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文档属性

名称 最后一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19 13:5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最后一课
都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
2、能力目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3、情感目标: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教学难点:把握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及其变化过程。
教学手段和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速读、讲授、讨论、交流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读图(普法战争)设疑。
2、介绍普法战争(兼作背景介绍)
19世纪70年代,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土,亡国之恨激起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之情。小说家都德将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下课的顺序来安排情节。
3、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做过教师。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磨坊书简》,描写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长篇小说《小东西》,反映法国的学校生活。长篇小说《小弗罗芒和大里斯勒》和《富豪》,描写商业资本家和投机家的生活。在三部曲《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阿尔卑斯山上的达达兰》《达拉斯贡港》中,通过好夸口的达达兰的行为讽刺个人英雄主义。还有长篇小说《雅克》《努马·卢梅斯当》《不朽者》,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其中包括名篇《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剧本《阿莱城的姑娘》筹。
4、初读课文,感知小说的常识
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是典型的艺术形象;情节包含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5、认读识记
挟(xié) 郝叟(hǎo sǒu) 诧异(chà) 哽咽(gěng) 思量(sī liang) 踱步(duó)
6、再读课文,分析情节结构
第l—6段,故事的开端。
第7—23段,故事的发展。
第一层(第7—10段),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第二层(第11—16段),上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第17—23段),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第24—29段,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7、布置作业
阅读自己所拥有的关于《最后一课》的参考资料,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互动探究(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A、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B、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心理的语句,分析小弗郎士这时的性格特点。——贪玩、不爱学习、幼稚、但还有一定的自觉性——觉悟的基础
C、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自然环境: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社会环境:点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D、讨论:作者写布告牌的用意是什么?随文指点“两年来”“坏消息”“挤”等词语的含义。——暗示今天的气氛不同往常,有重大事件发生。
E、讨论“上气不接下气”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F、归纳分析这一部分。——本部分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后来的思想感情的彻底转变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2、互动探究(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填表分析对比手法(第一层次)
平 日 上 课 最 后 一 课
气 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目的早晨一样。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学 生 (上课前)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 师 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平时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扶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今天迟到,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穿戴上了那套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衣帽。
后排板凳 一向空着。 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臾老头儿,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2)随文分析点评(第二层次)
A、“又柔和又严肃”“我的孩子们”中包含的感情,理解韩麦尔先生话的意思。
柔和/我的:包含了对祖国、对同胞、对学生的无限深情
严肃:包含了对亡国的深沉的悲痛
韩麦尔先生的话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含义
B、“万分难过”“坏家伙”“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等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韩麦尔先生的话引起了小弗郎士思想感情上的巨大变化,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反响。这情感中既有对敌人的恨,又有对失去学习祖国语言机会的痛苦,也有对过去不好好学习的懊悔,朴素的爱国情感被激发出来,明白了普鲁士兵的操练的真正含义——意味着民族压迫。
C、“可怜的人”指谁?为什么?
指韩麦尔先生,因为他就要离开这里,从此以后再也不能给这些学生上法语课了。
D、讨论第 16段的作用。
不仅告诉我们镇上那些人来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提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表示对失去的国土的敬意,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3)随文分析点评(第三层次)
A、“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的抬起来。”——表现小弗郎士从自悔到自尊的感情升华。
B、“是”“不够”“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不幸”等句子和词语的意思,讨论“韩麦尔先生为什么也说小弗郎士‘可怜’”。——体现了韩麦尔先生对阿尔萨斯人的直率批评和自责中包含的民族感情。可怜:作为一个法国人,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C、体会、讨论“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和“钥匙”这个比喻句的含义,讨论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表达了什么感情,随文指点“可怜的人”“恨不得”“一下子”等词语的作用。——最美的语言是韩麦尔先生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美,更是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的行动体现。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民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从而获取民族的解放。
D、以前认为很难的东西今天为什么“全听懂”“挺容易”?
E、领会“国旗”这个比喻句的含义。——小弗郎士领悟了老师的意图,将永远记住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
F、写关于鸽子叫声的联想的作用。——表现了对敌人禁止教法语的讽刺、蔑视
G、体会、讨论“我每次抬起头……带走似的”和“可怜的人啊……不伤心呢”两个句子的意思。——神态描写:表现韩麦尔先生对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的无限依恋、不忍离开。可怜的人:被迫离开无限依恋的校园、家园是件十分痛苦的事。
H、“足够的勇气”的意思,理解“听到他古怪的声音”一句的意思。——想笑是儿童的正常心理,难过是爱国情感的表现。
I、最后一句中“永远”一词的作用。
J、归纳课文第二部分。——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3、互动探究(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A、体会、讨论“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这么高大”这些句子的意思。——钟声意味“最后一课”的结束,从此阿尔萨斯的学校将和法语告别。号声则暗示德语将要代替法语,这二者是对韩麦尔先生的巨大打击,因此他内心悲愤,“脸色惨白”。觉得他形象高大是对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赞美。
B、体会、讨论“我的朋友”这个称呼、“我——我——”中的破折号和“哽”所表达的意思。——内心无比悲愤。
C、体会、讨论韩麦尔先生的动作、手势和写的两个大字所表示的意思。——倾注了其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法兰西万岁”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的意志,表现他坚信阿尔萨斯终有一天还会回到法兰西的怀抱。
D、归纳分析这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定格和无声的手势胜有声,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收到了意境无穷的艺术效果。
7、主题与特点
主题: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的一个小镇上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爱国主义精神。
特点:(1)通过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2)运用景物描写表现主题;(3)对比手法的运用,更加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4)成功地运用了符合人物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的儿童语言,使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可信。
8、布置作业
1、正确认读并认真书写下列词语(三遍)
挟(xié) 郝叟(hǎo sǒu) 诧异(chà) 哽咽(gěng) 思量(sī liang) 踱步(duó)
2、(探究·练习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