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课、我的母亲
邹韬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
2、能力目标:在记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
3、情感目标:真挚、深沉的母爱。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抓住几个片段,细细地描述,心情地倾诉。合理安排片段材料之间的顺序,有条不紊。
2、教学难点: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中国妇女在封建社会的命运。
教学手段和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为主,辅以合作交流。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介绍邹韬奋,导入新课
邹韬奋(1895-1944),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3年初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大同盟。同年7月被迫流亡海外,周游欧美,并至苏联参观。1935年8月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上诲、香港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并担任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亡联合会的领导工作。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抗日战争开始后获释。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1938年被遴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皖南事变后被迫流亡香港,复刊《大众生活》。香港沦陷后辗转赴广东东江游击区,于1942年到苏中、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次年秘密赴上海治癌症。1944年7月24日病逝。中共中央接受他遗书中的申请,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文笔质朴、情文并茂。政论针砭时弊,简短有力,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2、认读识记
瞥(piē) 憧憧(chōng) 蹑手蹑脚(niē) 仔(zǎi) 娓娓动听(wěi) 唏唏嘘嘘(xī xū) 女红(gōng) 万籁俱寂(lài) 歉疚(jiù)
3、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4、分析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第三部分(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5、重点探究第二部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四个片段的内容:
A、元宵夜的“巡阅”; B、涌流的泪珠; C、丰富的内心世界; D、劳碌的身影。
(2)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
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第二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
第三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勤劳、能干、辛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
布置作业
继续阅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深刻内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重点探究第二部分
(1)小结母亲的形象
文章通过四个片段,塑造了母亲完美的形象。第一件事,写的是“我”两三岁时候的事情,元宵节母亲背“找”观灯,表现母亲“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和爱子之殷勤与细心。第二件事,写母亲爱看小说,讲故事到动情处会“热泪盈眶”,表现母亲有文学修养,感情丰富,富有同情心。第三件事,写母亲希望“我”上进,见“我”背书挨打,陪着“我”一同流泪,又勉强说“打得好”,表现母亲的矛盾心理和对子女的无限怜惜和疼爱的感情。第四件事,写“我”看母亲做针线活,表现母亲的勤劳、辛苦、能干,也表现“我”对母亲的感激、歉疚、回报之情。
(2)本文除了通过片段塑造母亲,还用了哪些方法?
A、感人的细节与语言:如“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母亲既疼爱儿子,又希望儿子上进,内心是矛盾痛苦的,话语既是违心的,又是出于对儿子的期待,这进一步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爱。
B、以“我”的感受进行侧面烘托:如“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孩童时期的“我”“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感激、歉疚、回报之情无比强烈,充分表现了母爱的光辉。
C、穿插必要的议论深化思想内容:本文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穿插了一定的议论,有的分析人物的言行和内心世界,如“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有的评价叙写的内容,如“这是我对母爱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幼稚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有的扩展文章的主题,如“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揭露了封建社会理没妇女才能的罪恶。文章结尾部分全用议论,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表现对封建社会的憎恶和谴责。
2、思考延伸
母亲“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能干的才具”为什么会被埋没?在封建社会被埋没的仅仅是母亲吗?
是封建社会制度、封建伦理意识埋没了母亲。其实在封建社会被埋没的不仅仅是母亲,而是千千万万的劳动妇女。
3、探究练习二
句子中加点的词不能去掉。第1、2句中的“就”和“才”,表现了对母亲不幸早逝的无限的痛惜之情。第3句中的“敢”如果删去,就成了“不对母亲说出一句”,和原来的意思大相径庭。“不敢”是心里想说,但又怕说出来后母亲不允许“我”再陪下去,越是“不敢说出”,就越是显得真诚、执著。如果改成“不说出来”,就无法把这种矛盾的真实的“心理状态”表达出来了。
4、总结全文
本文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布置作业
1、正确认读并认真书写下列词语(三遍)
瞥(piē) 憧憧(chōng) 蹑手蹑脚(niē) 仔(zǎi) 娓娓动听(wěi) 唏唏嘘嘘(xī xū) 女红(gōng) 万籁俱寂(lài) 歉疚(jiù)
2、(探究·练习二)
3、完成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