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课、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2、能力目标:概括大意的能力,比较获取信息能力。
3、情感目标: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情节的曲折性。
2、教学难点: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怨。
教学手段和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互动研究为主,适当辅以讲授。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听歌导入
2、简介作者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在东京帝国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作品富有印象主义色彩,语言洗练质朴,意境新颖,注重抒情和主观感觉的描写。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成名作)(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川瑞康成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工作室自杀去世。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序幕。
写穷富两家同在一艘轮船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第二部分(3—6)开端。
写高贵的妇女想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
第三部分(7—12)发展。
写穷男人和他的妻子三次换送子女给富太太的经过。
第四部分(13—16)高潮。
上面三次送子换子已为矛盾冲突蓄足了势,这最后一次是要索回女儿,人物的矛盾冲突已发展到了顶点。
第五部分(17),结局。
一家六口终于团聚了。
4、互动探究
(1)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能。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2)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
A、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十分犹豫; B、送走长子时——难舍难分;C、用次子换回长子时——无精打采;D、用女儿换回次子时——失魂落魄; E、要回女儿时——悲喜交加。
5、课文总结
(1)主题
本文通过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2)特点
A、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的故事比较简单,但作者却能组织曲折的情节,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迭起,委婉动人,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深刻的主题。
B、浓浓的爱心中隐含着淡淡的哀怨。
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瑞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篇小说,正是他这种内心渴望的产物。我们读这篇小说,总觉得有一种哀怨的情调,产生一种伤感的情绪。故事最后尽管写
“那一家六日终于又团聚了”,似乎是一个喜剧的结尾,但仍然使读者为这一家六口担心,他们能否度过这艰难的岁月呢?他们是不是真的会“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呢?读者担心着主人公的命运,这就是小说的艺术魁力所在;读者也会祝愿父母浓浓的爱心,能克服生活上的千难万险,让全家六口健康而幸福地活着,这就是哀怨的力量。
6、推荐收集名句、谚语
(1)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谚语) (2)一父对于十子之至情,较十子对于一父之至情为深。(德国谚语) (3)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西班牙谚语) (4)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中国谚语) (5)据说爱是下倾的,父母对子女的爱远胜于子女对父母之爱。(墨尔) (6)乌鸦认为自己的孩子最优秀。(英国谚语) (7)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柯罗里) (8)造化把一切安排得那么美妙,婴儿一到了这个世界上来,就发现有一位母亲随时爱顾他。(米西兰) (9)母亲是孩子未来命运的创造者。(塞尚) (10)母亲是儿童最好的教师,她给孩子的教育比所有的学校教育加起来还多。(克鲁普斯卡妞) (11)母亲的心是儿女的教室。(比彻) (12)母亲有如光辉灿烂的朝阳。(佚名) (1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14)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大的财富。(法国谚语) (15)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加莉娜) (16)岁月给母亲忧愁,但未使她的爱减去半分。(华兹华斯)
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三
2、完成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