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

文档属性

名称 枣核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19 13:5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枣 核
萧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用朴实的叙述表现人物深沉的感情。
2、能力目标:培养联系上下文推断词语含意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美籍华人朋友深沉的思乡感情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饱含深情的语言,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这情。
2、教学难点: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教学手段和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朗读、交流、探究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听歌《我的中国心》,渲染课堂气氛。
2、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1935年6月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39年赴英讲学,开始了7年的欧美生活,其间创作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建国后任英文《人民中国》副总编辑,后调任《译文》编委及编辑部副主任、《文艺报》副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等职。1979年8月,年近古稀的萧乾,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创作计划”主持人聂华苓夫妇的邀请,踏上赴美旅途,参加30年来大陆与台湾及中美作家之间的首次文学交流活动,并应邀到一些大学作巡回讲学,历时4个月。1980年完成《美国点滴》,课文即出自于此。
3、认读识记
萧乾(qián) 蹊跷(qī qiāo) 嫣红(yān) 坳(ào) 篱笆(lí ba)
4、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5、结构梳理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至4段,叙写美籍华人朋友托带几颗枣核和在车站接到枣核的情景。
第二部分,5、6两段,描述朋友所住山城的环境和所住楼房。
第三部分,7至末段,描述朋友后花园的布置,记述他要试种枣核和思念故乡的情怀。
6、互动研究
(1)朋友为什么托“我”带枣核?为什么对小小的枣核如此重视?为什么在文末才交代托“我”带枣核的原因?
枣核是思乡之情的聚焦点,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自然就给读者造成一个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后文。
(2)除了通过枣核寄托友人的思乡之情外,友人还通过哪些方式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为什么说花园中的一草一木中都有着的浓浓的乡情?)
(3)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描写那座山城的美丽?为什么要叙说朋友生活的优越?
衬托着他的托带枣核。住在这样不需要植树绿化的环境中,托带枣核有什么用途呢?这就更加深化了悬念(板书:深化悬念),并且预先衬托了试种枣核的表现思乡感情。
(4)品味作品的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抒发了绵绵无尽的思乡之情,也可以用这句话概括出本文的中心意思。
(5)分析文中一些词句的含义、作用。(探究·练习二)
(6)枣核在全文中的作用和本文的结构特点。
枣核在全文中起着感情线索的作用。
由朋友托带枣核起笔,用途蹊跷,开篇就制造出悬念;朋友接到枣核如获至宝,却故弄玄虚,仍不说明用途,加深悬念;朋友所住山城、住宅绿化很好、不需植树,深化悬念;直到踏访花园,朋友才说明托带枣核的原因和枣核的用途,解开悬念。花园中已有的垂杨柳、睡莲池、“北海”,既是朋友托带、试种枣核的已有的基础,更表现出他绵绵无尽的思乡之情。
通篇以枣核这一条凝聚着深切乡情的感情线索贯穿,结构精巧,有力地吸引了读者,突出了朋友的思乡感情。
布置作业
7、正确认读并认真书写下列词语(三遍)
萧乾(qián) 蹊跷(qī qiāo) 嫣红(yān) 坳(ào) 篱笆(lí ba)
2、(探究练习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