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
飞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
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
孔雀东南飞
飞到天涯去不回
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物低垂
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
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孔雀东南飞
屠洪刚
孔 雀 东 南 飞
中国古代十大爱情故事
中国古代十大爱情故事
中国古代十大爱情故事
中国古代十大爱情故事
中国古代十大爱情故事
中国古代十大爱情故事
中国古代十大爱情故事
中国古代十大爱情故事
中国古代十大爱情故事
中国古代十大爱情故事
千古爱情绝唱《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最长的长篇叙事诗,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被誉为“长诗之圣” ,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汉 乐 府
原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即掌管音乐的官府,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叫乐府或乐府诗,就是一种音乐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乐府在风格上继承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风格,又继承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
“乐府”概念的流变
◆汉: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
→音乐性诗体(配乐演唱的诗歌)
◆唐(新乐府运动):政治讽喻诗
◆宋元以后:词、曲
汉末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结为恩爱夫妻。但刘兰芝却为婆婆不容,遭到封建家长婆婆的百般刁难,忍无可忍,只好自请回娘家。焦、刘“誓死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后不久,县令、太守先后登门替儿子求婚,仲卿闻知此事,急见兰芝,生人作死别。在完婚那天,兰芝举身赴清池,仲卿也自挂东南枝。尔后双双化成鸳鸯,相向而鸣。这个美好的故事传说就演化成了这首我国最早最长的叙事诗。
古代文化常识
依礼聘嫁:
秦汉至隋唐,婚娶程序仍基本沿用周之「六礼」。六礼在正常情况下,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完全严格按六礼规定来办事的,恐怕也只有皇族及考究礼仪的官宦之家了。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东汉是聘娶婚为方式的包办强迫婚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婚姻当事人自身婚姻须听凭家长、父母作主。家长、父母对子女婚姻拥有不可争辩的主婚权和支配权。
规定婚龄:
汉時人普遍遵守的界限,男为二十,女为十五。古礼谓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但是汉人未循古制而以早婚为俗。一般女子于二十岁前,男子二十岁前皆论婚嫁.
家庭关系 :
女子一旦出嫁,脱离了父家,加入夫家之后,就不仅是丈夫的妻子,而且成了夫家合家的媳妇。恭谨事奉是妇职,不事舅姑,不敬不孝,便有亏妇道,同时必须严守「七出」。媳妇必须帶着「如事父母」的心情,把做女儿時所受的家教,所学的礼节,搬到夫家应用。所以未出嫁前必须学礼节。而且汉代有「夫为妻纲」这种男尊女卑的倾向,东汉这种倾向更为明显。「男外女内」,主要指「女治内,男主外」。「男主外」意为男子在外建功立业或从事生产,而「女治内」,则女人须操持家务,包括侍奉舅姑、丈夫,养育子女,勤于女红等。
七出: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相关链接XIANGGUANLIANJIE
听音跟读TINGYINGENDU
问题:
1、概括故事梗概。
2、理清文章结构。
四、情节结构
一、 比兴开头(1) (引子)
二、兰芝被休(2-6) (开端)
三、夫妻誓别(7-12) (发展)
四、刘兄逼嫁(13-21) (发展)
五、双双殉情(22-31) (高潮)
六、魂化鸳鸯(32) (尾声)
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 、 、
、 、 、
时间
地点
人物
故事结局
作诗的缘由。
Q:开头的两句起什么作用?
托物起兴。
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的分离。
①引起故事情节。
②把刘兰芝比作美丽的孔雀,寄予了对女主人公的赞美。
③渲染了一种难舍难分、凄凉悲怆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一种低沉、悲凉、感伤的基调。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Q:兰芝自诉成长历程,表明了什么? (人物形象)
贤良聪慧、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勤劳能干、德才兼备
Q:为何兰芝自请遣归?
刚烈清醒 反抗精神
Q:仲卿与焦母的对话可以看出各自的人物形象是什么?
A、兰芝无辜被遣,夫妻恩爱
B、仲卿孝顺但懦弱
C、焦母是一个专制、蛮横、顽固的封建家长。
鸡鸣外欲曙,
新妇起严装。
著我绣夹裙,
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
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
耳著明月铛。
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
精妙世无双。
Q:刘兰芝此时为何精心打扮?
A、认真打扮(女为悦己者容)
B、掩饰自己内心的伤悲
C、用自己的美貌来向婆婆表
示自己的坚强
D、自尊、有涵养
E、为后文众人求亲埋下伏笔
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体会辞别婆婆与辞别小姑的场面
谦虚有礼 不卑不亢 柔中带刚
对小姑:
对焦母:
通情达理 真切挚爱
体会辞别婆婆与辞别小姑的场面
对比辞别婆婆与小姑的场景,可以看出造成婚变的主要原因在谁身上?
婆婆
夫妻话别
君当作磐石,
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
磐石无转移。
… ……
举手长劳劳,
二情同依依。
真情一片
忠贞不二
有远见
(流露出对于未来的担忧)
焦仲卿:
刘兰芝:
Q:13—18中阿母对于兰芝被休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大抚掌、图、悲摧:
惊诧辛酸于女儿的遭遇。
对女儿的遭遇持理解态度,尊重女儿的选择。
Q:从兄妹对话,可以看出其兄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自私暴躁、冷酷无情、趋炎附势、性情暴戾、
Q:为何兰芝不假思索就答应了哥哥的要求?
绝望中表现出的坚定 外柔内刚
Q:诗中用了较多的笔墨铺陈叙述了太守迎娶的排场,作用何在?
①写出太守家的奢华和对婚
事的重视。
②不慕荣华富贵,忠于爱情
③与下文“生人作死别”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以乐写哀”,反衬兰芝的痛苦孤独,增加了故事的悲剧气氛。
昼夜时辰
五夜
五更
时间
黄昏
甲夜
一更
19——21
人定
乙夜
二更
21——23
夜半
丙夜
三更
23——1
鸡鸣
丁夜
四更
1——3
平旦
戊夜
五更
3——5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性格差异:
刘兰芝:看透封建家长制本质,因而决绝。
焦仲卿:官宦世家,生性儒弱,背负不孝的心理压力,因而犹豫。
府吏闻此变,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
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互相沟通。
东西植松柏,
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
理解下列句子
互文
也叫互辞, “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此来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烟笼寒水月笼沙。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结尾用浪漫主义手法,内容上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结构上,鸳鸯双飞和开头孔雀失偶遥相呼应,体现了构思之巧妙、用心之良苦
诗歌通过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特别是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热情地讴歌了焦仲卿和刘兰芝为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 ,表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探究:我们如何去分析掌握一篇文学作品
里的人物形象?
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上联系人物所处环境通过比照、置换等手段加以分析(基本方法)
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温柔善良勤劳,才貌双全,知书达理,忠贞不渝。
忠于爱情却不敢直接抗争,懦弱拘谨、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善良孝顺,为了爱情最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充满了叛逆精神。
极端蛮横无礼、独断专行,
是封建家长的典型代表
刘兄:暴戾趋炎附势、见利忘义、冷酷无情
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1、无三从四德。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有倔劲,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2、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
3、寡母恋子。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