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长征组歌》两首
萧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语言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
3、情感目标: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的钢铁意志。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语言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
2、教学难点:体会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式的作用。
教学手段和方法
1、教学手段:利用录音机等多媒体。
2、教学方法:反复朗读与自主探究为主,适当引导。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四渡赤水出奇兵》
重点难点
1. 了解有关萧华的文学常识和《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
2. 了解长征和四渡赤水的历史知识。
3. 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学习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 简介作者。
萧华(1916—1985),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1965年,他抱病写作完成了12首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 《长征组歌》的有关情况。
《长征组歌 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1)告别,(2)突破封锁线,(3)遵义会议放光辉,(4)四渡赤水出奇兵,(5)飞渡大渡河,(6)过雪山草地,(7)到吴起镇,(8)祝捷,(9)报喜,(10)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式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撤离苏区、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达吴起镇、胜利会师),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中在川黔滇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了运动战。摆脱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中决定性的胜利。《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途中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牵着敌人走,调敌人的兵力出云南,为红军北上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的得意之作,因为用兵出神入化,所以说“出奇兵”。
3. 朗读课文,并给词语注音
(1) 敌重兵(zhòng) (2) 压黔境(qián)
(3) 雪皑皑(ái) (4) 草毯泥毡(zhān)
二、课堂教学过程:
歌词内容分析:
(一)思考问题:
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这一部分分两层。
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
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二)交流探索
1、红军面临的困难有哪些?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2、对这些困难的渲染有什么作用?
3、哪些地方表现了毛主席用兵如神?
4、本诗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三)品味语言
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为什么喜欢?
例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四)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歌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写作特点
(1)歌词句式长短相间,跌宕起伏,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2)使用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强调红军所处环境的险恶,军民的鱼水情深,突出主题。
(3)语言高度概括,可谓“一字千金”,巧用“解”“压”“逼”“袭”等动词,富有气势,饱含深情,充分表现了红军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难点理解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这两句突出了四渡赤水河战役中红军巧妙运动、出奇制胜的特点。“乌江天险重飞渡”,讲的是中央红军第二次渡过乌江的战事。红军曾于1935年初,在江界北渡天险乌江,夺取遵义、桐样、湄潭等城,全歼敌军侯之担师;这一次则是南渡乌江,红军第一军团于1935年3月31日南渡乌江全歼守敌。“兵临贵阳逼昆明”,红军南渡乌江后,佯攻息烽城,大军继续南下,将介石当时在贵阳指挥督战,害怕我军直取贵阳,急忙抽调部队增援息烽,并调云南军队到贵阳附近来防守,这时,红军出其不意,不沿公路直趋贵阳,而是向东进发,敌军纷纷向东调动,不料红军又突然转向西南,向云南方向急进,敌军担心红军进逼昆明,火速调集民团来守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指贵阳军阀的“双枪兵”(敌军带有步枪和鸦片烟枪,人称“双枪兵”)不堪一击,一打就逃,红军乘胜急行军,向预定目标出发。“调虎离山袭金沙”,指红军在调动大批敌军防守昆明后,虚晃一枪,撇开有防备的昆明,向敌人防守薄弱的金沙江挺进,强占金沙江边的皎平渡渡口,经过7天7夜,红军全部渡过了天堑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国民党围追堵截的圈子,由被动争取到主动,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最后一句是歌词的中心句,它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三、布置课后作业:
1、《长征组歌》的词作者是________,这是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_____周年而作的。
2、《四渡赤水出奇兵》一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敌重( )兵 压黔( )境
4、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四度赤水____ 千锤百练____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1)调虎离山袭金沙
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2)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形容非常善于用兵,指挥作战变化莫测。
3.“横断山,路难行”这两句反复出现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突出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
4.“天如火来水似银”这句歌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比喻,形象地写出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5.品味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①兵临贵阳逼昆明
逼:形象地展开了红军以凌厉之势对昆明造成的威逼震慑之势。
②调虎离山袭金沙
袭:生动地表现了红军出奇不意巧渡金沙江的情景。
第二课时《过雪山草地》
重点难点
1. 了解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历史背景。
2.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习革命前辈不怕艰苦的优良传统,培养战胜各种困难的意志。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了解背景
这首诗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飞越大渡河后爬雪山,过草地的两个艰难困苦的时期,表现了红军战士们不怕困难的精神。
2、 朗读课文,并给词语注音
(1) 雪皑皑(ái) (2) 草毯( )泥毡(zhān) 千锤( )百炼
二、课堂教学过程:
探究问题,理解课文:
(1)歌词内容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
(2)红军过雪山草地时所遇到的自然环境怎样?所面临的生活状况怎么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用拟人、对偶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用对偶。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4)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
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
(5) 小结
中心意思:
《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2.写作特点
(1)歌词句式相对整齐,结构层次分明,读起来铿锵有力,和内容完美统一。
(2)恰当运用拟人、对偶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主题。
三、布置课后作业:
1、正确认读并书写下列词语(三遍)
黔(qián) 皑皑(ái) 毡(zhān) 重chóng 重复 重zhòng 重量
2、熟读成诵,并认真书写这两首歌词(一遍)
3、《过雪山草地》一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野菜充讥____ 白雪铠铠____
5、该词的韵脚是___________,所押之韵是___________ 。
6、“雪皑皑……炊断粮”四行歌词用的都是三字短句,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估计这首歌在唱的时候,高潮应出现在哪里?请说说理由。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因为这两句最能体现这首歌的主题。
8.红军在过雪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请各用两个字概括。他们又是靠什么克服了这些困难?雪大、天寒、缺粮。凭官兵共同的坚定的理想信念。
9.过雪山草地是艰难的,但歌词中说“雪山低头迎远客”,你是怎么理解的?
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衬托了红军官兵蔑视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0、成语“千锤百炼”在文中的意思是___经过多次的斗争与考验_________________ 怎样理解“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二句?
这两句点明红军是由特殊材料铸成的,他们经受了千锤百炼的考验,从而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11.如果需要建一座红军过雪山草地纪念碑,请你在纪念碑上写一段话。
提示:可围绕理想、信念、战胜困难等方面写,也可从留给后世的影响来写。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