然而我又想到了现实社会中这种现象也不少见。对于社会上坑蒙拐骗的人,我们要与他们斗争到底,并学会揭穿丑恶事物的本质、辨明是非。
⑷《父亲的病》
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爆炸,知识激增,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感觉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来读经典作品了,经典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怎样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呢?这主要是个认识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㈠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比如鲁迅的《朝花夕拾》,虽然它所反映的生活场景与我们的时代不同,但它对童年经历的精彩呈现,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我们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梦幻般的色彩是人生亮丽的底色。鲁迅以个文学家特有的敏锐,捕捉到种种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场景,其中有快乐,有迷惘,有温暖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这会丰富我们每个人对童年的体验。带着个人的生活体验去读,你可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1、读经典作品,会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
经典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社会人生,具有长远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读经典,就像看汽车的后视镜,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比如,《五猖会》中所反映的家庭教育问题,是不是至今还在我们身边出现,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2、读经典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
鲁迅的作品在当代中国,就像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英国,普希金的作品在俄罗斯,已成为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象征。读鲁迅,会比读当下流行的那些“文化快餐”书籍有更多的收获。想一想,是不是鲁迅创造了“朝花夕拾”这个词语,才有了现在流行歌曲中“朝花夕拾杯中酒”
(《中华民谣》)这样的句子呢?
3、读经典作品,更有利于文化积累,让自己的思想与大师们联网接轨。
经典常读常新,是我们汲取人生智慧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读经典作品,或许会有隔膜,这可能是时代变迁或语言形式上的生疏造成的。想着跨越这种隔膜,可以接触人类智慧的精华,你就会有耐心读下去,深入堂奥,大有获益。为消除隔膜,可以查阅作者传记资料或相关评论,了解作者作品的一些情况,或者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注意课内外学习的沟通。
4、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可以涵养情性,启迪人生。
1、批注方法
现在大家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对于经典著作,我们怎样阅读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呢?教育家徐特立曾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墨,说的就是批注。
㈡批注方法指导及实践
在语文学习中,常见的批注方法有:圈点批注和文字批注。每个用心读书的人都会有自己喜欢的批注形式,常见的批注形式有:
①用“…”标出文中的关键字词。
②用“___”标出文中的关键句子。
③用“
”标出文中的佳妙句,并在句子旁边写出分析评语。
④用“?”标出自学时有疑问的地方,并用问句的形式写出疑问。
⑤用“△”标注在想发表感想的地方,并将感想写在“△”之后。
我们已经学了来自《朝花夕拾》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受了烂漫的童心,《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无常》等篇目中,也有对鲁迅童年生活的叙述。
现在请大家细读《五猖会》,老师想以这篇文章为例,示范如何做批注。
细读《五猖会》,完成问题
⑴
深入细节、联想画面。
例: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大家那么早就开始准备,又要搬那么多东西。大伙忙碌的情景从侧面衬托出五猖会吸引人。
△多么天真可爱的画面!我们好像看到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听说要去看自己盼望已久的迎神赛会时,又蹦又跳的兴奋形象。
△作为孩子,最爱的是热闹,因此急切地想去看迎神赛会,总是嫌时间过得太慢。把儿童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2、批注实践
(2)
进入角色、品味情理
例: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当“我”终于背出了书,大家的高兴溢于言表。而两个“没有”,却写尽了“我”的兴趣。
△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就是因为早上父亲要“我”背书的举动挫伤了“我”的童心,让“我”的满怀兴致一扫而空。
1、《狗·猫·鼠》这是一篇思想含义深刻的杂文。文章表面上写作者少年时代关于狗、猫、鼠
的回忆,而实质是抨击那些像狗像猫像鼠的各类“
”
也表现了对
的同情和
的憎恨。
2、《阿长与〈山海经〉》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文中长妈妈是鲁迅小时侯的
。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通过概括叙述长妈妈的不幸的一生和儿时与其相处的情景,控诉了
对劳动妇女的毒害,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
。
㈠根据作品内容填空
生活片段
名人教授
弱小者
暴虐者
保姆
勤劳、善良、开朗、
纯朴的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旧时代农村妇女
封建礼教
尊敬与同情
3、《二十四孝图》,作者以杂文的笔法,漫谈了少年时代接受儒家封建教育的生活片断,分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孝道故事。揭露、控诉了封建教育对童心的毒害和扭曲。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鲜明的立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4、《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五猖会这个迎神赛会的_________
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___________的感受。水路中美丽的风景,“五猖会”的热闹场面,“对于我似乎都没舍什么大意思”。可见,作者那时的心灵受到了____________。指出强制的__________对儿童天性的__________。
董香扇枕
子路贡米
卧冰求鲤
老莱娱亲
郭巨埋儿
主张新文化
反对白话文
急切兴奋
扫兴而痛苦
挫伤和打击
封建教育
压制和摧残
5、《无常》是—篇谈神说鬼的散文,写的是作者童年时代在故乡所了解到的“_________”。
揭露了“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实,也揭露了____________。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抒情浓郁的散文。文中描述了儿时在家中_______得到有趣的生活和在_________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___________________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合理要求。
2、批注实践
鬼神之事
鬼有情
而人无情
封建文化糟粕
百草园
三味书屋
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
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
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
7、《父亲的病》是一篇怀念父亲的散文。作者通过__________的生活片断的回忆,揭露了“名医”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质,深刻鞭挞了上张复古倒退的“国粹”派的反动性,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的思想感情。也隐含着作者运用______________的思想。
8、
《锁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__________”。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__________的强烈欲望。
父亲治病
巫医不分
故弄玄虚
勒索钱财
草菅人命
现代科学救国
逃避偷东西的流言
到中西学堂学习
到矿务学堂学习
到日本留学
乌烟瘴气
探求真理
9、《藤野先生》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文章叙述了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_________的经过,并与藤野先生师生之间建立真挚的友谊,赞颂了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也反映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爱国主义思想。
10、《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__________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___________的失望和对这位__________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弃医从文
严谨、正直、热诚、
寻求救国救民真理
辛亥革命
旧民主革命
正直倔强
没有民族偏见
㈡小明为七年级新生做《朝花夕拾》的荐读演讲。下面是演讲稿的片段,请按要求填空。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在书中,有描述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 ① ;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 ② ;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 ③ 。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 ④ 和 ⑤ ,令人回味无穷。
⑴将下面篇目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狗·猫·鼠》 B.《琐记》 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 E.《无常》 F.《阿长与<山海经>》 G.《父亲的病》 H.《范爱农》 I.《藤野先生》
J.《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①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⑵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短语。
④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 ?
A、J
H、I
深沉的情感
理性的批判
D、E
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朝花夕拾》及其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小说集。
B.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散文诗集《野草》等。
C.《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D.《朝花夕拾》的序言《小引》采用散文式的笔法介绍了全书的内容、写作过程以及书名的含义等。
㈢选择正确的答案
A
2、关于《朝花夕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B.《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要时的无限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D.《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了鲁迅追寻真理的足迹。
B
3、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朝花夕拾》全书共十篇文章,其中《二十四孝图》批判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孝道。
B.《范爱农》一文写的是范爱农和“我”在日本留学时的故事。徐锡麟被害后,“我”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范爱农表示反对。
C.《阿长与(山海经》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
D.《父亲的病》一文,叙写了当地几个医生为“我”父亲治病的情形,医生开的药方里常有奇特的药引,文章既讽刺了庸医,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B
4、《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的是(
)
A.《五猖会》
B.《琐记》
C.《父亲的病》
D.《无常》
5、《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地嘲弄和鞭挞的文章是(
)
A.《琐记》
B.《无常》
C.《二十四孝图》
D.《狗·猫·鼠》
B
B
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再
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共32张PPT)
鲁
迅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
集,共
篇。后来又加了“
”和“
”。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
。
2、《朝花夕拾》里的《
》和《
》中,都有对鲁迅先生儿时读书场景的生动描写,这两篇文章都包含了作者对
的温和批评。
3、鲁迅在《狗?猫?鼠》一文中借猫讽刺散布流言的
。
4、《狗?猫?鼠》中,鲁迅先生小时候床头贴的两张花纸分别是
、
。
5、《朝花夕拾》记载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
玩耍。
6、《藤野先生》记载在仙台学医时发生了
和
事件,鲁迅决定弃医从文。
1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猖会
封建教育制度
正人君子
八戒招赘
老鼠成亲
百草原
匿名信
散文
后记
小引
电影
㈠填空题
7、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
,黑无常又叫
,人们喜爱的是
。无常是一种有人情味的鬼,他来源于
。
8、鲁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__________________。
9、“好。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
_______》篇。
10、
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
__________
”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11、
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出鲁迅探求真理的__________。
12、《范爱农》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日本留学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__________。
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琐记
乌烟瘴气
强烈欲望
生活片段
活无常
死无常
活无常
民间传说
13、《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__________的原因。
14、《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_________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15、鲁迅在《_________》中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16、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竟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_______》中提及。
17、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无常》,《_________》。
18、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_______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
”之流。
迎神赛会
藤野先生
琐记
五猖会
无常
正人君子
弃医从文
19、鲁迅在《父亲的病》中提到的两位“神医”是
和
。
20、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_________。
21、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
。
22、《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
,让我感到痛苦。
23、《阿长与<山海经>》中“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的原因是阿长给我买来了
。
24、《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
、
、________
等孝道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陈莲河
《天演论》
《鉴略》
范爱农
《山海经》
卧冰求鲤
老莱娱亲
叶天士
郭巨埋儿
1、“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
)
A、形象好看
B、活泼诙谐
C、能勾摄恶人魂魄
D、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2、《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
B、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D、学医太难
3、《琐记》一文中写了几件事,表达了对衍太太的不满(
)
A.一件
B.两件
C.三件
D.四件
4、《朝花夕拾》中,阿长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哪一个不是阿长的性格特点(
)
A.迷信
B.不拘小节
C.马虎
D.朴实
㈡选择题
D
C
C
C
5、陈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什么(
)
A.一对蚂蚁
B.一对蟋蟀
C.一包苦菜
D.都不是
6、《琐记》中,衍太太对鲁迅说偷珠宝的事件后,她有没有散布流言(
)
A、有
B、没有
7、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
A、
鲁迅写《范》只为了回忆过去,记住以及想念范爱农。
B、
范爱农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先生,因此在先生死时不主张发电报。
C、
鲁迅记忆中的范爱农很坏。
D、《范爱农》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8、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
)
A、《风筝》
B、《无常》
C、《父亲的病》
D、藤野先生
B
A
D
A
9、《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的是(
)
A、《五猖会》
B、《琐记》
C、《父亲的病》
D、《无常》
10、鲁迅早年留学学习医学的国家是(
)
A、日本
B、美国
C、苏联
D、英国
11、范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的地点是(
)
A、东京
B、北平
C、横滨
D、绍兴
12、《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是哪篇文章?(
)
A、《琐记》
B、《无常》
C、《二十四孝图》
D、《狗猫鼠》
B
A
C
B
13、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
)
A、狗猫鼠
B、五猖会
C、二十四孝图
D、琐记
14、“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
A、孔乙己
B、范爱农
C、藤野先生
D、寿镜吾先生
15、下列事物中,哪一样不是阿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
A.
败鼓皮丸
B.一对原配的蟋蟀
?
C.
平地木
???
D.经霜三年的甘蔗
16、因为阻止我们吃冰致使我们大半天玩不成,(????)被我们起了个“肚子疼”的绰号。
A.衍太太
B.
我母亲
C.
阿长
D.
沈四太太
B
D
D
D
1、《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狗“尽情玩弄”弱者、对人又是一副媚态的憎恶。(
)
2、《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
(
)
3、阿长总喜欢“切切察察”,因此深受作者厌恶。(
)
(
)
4
、鲁迅不喜欢《天演论》。
(
)
5、藤野先生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偏见的人。
(
)
6、藤野先生为人诚恳公正。
(
)
7、藤野先生对学生诲人不倦,对研究一丝不苟;
(
)
8、藤野先生对学术有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
(
)
9、藤野先生向鲁迅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是对中国人的轻视。(
)
㈢判断题
√
×
×
×
×
×
√
√
√
×
10、范爱农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
(
)
11、范爱农常常从乡下搭船进城,是因为他向往城市生活;
(
)
12、范爱农对辛亥革命是非常欢迎的;
(
)
13、范爱农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一直受到重视和重用。
(
)
14、《琐记》中有“肚子疼”绰号的是衍太太。(
)
15、陈莲河是《琐记》中的人物。(
)
16、《无常》是对保姆阿长的回忆。(
)
17、鲁迅是借《狗、猫、鼠》一文来表明他为什么那么讨厌猫的。(
)
18、《父亲的病》中为父亲看病的第二个医生是叶天士。(
)
×
×
√
×
×
×
×
×
×
1、你怎么评价范爱农?
答:
2、作者憎恨猫的哪些特性?
答:
3、起初鲁迅认为范爱农是怎样一个人?
答:
4.《范爱农》写了鲁迅的两次摇头,分别是因为什么?
答:
㈣简答题
爱憎分明,为人正直。
猫偷鱼肉,深夜在树上大叫。
非常冷漠,十分胆小,对师长无情,与人背道而驰。
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一行人等的行李中翻出绣花弓鞋,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为让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显得封建。
5、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童年时的鲁迅爱收集带图画的书,除此之外,你还能从中知道他此时其它的爱好吗?
答:
6、《父亲的病》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答:
7、鲁迅的《二十四孝图》一文,对古时的所谓“孝”持有怎样的态度?
答:
8、鲁迅写《无常》是为了表达什么思想?
答:
描绣像。
作者回忆儿时为父亲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是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揭示其虚伪和残酷。
讽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不得恶报,所谓的“正人君子”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
9、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答:
10、为什么作者反感“老莱娱亲”的故事?
答:
11、《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什么?
答:
12、《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鉴略》这一事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族歧视,关爱年轻人,为人正直的人。
招致他反感的便是老莱“诈跌”,作婴啼,以娱亲意,作者认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换言之,不愿装假,这违背了儿童的心理。
当作者兴高采烈地计划前往看五猖会时,却突然被父亲叫住要求他背书。
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13、《无常》中塑造的“无常”这个形象为什么会受到民众的喜爱?
答:
14、《父亲的病》中屡次提及庸医误人的种种荒诞行为,试举一例:答:
15、鲁迅起名“朝花夕拾”,有何含义?原题叫什么?
答:
16、对长妈妈的“特别的敬意”是因何而生?又是何时消失?
答:
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如陈莲河用药中要求“蟋蟀一对”,且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等。
早上的花晚上拾起,成年之后回忆往事之意,鲁迅是想从这些回忆中感受到心灵的闲静,感受情感的慰藉。《旧事重提》。
因为她经常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某种情况表明她似乎有“伟大的神力”,所以就有了“特别的敬意”。在知道是长妈妈谋害了自己的隐鼠之后,这种敬意就完全消失了。
17、说出书中其它几篇的篇名。
答:
18、书中着墨较多的人物有哪些?
答:
19、《朝花夕拾》中刻画的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有哪些?
答:
20、鲁迅回忆藤野先生的目的是什么?
答:
《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
阿长 衍太太
在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中吸取力量,来继续与“正人君子”们作斗争。
㈠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和大家谈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以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但另外有什么法子呢?本城的名医,除他之外,实在也只有一个A了。明天就请A。
A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
1.选文出自鲁迅《朝花夕拾》中的名篇《____________》,选文中的A是________(人名)。(2分)
2.文中寄托着作者深沉的批判和讽刺之情,请结合语句分析选段中蕴含的情感。(4分)
3.有人认为画线句太啰嗦,不如简化为“问了很多人都只是摇摇头”。说说你的看法。(4分)
父亲的病
陈莲河
示例:“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等对中药的描述,委婉地嘲讽了某些中医故弄玄虚贻误病情的可恶行径;“败鼓皮丸”的治病原理荒唐可笑,完全没有科学道理,难怪根本就治不好父亲的病,只是劳民伤财。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悲愤与谴责。
示例:我认为不能改。因为原文具体记述了四处问询的情形,看似啰嗦重复,其实传神地突出了医生开列的中药之稀奇,衬托了庸医故弄玄虚的丑恶面目。
㈡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
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选段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细致地刻画这些有什么用意?(4分)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评价文段中父亲让“我”背好书才看戏的行为。
从选文中可看出父亲是一个刻板、严格、有权威的人。
“我”的心情变化历程是:兴奋、急切——忐忑、惶恐——痛苦、扫兴。细致地刻画这些心情的变化过程,意在以自己的切身感受揭露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示例:我认为文段中父亲让“我”背好书才看戏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因为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父亲却要“我”在轻松、愉快的看戏前背诵根本不懂的古文,给“我”造成痛苦的记忆,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还可能使“我”厌恶学习。我的父母也常常让我带着学习任务旅游、看电影等,常常增加我的反感。
㈠1、“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以上情节出自《朝花夕拾》中的《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五猖会
父亲要“我”背书,
背不出来就不准去看会。
2.阿长和衍太太是《朝花夕拾》中两个很典型的妇女形象,分别写出她们与“我”相关联的一件事情以及“我”对她们的态度。
示例:阿长给“我”买回《山海经》,“我”对阿长这个劳动妇女从“不大佩服”到充满敬意(
感激/歉疚/思念
)。衍太太怂恿“我”偷母亲的东西变卖,并把这个谣言散播开来,“我”对衍太太这个庸俗的市井妇人充满厌恶。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⑴文段选自《___________》(
书名
),作者是________。??
⑵文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朝花夕拾
鲁迅
范爱农
倔强耿直、
愤世嫉俗,负责任但穷困潦倒
4.下面是丰子恺先生为《朝花夕拾》画的两幅插图。请观察图片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⑴根据画意和文字提示,写出与这两幅图画相关的文章篇名。
与图①相关的篇名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与图②相关的篇名是《__________》。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猖会
⑵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根据与图片相关的文章,任写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
示例一:温馨的回忆: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②《五猖会》一文中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嘟嘟”,呲呲地吹它两三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
示例二:理性的批判: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老师让孩子们读一些枯燥乏味的书。②《五猖会》一文中去看迎神赛会前,父亲强迫“我”背书,让“我”感到扫兴和痛苦。
课外阅读《朝花夕拾》,结合具体文章分析如何消除与经典的隔阂。
再
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