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古诗四首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古诗四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19 14:3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诗歌大意,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品味诗的艺术特色,并对名句进行深入理解。
3、情感目标: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阅读鉴赏诗歌,提高学生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2、教学难点:对名句的深入理解力。
教学手段和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朗读、讲授、欣赏法。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学习《春望》
(1)正确朗读,注意停顿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了解杜甫
杜甫,字子美。其诗融会众长,兼工诸体,沉郁顿挫,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被誉为“诗史”。与李白同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称“李杜”。有《杜工部集》,《全唐诗》存诗十九卷。
(3)背景介绍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沦陷。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柳州(今陕西富县)家中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春望》这首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4)探究赏析
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年三月。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长安变成废墟。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半载。时值暮春,触景生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前两联写“春望”之景,因景抒情。首联“国破”而空留“山河”,“城春”而只长草木”,其破坏之惨,人烟之少,以及由此激发的忧国情绪,都从正反相形中表现出来。
次联上下两句互文见义。身陷贼营,家寄羌村,见“花”开而“溅泪”,闻“鸟”语而“惊心”,以乐景反衬哀情,而“感时”“恨别”的复杂心态宛然可见。
后两联抒“春望”之情,情中含景。三联“烽火”句应“感时”,“家书”应“恨别”,忧国思家之情,回环往复,感人至深。尾联以“搔首”的动作写悲痛心情,余意无穷。
题为《春望》,句句传“望”字之神。望山河残破荒凉,望长安草木众生,望花鸟反增哀思,望烽火连月不断,望家书经久不至,最后以搔首望天而收尾。读全诗,抒情主人公伤时悯乱,忧国思家的神情及其望中所见,历历如在目前,从而迸发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2、学习《泊秦淮》
(1)正确朗读,注意停顿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了解杜牧
杜牧,字牧之,晚唐著名诗人,其诗明媚流转,富有色泽,七绝尤有情致。这些诗的好处是含蓄而不艰涩,不把话说完,读者稍稍思考后,就觉得构思的巧妙。他与杜甫一样,忧国忧民。面对日益衰乱的唐王朝,诗人忧心忡忡。
(3)背景介绍
六朝故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城中的秦淮河一带,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晚唐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在唱陈后主时流行的歌曲,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于是写下此诗,以抒发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4)探究赏析
晚唐同类诗歌中,杜牧的这首诗在艺术上属于上乘之作。诗人通过自己经过秦淮河的见闻,来发出自己沉重的历史感叹,表现了诗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
首句先写景,给全诗定下了凄迷暗淡的抒情基调。二句“夜”字上承首句环境描写,“秦淮”为点题,“近酒家”三字下启后两句。三四句以“后庭花”作结,其曲调之沉婉哀怨正好同首句朦胧景色相吻合,在结构上便是暗中呼应。
四句诗一气贯注,上接下承,首尾相应,似有神气相随,不是大手笔很难有此佳句。其次是气氛烘托出色,尤其是首句的两个“笼”字,将秦淮河一带雾气缠绕、月色清寒、水面阴暗的环境生动描摹出来,为下文亡国之音的沉渣复起涂抹上一层低沉的色调,使全诗沉浸在悲凉的气氛之中,达到了为作品主题服务的目的。再次是作者运用借题发挥的笔法,明里指责“商女”,实际讽刺官僚富商之流。三句中的“不知”两字,将罪责从商女身上轻轻推去。言外之意即是说在酒楼中歌唱之商女并不懂得什么国家大事,倒是那帮拥红簇绿、脑满肠肥的统治者们,早已沉溺于纸醉金迷的腐朽享乐生活之中而不能自拔。
全诗线脉清晰,不枝不蔓,艺术构思细密,独具匠心。诗作 言浅意深,包含着深沉的忧国之情,含蓄深沉,主题有重要意义。
3、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布置作业
读读背背《诗四首》,并做到能够默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正确朗读,注意停顿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了解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本诗是诗人被罢官家居时所作,时诗人68岁。他的诗大部分风格雄浑豪放,其中有的诗篇或驰骋想象,或寄寓梦境,显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
(3)介绍背景
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闲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农村的诗人陆游,已是68岁的老人了。农历十一月四日夜,一场暴风雨勾起了这位爱国志士对往昔军旅生涯的追忆,于是作此诗以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4)探究赏析
诗的开头“僵卧抓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这位当年“提刀独立顾八荒”(陆游《金错刀行》)的抗金斗士,如今落到这种地步,实在令人同情。但诗人用“不自哀”三字将笔锋一转,引出下一句“尚思为国戍轮台”。轮台在今天的新疆境内,汉唐时曾在那里驻兵防守。到了南宋,连中原地区都已落入金人之手,诗人怎么竟然想到“为国戍轮台”呢?十几年前的一个夜里,陆游做了一个梦,梦见“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可见,把金人赶出国土,使国家恢复汉唐时的强盛,一直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望。
诗的后两句由现实转入梦境。“风吹雨”三字照应了诗题,又引出了下一句。因为在陆游听来,窗外的风雨声与战场上的马蹄声是很相似的。他在另一首诗中就说过:“忽闻雨掠蓬窗过,犹作当时铁马看。”(《秋雨渐凉有怀兴元》)。听着听着,诗人渐渐睡着了,但脑海中又出现了当年骑马飞驰的场景。“铁马冰河”是“戍轮台”的传神写照。另一方面,这种场景如今只能在梦中实现,又给烈士暮年增添了几分悲怆的色彩。
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显得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读来荡气回肠。
2、学习《过零丁洋》
(1)正确朗读,注意停顿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了解作者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宋末,元兵南侵,文天祥应诏勤王。奉派至营请和被执,后逃脱,奉端宗于福州,封信国公。景炎三所,复为元将张弘范所执。被囚燕京三年,从容就义。有《文山先生文集》
(3)介绍背景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押经零丁洋时所作。诗的后面附有跋语,说宋朝降元叛将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劝坚持抗元的将领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就抄录这首诗给张弘范以明志。文天祥在这首诗中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4)探究赏析
首联从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起。这么多年来吃尽千辛万苦,这种遭遇是怎样引起的呢?还不是一部经书引起的吗?宝信四年(1256),文天祥参加科举考试,因通晓经义被钦点为状元,从此步入仕途,在官场和战场中遭逢数不清的险难。德祐元年(1275),元兵渡江,他以全部家产充当军费,组织抗元义军。可惜当时像文天祥那样高举义旗者寥寥无几。有限的几支军队在东南沿海抵抗,仗越打越糟,南宋朝廷濒临灭亡。这种艰难局面,已苦苦支撑四年了。“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和遗憾!
次联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当时,大宋江山基本上被元军占领,坚持抗元的宋军已退至广东沿海,用“风飘絮’来比喻无可挽回的败局,是再恰当不过了。就在文天祥被俘的次年,元将张弘范攻破宋军的最后据点厓(yá)山(今广东新会南),大臣陆秀夫背着年幼的皇帝赵昺(bǐng)跳海而死,南宋灭亡。“雨打萍”三字则是文天祥政治生涯的写照。中状元后,文天祥历任刑部郎官及湖南、江西等地方官职。元军南侵后,朝廷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赴敌营谈判,被扣留。后从镇江逃脱,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渡海南归。祥兴元年(1278)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战败被俘,其一生浮沉,其实比“雨打萍”还要惨。
三联利用两个带有感彩的地名来抒写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惶恐滩是赣江中的一个险滩,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的军队在空坑(今江西吉水境内)被元军击败后,曾从此处退往福建汀州。当时的惶恐心情正与地名暗合。零丁洋又写作伶仃洋,在今广东珠江口外。当文天祥被俘后押经零丁洋时,孤苦伶仃的感觉正与地名暗合。天然巧合加上诗人杰出的艺术构思,创造出这样神奇的一联绝对。
尾联两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文天祥被押至大都(今北京)后,迭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被害,卒年47岁。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永远在史册上熠熠生辉。
这首诗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显得慷慨悲壮,正气凛然。特别是最后两句,已成为爱国志士激励民族气节的警句名言。
3、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并正确默写《古诗四首》(一遍)
2、(探究·练习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