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背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
2、能力目标: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3、情感目标:父子深情。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在叙事和描写中进行抒情,反复朗读,理解作者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2、教学难点:围绕中心剪裁,详略得当,语言朴实。
教学手段和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法为主,适当讲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观看《背影》视频片段,激趣导入
2、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中国散文家、诗人。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后又从事散文写作。1931年至1932年曾留学英国。先后执教于江苏、浙江的几所著名中学,任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教授,并致力学术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学生运动。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早期诗作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光明、对美的横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与人合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有《朱自清全集》行世。
3、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这一篇叙事散文即以此为背景,作者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4、认读识记
差使(chā) 簌簌(sù) 颇(pō) 踌躇(chóu chú) 蹒跚(pán shān) 拭(shì) 箸(zhù) 狼藉(jí)
5、听录音,整体感知
6、篇章结构
全文共7段,分为三个部分:
一、(1)思念父亲,点背影。
二、(2—6)回忆往事,追述在浦口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写背影。
三、(7)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现背影。
7、研读探究
(1)第一部分只有一句话,但所表达的感情却是十分深切的,这从哪两个字可以品味出来。
“已”和“最”两个字,“已”中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感情,这里看是叙述,但有遗憾,更多的是思念。“最”字突出了背影对自己印象之深,自然引起下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
(2)将第二部分分为三个层次,并作简要概述。
第一层(第2、3段),交代这次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
第二层(第4、5段),写父亲在送行时对“我”的悉心关照。
第三层(第6段),描写父亲艰难地过铁道、爬月台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重点阅读课文第六小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朗读课文第六小节
2、研读探究
(1)2、3两节描写家中怎样的惨境,这“惨”表现在哪些方面,与背影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
为整篇作品设置了惨淡的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父亲的“背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中出现的,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的父亲的“背影”便完全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的背影,而是充满感情、包含深意的背影。
家中光景惨淡——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2)4、5两节写父亲为我送行,共写了几件事,用一句话加以概述,两个“再三”、“踌躇”、“忙着”、“嘱”对刻画父亲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三件事:其一、决定送“我”去浦口车站。其二、和脚夫讲价钱。其三、拣座位、铺大衣和嘱托条房照应。
“再三”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去。但经过两次“踌躇”后还是决定自己去送,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两个“忙着”,两个“嘱”等对行动、语言细针密线的描写,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关怀,真真切切地树立了一个慈父的形象,为下文老态蹒跚地去买橘子作了铺垫。
(3)研读描写父亲背影的一段文字,说说哪些动词使用的好。
“蹒跚”“探”“攀”“缩”“倾”等词语的使用最生动。作者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先写看见父亲的衣着,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写他平地走路,就用“蹒跚”,可见他肥胖体衰,步履艰难。从月台下去,只写了“慢慢探身下去”,用“探”字极其准确地写出了下去的过程。“攀”是写手的动作,月台的高、陡,攀的吃力可以想像;“缩”是写脚的动作,把怎样爬法写得更细致了;“向左微倾”是写身子的动作,“向左微倾”有两个原因,一是右手支撑比较有力,二是要把右脚跨上月台有困难,要借助身子的倾斜。这里连用“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调动了读者的想像力。儿子看到这一情景,想到父亲这样做完全是为了他,当然要感动得流下眼泪了。
(4)第三部分为什么再提家境“一日不如一日”,两个“惦记”表明什么,如何理解父亲信的内容。
再次转入对家境的描写,字里行间充满淡淡的哀愁。家境的衰落并非是父亲的无能,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而是当时社会衰败、民不聊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生活境遇每况愈下的一个缩影。
“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这并非是父亲的心境已经变好,“只是”一词就深刻地表明,父亲对前途、对社会已经绝望,只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儿子和孙子身上的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一句在前文的基础上揭示了父亲更深沉的痛苦和无望,与开头“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情绪形成强烈的对照。
“我身体平安”是怕儿子不放心的安慰的话,“大去之期不远”才是真实的情况。按照常理,“膀子疼痛”与“大去”之间相去甚远,但父亲由膀子疼痛就想到了死,这是老境颓唐的表现,是对生活绝望的反映。“我”由父亲的这句话,想起了父亲坎坷的一生,想起了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不由得百感交集,写下了这篇《背影》。
3、归纳分析
(1)为什么“背影”感人,为什么详写背影,以“背影”为题。
特定环境下的背影,凝聚着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深情。
(2)找出作者的四次流泪,分析作者是为何流泪。
徐州见父——难过的泪;望父买橘——感动的泪;父子分别——惜别的泪;北京思父——伤心的泪。
(3)一明一暗双线展开。
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父子深情——暗线;背影——明线。
(4)写作特点
A、用截取法选材构思——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
B、语言朴实,充满深挚的感情——更加感人,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5)主题
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4、自由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
1、正确认读并认真书写下列词语(三遍)
2、完成“课时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