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归园田居》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归园田居》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7 19:3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归园田居》学案
一、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曾祖父: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 陶茂,官至武昌太守。、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渊明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加上对《老子》《庄子》和儒家经书的研读,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从29岁到41岁,13年的时间里,他曾四次奔走“学仕”。
第一次:393年(29岁),任江州祭酒。“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去”。 (不久解归)
第二次:400年(35-36岁),在桓玄手下当幕僚。做官一年多,母亲去世,归家居丧。 (三年后归隐)
第三次:404年(40岁),居丧结束,六月做官,次年三月辞职。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三年后归隐)
第四次:405年(41岁), 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因“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再次做官,80多天后就不辞而别。(很快辞职)任彭泽县令。 (81天后辞归)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陶渊明的作品今存125首,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内容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经后世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
2、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常见描写手法有侧面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明衬暗、渲染、白描等,恬淡、闲适、富有生机或农村气息,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和官场的厌倦。
二、默读课文,正音释义
羁鸟( ) 守拙( ) 荫后檐( ) 暧暧( ) 墟里( ) 狗吠( )
少无适俗韵:_________ 守拙归园田:_________ 榆柳荫后檐:_________
暧暧远人村:_________ 依依墟里烟:_________ 鸡鸣桑树颠: ________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_________ 久在樊笼里:_________
理解赏析
1、从何而归????(官场)
(1)诗中作者把官场比喻成什么?(尘网、樊笼)
(2)把自己比喻成什么?(羁鸟、池鱼,羁鸟是笼中鸟,池鱼是池中鱼)
(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对官场的厌恶。)
2、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既然“性本爱丘山”,那为什么还要出仕?从哪句诗可以看得出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入仕做官并非本性使然,而是一个大失误。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为官入仕。而此时作者已经深刻的感受到在那样的门阀制度,官场黑暗的年代,要建功立业,实现政治理想只能是一个美丽的幻想。一个“误”字显出作者是那么的悔恨和痛恨,“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的说法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长。)
3、归向何处?(归向园田)
(1)那作者他希望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找出文中的诗句。(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
(2)诗人笔下描写的这八句田园景色抓住那些意象来写呢?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3)这些意象都是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诗人的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呢?他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呢?
全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近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画外音: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静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动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远近结合的手法:“远人村”,“?墟里烟”远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近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怎么样的感觉?(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这么美的田园生活,作者是向往,追求的。
4、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无尘杂”“余闲”“返”体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2)此时回到田园的诗人心情是如何的?(喜悦、闲适)
讨论: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古有“学而优则世”之说,本来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若从这个角度看,陶渊明似乎是消极避世的。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的归隐是对污浊现实社会绝望后作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他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暗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这就是人生的有舍有得,他为了追求田园生活,追求自由的高洁品格,他选择了舍弃。
四、比较阅读《短歌行》和《归园田居》体现的思想和胸怀的不同。
答:进取和退隐的对立。
曹操渴求人才统一天下,陶渊明渴求人格的自由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