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始终眷念着自己的祖国
刘敬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研讨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体会选材精当,条理分明。
3、情感目标:钱学森爱国报国的深情。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钱学森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
2、教学难点:选材精当,条理分明。
教学手段和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问题讨论、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法。
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观看介绍钱学森的短片激趣。
2、简介钱学森,导入课文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1934年,钱学森从上诲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9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在美学习研究期间,钱学森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四个月后,他向国务院呈交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1956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钱学森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3、关于课文
课文节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这篇人物通讯记述了钱学森的主要事迹和他获得的荣誉。钱学森的主要事迹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二是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对祖国的巨大贡献。课文节选的就是记述钱学森无限热爱祖国的那部分文字。
4、认读识记
遨游(áo) 眷念(juàn) 萌发(méng) 诬蔑(miè) 磅(bàng)
5、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6、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5段,叙述钱学森早年的精彩人生,突出钱学森思乡心切。
第二部分:第6—18段,详写钱学森为回到祖国而进行的艰苦斗争。
第一层(第6—14段),写钱学森夫妇决定返回并报效新生的祖国,为此遭到美国当局的种种迫害,但这更加坚定了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意志。
第二层(第15—18段),写钱学森向祖国发出求救信,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此事,促成钱学森一家胜利返回祖国。
7、问题分析探究
(1)开头部分为什么要介绍他在学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生活上拥有的丰厚待遇?
(2)第二部分为什么要重点写美国当局对钱学森的重重阻挠?
(3)课文中还写到了他人对钱学森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4)比较钱学森和一些同学们所解的科学家,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点?
目的: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热爱,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8、总结本文
(1)中心思想
这篇通讯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2)写作特点:
A、线索清楚,脉络分明。——明线:时间先后。暗线:眷恋祖国的深情。
B、选项材精当,有详有略。
布置作业
1、正确认读并认真书写重点词语(三遍)。
2、(探究·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