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学习方略】2011版高中语文 5 归去来兮辞(并序)课件 鲁人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全程学习方略】2011版高中语文 5 归去来兮辞(并序)课件 鲁人版必修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19 14:3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舟遥遥以轻飏 (遥远的样子)
B.景翳翳以将入 (阴暗的样子)
C.泉涓涓而始流 (细水慢流的样子)
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心神不定的样子)
【解析】选A。“遥遥”,漂荡的样子。








2.下列各项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时矫首而遐观 B.鸟倦飞而知还
C.风飘飘而吹衣 D.泉涓涓而始流
【解析】选B。B项,连词,表顺承。其他三项均为连词,表修饰。




【解析】选A。A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①拄;②用桨划船。B.①形容词用作动词,羡慕;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C.①名词作状语,每天;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D.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喜悦,②形容词用作名词,幼儿,儿童。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古今异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问征夫以前路 B.既窈窕以寻壑
C.奚惆怅而独悲 D.悦亲戚之情话
【解析】选C。C项,惆怅指失意,伤感。A项,古义:以,用;前,前面的。今义:现在所说某时之前的时期。B项,古义:山路深远曲折。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D项,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5.下列各句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既自以心为形役
A.皆口腹自役 B.遂见用于小邑
C.农人告余以春及 D.寓形宇内复几时
【解析】选B。例句与B项都是被动句。A项为宾语前置句;
C项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省略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完成6~9题。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载:___________
(2)有酒盈樽 盈:___________
(3)景翳翳以将入 景:___________
答案:(1)副词,且,又 (2)满 (3)日光



7.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策扶老以流憩 B.云无心以出岫
C.木欣欣以向荣 D.农人告余以春及
【解析】选D。D项为介词,把。A、B、C三项为连词,表修饰。




8.(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一句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面写归途中的“舟”、“风”,实则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拟人、对偶。
(2)离开官场,挣脱樊笼后轻松、愉快、自由的心情。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院子里的小路已快要荒芜,松菊却还保存着。
(2)拄着手杖,走走歇歇,不时抬头向远处看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好读书,不求甚解 (不过分拘泥于一字一句的讲解)
B.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到宴会上去)
C.赞曰 (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D.不戚戚于贫贱 (忧愁的样子)
【解析】选B。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解析】选B。副词,每当。A项,两个词,以,介词“用”,为,动词“作为”/动词,认为。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D项,介词,引出对象/介词,表比较,比。
12.下列各句全能表现陶潜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一组是
( )
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②好读书,不求甚解
③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④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D。②说的是读书的方法;③说的是因家里穷经常没酒喝。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经常写文章来自以为乐,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3)那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来使自己的心志快乐。
四、语言表达
14.李华同学的语文老师上课时曾解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中的“五斗米”是形容俸禄少,而李华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则认为:“五斗米”是日薪,是指薪俸高,这么高的薪俸却不为之折腰,更能体现陶渊明的节操。李华觉得杂志上说得有道理。于是,他想找老师交流一下。
请你为李华拟写一句话,既要说明李华的观点,又不至于让老师听后感到尴尬。注意:语言要得体,字数在8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属于情景式拟写题,解答时首先要把在杂志上看到的知识转述正确,然后向老师请教,态度要诚恳。
答案(参考):老师,关于“五斗米”的解释,我曾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过,不过,与您的解释有些出入,那篇文章上说“五斗米”是日薪,是指薪俸高,这么高的薪俸陶渊明却不为之折腰,更能体现他的节操,我不知道这样的解释是否有道理,您能帮我解释一下吗?
15.(2010·聊城高一期中考试)依据下面的文字,概括“模糊性事物”的两个特点。
“模糊”和“确定”相对立而存在,相补充而完善。“模糊”和“确定”都是世界上客观存在的。客观世界中有能够肯定或能够否定属于某一范畴的事物。但也有无法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简单肯定或否定其是否属于某一个范畴的事物。同样的,有些事物能用具体数值给以确定的表示,如长度、时间、重量等,但也有些则不能,如高矮、美丑、智愚等。前面这一类事物能够予以确定的表示和划分,后面这类事物则不能,前者称为确定性事物,后者则称为模糊性事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没有简单肯定或否定其是否属于某一范畴的明确标准。
②不能用具体数值予以确定的表示和划分。
16.模仿文段的句式,在画线的地方镶嵌进适当的诗句,使文段更富有文采,意旨更加丰富。
我追求_______________的诗意,我向往“采菊东篱下”的闲适,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清纯,我心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谧……但在这世俗的纷扰中,何处才是我梦中的桃花源?
答案:“低头弄莲子” “清水出芙蓉” “人迹板桥霜”